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电子地图 > 沈阳市地图 >
东陵区地图
东陵区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历史

东陵区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地域。区域内存有距今19亿年前陨落的世界上最大的古陨石群。并发现有多处史前文化遗址。汪家镇上下伯官屯、古城子镇古城子村发现有大范围的汉魏墓葬群;莫子山有辽代文物出土;白塔堡有明代白塔遗构;朝阳山上的朝阳寺,明万历年间已是辽东都司一闻名古刹。清入关之前这里是就畿之地,域内的天坛、南塔等都是当年的建筑。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寝福陵,就建在天柱山南麓,民国以来已辟作东陵公园,是沈阳的主要名胜之一,东陵区亦因而得名。

旅游景点

东陵公园:原名福陵,是清朝开国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叶赫那拉氏的陵寝,因地处沈阳市之东,所以,通常被称为“东陵”。福陵始建于1629年,经23年建设,于1651年基本完成,此后康熙、乾隆年间均有增建。新中国成立后,将其辟为公园,使昔日皇家禁地,成为广大人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福陵建在距沈阳城东10公里的天柱山上,这里地势雄伟,丘陵起伏,环境清幽,景色壮观,苍松翠柏,参天葱郁。福陵前临滔滔浑河水,后倚绵绵天柱山,碧水索绕,青山似拱,万松叠翠,大殿凌云,别具一种肃穆之感。陵寝巧妙地利用山势布局修筑在山巅的一块平地上,由一百零八蹬石阶与山脚相连,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远远望去,富丽堂皇的红墙绿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巍峨壮丽的陵园建筑汇于湖光山色之中,仿佛一幅山水画一般。因此,被人们誉为沈阳八景之—一“天柱排青”。福陵既是皇帝陵寝,自然是块“风水宝地”。这“风水”的选定还有一则传说。努尔哈赤驾崩后,为了使子孙后代永远称帝,皇太极四处派人寻找埋葬“龙体”的“吉壤”,终于在天柱山下找到了“风水”。天柱山前临浑河,后靠大台山,中间一条“兴隆岭”。常言道“两山夹一岗,辈辈出皇上。”天柱山不仅依山傍水,林木葱笼,而且山中又有百涌甘泉,泉水清澈甘美,四季滋润,实在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皇太极大喜过望,于是将努尔哈赤的遗骨安葬于此,并广植松林,大造宫殿,遂有今日秀美的东陵。
和叶赫那拉氏地宫:气势宏伟,古朴典雅,清幽肃穆,令东陵依山傍水人流连忘返。陵园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南面中央为单檐歇山式正红门三楹,拱门三道。门内参道两侧成对排列着石狮、石马、石驼、石虎等石雕。平地尽头,利用天然山势修筑了一百零八蹬石阶,以象征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过了石桥,正中为碑楼,重檐歇山式,四面券门,下为须弥座式台基,内立清圣祖玄烨亲撰的“大清福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刻,记载着努尔哈赤的功绩。再北的城堡式建筑叫方城,四角建有角楼。方城南面正中建有隆恩门,门楣上用汉、满、蒙三种文字刻成“隆恩门”三字。进门迎面为隆恩殿,是祭祀用的享殿,殿后洞门之上设明楼,内立“太祖高皇帝之陵”石碑。方城后为圆形宝城,两城间呈月牙状,因而也叫月牙城。宝城正中有一突起的宝顶,下为埋置灵柩的地宫。福陵建筑群是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它将我国传统建筑形式与满族建筑形式融为一体,形成了异于关内各陵的独特风格。建国以来,历经百年苍桑的东陵公园,在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怀和支持下,得到了精心维护.特别改革开放以来,在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保护管理的同时,还利用福陵四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在陵区附近修建多处景区、景点,如,“龙滩垂钓”、“森林浴场”,“杏林春晓”、“芳草云天”、“龙尾观溪”、“御泉”、“妃子松”、“神龟”、“义犬救主”等等。今天的东陵公园已成为一座具有历史文物、园林风光、旅游度假等多种功能的观光游览中心,以其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秀美的园林山色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人观光客。
陨石山风景区:陨石山森林公园是全国第一家陨石公园。沈阳古陨石分布在沈阳东南部168平方公里范围内,其中最大的一块位于东陵区李相镇滑石台山,长160米,宽54米,高42米,重约200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陨石。它形成于45亿年前,19亿年前陨落,堪称天赐瑰宝,举世无双。
沈阳满族民俗村:沈阳满族民俗村坐落在东陵区李相镇滑石台村,是以满族民俗风情、北方乡村田园风光和体育娱乐健身相结合的旅游新景区。这里有全国第一家满族民俗博物馆,展示清朝入关前,满族人民的历史、生产、生活、民间艺术的发展过程,还修建了青砖小瓦、泥坯草房的满族民居,以及充分体现满族特色的石牌坊、图腾柱、努尔哈赤铜像等等。沈阳满族民俗村以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游爱好者。
中华寺风景区:中华寺始建于唐朝,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位于沈阳市东陵区王滨乡中华寺村与抚顺县拉古乡刘山村内的拉古河畔、中华寺庙山之上,横跨沈阳、抚顺两市,是集佛教、道教于一身的大型宗教旅游风景区。中华寺风景怡人、风水上乘、世界瞩目、国内罕见。是佛道合一、祭祖超度、颂扬儒学、展示禅佛文化、民族艺术,集旅游观光、消遣休闲为一体的东北佛道文化活动中心,整个建筑采用唐朝建筑风格,气势恢弘,雄伟壮观。现在的中华寺风景区由中华寺、万寿宫、念佛堂、讲经堂、高僧塔院、中华万佛塔等组成。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地势东部较高,属低山丘陵地形;西部较低,属平原地形。区内山清水秀,东南、东北部绿色自然植被丰茂,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4.3%。东北辉山为沈阳国际旅游风景区;境内地形大体由浑河冲积平原和长白山余脉的低山丘陵所构成,其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升高。东南部属长白山余脉,山林风光绝佳,是沈阳国际旅游生态度假区。
天气气候:东陵区地处中纬度,属于受季风影响的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总的气候特点是:一年四季分明,寒冷期长,雨热同期,干冷同季,降雨充沛,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7.4℃,全年无霜期约为153天,年平均降水量为705.4毫米,由于受地区垂直差异和地貌植被等因素影响,降雨在时空上的分布不均匀,降雨的分布由东陵向西北逐渐减少,南部山丘区多年平均降水量730毫米以上,西北地区690毫米左右。全年太阳辐射时数为2618.6小时,属北方长日照区。
水文特征:辽宁省第二大川——浑河由中部斜穿流经域内达45公里长,两岸分布12条河流,水域面积约占全区面积的7%。沈阳多个中高档住宅区就落座在区内。是大都市难得的一片“世外桃源”。
自然资源:东陵区自然资源丰富,东部山区蕴藏着大量的铁矿、花岗岩、白泥和优质矿泉水。中部平原沃野百里,堪称鱼米之乡。沈阳市最大的自然风景区——辉山风景区坐落在东北部;东陵区历史悠久,世界最大的陨石沈阳古陨石,19亿年前就客居在馒首山上;清朝第一代君主努尔哈赤的陵寝——东陵,安卧于境内的天柱山上。

交通状况

东陵区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健全,投资环境十分优越。102国道、沈大、沈抚、沈丹、沈铁及沈阳绕城高速公路,8个城市道路入口,19条县级以上公路构成的公路网络四通八达。全区水力,电力,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备,文化,教育,医疗,体育,娱乐等各项市政设施和城市配套功能健全,区内建有各类大中型酒店,宾馆达20多家。

经济发展

东陵区是沈阳市重要的副食品基地,先后建成了肉、奶、蛋、禽、菜、果和中药材等生产基地。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建材、冶金机电、医药、化工、食品、服装等6个行业为支柱,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第三产业,全区生产资料市场已发展到11家,经销品种主要有钢材、木材、电子原件、装饰材料、阀门、汽车配件等六大类商品,形成了以大宾馆、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及金融机构为主体,商业网点星罗棋布、物畅其流、信贷资金雄厚、客居方便的服务体系。
经济快速增长:过去五年东陵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3.4亿元,年均增长15.3%。2005年东陵区国有及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预计实现403户,比“九五”年末的98户规模企业增加306户,实现历史新高。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7亿元,年均增长71.3%。2005年实现工业产值170.4亿元,年均增长71.1%。增长速度高于沈阳市的平均增长速度。目前东陵区规模工业亿元企业已达到16户,3000万元以上企业71户。东陵区规模工业企业迅速发展,规模企业不断壮大,夯实了我区工业经济基础。2005年实现工业固定资产投入26亿元,比“九五”年末的5亿元增加21亿元,增长420%。2005年末东陵区规模工业中机电设备及配件制造业、装饰及新型建材、鞋及服装加工业、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162.5亿元,占规模总产值的95.4%。
落实科学发展观:十一五工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是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确立工业强区的发展思想,以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加快园区集群建设、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创造优良发展环境、加大固定资产投入、结构调整为切入点;以提升工业企业在全区经济比重为目标,实施集团发展战备、龙头企业战略、高科技生产战略、名牌产品战略,全面提升企业整体素质,促进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工业占全区经济总量逐年提高。工业发展布局合理,发展空间逐步延伸。规模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产值超50亿、超100亿的大企业逐步形成。集团发展、龙头企业、园区集群建设三方面相互支撑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工业经济为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城区建设发挥的作用显著。依据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东陵区工业发展的功能定位是:充分利用优势产业的承接功能,创立新兴工业产业区,实现工业的转型,使东陵区工业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向高新技术外向型为主导转变。在东部地区构建汪家组团经济板快,在北部地区构建汽车产业经济板快,在南部地区构建航空配套产业经济板快,在西南部地区构建外向型经济板快。
扶持优势企业:积极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政策上予以重点支持。加大对优势企业扶持的力度,设立工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贷款贴息、财政奖励等方式,支持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实行重点保护制度,对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强化跟踪服务,落实时限、落实人员、提高办理效率;做好治乱减负工作,禁止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为企业发展创造优良外部环境。加快园区集群建设,拓展发展空间。从全区战略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东陵区工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布局进行规划。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积极引进龙头企业,以企业为纽带,以商招商,使园区建设尽快形成规模。提高企业研发能力,构建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以提高企业研发能力自主创造新为核心的品牌经济战略,加强知识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企业研发—科技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竞争能力一条龙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建设和发展资本市场为重点,在积极推进要素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深化企业改革。在2010年全区各类型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加快第三产业:东陵区把市场建设作为发展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不断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目前全区各类市场已发展到54个。形成了以经营鞋类、日杂、电子、煤炭、摩托车及配件、汽车、装饰材料、木材、家具、食品、农副产品等各类商品为主的,批发、专业、集贸结合的区域性商品市场体系。构成了三个市场群:即以东北摩托车市场、摩托车配件市场、长青家电批发市场、东北装饰城、家具广场为主的长青市场群;以中国鞋城、东北日杂、南塔电子市场、万泉家具市场为主的南塔市场群;以高官台炉料市场、东北水暖器材城、金属材料市场、东陵路汽车销售专业街为主的东陵路市场群。2003年规划的南塔商贸中心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规划了9个社区商服中心,并对社区商服中心的业态配置、商业设施的利用、店面牌匾的设置等进行了完善和规范。东陵区的物流建设于2003年起步,截止2004年末,全区共发展各类物流企业12户,这些物流企业的发展为东陵区市场经济的繁荣带来无限生机活力,是全区三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2004年,东陵区第三产业收入2.7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2%。第三产业在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十分明显,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东陵区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坚持“农业稳区、工业强区、三产富区”的总体发展思路,从增强现代化新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出发,提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促进第三产业领先增长、结构优化和水平提高。加快建立和完善与全区现代化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市场体系、比较健全的综合服务体系和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符合都市功能要求、体现资源比较优势,投资多元化、经营集约化、设施现代化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完善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服务的市场体系,加大生产性服务供给,突出两个重点——优化结构和增加就业,推进三个进程——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进程,实现四个结合——生产性服务与生活性服务相结合,提升传统服务与拓展新兴服务相结合,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相结合,民营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立足于东陵区的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形成服务沈阳,辐射东北地区的商贸流通集散地。第三产业增加值在2005年实现86.8亿元的基础上,到2010年达到175亿元,五年年均递增15%。

大浑南建设

沈阳之南,浑河之南,一片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热土,正在以“十二运”为契机起跑,激情描画“第三代城市”的蓝图。8月10日,沈阳市宣布:大浑南开发建设全面启动!这是继今年2月沈阳市东陵区、浑南新区、航高基地“三区”合署办公,正式作出建设大浑南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迈出的关键一步!,按照规划,未来的浑南新城,肩负多重使命:世界第三代城市典范、东北亚智慧新城、国家中心城市门户、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未来的大浑南将成为沈阳新的行政中心、科技中心、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
全新定位:
大浑南——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桥头堡:沈阳向南,建设大浑南,是沈阳市城市重新定位,地位提升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区浑南新城定位非常明确:世界第三代城市典范,新能源时代生态城市建设的旗帜;国家中心城市,面向国际开放的东北亚枢纽门户;东北亚智慧新城,引领东北亚产业提升的创意与研发中心发动机;沈阳经济区核心城市。面临中央进一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和承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三大机遇,沈阳当仁不让提出了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大浑南,正是沈阳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桥头堡,是沈阳经济区崛起的发动机。加快沈阳经济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着眼于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大局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作为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沈阳要想更好地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推动经济区发展中不断壮大自己,必须不断拓展完善发展空间,大力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功能,增强中心城市的聚集力、承载力和辐射力。如果说沈阳经济区是一个“板块”,沈阳大浑南就是这一“板块”崛起的发动机。从地理位置看,大浑南地处沈抚、沈本、沈辽鞍营三条城际连接带上,区位优势明显。更重要的是,浑南产业优势、科技优势和开放优势同样十分突出。无论是以IT产业、集成电路装备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还是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大浑南的实力都不容忽视。在加快推进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进程中,建好大浑南,必将在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那里聚集的同时,将沈阳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出来,进而助推沈阳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副局长严文复说:“原先的浑南地区,只是定位为一个空港副城,主要发展航空产业。如今沈阳重心南移,大浑南建设形成新格局,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航空产业、智能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它将是沈阳最重要的发展空间。”,面向2013年,以全运会为重要时间节点,大浑南正在努力实现城市发展新突破。目前,围绕“十二运”及未来城市发展,大浑南地区全运会的主功能区浑南新城的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
浑南新城:
世界“第三代城市”的样板间:规划建设的浑南新城,被冠以“第三代城市典范”之名。何谓“第三代城市”?专家给出解释:“第一代城市依靠畜力,依靠驴车、马车运转;第二代城市诞生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依靠煤和石油推动城市发展;而第三代城市,应依靠太阳能、风能、地能这些清洁能源,全力减少污染排放,让城市与自然相融,让人与自然和谐。”,生态、低碳、环保,是浑南新城建设的核心理念。未来的浑南新城,是一座绿色、便利、和谐的新城市。
行政中心也是最佳休闲好去处:打开日本鹿岛公司的设计方案可以看到,浑南新城“十字形”结构让空间布局非常清晰。南北轴线作为功能主轴,分布着沈阳市行政中心,紧邻着文化创意中心和全运村体育中心;东西轴线作为景观主轴,排列着各种主题的带状公园,更突出了绿化的均衡性。根据规划,新城最特色鲜明的是由玻璃材质打造的市民广场,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同时,能够在冬季将阳光引入地下,形成真正的“四季广场”。玻璃材质的建筑物新颖别致,恰似“水晶宫”般光彩夺目。专家们表示,这种设计符合第三代城市典范特质,冬季可利用太阳采光,将光线引入地下,一年四季如春,将成为这座现代之城的标志性建筑。根据规划,随处可见的绿地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众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拥抱自然的希望。有关专家说,大浑南的核心区,还是市民欣赏高雅文化的最佳所在、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立体式交通让你最短时间到新城:鹿岛公司的设计方案强调新城是基于公共交通系统的规划,着眼点放在轨道交通上,与现代都市功能相匹配,符合现代城市快节奏出行需求。未来的大浑南,路网四通八达,将聚集高速铁路、公路、航空及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呈立体式交通。根据鹿岛公司的设计,浑南新城的城市建设是从地铁开始的。据介绍,通过大浑南地区的地铁近期有2号线、4号线、9号线、10号线,远期有6号线、8号线。2012年,新沈阳南站将投入运营,高铁客运站周围将成为沈阳连接经济区乃至东北亚的交通快速出入口。将来,准备出门远行的你,可以乘坐地铁4号线或10号线到达二者交会的新沈阳南站,登上时速为350公里的高铁。目前正在建设的地铁2号线,全运会前通车,可以带你前往行政中心。同时,规划建设的南北二干线也经过行政中心。鹿岛公司还规划设计了一条环绕浑南新城的轻轨,可到达区域内各个节点,与地铁相交实现区域内轨道交通全覆盖。在拥有25条公交线路的基础上,沈阳市正大力推进大浑南周边公共配套的进一步完善,规划完成80平方公里路网建设,加快公交首、末站建设,大规模新增公交线路。浑南新城区域内交通便利,向世界起降同样空间无限。据介绍,桃仙国际机场新航站楼建成后,大浑南将担纲面向国际开放的东北亚枢纽门户。
40公里地下管廊彰显城市“智慧”:未来在浑南新城的主要道路下方将建设近40公里的管廊,使路面没有下水井盖,没有电线杆,道路修好后不再开挖,电缆、电线等全部管线入地。该管廊在全运场馆、全运村及媒体村区域内铺设面积约40公里,将成为国内最大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据介绍,除排水、煤气管线外,电力、路灯、电信、联通、网通、移动、铁通、交通监控、给水、中水、直饮水及热力等12条市政管线全部进入地下管廊系统。
打造别致宜居城市“样板间”:作为“第三代城市典范”,在能源利用方面,浑南新城的目标是实现居民区、商场和服务设施等全部依靠太阳能解决发电,供热采用地源热泵技术,小区和商业设施内部实现污水的自我循环净化,未来,这里将是没有电线、没有锅炉、没有大型污水处理厂的零碳无硫新城区。大浑南是一座风景如画的绿色生态城,将完美体现“水生态”理念,并将现有的自然资源融入城市规划框架,就地取材、就地取水。按照规划,大浑南的开发建设按已梳理的河流水系,使之形成环绕核心区的环城河,构建大浑南生态岛。梳理后的环城河与苏抚灌渠形成浑南“一环一带”的生态水系。一个宜居城市的“样板间”,将在浑南新区变为现实。
新型电动车带你“漫游”全运村:沈阳将打造中国首个“碳中和”全运会。一方面是全运村内的建筑和多功能体育馆将全部按照国家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全运会场馆内的照明也有望使用半导体照明(LED)等节能设施。另一方面则是增加碳汇,争取通过植树绿化或其他环保项目来抵消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此外,在全运村内计划全部使用各类新型电动汽车,让人们可以在没有尾气的环境中放心呼吸清新的空气,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率达到100%,餐饮垃圾资源化率达到90%以上。
文化脉络:
沿故宫轴“过”河:承载重任的浑南新城,不仅是一个生产物质财富的新兴产业园区,更是一座体现文化吸引力的现代新城。当初对大浑南进行整体规划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总规划师吴志强就强调一个概念,这座新城将继承沈阳“皇城”和工业城市的历史,成为一座文化味十足的生态之城。从地理位置上看,未来的沈阳新中心恰好位于沈阳故宫的中轴延长线上。在“故宫轴”上,以行政中心为起点,建设“市民广场”、“文化创意中心”,从而构成“浑南新城”城市中心这一创造型城市的“脊骨”。文脉相承,文化精神延续。沿着故宫中轴南延的文化之线,越过浑河,抵达未来的城市中心。未来的浑南新城,将是一座文化之都。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之光,在这里交融。按照规划,未来的大浑南,将建设成为沈阳的科技文化中心,市级文化机构和艺术团体将搬迁至此整合,并将辽宁省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设施搬迁扩建,与当今世界发达城市格局相似,形成城市行政、文化中心浑然一体的布局。同时,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打造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功能片区。与以往城市建设不同的是,大浑南极有文化底蕴,专门设计规划出文化创意区域,而其中还分为动态区域和静态区域。剧场、音乐厅、音乐学院等靠近各办公楼区域的城市化空间,将在动态区域建设。静态区域将建设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鲁迅美术学院等靠近绿色缓冲带、布满绿荫的恬静空间,通过视觉性放松形成文化精神。未来的大浑南,是一个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文化创意人才密集、道路交通四通八达、出行便利的沈阳城市新中心。有关人士说,大浑南建设首先充分考虑为群众提供完善的生活载体等功能,加快群众就医就学、起居购物、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让群众率先享受大浑南建设的成果。向南,向南,瞄准世界一流新城区标准,手绘城市未来美好生活,大浑南开始激情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