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保定市地图 >
定州市地图
定州市相关地区地图:

定州瓷器

概述:定窑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
窑址:定窑窑址规模最大、最集中的窑场,分布在今曲阳县涧磁村北一带,这里有十几处高大的堆积,最高的15米,堆积着众多的瓷片、窑具、炉渣、瓷土等。从遗址地层叠压关系看,遗址分晚唐、五代和北宋三个时期,198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到20世纪70年代,定瓷在沉寂了多年之后又进入了复苏期。曲阳定瓷有限公司历尽艰辛,通过上百次研究实验,在仿古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制成功了仿古、美术、日常三大系列工艺产品200多种,产品在国内展出屡屡获奖,产品已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荷兰、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品种:定窑产品以白瓷为主,也烧制酱、红、黑等其他名贵品种,如黑瓷(黑定)、紫釉(紫定)、绿釉(绿定)、红釉(红定)等,都是在白瓷胎上,罩上一层高温色釉。元朝刘祁的《归潜志》说,“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可见,定窑器在当时不仅深受人们喜爱,而且产量较大。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定州时,曾用“定州花瓷琢红玉”的诗句,来赞美定窑瓷器的绚丽多彩。定窑还有北定、南定之分。北宋之前,定窑窑址在北方的定州,这是烧制的物品称为北定;宋室南迁之后,定窑工人一部分到了景德镇,一部分到了吉州,称为南定。在景德镇生产的釉色似粉,又称粉定。
器形:定窑生产规模宏大,品种繁多。多为碗、盘、瓶、碟、盒和枕,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但数量极少,主要是作为贡品进入宫廷。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州白瓷孩儿枕”,是定窑瓷器的代表作之一。
釉质与胎质: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釉色洁白晶莹,很多积釉形状好似泪痕,被称为“蜡泪痕”,隐现着黄绿颜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北宋早期定窑产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芒口处常常镶金、银、铜质边圈以掩饰芒口缺陷,此为定窑一大特色。
独特技术:宋代瓷窑装烧技术最为重要的成就,就是发明了覆烧法和“火照术”,定窑就大量采用覆烧方法,还使用了一种垫圈式组合匣体。这种烧制方法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位空间,既可节省燃料,又可防止器具变形,从而降低了成本,大幅度地提高了产量,对南北瓷窑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对促进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装饰纹样:定窑器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纹样秀丽典雅。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装饰图案常用印花、划花和堆花手法,秀丽典雅。印花图案,自然形态经巧妙变形,构成严谨;刻划花,较印花更活泼生动,别具一格。
划花: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通常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器上最常见的划花纹饰。有一花独放、双花并开、莲花荷叶交错而出、有的还配有鸭纹,纹饰简洁富于变化。立件器物的纹饰大都采用划花装饰,刻花的比较少见。早期定窑器物中,有的划花纹饰在莲瓣纹外又加上缠枝菊纹,总体布局显得不很协调,这是当时尚处于初级阶段的一种新装饰手法,也给定窑器断代提供了一个依据。
刻花:刻花是在划花装饰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时与划花工艺一起运用。如在盘、碗中心部位刻出折枝或缠枝花卉轮廓线,然后在花叶轮廓线内以单齿、双齿、梳篦状工具划刻复线纹。纹饰中较常见的有双花图案,生动自然,有较强的立体感,通常是对称的。定窑刻花器还常常在花果、莲、鸭、云龙等纹饰轮廓线一侧划以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
印花:定窑纹饰中最富表现力的是印花纹饰。这一工艺始于北宋中期,成熟于北宋晚期。最精美的定窑器物纹饰在盘、碗等器物中心,这类器型内外都有纹饰的较少。定窑器物纹饰的特点是层次分明,最外圈或中间,常用回纹把图案隔开。纹饰总体布局线条清晰,形态经巧妙变形,繁而不乱,布局严谨,讲究对称,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工整素雅,艺术水平很高。定窑印花大多印在碗盘的内部,里外都有纹饰的器物极为少见。定窑印花题材以花卉纹最为常见,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花卉纹布局多采用缠枝、折枝等方法,讲求对称。有的碗、盘口沿作花瓣式,碗内印一盛开的花朵,同时在外壁刻上花蒂与花瓣轮廓线。这种把印、刻手法并用于一件器物,里外装饰统一的做法,使器物造型和花纹装饰浑如一体,十分精美。其次,定窑还有大量的动物纹饰,主要有牛、鹿、鸳鸯、麒麟、龙凤、狮子和飞龙等。定窑飞龙纹一般装饰在盘、碟、碗等卧件的器物中心,祥云围绕,独龙为多,尚未见有对称的双龙纹饰。飞龙身形矫健,昂首腾飞于祥云之间,龙尾与后腿缠绕,龙嘴露齿,欲吞火球,背有鳍,身刻鱼鳞纹,龙须飘动,龙肘有毛,三爪尖利,栩栩如生。而定窑立件上只装饰有变形龙纹,其装饰水平与盘、碟上的龙纹相去甚远。禽鸟纹饰中主要有凤凰、孔雀、鹭鸶、鸳鸯、雁、鸭等,做工精美的飞凤比较少见。定窑瓷器最精美的纹饰大都集中在盘、碟上,纹饰多者可达四层。每层纹饰富于变化,外圈纹饰多为几何纹或变形莲瓣纹,中心为动物、花卉结合纹饰,充满浮雕感,艺术气息浓郁。而宋代定窑孩儿枕更是该窑名品,其造型神态及纹饰的装饰工艺等皆为上乘之作。
影响: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唐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于2005年6月开始规划建设,2008年被确定为河北省首批重点产业聚集区和第二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2009年荣膺“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开发区”。园区位于河北省定州市区西北部,充分利用唐河两岸形成的沙荒地和废弃地,规划占地面积4300公顷,近期可用地1500公顷。按照“一区多园”形式,依据主导产业,划分四个产业园。
汽车产业园:规划占地680公顷,近期可用地130公顷,主要发展整车及零部件企业。其中:河北长安汽车公司达到年产2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到2012年达到50万辆。
新能源产业园:规划占地1400公顷,近期可用地680公顷,主要建设新能源产业项目。其中:河北旭阳焦化公司已经形成240万吨焦化、20万吨甲醇生产能力。到2012年,完成投资60亿元,形成500万吨焦化、100万吨甲醇、100万吨二甲醚和40万吨醋酸的生产能力。
食品产业园:规划占地800公顷,近期可用地278公顷,重点吸纳国内外知名品牌农产品加工、物流企业。其中:定州伊利乳业公司先后建成44条生产线,形成日处理鲜奶1500吨的产能,成为伊利集团全国第三大核心生产基地。到2010年,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2000吨。
机械产业园:规划占地1420公顷,近期可用地412公顷,主要吸纳和承接国内外机械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的思路,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整体打包、成片开发、板块招商,生态优先、集约经营的原则,整体推进园区规划,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建成面积400公顷,入驻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加工企业35家,煤化工企业和项目5个,乳制品加工企业1家,其他农产品加工及体品企业25家。2008年,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000万美元,引进内资18亿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6亿元,工业总产值79.8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出口总额3500万美元。园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有2座11万伏变电站,电力、通讯设施齐全;天然气已经接通,旭阳公司产生的余热、余气可满足园区内企业需要;园区紧临107国道和京广铁路,省道河龙线穿境而过;日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500吨的垃圾处理厂开工建设;规划总长58公里的园区公路、日供水5万吨的自来水厂、设计规模180万千瓦的热电厂、22万伏变电站,年内全部开工建设。为有效破解建设用地问题,在对现有沙荒地和未利用地规划利用的基础上,谋划实施唐河定州市段防洪综合整治工程。工程全长36.5公里,总投资8.2亿元,通过对唐河河道取直加固,可置换项目建设用地约2000公顷。工程分两期实施,今年启动一期工程,总长9.01公里,投资2.2亿元,目前各项前期手续已经完成,工期两年,竣工后可置换建设用地近700公顷。

传统戏剧

秧歌戏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戏曲,主要分布于山西、河北、陕西及内蒙古、山东等地。它起源于农民在田间地头劳动时所唱的歌曲,后与民间舞蹈、杂技、武术等表演艺术相结合,在每年的正月社火时演唱带有故事情节的节目,逐步形成戏曲形式。清代中叶,梆子腔剧种兴盛以后,山西、河北、陕西的秧歌戏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和吸收了当地梆子戏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逐渐发展为舞台演出,向地方大戏演变。各地的秧歌戏多以兴起或流行的地区命名,如山西的祁(县)太(谷)秧歌、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襄(垣)武(乡)秧歌,河北的定县秧歌、隆尧秧歌、蔚县秧歌,陕西的韩城秧歌、陕北秧歌等。这些秧歌有的以唱民歌小曲为主,如祁太秧歌、韩城秧歌、陕北秧歌;有的民歌组合与板式变化相结合,如朔县秧歌、繁峙秧歌、蔚县秧歌,其主要唱腔和板式多来自梆子腔,板式有头性(慢板)、二性、三性、介板、散板及滚白等,其中的民歌小曲统称“训调”,包括[四平训]、[苦相思训]、[高字训]、[下山训]、[跌落金钱训]、[推门训]等,演唱时采用板胡、笛子、三弦等伴奏,俗称“梆扭子”;有的属于板式变化,如定县秧歌、隆尧秧歌,唱腔板式分慢板、二性(二六)、快板、散板、导板等,演唱时用板鼓或梆击节,大都不用管弦,只用锣鼓伴奏,因此又称“干板秧歌”。各地秧歌戏的传统剧目分小戏和大戏两类,小戏俗称“耍耍戏”。秧歌戏角色原只有小丑、小旦、小生“三小门”,后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须生、花脸、青衣“三大门”。其音乐唱腔吸收了梆子腔的特点,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兼容的体制,表演也有了较大的丰富和提高。秧歌戏形式比较灵活、自由,长于表现现实生活。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和各抗日根据地开展新秧歌剧运动,改革了秧歌戏的音乐、表演、装扮,编演了许多表现群众参加生产、学习及对敌斗争题材的剧目。新秧歌剧运动的发展不仅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戏剧形式——新歌剧,而且推动了秧歌戏等民间小戏的革新与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各地的秧歌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朔县秧歌、繁峙秧歌、定县秧歌、隆尧秧歌等都建立了专业剧团。定州秧歌戏又名定县大秧歌,主要流行于华北平原中西部,因发源地在保定定州而得名。据传其源头是一种民间小调,经过宋代文学家苏轼整理而流传下来,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定州秧歌已有一批剧目上演,1952年正式成立了定县秧歌剧团。定州秧歌戏剧目丰富,涉域广泛,有爱情、节孝、贞操类、公案、滑稽等很多类。著名社会科学家李景汉搜集出版的《定县秧歌选》,收入了近百个剧目。定州秧歌戏在语言、唱腔、调式、剧目等方面有其独有的特色。戏文浅显易懂,明白如话,有大量方言俚语,生活气息浓厚;内容上善于表演反映农民生活的家庭戏;基本句式有七字句、十字句,但在演唱中往往打破局限,形成散文诗般的句式结构。传统演唱方法是男女腔均用本嗓唱,是真嗓大喊的演唱方法。旦行由男性扮演,也从不用“背功”,只是在音色上与女性音色靠近。传统的演唱没有固定调高,演员可以据个人嗓音随意起调门。对唱时,几个人可以唱不同的调,加上管弦乐伴奏后,调值固定为D调,女腔还用本嗓,但男腔出现了部分假声的情况。演唱技巧中滑音使用较多,颤音极富特色。唱腔中大量运用衬字虚词,如哟、噢、哎、我那、本是、那个、再不然、你来看等,在唱段中随处可见。旋律以下行旋律较多,但唱法中不乏诙谐俏皮;节奏以一板一眼为主,一般用2/4拍记谱,传统板式变化很丰富,有二十八种之多。定州秧歌戏音乐为板腔体。早期全部用打击乐伴奏,俗称“大锣腔”。1952年定县秧歌剧团成立,开始尝试使用弦乐伴奏,初学京剧模式,使用京胡、二胡和一把秦琴,后改用板胡、笙、二胡、横笛、三弦等沿用至今,而“大锣腔”仍继承和保留。定州秧歌戏的打击乐是以板鼓指挥,大锣、水钗、小锣、小钗、堂鼓、梆子伴奏。定州秧歌戏的传统剧目,保留了大量民俗和人文信息,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民俗以及传统文化的第一手资料。近年来,欧美学者多次造访定州研究观摩定州秧歌戏,定州秧歌戏成为中外学术交流的渠道。

定州八景

开元寺塔、众春园庶、雪浪寒斋、中山后圃、平山胜迹、西溪玩月、唐水秋风、续阅古堂。城内主要景点开元寺塔、定州贡院、定州文庙:开元寺塔建造于宋代。宋太宗时(976--997年)开元寺僧人慧能奉旨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归。宋真宗于咸平四年(1001年)诏慧能建塔,1055年方得建成,历时55年。因建于开元寺内,故通称“开元寺塔”。建塔原意是用来珍藏舍利和经卷。北宋时,定州地处边陲,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开元寺塔“扼贼冲,为国门户”,登之可了望契丹,以料敌情,故又称“料敌塔”。现俗称定州塔。开元寺塔:该塔挺拔耸立,造型威武端庄。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知州袁瑄曾作诗云:“郡城南面梵王宫,突兀浮图倚半空。滱水无波看倒影,恒山有翠接危峰。顶安珠树迎朝旭,檐奏金铃听晚风。每上穹然绝顶处,固凝身到碧空中。”另有巡按陕西御史龚樊贤诗句:“缓步浮屠百丈中,荡怀柳絮杏花风。身从十二楼边过,目尽三千世界空。何处尘缘能我佛,此间心与太虚通。有时跨鹤还来止,更上青天第一重。”,众春园庶:位于城内东北隅。宋太宗时(976--997年),由中山太守李昭亮建。当时潴水为塘,广达百余亩,植有杨柳万株,花草繁茂,亭榭古雅。每到初春盛夏,波光粼粼,垂柳袅袅,风光绮丽。后来经年历久,日渐荒废。韩琦任知定州,将遗迹扩大兴修。庆历八年(1048年),筑长堤,建门于西南角,取”偕众同春“之意,故名为“众春园”。雪浪寒斋:雪浪寒斋,因石而得名。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贬知定州。一日在中山后圃(今定州中学院内)偶得一石,黑质白脉,中涵水纹,展现出一副若隐若现的山水画卷,犹如当时著名画家蜀入孙位、孙知微所画的石间奔流、百泉涓涌、浪花飞溅之态,遂名“雪浪石”。苏东坡得此石如获至宝,从曲阳恒山运来汉白玉石,琢芙蓉盆将石放入盆中,且于文庙后置斋,名“雪浪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复贬英州,岁久盆与石埋没。明万历八年,知州唐祥兴发现雪浪石。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列为定州八景之一,名“雪浪寒斋”。康熙四十一年,定州牧韩逢庥将盆石移入众春园,名“后雪浪斋”。斋亭高约4米,六角亭,两侧假石垒砌,古朴典雅。雪浪石立于莲花石盆之上,盆直径136厘米,雪浪石高宽各76厘米,厚40厘米,底围196厘米,黑质白纹,似雪飞扬。

名字由来

定州的历史变迁,唐杜佑的《通典》记载的非常详细,《通典·州郡·博陵郡》说:“定州,帝尧始封唐国之地。战国初为中山国,后为魏所并,后又属赵。秦为上谷、钜鹿二郡之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为中山国。后汉因之,晋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为定州。后周置总管府,领鲜虞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领县十一:安喜、北平、鼓城、恒阳、新乐、义丰、望都、无极、唐昌、深泽、陉邑。”,古国都市,华北重镇。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商代为北方方国。西周时聚落渐增。春秋时,齐相管仲筑城。战国时,中山国在此定都。西汉置卢奴、安险、新处、苦陉四县于今定州市境内。西汉至前秦,卢奴一直是中山国(郡国)都。后燕都于此。北魏皇始二年(397年)置安州,设行台。天兴三年(400年),改安州为定州,今定州由此而得名。今定州市境内当时有卢奴、魏昌、安喜三县。北齐废卢奴入安喜。唐代今定州市境内有安喜、唐昌二县。宋、金、元三代境内只有安喜县。明初撤安喜入定州,至清代仍为定州。自北魏至清,此地曾为行台、府、路、郡、州的治所。民国初废州改为定县,后曾两度为专署驻地。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定县县委将定县分为定南、定北两县。后定北县又分为定唐、望定二县。日本投降后,恢复定北县。民国36年(1947年)定县解放,建立定县市;定南、定北县合并为定县。翌年定县市并入定县。曾是冀中九专署(后改定县专署)驻地。1958年定县、曲阳合并为定县,1961年定、曲两县分置。1986年,定县撤县改为定州市。1994年12月保定地区和保定市合并,组建新的地级保定市,定州市属之至今未变。

定州中学

定州中学位于河北省定州市中心街,是河北省重点高级中学。定州中学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校名几度更迭,1986年随县改市,由省教委命名为“河北定州中学”。1902年2月21日-1912年定武学堂后为定州官立中学堂,1912年-1913年定县公立中学,1913年-1917年直隶省立定县中学,1917年-1932年直隶省立第九中学,1932年-1937年省立定县初级中学,1937年7月7日-1946年定县沦陷,校舍被日寇所占,学校停办,1946年9月-1946年12月河北省定县中学(简称省中),1947年2月-1947年12月冀晋定县联中后为冀中区定县中学,1948年-1950年冀中区第四中学,1950年-1952年河北定县中学,1952年-1954年河北定县初级中学,1954年-1955年河北省定县中学,1955年-1986年河北省定县第一中学,1986年至今河北定州中学,巍巍宝塔下,有一座美丽的校园。这就是有着百年建校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重点高中——河北定州中学。这里绿草如茵,树木葱笼,鲜花盛开。高楼鳞次栉比,环境幽雅。这是知识的殿堂,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你可知道七、八年前,这里校舍简陋,设备落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学校面积小,学生活动没有场地,师生住宿拥挤不堪。操场有一米多深,坑坑洼洼,杂草丛生。然而这一切困难没有吓倒坚定的“定中”人,争创国家级千所示范校和百强名校,志在必得!,1996年,定州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把定州中学生“创千争百”,扩建校园列为当年政府办好的“十件大事”中的头等大事来抓,确定为“96·1号工程”。132户干部家属和50多户街道居民舍小家为大家,冒着数九寒天,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部搬迁。学校面积由原占地仅有73亩扩至为130亩。自此,短短的几年,定州中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难忘呵,定州市委、市政府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难忘呵,定州市百万人民的大力支持!,当你走进定州中学校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座巍峨壮观的教学大楼,教学楼廊腰缦回,檐牙高啄,造型新颖,结构别致。面积达16000平方米,容71个教室和教师办公室、教研室。室内装有卫星接收闭路电视系统。除此之外,还有电脑、数码投影仪、视频展台、多功能音箱、电动屏幕等先进设备。同学们每天通过计算机、音象系统,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重要新闻,并可利用周六下午观看英文原版的世界名著、名片,为学生创造了讲习、听、说、练的英语环境。并可利用周六下午观看英文原版的世界名著、名片,为学生创造了讲习、听、说、练的英语环境。学校图书馆设施先进,环境优美,馆藏丰富,拥有藏书6万册,各种工具书、教学参考书300多种,报刊杂志200余种。图书馆面积达500平方米,全部实行开架借阅。每周都有新书目推荐给学生参考借阅。阅览室宽敞明亮,全天为师生开放。学校曾经设有实验室,设备齐全。曾有物理实验室8个,化学实验室8个,生物实验室4个,能开齐、开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全部实验。但为了夸大教学容量,于是将所有实验室改为教室。从此,原本实验室是各种兴趣小组的活动基地,为同学搞小发明、小创造的必要条件,但是从2010年便成了符合河北教育大潮打人海战术的基地。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近几年,定州中学把发展作为科教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教育建设的新局面,采取“政府拨一点,学校自筹一点,群众支持一点”的办法,又先后建起一座能容纳3000多名观众的看台、主席台和400米塑胶跑道的内植草坪的高标准体育场。新建成三栋教工住宅楼和一栋单职工宿舍楼,四栋学生公寓楼和一栋总务处办公楼,四个学生浴池,两个游泳池,两个球类场和4个塑胶篮球场。为了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步伐,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定州中学抓住机遇,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加速校园网络建设进程。个多媒体教室、7个电子备课室、5个微机教室、1个网管中心和1个电教控制中心,共计420台计算机的千兆校园网络系统。200多名教师干部均已务有工作用微机。教学课件的制作和应用,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协调一致,产生聚焦效应,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益,深化了学科教学,实现了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性发展。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干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一流的办学条件,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学设备,为定州中学争创一流名校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施素质教育和向现代化教育迈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为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施展个人才华和建功立业的大舞台,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增长知识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基地。同时也赢得了上级领导的首肯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以及四面八方的来客参观学习。1998年在这里成功地举办了河北省第九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2000年在这里召开了保定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场会,同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河北省信息技术示范学校”。“东风得力先着鞭”,在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目前一座综合实验楼已破土动工,一座融食堂、餐厅、封闭操场和多功能礼堂为一体的设有4000个座椅的高标准体育馆下在紧张地筹划动作之中。不久,你将会看到,定州中学以更加崭新的姿态展示在面前。定州中学明天将会更好。

定州人文

李夫人,野史中又称李妍,中山(今河北省定县)人,是汉武帝最为宠爱的妃子之一。她是武帝宠臣、宫延乐师李延年的妹妹,贰师将军李广利的姊姊。李延年擅长音律歌舞,故而颇得武帝宠幸。一日延年为武帝献歌,歌词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闻得此曲,极为感慨叹息。武帝姊平阳公主便告诉武帝,歌中的佳人就是指延年的妹妹,即李夫人。李夫人随后得武帝召见,由是深得宠幸。李夫人早卒,武帝以皇后之礼安葬,后来还封其弟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武帝驾崩后,霍光揣度其意旨,为李夫人追上尊号为孝武皇后。李夫人生一子刘髆,为昌邑哀王。其孙刘贺,袭昌邑王,只当了二十七日的皇帝。刘琨(271~318年),字越石,中山(今河北定州)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西晋诗人、音乐家和爱国将领。宫素然定州人古代第一位女画家,著作《明妃出塞图》,该画于清朝咸同年间流入日本,现藏于日本大阪节立美术馆。画面描绘西汉元帝时,王昭君远嫁匈奴单于,出塞和亲跋涉塞外路上的情景。孙志远(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州,1966年逝世),原名秉哲,是一位中国共产党政治家。孙志远1929年加入共青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时期担任过不同部队的政治委员。曾参加西藏和平解放谈判。后来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孙志远(1911-1966)原名孙秉哲,又名宋耀祖、孙国钰、孙健。1911年10月12日生于河北定县大王梅村。1929年在北平师范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参加领导爱国学生运动。同年11月任共青团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被派到东北辽阳一带的抗日义勇军中工作。1932年春返回家乡,任中共定县中心县委书记,曾组织农民武装配合高(阳)蠡(县)暴动。1933年2月到东北军骑兵二师训练班任教官,后到第五十三军从事兵运工作。1934年8月被派到苏联海参崴学习。1935年2月回国,先后在沈阳,北平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6年8月被派到中共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工委工作。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冀中人民自卫军党代表,参与创建冀中抗日根据地。1938年5月任八路军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政治部主任、冀中区党委常委。1940年入延安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2年任党校第二部副主任。1943年任晋绥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44年任晋绥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兼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党校副校长。1945年任晋绥野战军独立二旅政委。1946年1月任军事调处执行部驻集宁执行小组中共方面代表。同年5月任晋绥野战军政治部主任、第三纵队政委。1947年任晋绥土改工作团团长兼中共静乐县委书记。1948年7月任西北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1949年2月任第一野战军七军政委,同年6月任第一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扶(风)郿(县)、陇东等战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1952年11月调任政务院副秘书长兼参事室主任。1954年2月任中共中央财委第二、第三办公厅主任,同年10月任国务院第三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建委副主任。1956年10月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后兼物资管理总局局长。1961年1月任国防工业委员会党组第二书记,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1958年5月被补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1959年4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66年10月11日在北京逝世。张寒晖(1902年—1946年),河北定州人,中共早期地下党员。1937年在西安创作著名抗日歌曲《松花江上》,1946年病逝于延安。1925年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老家组织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1937年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2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他创作的《松花江上》、《国民大生产》、《去当兵》等著名歌曲,曾在解放区和全国广为流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张电甲(1922.2.15——2010.3.14),河北省定县(定州市)北车寄村人。1922年张电甲出生在定县北车寄村一个贫苦的家庭,1935年,张电甲就已经是个热血少年,投身到了家乡河北定县(今河北定州市)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为乡村建设运动的前身)学习。当年张寒晖还在定县主持平民教会工作,张电甲第一次接触了解了马列主义,并参加了由张寒晖组织的家乡农民运动。1937年10月加入由吕正操将军领导的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部队开往定县,反“扫荡”开始后,张电甲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英勇负伤住在当地群众家养伤,定县北町惨案后和冀中部队失散。后来由于伤势一直没有痊愈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没有找到部队。便在家结婚开始了农民生活。2010年3月14日因伤病医治无效在北车寄去世。杨栋梁(1916-1989)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北车寄村人。曾用名杨文聚:193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6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第六十八军第二零三师师长。1955年4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二十六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1967年8月10日至1972年6月29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西省军区司令员。1968年1月至1972年4月任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12月至1972年6月任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89年1月8日在济南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