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保定市地图 >
定州市地图
定州市相关地区地图:

传统戏剧

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如山西的祁(县)太(谷)秧歌、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襄(垣)武(乡)秧歌,河北的定县秧歌、隆尧秧歌、蔚县秧歌,陕西的韩城秧歌、陕北秧歌等。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为主,如祁太秧歌、韩城秧歌、陕北秧歌;有的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如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蔚县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来自梆子腔,板式有头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滚白等,其中的民歌小曲统称“训调”,包括[四平训]、[苦相思训]、[高字训]、[下山训]、[跌落金钱训]、[推门训]等,演唱时采用板胡、笛子、三弦等伴奏,俗称“梆扭子”;有的属于板式变化,如定县秧歌、隆尧秧歌,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二六)、快板、散板、导板等,演唱时用板鼓或梆击节,大都不用管弦,只用锣鼓伴奏,因此又称“干板秧歌”。各地秧歌戏的传统剧目分小戏和大戏两类,小戏俗称“耍耍戏”。秧歌戏角色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门”,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须生、花脸、青衣“三大门”。其音乐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点,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容的体制,表演也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秧歌戏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长于表现现实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新秧歌剧运动,改革了秧歌戏的音乐、表演、装扮,编演了许多表现群众参加生产、学习及对敌斗争题材的剧目。新秧歌剧运动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新歌剧,而且推动了秧歌戏等民间小戏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朔县秧歌、繁峙秧歌、定县秧歌、隆尧秧歌等都建立了专业剧团。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因发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定州秧歌戏剧目丰富,涉域广泛,有爱情、节孝、贞操类、公案、滑稽等很多类。著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近百个剧目。定州秧歌戏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内容上善于表演反映农民生活的家庭戏;基本句式有七字句、十字句,但在演唱中往往打破局限,形成散文诗般的句式结构。传统演唱方法是男女腔均用本嗓唱,是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旦行由男性扮演,也从不用“背功”,只是在音色上与女性音色靠近。传统的演唱没有固定调高,演员可以据个人嗓音随意起调门。对唱时,几个人可以唱不同的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固定为D调,女腔还用本嗓,但男腔出现了部分假声的情况。演唱技巧中滑音使用较多,颤音极富特色。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如哟、噢、哎、我那、本是、那个、再不然、你来看等,在唱段中随处可见。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一般用2/4拍记谱,传统板式变化很丰富,有二十八种之多。定州秧歌戏音乐为板腔体。早期全部用打击乐伴奏,俗称“大锣腔”。1952年定县秧歌剧团成立,开始尝试使用弦乐伴奏,初学京剧模式,使用京胡、二胡和一把秦琴,后改用板胡、笙、二胡、横笛、三弦等沿用至今,而“大锣腔”仍继承和保留。定州秧歌戏的打击乐是以板鼓指挥,大锣、水钗、小锣、小钗、堂鼓、梆子伴奏。定州秧歌戏的传统剧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近年来,欧美学者多次造访定州研究观摩定州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渠道。

定州人文

李夫人,野史中又称李妍,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人,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她是武帝宠臣、宫延乐师李延年的妹妹,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姊姊。李延年擅长音律歌舞,故而颇得武帝宠幸。一日延年为武帝献歌,歌词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闻得此曲,极为感慨叹息。武帝姊平阳公主便告诉武帝,歌中的佳人就是指延年的妹妹,即李夫人。李夫人随后得武帝召见,由是深得宠幸。李夫人早卒,武帝以皇后之礼安葬,后来还封其弟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武帝驾崩后,霍光揣度其意旨,为李夫人追上尊号为孝武皇后。李夫人生一子刘髆,为昌邑哀王。其孙刘贺,袭昌邑王,只当了二十七日的皇帝。刘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西晋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宫素然定州人古代第一位女画家,著作《明妃出塞图》,该画于清朝咸同年间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大阪节立美术馆。画面描绘西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出塞和亲跋涉塞外路上的情景。孙志远(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州,1966年逝世),原名秉哲,是一位中国共产党政治家。孙志远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担任过不同部队的政治委员。曾参加西藏和平解放谈判。后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孙志远(1911-1966)原名孙秉哲,又名宋耀祖、孙国钰、孙健。1911年10月12日生于河北定县大王梅村。1929年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领导爱国学生运动。同年11月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东北辽阳一带的抗日义勇军中工作。1932年春返回家乡,任中共定县中心县委书记,曾组织农民武装配合高(阳)蠡(县)暴动。1933年2月到东北军骑兵二师训练班任教官,后到第五十三军从事兵运工作。1934年8月被派到苏联海参崴学习。1935年2月回国,先后在沈阳,北平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6年8月被派到中共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工委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党代表,参与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冀中区党委常委。1940年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任党校第二部副主任。1943年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4年任晋绥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党校副校长。1945年任晋绥野战军独立二旅政委。1946年1月任军事调处执行部驻集宁执行小组中共方面代表。同年5月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三纵队政委。1947年任晋绥土改工作团团长兼中共静乐县委书记。1948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七军政委,同年6月任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扶(风)郿(县)、陇东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1952年11月调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兼参事室主任。1954年2月任中共中央财委第二、第三办公厅主任,同年10月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建委副主任。1956年10月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兼物资管理总局局长。1961年1月任国防工业委员会党组第二书记,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1958年5月被补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59年4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66年10月11日在北京逝世。张寒晖(1902年—1946年),河北定州人,中共早期地下党员。1937年在西安创作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1946年病逝于延安。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国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张电甲(1922.2.15——2010.3.14),河北省定县(定州市)北车寄村人。1922年张电甲出生在定县北车寄村一个贫苦的家庭,1935年,张电甲就已经是个热血少年,投身到了家乡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前身)学习。当年张寒晖还在定县主持平民教会工作,张电甲第一次接触了解了马列主义,并参加了由张寒晖组织的家乡农民运动。1937年10月加入由吕正操将军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部队开往定县,反“扫荡”开始后,张电甲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英勇负伤住在当地群众家养伤,定县北町惨案后和冀中部队失散。后来由于伤势一直没有痊愈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没有找到部队。便在家结婚开始了农民生活。2010年3月14日因伤病医治无效在北车寄去世。杨栋梁(1916-1989)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车寄村人。曾用名杨文聚: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八军第二零三师师长。1955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六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1967年8月10日至1972年6月29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司令员。1968年1月至1972年4月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12月至1972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1月8日在济南逝世。

定州中学

定州中学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中心街,是河北省重点高级中学。定州中学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校名几度更迭,1986年随县改市,由省教委命名为“河北定州中学”。1902年2月21日-1912年定武学堂后为定州官立中学堂,1912年-1913年定县公立中学,1913年-1917年直隶省立定县中学,1917年-1932年直隶省立第九中学,1932年-1937年省立定县初级中学,1937年7月7日-1946年定县沦陷,校舍被日寇所占,学校停办,1946年9月-1946年12月河北省定县中学(简称省中),1947年2月-1947年12月冀晋定县联中后为冀中区定县中学,1948年-1950年冀中区第四中学,1950年-1952年河北定县中学,1952年-1954年河北定县初级中学,1954年-1955年河北省定县中学,1955年-1986年河北省定县第一中学,1986年至今河北定州中学,巍巍宝塔下,有一座美丽的校园。这就是有着百年建校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重点高中——河北定州中学。这里绿草如茵,树木葱笼,鲜花盛开。高楼鳞次栉比,环境幽雅。这是知识的殿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你可知道七、八年前,这里校舍简陋,设备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面积小,学生活动没有场地,师生住宿拥挤不堪。操场有一米多深,坑坑洼洼,杂草丛生。然而这一切困难没有吓倒坚定的“定中”人,争创国家级千所示范校和百强名校,志在必得!,1996年,定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把定州中学生“创千争百”,扩建校园列为当年政府办好的“十件大事”中的头等大事来抓,确定为“96·1号工程”。132户干部家属和50多户街道居民舍小家为大家,冒着数九寒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部搬迁。学校面积由原占地仅有73亩扩至为130亩。自此,短短的几年,定州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难忘呵,定州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难忘呵,定州市百万人民的大力支持!,当你走进定州中学校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座巍峨壮观的教学大楼,教学楼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造型新颖,结构别致。面积达16000平方米,容71个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教研室。室内装有卫星接收闭路电视系统。除此之外,还有电脑、数码投影仪、视频展台、多功能音箱、电动屏幕等先进设备。同学们每天通过计算机、音象系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重要新闻,并可利用周六下午观看英文原版的世界名著、名片,为学生创造了讲习、听、说、练的英语环境。并可利用周六下午观看英文原版的世界名著、名片,为学生创造了讲习、听、说、练的英语环境。学校图书馆设施先进,环境优美,馆藏丰富,拥有藏书6万册,各种工具书、教学参考书300多种,报刊杂志200余种。图书馆面积达500平方米,全部实行开架借阅。每周都有新书目推荐给学生参考借阅。阅览室宽敞明亮,全天为师生开放。学校曾经设有实验室,设备齐全。曾有物理实验室8个,化学实验室8个,生物实验室4个,能开齐、开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实验。但为了夸大教学容量,于是将所有实验室改为教室。从此,原本实验室是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基地,为同学搞小发明、小创造的必要条件,但是从2010年便成了符合河北教育大潮打人海战术的基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定州中学把发展作为科教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教育建设的新局面,采取“政府拨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群众支持一点”的办法,又先后建起一座能容纳3000多名观众的看台、主席台和400米塑胶跑道的内植草坪的高标准体育场。新建成三栋教工住宅楼和一栋单职工宿舍楼,四栋学生公寓楼和一栋总务处办公楼,四个学生浴池,两个游泳池,两个球类场和4个塑胶篮球场。为了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步伐,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定州中学抓住机遇,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加速校园网络建设进程。个多媒体教室、7个电子备课室、5个微机教室、1个网管中心和1个电教控制中心,共计420台计算机的千兆校园网络系统。200多名教师干部均已务有工作用微机。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协调一致,产生聚焦效应,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深化了学科教学,实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学设备,为定州中学争创一流名校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向现代化教育迈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个人才华和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增长知识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基地。同时也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首肯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以及四面八方的来客参观学习。1998年在这里成功地举办了河北省第九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2000年在这里召开了保定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场会,同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信息技术示范学校”。“东风得力先着鞭”,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目前一座综合实验楼已破土动工,一座融食堂、餐厅、封闭操场和多功能礼堂为一体的设有4000个座椅的高标准体育馆下在紧张地筹划动作之中。不久,你将会看到,定州中学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展示在面前。定州中学明天将会更好。

基础设施

城市规划:1986年《定州市城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1998年在总体规划基础上进行调整,规划区面积为24平方公里,城市性质为保定市南部区域中心和物资集散地,以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轻工业和机械工业为主的历史文化名城。清风街和中山路为贯通南北东西的城市主轴线。工业区、科教区、居住区、商贸政综合中心区等五个分区功能齐全。东起自来佛街,西至商业街,北自兴华路,南至南环路间为古城保护范围,用地约4.5平方公里。市政建设:城市路网建设日趋完善。形成了“四横七纵”道路框架,城区内道路总长65公里,已初具中等城市规模。城市供水逐步建成占地56.42亩的直供水厂。供水管道60公里,日供水1.21万户1万立方米;日供煤气4.8万立方米的供气工程日供气1.2万立方米,工业、居民用户4000余户,采用湿法脱硫新工艺,填补了河北省空白,城市供燃气在省内县级市处领先水平;城市绿化实现了街道与游园结合,基本达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绿化覆盖率28%;电信事业发展迅猛,实现了完全的无缝覆盖。程控电话总容量达9.6万门,可直拨世界各地,并已开通移动通信基站3座,数字移动通信基站22座;电力充足,现市内有220千伏、110千伏变电站4座,35千伏变电站12座。

名字由来

定州的历史变迁,唐杜佑的《通典》记载的非常详细,《通典·州郡·博陵郡》说:“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领县十一:安喜、北平、鼓城、恒阳、新乐、义丰、望都、无极、唐昌、深泽、陉邑。”,古国都市,华北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商代为北方方国。西周时聚落渐增。春秋时,齐相管仲筑城。战国时,中山国在此定都。西汉置卢奴、安险、新处、苦陉四县于今定州市境内。西汉至前秦,卢奴一直是中山国(郡国)都。后燕都于此。北魏皇始二年(397年)置安州,设行台。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为定州,今定州由此而得名。今定州市境内当时有卢奴、魏昌、安喜三县。北齐废卢奴入安喜。唐代今定州市境内有安喜、唐昌二县。宋、金、元三代境内只有安喜县。明初撤安喜入定州,至清代仍为定州。自北魏至清,此地曾为行台、府、路、郡、州的治所。民国初废州改为定县,后曾两度为专署驻地。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定县县委将定县分为定南、定北两县。后定北县又分为定唐、望定二县。日本投降后,恢复定北县。民国36年(1947年)定县解放,建立定县市;定南、定北县合并为定县。翌年定县市并入定县。曾是冀中九专署(后改定县专署)驻地。1958年定县、曲阳合并为定县,1961年定、曲两县分置。1986年,定县撤县改为定州市。1994年12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地级保定市,定州市属之至今未变。

定州玉器

秦、汉、魏晋南北时期(公元前221~公元589),秦汉玉器发展迅速,并以西汉河北满城刘胜墓、西汉昭帝平陵(陕西咸阳)、元帝渭陵(陕西咸阳)、东汉中山简王刘焉墓(河北定县)、中山穆王刘畅墓(河北定县)和南越王墓(广州)等出土的玉器为代表,有镂空白玉仙人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龙螭乳丁纹玉璧、鸡心玉佩、玉人、角形玉环以及玉具剑等。这些玉器玉质莹润,琢制精巧,气韵生动,姿态自如。由于汉代崇尚厚葬,陪葬的玉器还有玉枕、玉衣、玉璜等。东汉时的玉器由西汉富有动势、立体感强的艺术手法逐渐转变为平面、线刻与绘画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魏晋南北时代的玉器基本上继承了东汉玉器的风格,制作较为简单,有的没有纹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