当前位置:首页 > 新疆电子地图 > 昌吉州地图 >
昌吉市地图
昌吉市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昌吉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境内有山地、平原和沙漠,又有头屯河、三屯河两条河流流过,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获益于天山雪水滋育,这里绿洲连绵,土地肥沃,是宜牧宜耕的好地方,自古以来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在建县(1773年)以前的悠悠岁月里,昌吉之地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屡易其属。现根据有关史料,择要简介如下:公元前140—87年(汉武帝在位时),天山北路相继建立了6个小国家(史称山北6国),昌吉之地的北部属6国中的劫国,其余属6国中的单桓国。公元前59年(汉宣帝神爵三年),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归汉,西域都护府设立。鄯善使者郑吉被封为安远侯,并护北道即车师后王庭及山北6国。昌吉之地初次届汉都护府管辖。当时,昌吉地处的劫国有兵115人,户99,人口500;单桓国有兵4人,户117,人口194。公元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北匈奴归汉,经过离乱的昌吉之地二次属汉。公元125年(汉安帝延光四年),班勇击败来犯的匈奴及车师军,汉与西域联系复通,昌吉之地第三次届汉都护府管辖。公元220年(魏晋时),单桓等6国并入车师后部,其王受魏国封,昌吉之地属魏。公元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西突跃铁勒诸部共推契歌楞为莫贺可汗,昌吉之地属莫贺。公元640年(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唐平定高昌曲氏王朝,以车师后王庭为庭州,辖4县。昌吉之地在4县内。公元702年(唐武后长安二年),改庭州为北庭都护府,辖地内设张堡城守捉。《昌吉县乡土志》作者认为昌吉县城东的古城,即为张堡城守捉所在地遗址。公元924年(后唐庄宗同光三年),辽太祖攻战浮屠城(后庭地),昌吉之地在其辖内,南宋时属别失八里。公元1278年(元世祖至元十五年),元朝庭“授尕鲁知金符,掌彰八里(昌吉)军站事”。这是见于史载的第一位有人名的昌吉官员。公元1409年(明成祖永乐七年),马哈木被朗庭封为顺宁王。在其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哈木一部逐渐兼并其他各部,自立为汗。昌吉之地属其辖内的和硕特部。至明末又为准噶尔台吉游牧地。公元1731年(清雍正九年),噶尔丹策零拥兵东犯,留台吉等守西路。昌吉之地在其控制下。公元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农历一月,清政府军机大臣议奏开发乌鲁木齐(包括昌吉)一带。三月,清政府发兵征讨准噶尔叛乱。六月,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昌吉之地逐渐安定。公元1758年(清乾隆二十三年),清政府开始在木垒至乌鲁木齐、昌吉一带屯田。农历八月,上渝准努三奏请,命黄廷桂照数拨兵3000,驻昌吉等地。农历十月,乌鲁木齐、昌吉一带有屯田兵丁1万数千入。为使屯田兵丁安心,清政府发令准予他们携带家口,并发给路费。公元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农历三月,清政府准安泰等奏:自乌鲁木齐至罗克伦(昌吉西郊)之间,择水土饶裕之地设立4个村庄,每庄屯兵800余名,委派游击、都司(均官名)各1员,进行管理。农历五月,军机大臣议奏同意杨应琚所请;于昌吉、罗克伦两处各设巡检(官名)2员,管理粮饷等事务。所设官员归哈密兵备道管辖。同年,昌吉、罗克伦等处有屯兵3500人。公元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率兵督建昌吉城(即宁边城),次年农历八月竣工。公元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农历十一月,旌额理等奏请将罗克伦巡检移驻特纳格尔,归乌鲁木齐同知辖;将昌吉巡检移驻呼图壁,归昌吉通判辖。军机大臣研究同意,并令改铸印记。公元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农历七月,清政府吏部议准陕甘总督勒尔理奏:将迪化(乌鲁木齐)州知州改为直隶州知州;将宁边(昌吉)州同改为知县,作为州属。昌吉县建立。当时县上官员除知县外,还有训导、典史各1员;驻防有左营兵,官员有游击1、守备1、干总2、把总4,有马兵474名、步兵475名。由上可知,昌吉这块土地自1800余年前归入汉朝疆域后,虽历经磨难,数易其属,但仍在祖国的版图内,直到清朝的乾隆盛世在这里筑城、建县,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划,她的历史又翻开新的一页。一位清代官员陈庭学曾吟诗写建县20年后的昌吉:征路仍空阔,天光接野芜。墩疑高塔峙,树识远村孤。迁户稠边县,行骆利坦途。关河限中外,风土未全殊。从诗中可知,战争的烽火早已远离昌吉而去,眼前出现的是一片虽仍显寥落但却是屯垦开发与各民族共处的和平宁静的新景象。

工业发展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现价)64.5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产值(现价)53.78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83.4%。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现价)15.21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增加值(现价)12.2亿元,同比增长20%。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如下:产品名称2005年同比+、-%,液体乳(吨)3606422.4,小麦粉(万吨)16.5728.4,机制糖(吨)159047.6,食用植物油(吨)94131245.2,罐头(吨)26414-43.7,饮料酒(吨)6011-7.2,家具(件)299271-23.8,塑料制品(吨)24762-1.2,水泥(万吨)99.0-1.4,变压器(万千伏安)125014.1,电力电缆(公里)6703-32.2,配混合饲料(吨)3018685.2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昌吉市地貌类型大体分为南部山地、中部平原、北部沙漠三大部分,整个地势呈南高北低阶梯之势,南北高差4000多米。境内最高峰天格尔峰,海拔4562米。有可耕地120万亩,可利用草场819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应各种农作物种植,全市每年播种面积60万亩,北部还有30多万亩良田有待开发;境内有三屯河、头屯河两大水库,总库容4000多万方,地下水储量2.15亿立方米,水量供给充沛。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天然气、硫磺等,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质优量大,地质蕴藏量50亿吨,天然气探明面积60平方公里。?
[土地资源]:有可耕地120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3.32-5.51%之间,土层厚1米左右,良田60万亩,是种植小麦、玉米、油料、瓜类、棉花和园艺型等农作物的良田沃土,也是进行农业综合高产开发的首选之地。全市有林地面积46.12万亩,其中山区林地面积21.9万亩;天然草场1203万亩,可利用草场面积819.23万亩。?
[水资源]:属中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降水量183.1毫米,年日照时数2833小时,平均无霜期167天。境内有大小冰川158条,面积60平方公里,水储总量19.88亿立方米,为昌吉市的天然固体水库。全市地下水储量2.15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1.2-1.5亿立方米,年均实际开采利用0.35-0.5亿立方米。发源于天山北麓高山冰川的三屯河、头屯河两条河流自南向北贯穿全市,年径流量5.46亿立方米。并建有三屯河水库和头屯河水库,库容分别为3500万立方米和750万立方米。?
[农业资源]:昌吉市气候属亚欧大陆干旱气候,平均气温7.2度,年平均无霜期170天。由于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该市农产品资源品质较好。番茄原料红色素占8-10毫克/百克,葡萄品质优良,含糖量达18度以上,棉花品质衣分占36-38%,小麦粗蛋白(粗纤维)含量为14%,是最适宜种植番茄、葡萄、小麦的地区之一;生产的各类农作物种子籽粒饱满,发芽势强,“西域牌”种子为全国种子行业名牌产品;西甜瓜品质优良,连续两次获国家农业部颁发的“金瓜奖”;番茄酱、啤酒花出口美国、日本、荷兰、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野生资源]: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众多,数量丰富。野生动物有雪豹、棕熊、羚羊、马鹿、黄牛等上百种珍禽异兽,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有42种。木本植物有云杉、落叶松、山杨、桦树、忍冬、白腊、红柳、梭梭等多种林木;草本植物有苔草、珠芽蓼、鹅冠草、羽衣草、雀麦、羊芽、骆驼刺等;同时还生长着雪莲、贝母、阿魏、麻黄、枸杞、苍耳等一百多种名贵药材。?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品种有煤、铁、石灰石、天然气、白矾、硫磺、砂金、菱铁矿等。其中煤炭资源最为丰富,质优量大,地质蕴藏量50亿吨,年开采量150万吨。石灰石约2480万吨;天然气探明面积60平方公里。芒硝在北部沙漠地表随处可见,具有很大开采潜力。?
[旅游资源]:境内南部山区的广阔草原,茂密松林,连绵群山,奇峰怪石,加之浓郁的哈萨克民族风情,这里是休闲避署,旅游野餐、观光揽胜的理想之地。著明的景点有:硫磺沟、索尔巴斯陶、金涝坝、努尔加大草原、民族风情园、北沙窝旅游度假村等。平原地区有人工建造的青格达湖旅游区,市区内有北公园、南公园、亚中广场等。境内还有唐朝时期修建的昌吉古城,清朝乾隆时期修建的宁边古城及修建于清嘉庆元年(1796年)的清真寺,清同治元年(1862年)兴建的陕西寺,清光绪八年(1882年)兴建的兰州寺以及开辟百年之久的二六工拱北等古迹及大批出土文物。

气候特征

昌吉市地属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183-200mm,区域年平均气温6.6℃,年日照时数2833小时,有效积温3400-3584℃,年均蒸发量1787mm,蒸发量是降水量的9.77倍,平均终霜日为4月22日,平均无霜期166-180天,境内有大小冰川158条,水储总量19.88亿立方米。气候受山地垂直分布影响,适应小麦、玉米、甜菜、油葵、西甜瓜、豆类、蔬菜等各类农作物生长。

城市修建

昌吉城的开始修建是在昌吉建县之前12年的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于第二年(1762年)竣工,当时为昌吉巡检所在地。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昌吉县建立,此城始为县治所在地。1761年农历十月,由都司永海和革职总兵吴士胜等受命率兵开始修建昌吉城,工期确定为一年,至次年(1762年)农历八月,工程提前两月完工。竣工后的昌吉城周长3里5分,城高1丈5尺;有4座城门,每座城门均有名:东门叫“文同”,西门叫“武定”,南门叫“谐迩”,北门叫“燮(音谢)遐”。昌吉城建成的消息上报到中央朝廷,同年农历九月,乾隆皇帝亲自为其定名为“宁边”,于是昌吉城便有了名称,是为“宁边城”。一个边远的小城,由皇帝亲自为其定名,足见当时朝廷对国家边务的重视。而“宁边”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即希望边地安宁。在昌吉城的修筑过程中,还发生过两件趣事,即筑城的人从5尺深的土中掘出女绣花鞋1只,长3寸许,做工精美,尚未全朽,另外,还掘出有盛满了面的陶罐,其中的面粉还可食用。清代学者纪昀后采写诗2首,分别记咏其事。前一首诗是:筑城掘土土深深,邪许相呼万柞音。怪事一声齐注目,半钩新月薛花侵。后一首是:深深玉质几时藏,出土犹闻饼饵香。弱水西流宁到此,荒滩那得禹余粮。纪昀不但饶有兴味地赋诗记载这两件事,而且根据穿绣花鞋与食面粉判断:昌吉之地很早以前就有汉族人居住。我们认为纪昀的这个判断是不无道理的。关于昌吉城的修建,还有1人需要说明,即我们前面已经提到的负责修建者之一的吴士胜。据史料载,吴土胜是一位建筑师,曾在当时的新疆各地负责修建城池和官署、房屋多处。他原为总兵职,先因事降职,后又因负责建筑有功而受到嘉奖和升迁。宁边城的维修,见于史载的有两次:一次是在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是由原任昌吉副将的徐鼎士个人出资捐款进行的;另一次是在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由县驻防抚标左营游击朱正口流失,景象颓败。1876年(清光绪二年),左宗棠兵击败阿古柏侵略者收复昌吉后,经过招集,县城人口有所增加,面貌有所改观,经济也有所恢复。但全县人口己比前减少,据1880年(清光绪六年)统计,全县共有新旧垦户1300户。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昌吉县在县城内重修县学宫。1892年(清光绪十八年)农历十二月,昌吉县在县城内重修县衙署,于次年4月完工。和负责承修,使“城垣规模如旧”。作为昌吉县城的宁边城,曾经有过兴盛的时期。纪陶曾经赋诗写过昌吉市场卖鱼的热闹景象,《昌吉县乡土志》的作者也曾写过昌吉县城手工特产及贸易等情况。据史料载,昌吉县城繁荣时,全县人口达2768户,9810人。但昌吉县城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亦经历战火,受到过毁损,“城垣雄堞坍塌不堪”,以至人世事苍茫,风云变迁。1949年后,昌吉县人口增多,城区扩展,宁边城城墙基及护城河沟上平地盖房,大部被毁。现仅有南城墙东部老粮仓一段仍然留存,已被有关部门保护。

地名来历

“昌吉”地名的称呼始于元代。据《新疆图志》载:“侍行纪云:《元地志附录》有仰吉八里……按:仰吉与昌吉音近……蒙语……”以此可知,“昌吉”是由蒙古语“仰吉”转化而来的。另外,自元代以来,除“仰吉八里”的地名称呼外,史籍中还有“昌八刺”(音读喇)、“彰八里”、“掺八里”、“昌八里”等地名称呼。据我国学者考证,这些称呼其实都是一音多转,或曰一音多译,它们其实都指的是—个地方,而这个地方就在现昌吉市境内。这也进一步证实了“昌吉”是由“仰吉”转化而来的。关于此,从清代另一位官员萧雄的诗句中亦可得到印证。萧雄在清光绪年间写的《昌吉》诗中有“沿革想从昌八喇”句,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关于“仰吉八里”的含义,据有关史载及专家考证,“仰吉”蒙语意为“场圃”,亦即游牧和种植的园地;而“八里”蒙语意为“城”。这样将两者的意思合起来,“仰吉八里”的意思便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之城”。根据昌吉这一带建县前曾长期为准噶尔蒙古人的游牧地,而昌吉县城东南面又有古城,所以我们认为这一说法是可信的。由上可知,古代的昌吉是"游牧与种植的园地",而近代与当代的昌吉也以畜牧与种植园艺业发达著称这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它们之间是否有一种历史的脉络相承的关系呢?,当然,在"仰吉"这个词真正转化成汉语的"昌吉"这个词时,人们是否又给它加进了新含意,比如"昌盛吉祥",这完全也是可能与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