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地图
慈利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2005年,慈利县人民在县委和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旅游带动,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把握机遇,开拓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质量逐步提高,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综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57436万元,比上年增长10.9%,经济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167万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116555万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150714万元,增长8.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3:32.5:43.2调整为25.2:32.6:4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768元。物价总水平有所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4.6%,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3.3%。八件实事全面达标。城镇新增就业人员、通乡公路、通村公路、乡镇卫生院建设、乡镇敬老院建设、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互助金发放和农村中小校危房改造等各项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就业和社会保障任务较重;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瓶颈有待缓解;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还比较困难。初步核算,2008全县全年完成GDP555806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540万元,增长5.7%,占GDP的比重为18.6%;第二产业增加值171972万元,增长12.3%,占GDP的比重为30.9%;第三产业增加值280294万元,增长16.8%,占GDP的比重为50.5%;一、二、三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9、6.7和4.5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27.9%、63.8%。
农业:农业生产获得好收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45726万元,比上年增长5.1%,其中,农业产值78392万元,增长2.9%;林业产值12081万元,增长3.0%;牧业产值49424万元,增长5.5%;渔业产值2879万元,增长5.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50万元,下降4.0%。种植业生产增产增效,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不断调优。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46.87万亩,比上年增加0.3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86.44万亩,增加1.90万亩。除玉米略有减产外,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有所增长。粮食总产量27.74万吨,增长1.2%,其中稻谷15.95万吨,增长1.7%;玉米6.02万吨,下降1.6%;薯类4.10万吨,增长1.2%;油料3.46万吨,增长4.5%,其中油菜籽3.04万吨,增长5.1%;棉花1500吨,增长15.4%;水果10.17万吨,增长12.5%;柑桔9.20万吨,增长14.8%;茶叶1280吨,增长4.9%;烤烟3360吨,增长3.0%;蔬菜15.2万吨,增长3.8%。年末全县拥有耕地面积36.28万亩,其中,水田22.81万亩、旱地13.47万亩。林业生产进一步加强。年末封山育林面积40万亩,当年造林面积27万亩,育苗面积1200亩,采伐木材4.3万立方米、竹材373万根,生产油茶籽1000吨、油桐籽1450吨、乌桕籽180吨、板栗1600吨。牧、渔业稳步发展。全年出栏生猪53.5万头,增长2.6%,年末存栏35.2万头,增长4.1%;出栏牛2.58万头,增长7.5%,年末存栏7.41万头,增长1.6%;出栏羊15.2万只,增长5.5%,年末存栏8.8万只,增长3.5%;出笼家禽234万羽,增长4.0%,年末存笼122万羽,增长7.9%;禽蛋产量8550万吨,增长2.2%。淡水养殖面积4.53万亩,增长3.4%;水产品产量4510吨,增长3.6%,其中鲜鱼产量4463吨,增长2.3%。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33.9%。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各类农业机械3.51万台,其中,拖拉机2605台、种植机械3993台;排灌机械11486套、植保机械752台、联合收获机97台、机动脱粒机3736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4605台,农业机械总动力36.50万千瓦,全年农用柴油消耗量25269吨,增长21.4%。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劳务总收入3.35亿元,增长23.5%。全年共投入专项扶贫资金613万元,有9600人解决温饱和越过低收入线。
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89559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050万元,增长18.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26509万元,增长12.5%。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原煤14.95万吨,下降8.3%;发电量14995万千瓦时,下降82.2%;服装220.38万件,下降12.0%;皮鞋223万双,增长15.1%;氮肥1.22万吨,下降62.1%;水泥59.27万吨,增长33.7%。实现销售产值159662万元,增长9.5%;产品销售率为99.8%,下降0.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3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10820万元,比上年增长59.1%;实现利润总额1195万元,增长100.2%;利税总额4192万元,增长60.3%。亏损企业亏损额1200万元,增亏269万元。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县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6996万元,较上年增长25.2%。7家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217万元,增长1.5%;工程结算收入19120万元,增长2.5%;实现利润335万元,增长6.3%;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9.45万平方米,增长13.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98万平方米,增长13.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1.13万平方米,增长14.5%。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852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跨区项目投资105846万元,增长20.6%;城镇以上投资38363万元,下降42.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433万元,下降8.1%;城乡居民投资23180万元,增长9.0%。全年49个在建项目中,有34个项目全面竣工。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常张高速竣工通车;湘西开发重点项目中的农丰苎麻3000吨开松麻生产线、华仪实业皂素双烯生产线、金秋实业葛根粉和玉米深加工生产线建成投产,楚霸水泥100万吨回旋窑水泥生产线、恒亮矿业超微粉碳酸钙加工生产线进展顺利;关门岩电站主体工程基本完成,万福温泉国际度假旅游风景区第一期工程基本竣工。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20.4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2.9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8.9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8.10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3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6.14万平方米。
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日益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8718万元,比上年增长12.6%。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94740万元,增长10.9%;餐饮业13977万元,增长16.5%。按城乡分:县城市场零售额58206万元,增长13.4%,农村市场零售额50511万元,增长11.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总额16068万元,增长4.9%。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营能力不断增强。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1548辆,其中载货汽车977辆,载客汽车571辆。全年完成全社会货物运输周转量16540万吨公里,旅客运输周转量21547万人公里。邮电通信业继续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002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1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8万户,其中市话用户数2万户,农话户数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8万户,宽带用户3682户。全县电话普及率为11.7部/百人。订销报纸累计数45816份,订销杂志累计数21098份,邮寄函件91167件,包件14577件。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外资企业2家,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0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107万美元。引进内资实际到位3.4亿元。旅游业稳步发展。加快“东线旅游”开发,完善景区景点设施,五雷山风景区新一轮开发正在实施,二坊坪垂钓游乐园、澜川峡景区公路动工兴建。加大促销力度,积极推介江垭温泉、江垭水库平湖游、万福温泉和五雷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78万人次,增长19.4%;创旅游收入2.2亿元,增长39%。
财政、金融:经济增长有效带动财政收入的增加。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3946万元,比上年增长14.7%。县本级一般预算收入9785万元,比上年增长21.2%,其中国税完成各项税收1993万元,地税完成各项税收3683万元,财政完成4109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041万元,其中农林水事业费支出1817万元,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广播支出12791万元,公交、流通、其他部门事业费支出1247万元,行政管理费支出4380万元。金融机构存贷款快速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60779万元,比年初增加38094万元,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9354万元,增加2348万元;储蓄存款余额240641万元,增加28902万元。各项贷款余额140733万元,比年初增加21523万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8245万元,增加1691万元;中长期消费贷款62025万元,增加19611万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7.8%,比上年下降8.5%。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85031万元,增长14.0%;现金支出798215万元,增长20.0%;货币净投放13184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教育和科学技术:“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在校生5847人,巩固率92.17%;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10944人,巩固率97.7%;普通初中35所,在校生27254人,巩固率97.3%;普通小学148所,在校生38329人,巩固率100%;幼儿园97所,在园幼儿15627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津铺完小、零阳镇一完小被评为全国新课程“优秀学习型”学校;在全国、省、市第五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1件,省级一等奖3件,省级二等奖5件,省级三等奖8件,荣获全省科技创新先进单位。慈利一中朱银坪获全省第七届“苏步青数学奖”三等奖。全县3564人参加高考,大学本科录取1717人,专科录取1670人,高考录取率为78.6%。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全年举办科技培训班20期,培训人数1000人。全年申报省市科技项目13个,其中张家界正康实业瓦楞纸板、蜂窝纸板生产线,华仪公司新工艺生产皂素、双烯项目,金秋公司农产品系列开发加工项目被市科技局列为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有5项科技成果获县级科技进步奖。
文化、卫生和体育: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全县拥有文化站31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县公共图书馆藏书量8万册,全年接待读者1700人次,借阅各类书籍、杂志2200册次。春节期间成功举办了“煤海之光”大型艺术灯会,接纳观众6万人次。全县拥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覆盖率93%,有线电视用户达1.6万户。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日臻完善。全县拥有卫生事业机构39个,医院病床1304张,平均每千人床位1.8张。医务工作人员1946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78人。在卫生技术人员中,医生717人,护士447人。体育事业得到发展。全年举办了7次大型体育赛事,组队参加了中国象棋邀请赛,获得全国老年中国象棋团体第2名的好成绩。运动员在今年参加全省体育竞赛共获得金牌4.5枚,银牌4枚,铜牌10枚。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40元,比上年增长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83元,增长1.15%,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5731元,增长2.92%。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年末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9181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242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9800人。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578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和大龄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1261人。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人均劳动报酬13927元,增长10.6%。
自然地理
位置:慈利县地处东经110°27′-111°20′,北纬29°04′-29°41′。位于湖南省北部、澧水中游。东北界石门县,东南接桃源县,西南与张家界市相接,西北与桑植县毗邻。县境东西最大距离72.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69公里。总面积3692.5平方公里。地形:慈利县地处澧水中游,属湘西山区向滨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武陵山余脉在境内分为3支东西走向的山脉、澧、溇两水纵贯全境。蜿蜒于县西北部和中部。北支的高架界,海拔1409.8米,为县境最高峰。中支的宝峰山、马儿岭,南支的剪刀寺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澧水自西南向东北流贯县境,沿岸有河谷平原。最低处苗市镇界溪河边海拔75米。山河相间,构成三山两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山原为主,占总面积的64%。全县800米以上山峰278座,岩性组成主要是碳酸盐岩类,占总面积的54%。境内弧峰、峰丛、峰林、溶洞多。
山脉:慈利县地处武陵山脉东部边缘。武陵山余脉分三支自西部入境向东部蜿蜒;主要山峰有高架界、袁家界、回头山、天鹅池、剪刀寺、太平山河二门山,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北支的高架界,海拔1409.8米,为县境最高峰。全县800米以上山峰278座。
水系:慈利县境内地表水系发育,除澧水干流外,流域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6公里。其中一级支流27条,二级支流36条,三级支流27条,四级支流6条,分属澧水和沅水两大水系,以澧水水系为主,流入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3.3%澧水干流及其最大的一级支流娄水纵贯全境。境内修筑多个大开型水库,有江垭水库、赵家垭水库等。
水资源:其中澧水干流全县388公里。流经县境1909.7公里,占全县的28.3%,娄水全县250公里,流经县境69.3公里,占全县的27.7%。全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4亿立方米,容水3.4亿立方米。灌溉还原水1.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为34.58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量5377立方米,为全国的1.96倍,为全省的1.34倍。目前,全县现有总蓄、引、提水总量达2.3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6.65%。
气候:慈利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6.8℃,年活动积温5200℃,年日照1563.3小时,年均太阳光辐射总量102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日143.2天,年降雨量1390毫米,无霜期年均267.6天。境内的五雷山气候宜人,环境优雅,植被茂密,空气清新,气温昼高夜低,冬寒夏凉,最高温度为32℃,平均温度11.6℃,不仅是旅游避暑胜地,更是道教圣地,素有“楚南第一胜境”之称。
农产及风光:慈利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耕地面积41.07千公顷。农业以粮、棉、油、烤烟、苎麻为主。甑山“银毫茶”和江垭“九溪金香柚”为名产。旅游资源更有素有“南武当”之称的五雷山,距慈利县15公里。山势险峻雄伟。山脊上有自元、明以来修建的长达1公里的古建筑群。该山海拔976米,山峰叠嶂,风光秀丽,环境宜人,每年一度的五雷山庙会吸引了大批游人至此观光。
矿产:矿产资源以大理石、煤、矽砂、镍钼、石膏等为主的27种矿产资源遍布全县,特别是大理石的工业储量达3亿立方米,云黄玉、虎皮黄、墨玉等品种全国稀有,被誉为“大理石之乡”。
水能:境内水能资源丰富,除澧、溇两水外,溪谷密布。计有溪河69条,大型水库106座,利于发展水电事业。水能蕴藏量大,可开发利用的水能资源达68.5万千瓦。
森林:森林覆盖率达29.8%,人工林以松、杉为主。杜仲产量居全国首位,被誉为“杜仲之乡”乌桕产量居全省首位,桐油产量居全省前列,还盛产油茶、茶叶、柑桔、烟草、苎麻等。境内崇山峻岭是名贵中药材的宝库。植物品种2377种,其中珍贵树木427种,森林覆盖率57.8%,尤其是名贵中药材杜仲面积达40万亩,是全国最大、世界著名的杜仲基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