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石家庄市地图 >
高邑县地图
高邑县相关地区地图:

道路交通

高邑县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四通八达。京广铁路、京深公路京深高速公路跨越县城纵贯南北。标准化公路西达西,东至辽东半岛。石家庄大型国际机场距高邑公里。全县乡乡通油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公路网。优越的交通条件,使高邑在历史上就成为百里闻名的物质集散地,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又加入了全国的商品、信息大循环。

电力通信

全县拥有变电站4座,总容量2万KVA,配电变压器星罗棋布,配电线路纵横如织,供应充裕。全县邮路总长256公里,配有中英文电传机的电报电路4条,并入全国自动转报网。现有千门自动交换机一部。6000门程控电话。

历史沿革

据北渎凤凰山出土文物石斧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高邑境域已有人类在此生活。高邑县境,春秋初属鲜虞国,称郎。晋灭鲜虞后,属晋国。战国初,韩、赵、魏三卿分晋,归为赵有。公元前211年,秦统一六国,分全国三—卜六郡,部属巨鹿郡。西汉初,置房子县(战国初属中山国,后归魏。公元前275年赵攻房子,又归赵,故城在今高邑县城西南7.5公里处古城村)、郎县(故城在今柏乡县北11公里处),属恒山郡。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封恒山郡为恒山国。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此后至西汉末,或为郡,或为国(诸侯的封地称国),均辖房子县郎县。王莽称帝后,改郎为禾成亭。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即帝位于郎南千秋亭、五成陌,改鄗县为高邑县,并废柏乡侯国入高邑。高邑、房子二县均隶属常山郡。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常山郡并入中山国,中山国辖高邑、房子二县。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析中山国复置常山郡,高邑、房子隶属常山郡。此后,常山时为国,时为郡,均辖高邑、房子。三国魏时,房子、高邑二县属常山郡,郡治在房子县。至太和六年(公元232年),封常山郡为赵国,仍治房子县,高邑、房子隶属之。晋,秦始元年(公元265年),高邑、房子仍属赵国,治所在房子县。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改赵国为赵郡,高邑,房子属之。南北朝时的北魏初,赵郡治徙平棘县(治今赵县城南三里处),房子、高邑仍属之。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移高邑县治于房子县东北7.5公里处,即今县城。是年,房子县省入高邑县,隶属赵郡。隋代初,高邑隶属赵郡。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罢赵郡改为赵州,辖高邑县。开皇六年(公元586年),析高邑县又置房子县(治所在今临城县西南5公里处)。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析高邑县置柏乡县、赞皇县、高邑县,属赵州。大业三年(公元627年)改赵州为赵郡,高邑县属赵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赵郡为赵州,辖高邑县。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赵州改名栾州。高邑县隶属栾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根据山河形势分天下为十道,栾州又改为赵州,隶屑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罢赵州为赵郡,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罢郡复为州,其间均辖高邑县,五代,高邑县隶属赵州。宋代初,高邑属赵州。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唐道为路,分全国十五路,赵州属河北路,辖高邑。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省柏乡、赞皇二县入高邑,改为柏乡镇、赞皇镇。六年(公元1073年)分河北路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赵州属河北西路,辖高邑。元枯元年(公元1086年),柏乡、赞皇从高邑划出,在原治恢复柏乡县、赞皇县,三县均届赵州。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升赵州为庆源府,高邑属庆源府。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降庆源府为赵州,属河北西路,辖高邑县。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赵州改为沃州,高邑县属之。元代,始创“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中书省管理地区称为“腹里”,其它地区设行中书省,省下设路、府、州、县。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沃州复称赵州。高邑县属中书省真定路赵州。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赞皇省入高邑县,七年(公元1270年)又析高邑县置赞皇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书省分届河南、山东两行中书省,高邑县届河南行中书省真定府赵州。九年(公元1376年)分全国为十三布政使司和两个直隶,高邑属北直隶真定府赵州辖。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河北境域为京师地,高邑县届京师真定府,隶赵州。清初,高邑县屑直隶省真定府赵州。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改真定府为正定府,高邑属直隶省正定府赵州。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6月,升赵州为直隶州(与府同级),高邑仍属赵州。民国初,沿旧制。2年(公元1913年),除顺天府外,府、州皆改为县,高邑直隶于直隶省。是年,又于省下、县以上置道,划直隶为四道,高邑县届冀南道。3年(公元1914年),改冀南道为大名道,高邑属大名道。17年(公元1928年)6月废道,又改直隶省为河北省,直接辖县,高邑县直隶于河北省。26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10月12日高邑县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不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创立太行革命根据地,高邑县境为太行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29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简称“冀太联办”。30年7月,高邑县划属“冀太联办”冀西专区。9月改属晋冀鲁豫边区太行区一专区。31年,高邑县撤销。34年2月,高邑路西、赞皇东部和元氏南部组成高赞元联合县,属太行区一专区。高邑路东和元氏东组成高元县,属冀中区。抗日战争胜利后,34年10月调整太行区行政区划,高邑县属太行区一专区,38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高邑县划届河北省石家庄专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邑县仍属石家庄专区。1958年5月,高邑、元氏二县并为高元县,县治驻原元氏县城。同年12月20日,高元县又与赞皇县合并,改称元氏县。1962年1月1日,从元氏县划出恢复高邑县建制。1970年石家庄专区改称石家庄地区,辖高邑县。

地理概况

高邑,位于华北平原西部边缘,太行山脉东麓,省会石家庄南51公里处。县境北靠元氏县,南接临城县,西临赞皇县,东与赵县、柏乡县毗连。南北长16.5公里,东西宽23.75公里,总面积211平方公里,素称蕞尔。县境地处北纬37°33′~37°42′、东经114°26′~114°43′之间,属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水量513.1毫米,平均风速2.5米/秒,年日照总时数2615.5小时,无霜期194天。境内地势平坦,“山河虽无要冲,原陆堪为绣壤”。1986年,全县可耕地25.3万亩,76.6%的土壤为壤土和轻壤土,少量沙壤土,且土层较厚。可灌地24.5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6.8%,少雨年份,亦能保收。盛产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甘薯、棉花、花生和多种瓜果。历史上亦不乏“二麦大熟”、“秋稼丰稔”之年,在赵州所领诸县中“颇称殷富”。

民间艺术

高邑腰鼓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系陕北腰鼓向全国辐射、流传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艺术形式,经50年的发展演化及加工改造,已形成地方特色鲜明、独具一格的民间艺术。高邑腰鼓为大型战鼓的配鼓,与钹、镲等民族乐器地位相同,在一些社火、喜庆活动中和大秧歌同台演出。到20世纪60年代,正式与大鼓、秧歌分离而单独存在,上升为主导地位,大钹则成为它的配器。高邑腰鼓鼓身细长,双头幔面,尺度与形状和陕北腰鼓大同小异,左跨腰间。演员服饰为古代兵勇服装,,色彩各异,裤褂均辍饰云头花纹,彩绸包头而成英勇巾,腰系绸带兼起固定腰鼓的作用,给人一种威武雄壮而醒目夺人的感觉。高邑腰鼓以阵容庞大、齐整划一而见长,鼓点均由指挥随机而定,连续变幻。基本动作为鼓槌挽花、队行变化、跳跃击打、分组对打等多种。

行政区划

高邑镇(GāoyìZhèn)面积37.79平方千米,人口28421人。镇政府驻南星路139号,邮编051330。[区划]辖东关、西关、东南关、西南关、北关、北街、孙家庄、五百村、张家庄、候家庄、李家庄、王家庄、花园、南陈庄、王留村、秦留村、连留村、连移庄、马留村、寺家庄、东堤、西堤、小留村、大夫庄、曹留村,共25个村。[沿革]高邑镇自古属高邑县。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县治移于此地,以后各代相继沿用,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因公社驻地高邑城关,遂名城关公社。1996年合乡并镇时改为高邑镇。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一区。1945年高邑解放后于此地建城关镇。1953年撤区建乡时,划出4个自然村建候家庄乡,其余仍属城关镇。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高邑公社,为北关管区、南关管区。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于此建城关公社。1984年改为高邑镇。1996年撤乡合镇时,花园、城关合并为高邑镇。大营乡(DàyíngXiāng)面积46.20平方千米,人口30422人。乡政府驻大营村,邮编051330。[区划]辖后庄头、前庄头、前哨营、后哨营、小庄、高家庄、河北村、塔张村、东大营、中大营、西大一、西大二、前坊册、后坊册、东邱村、西邱村、南邱村、后怀安、前怀安、后王村、前王村、东王村、破塔村、磨房村、东江村,共25个村。[沿革]据查,明永乐初,朱、王、刘等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庄。相传,战国时期,这一带为燕、赵交兵之地。燕国在这里连扎三座大营寨。该乡为大营所在地以此得名大营乡。大营乡原为庄头乡、坊册乡,1996年合乡并镇时,并为大营乡。中韩乡(ZhōnghánXiāng)面积33.79平方千米,人口23496人。乡政府驻中韩村,邮编051330。[区划]辖中韩村、岗头村、马村、赵村、河村、故寺村、徐家庄、北陈庄、西韩庄、东韩庄、里村。[沿革]据查,明“燕王扫北”之后,韩氏最早奉诏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西有西韩,东有东韩(遗址在马村村东,赵村村北),改村居中,故冠以姓氏取名“中韩”。韩氏念今已失传,而村名仍沿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三区。1945年解放后于此地建河村区。1953年撤区建乡村,在这里建中韩乡、河村乡、徐家庄乡。1952年办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高邑社,为马村管区,北陈庄管区。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于此建中韩公社。1984年改为中韩乡。万城乡(WànchéngXiāng)面积49.70平方千米,人口38664人。乡政府驻万城村,邮编051330。[区划]辖万城村、城照村、南蒲底、西蒲底、东蒲底、石家庄村、谷兴庄、董家庄、田家庄、东林村、武城村、北焦村、西林村、榆林村、西良庄、王良庄、石良庄、东良庄、王同庄、牛家庄、西马闲、寺马闲、东马闲、西西韩、东西韩、东南岩、西南岩,共27个村。[沿革]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郭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建村。因该村地势低洼,面积较大,犹如大壕坑,故借此取村名为万坑村。清末,将万坑村改为万城村。之后,该村人口逐渐增多,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将万城村改称万城镇。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四区。1947年土改,1952年办互助组,1953年撤区建乡时建立万城乡,辖6个自然村。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成立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建万城人民公社,辖46个自然村。1958年底并入高邑人民公社,属万城管理区。1961年规模缩小,划出13个自然村恢复万城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万城乡。1996年合乡并镇时,把万城乡和王同庄乡合为万城乡。西富村乡(XīfùcūnXiāng)面积54.5平方千米,人口38664人。乡政府驻仓房村,邮编130127。[区划]辖西富村、东富村、辛庄、仓房村、古城村、营儿村、贾村、南焦村、北渎村、西北营、东北营、西张村、东张村、西驿头、东驿头、宋家庄、南塔影、西塔影、东塔影、王家村,共20个村。[沿革]据查,西富村原名西监村,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梁氏最先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此地系战国时期房子郡设立监狱的地方,该村占据西边,故借此按方位取名为西监村。“监”“菅”同音,后演变为西菅村。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县长杨及龙改西菅村为西富村。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属四区。1953年撤区建乡时,建西富村乡。1947年土改,1952年办互助组,1954年成立初级社,1956年建高级社。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时,属万城公社管辖。1958年底并入高邑人民公社,为西富村管理区。1961年公社规模缩小,从高邑人民公社划出11年自然村,建西富村公社。1984年改为西富村乡。1996年合乡并镇时,把西富村乡和北营乡合并为西富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