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市电子地图 >
河北区地图
河北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河北区辖10个街道:光复道街道、望海楼街道、鸿顺里街道、新开河街道、铁东路街道、建昌道街道、宁园街道、王串场街道、江都路街道、月牙河街道。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按照河北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设计,全区规划预留3平方公里(4500亩)工业用地资源,在白庙、建国道、张兴庄地区目前有3500亩左右工业用地资源。今后几年全区将把占地1000亩的机车车辆厂改造为以制药业为主的医药产业园区;张兴庄工业园区也已列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示范园区之一。这为来河北区投资发展工业、加工制造和项目开发产品设计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场地。
水体资源:海河、北运河、新开河、月牙河、北塘河穿区或绕区而过,在市内各区优势独特,在全区形成较为丰富的水体资源优势。
旅游资源:河北区人文景观独特,具有丰富的发展文化旅游观光业资源。中国近代、现代革命遗址主要有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旧址、觉悟社旧址、女星社旧址、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旧址、天津工余补习学校旧址、解放天津会师纪念地等。历史遗址主要有天津教案遗址、直隶总督衙门遗址、水师炮台遗址、户部造币总厂遗址、状元楼遗址等。著名建筑主要有望海楼天主教堂、大悲禅院、金家窑清真寺、冈纬路基督教堂、意大利驻津领事馆、奥国驻津领事馆、袁氏宅邸、汤玉麟宅邸及风格各异的欧式小洋楼等。名人故居主要有李叔同故居、梁启超故居、冯国璋故居、曹禺故居等。历史名园主要有宁园、中山公园、曹家花园等。历史名人主要有孙中山、李大钊、周恩来、张太雷、邓颖超、梁启超、李叔同、周学熙、张相文、宫白羽、曹禺、陈省身,以及李鸿章、袁世凯、冯国璋、曹锟等。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齐全,新开河水厂坐落区内,电力布局合理,全区热化率、绿化率保持市内领先,通讯设施先进、便捷,金融、商贸、卫生、文化等服务设施完善。河北区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型城区,焕发勃勃生机。在今后的15年中,河北区要建成以人文景观、历史遗迹、风貌建筑和宗教文化为特色,服务全市,面向全国的文化旅游基地;以铁路天津站、天津北站等重要交通枢纽为依托,周边相关产业发达,商贸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商贸区;建筑风格各异,环境优美,教育文化先进,基础设施完善的居民区。
交通资源:天津站和天津北站坐落在区内;京山、津浦两条铁路干线在境内交汇;内环线河北区段1.75公里,中环线河北区段9.8公里。外环线和京津塘高速公路沿区而过;金钟河大街是出入天津市区的一条重要迎宾线;京津公路、津榆公路、津围公路均以河北区为起点。界内200多条道路与30多座桥梁和立交桥,构成与周边及外省市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天津解放后,全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新思想、新道德、新风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委、区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强化精神文明建设。1982年起,连续3年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内容的“文明礼貌月”活动。在“双文明服务便民活动”中,各局、公司、街成立便民服务小组216个、便民服务小分队194支,开展送温暖活动。全区建立学雷锋基地824个,学雷锋服务小分队1361支。编写了《奉献之歌》,摄制了《让雷锋精神之树常青》专题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映。1990年河北区被团中央授予全国学雷锋先进单位。区妇联在全区居民中开展“五好家庭”竞赛活动,评选出“五好家庭”1736个,“五好居民”430人,“五好楼院”91个,“勤俭持家标兵”10人。80年代中期,在全区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五爱”教育。组建军民共建点31个。涌现出市级文明单位42个,文明居委会287个,中山路建成文明一条街。进入90年代,街道精神文明建设以创建精神文明小区为重点,以市民学校为基地,在全市率先开展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组织居民“六个一”活动,并编写《家庭伦理道德规范十条》、《优秀家庭伦理道德谚语格言》,杨文琴一家被评为市级“文明模范家庭”。1991年11月,天津市在河北区召开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现场会,推广河北区经验。新华社、《人民日报》、《天津日报》予以报道。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河北区涌现出大量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支教模范、个体三轮车老工人白芳礼,将多年劳动收入几十万元热情支援大中小学校和希望工程。年仅29岁的王贵华追捕抓获抢劫杀人逃犯,被捅10刀壮烈牺牲。爱国华侨、五十七中教师蔡秀细一生兢兢业业从事教育事业,身患肝癌,临终前将自己积蓄的万元人民币捐献给教育事业,中共河北区委做出了《关于在全区党员中开展向蔡秀细同志学习的决定》。“双拥”工作及残疾人事业进入市区先进行列。至1995年,全区创建46个军民共建单位,重新确定1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办文明学校270所。荣获市级文明单位44个,文明小区6个;区级文明单位55个,文明小区17个。

城市建设

天津解放前,境内除旧意、奥租界地区外,大部分为陋街窄巷、窝铺草舍,市政设施残破不堪,“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天津解放后,河北区城市建设事业迎来了黄金时代。早在50年代初,就实施了金钟河工程,填平了有“天津龙须沟”之称的金钟臭河,疏通了新开河。先后在王串场、新开河、鸿顺里一带建成大片居民区。重建维修中山公园、工人公园,新建工人俱乐部、十月影院等一批大中型娱乐场所及中心广场,城区面貌大为改观。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天津,区内居民住房60%遭到损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北区以震后重建为契机,首先在黄纬路片拆除震损房屋,建起鳞次栉比的新楼房23万平方米,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临视察,给予亲切的关怀和指导。继而又在建昌道和真理道分别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区,建筑面积共计87.8万平方米,进一步改善了居民住房条件。1980~1990年,采取集资联建、平房改造等方式,兴建了靖江路、宜白路、中山北里等居民小区和住宅楼。完成了望海楼、谦益里、操场下坡、振德里、大口胡同等片“三级跳坑”住宅的改建任务,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搬入新居的居民达1万多户。其间共建各类商品房35万平方米。90年代前后,区内兴建了现代化的天津站、三座24层川云里高层住宅楼、31层万科中心大厦和全市最高层建筑远洋大厦以及各种商贸建筑、公寓建筑、公共建筑,总计住宅建筑面积达540万平方米。与此同时,还兴建了天津觉悟社纪念馆和天津邓颖超纪念馆,维修了梁启超、李叔同等各种风格特色的名人故居和异国情调建筑以及大悲禅院、望海楼教堂、金家窑清真寺等寺庙、教堂,为津门增添了靓丽景观。在城区建设中,全区修建道路169条,里巷甬道2829条,总长408.84公里,为建国前的13倍。铺设排水干、支管423条,建泵站28座,为防汛铺设雨污合流管道16916.60米,根治了积水点淹泡问题。新建、改建公厕580多座。环境卫生清扫基本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获国家建设部、国家环保局嘉奖。全区绿化栽种树木124.8万株,攀援挂绿590万棵。兴建大、中、小型公园21处,街景绿化170公顷,其中月秀公园被评为天津市十佳公园榜首。广场大型绿地成为全市人民游乐休闲的好去处。1992年以来,河北区连年被评为绿化先进区。90年代推进“热化津城,造福人民”工程,居民区集中供热,热化率为?40.85%?,连续7年被评为全市住宅供热面积第一名。全区铺设煤气管道487公里,气化率为?87.30%?,形成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煤制气等多气源的供应网络。环境保护工作,首创区、街、居委会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环境综合治理指标居全市先进行列,区环保监测站获国家优秀监测站和优秀实验室称号。中山路、建国道等重点地区装设灯景243处。如今的河北区,实现了楼竣、路通、灯亮、供水、供气、供热的新格局;成为高楼比肩、公建齐全、环境幽雅、景观宜人的新城区,尽显大都市的风采。

经济概况

河北区是天津市的传统工业区,有大中小型工业企业2400多家,尤以冶金、化工、机械、电子、轻纺和医药业更具优势,是天津市工业门类较齐全的工业基地。轧钢三厂、第二钢丝绳厂、大中华橡胶厂、动力机厂以及天津通讯广播公司、自行车二厂、达仁堂制药厂等企业在国内赫赫有名,一大批名优特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区街经济是该区的主体经济,它起源于50年代末,是在街道居民自发组织起来从事集体生产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区经委系统所属生产服务管理局、裕隆(校办)集团公司、劳动服务公司、民政福利公司和16个街道的工商企业公司,共有企业1200多个,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工业作为区街经济的主要产业,已形成机械电器、针织服装、皮革制品、汽车配件、五金建材、食品加工和文体用品等12大行业,拥有18家市级明星企业,电梯变压器、微型减速机、卫星接收天线、三叶摩托车等320多种产品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优势。该区商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天津市商业中心区之一,服务设施齐全,集散功能完善。商业系统12个国营公司的900多个商业店堂星罗棋布,便民网点辐射全区。中山路和天津站地区是繁盛的商业中心,聚集着大天津食品商厦、川鲁饭店、大亨时装公司、龙门大厦、天龙饭店等30余家大中型百货商场和饭店宾馆。还有景德镇陶瓷联营公司、香港美食城、海尔专卖店、百信珠宝分店等一大批专业特色商店。该区把市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巩固发展现有市场,大力发展生产要素和各类专业市场,幸福道、平安街、江都路、连云路等8座大中型农贸市场和54个批发零售企业,以及新建的天津服装大世界、天津服装城等大型封闭式消费品市场,沟通城乡,辐射三北,在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和促进天津市场繁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该区的个体、私营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推动和促进了其他产业的振兴,吸纳安排了剩余劳动力,为闲散人员提供了就业渠道,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为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
工商业发达行业齐全:天津解放后,河北区工业的恢复和发展迅速,门类齐全。主要有冶金、机械、纺织、印染、化工、医药、电子、轻工、食品、建材、电力等门类,涉及40多个行业。工业用地582.74公顷,占全区面积的20.70%,是天津市重要工业大区。1987年市中心区分区规划,将河北区列为具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区。驻区工业企业实力强大,不仅对全市经济建设举足轻重,而且对河北区区域经济发展也起着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80年代有驻区工业企业271个,职工21.6万人,产值约30亿元。众多企业经过多年扩建和更新,声名显赫。天津市轧钢三厂生产的近百个规格品种的产品,大量出口世界各地。天津六四四三厂生产的履带式推土机,为全国首创。天津无线电厂(今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生产的“北京牌”电视机,被誉为“华夏第一屏”。天津市第一毛纺织厂(今恒源毛纺织厂)生产的纯毛、毛混纺等产品行销24个国家和地区,有2个产品被国际羊毛局定为挂牌产品。天津第二印染厂生产的阻燃产品属天津首创,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水平。天津利生体育用品厂生产的各种球类畅销国内外,足球、篮球定为国际比赛用球。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有“蜜丸王”之誉,其生产的软胶丸、大小蜜丸享誉海内外。1983年评选的天津市优质产品中,驻区企业生产的产品占五分之一。1995年有9个企业被评为天津市百强企业。区街企业长足发展。至1995年区街企业共有922个,年总产值163787.76万元,利润总额1998.40万元。其中34个企业被评为市级“明星”企业。区街企业许多产品可与大企业产品媲美,成为知名产品。如欧美皮鞋厂的“陆陆牌”儿童皮鞋,其物理性能达到国际制鞋标准,畅销“三北”地区和南方省份,1987、1988年荣获天津市城镇企业同行业“太阳杯”最佳奖,被评为天津市优质产品。河北涂料厂生产的防火涂料,用于亚运村建筑,1990年被北京亚运会定为亚运产品。
商业:区商业服务业本着“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方针,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迅速。至1995年底,全区共有商业服务业1602户,涉及百货、糖业、饮食、副食、粮食、煤业、建材、土产、修配、五金、化工、交电、旅店等行业。从业人员21054人,收入总额119709万元。以名店为龙头、连锁经营为特征的大型综合商业企业8家,各具特色的便民连锁店51家,各类集贸市场51处,大中型酒楼、饭店遍布全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河北区注重对外开放、横向联合,大力发展私有经济,经济协作全面开花。1994年10月召开大型招商引资会,与来自美、德、法、韩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达成多项协议。至1995年底,引进外资14149万美元,注册资本7647万美元,到位资金3895万美元。兴办“三资”企业78家,涉及电子、机械、服装、餐饮、印刷、房地产、工艺品等10多个行业,累计实现产值34262.5万元,利润1051.8万元,税金8625万元。国内横向联合,达成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097个,经贸合同交易额42128.6万元,引进资金16.50亿元,引进人才836人。个体经济也有明显发展,全区已有个体工商户12900家。这些都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区域人口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633603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光复道街道39722望海楼街道45759鸿顺里街道84131新开河街道60950铁东路街道68455建昌道街道76509宁园街道32107王串场街道96290江都路街道48789月牙河街道80891

历史沿革

天津“地当九河要津,路通七省舟车”,而兼有“河、海之冲”。地理位置优越的黄金地带——三岔河口地区,即今天河北、红桥、南开三区交界的狮子林桥附近,成为天津的轴心地带。它的历史变革体现了一个由早期聚落逐步向现代大都市发展演变的漫长轨迹。河北区是天津市区退海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约在4000年前即已成陆。据紧邻境域北辰区出土的铁、陶用具和半地穴房屋遗址显示,早在战国时已有先民劳作生息。辽宋时期,海河成为宋、辽对峙的接界。至金时,为加强军事防御在直沽设立直沽寨,为天津最早建制的地区之一。元太宗六年(1234年),三岔沽一带盐卤涌出,盐业发展。元建都大都(今北京),为供应京城用粮,各河漕运聚集三岔河口。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辟海漕航线,使三岔河口至大直沽一带成为海、河漕运的接转码头,盐、粮及其他货物的集散、仓储地。每逢盛季舳舻相接,人声鼎沸,元王懋德的诗句生动描绘了直沽漕运繁忙兴盛的景象:“极目沧溟浸碧天,蓬莱楼阁远相连。东吴转海输粳稻,一夕潮来集万船”。明永乐二年(1404年)天津建卫后,三卫定额驻兵1.68万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在金钟河北岸设锦衣卫指挥使司衙门。时北运河、海河沿岸相继出现了金家窑、辛庄、堤头等几十个村落。明末清初,村落连结成片,街衢道路相通,河渡接连两岸,集市庙宇集中,打破了村落格局,出现粮店街、狮子林、锦衣卫等居民区,城市型的街镇基本形成。清华鼎元《清门征迹诗·盐关桥》云:“晚风怒涌海门潮,千万声中杂市嚣。两岸行人如蚁聚,轻舟缓渡孟公桥”(孟公桥即盐关桥,今金汤桥附近)。至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境内已有住家万户,人口约4万人。?,天津市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自明永乐二年(1404)天津建卫后都是以三岔河口为基础,与河北地域息息相关。三岔河口素誉为“天津城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