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县地图
贺兰县相关地区地图:
城市荣誉
★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西部第一渔业大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银川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自治区新农村建设先进,★西部四季绿色蔬菜之都
历史沿革
贺兰县原名宁夏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县治位于宁夏府城内。1941年,因宁夏县与宁夏省重名,更名为贺兰县。西汉时置廉县,唐、隋时属怀远县,西夏、元时属定州,明为宁夏卫地,清为甘肃省宁夏府之首县,民国时期属宁夏道。1928年,宁夏道改建为宁夏省,属宁夏省。1935年,县驻地迁至谢岗堡(原名谢保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仍属宁夏省。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省,属甘肃省银川专区。195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建立,银川专区撤销,属宁夏回族自治区。1972年,设置银北地区,贺兰县划属银北地区。1975年,划归银川市管辖。民国初年,宁夏县辖4区16乡,乡下设堡,即:一区,驻金贵堡,辖金贵、通义、通贵、镇河等4乡共26堡;二区,驻立岗堡,辖清水、王澄、立岗、习岗等4乡共22堡;三区,驻掌信堡,辖常信、洪广、于祥、丰盈等4乡共23堡;四区,驻芦花台,辖芦花、丰登、杨信、贺兰等4乡共19堡。1928年,宁夏建省。宁夏县辖区调整:原辖立岗、清水、通义堡,划归平罗县;芦花、杨信、丰登、丰盈等堡,划归宁朔县。1931年春,将平罗县贺兰山东麓的苏峪口、贺兰口、插旗口下山地和立岗、清水、通义、丁义4堡及徐合、于祥、桂文、掌信、洪广、高荣6堡以沙窝为界的东半部,均划归宁夏县;将宁朔县的丰登、丰盈、杨信、芦花等堡及贺兰山东麓的冲石口、大口子、小口子(即滚钟口)、拜寺口、黄渠口下山坡地划归宁夏县;宁夏县属的叶盛、任春、王洪、王太、王全、杨和、魏信等堡划归宁朔县管辖。1941年,从原宁朔、宁夏两县中析置永宁县时,宁夏县沿黄河的通贵、通朔、镇河、掌政、立强及南部的许旺、杨显、丰盈、上前线等村堡划归永宁县。宁夏县更名为贺兰县,下辖以数字序号为名的10个乡。即一乡(驻习岗堡)、二乡(驻保家户)、三乡(驻通昌户)、四乡(驻牛王庙)、五乡(驻立岗堡)、六乡(驻白雀寺)、七乡(驻常信堡)、八乡(驻谭渠团庄)、九乡(驻龙王庙)和十乡(驻王井子)。1949年9月宁夏解放,在原有10个乡的基础上,组建为10个区,45个乡。1950年1月,撤销第四、第六2个区,调整合并为8个区;5月又由8个区调整为5个区,乡数未变。1951年将第四区的登南、北塔2乡及镇北堡、滚钟口、冲石口、南水等地划归银川市管辖。此时的5区43乡如下:(1)第一区,驻金贵堡,辖金贵堡、保家户、南寨子、潘昶东、潘昶西、保南、通昌西、通昌东、王澄西、汉佐等10个乡;(2)第二区,驻立岗堡,辖立岗、立岗南、立岗西、立岗东、清水、清水东、通义、王澄、王澄北、通吉、张亮北等11个乡;(3)第三区,驻常信堡,辖常信、常信南、丁南、丁北、高荣、洪广、洪广南、洪广西、于祥、五渠等10个乡;(4)第四区,驻习岗堡,辖习岗、得胜、张亮、桂文、徐合、解放、丰登、西佐、西湖等9乡;(5)第五区,驻芦花台,辖三渠、芦花、苏峪3个乡。1955年10月,撤区并乡。原第一区各乡并为金贵、金贵南、汉佐、潘昶、通昌、王澄西等6个乡;原第二区各乡并为立岗、立岗西、通义、清水、张亮、王澄、京星等7个乡;原第三区各乡并为常信、丁义、高荣、洪广、于祥等5个乡;原第四区各乡并为得胜、解放、习岗、桂文、西湖、丰登等6个乡;原第五区各乡并为芦花、苏峪2乡。1956年6月,将26个乡合并为12个乡,即:原金贵、金贵南乡合并为金贵乡;原通昌、潘昶乡合并改名为团结乡;原习岗、得胜、汉佐3个乡和王澄西乡的新胜等8个生产合作社合并为习岗乡;原丰登、西湖、解放3个乡合并为解放乡;原通义乡和清水乡惠农渠以东部分合并为通义乡;原张亮、王澄和王澄西乡的一部分合并为王澄乡;原立岗、立岗西、丁义3个乡和清水乡惠农渠以西部分合并为立岗乡;原洪广、高荣2个乡合并为洪广乡;原桂文、常信、于祥3个乡合并为常信乡;芦花、苏峪、京星3个乡保持不变。1957年,习岗镇改为习岗乡。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全县组建为政社合一小4个人民公社。由金贵、潘昶地区组建前锋公社,驻金贵堡;由立岗、清水、通义地区组建星火公社,驻立岗堡;由习岗、张亮、丰登地区组建红旗公社,驻习岗堡;由常信、洪广、金山地区组建跃进公社,驻常信堡;芦花乡划归银川市战斗公社。1959年2月,4个公社以驻地更名。1961年重新划分为金贵、潘昶、立岗、常信、习岗、洪广、丰登、通义、四十里店等9个公社;同时在原立岗公社黄河边附近组建国营金星农场。1963年从常信公社划出靠贺兰山地的3个生产大队,增置金山公社。1965年,银川市的通贵公社划归贺兰县。1970年,通贵公社划回银川市管辖。1980年,习岗公社城镇部分析出,组建为习岗镇。后撤销所有公社建制,全改为乡。1985年,金贵、洪广、立岗3乡改置为镇。1988年2月,撤销习岗乡,并入习岗镇;此时,全县下辖习岗、金贵、洪广、立岗等4镇,潘昶、常信、丰登、通义、四十里店、金山等6乡和国营金星农场。(*资料出处:《宁夏现代政区变迁沿革》,冯茂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银川),2000年,贺兰县辖4个镇、6个乡。总人口178458人,各乡镇人口:习岗镇44987金贵镇17612立岗镇18811洪广镇13431潘昶乡16576丰登乡12320四十里店乡13378常信乡15363通义乡10929金山乡4418南梁台子虚拟乡4685暖泉农场虚拟乡4197宁夏原种场虚拟乡175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95号)将贺兰县的丰登乡划归银川市金凤区管辖。贺兰县辖4个镇、5个乡:习岗镇、立岗镇、洪广镇、金贵镇、四十里店乡、通义乡、潘昶乡、金山乡、常信乡。2005年,贺兰县辖4个镇、1个乡:习岗镇、立岗镇、洪广镇、金贵镇、常信乡。2006年,贺兰县面积1600平方千米,人口18.3万。邮编:750200。代码:640122。区号:0951。拼音:HelanXian。辖4个镇、1个乡。县人民政府驻习岗镇。
土地资源
贺兰县总土地面积按统计局的统计资料为181.2万亩,按1986年土地详查资料为188.2万亩。其中,黄河近代冲积平原有116.1万亩,占全县土地面积的61.7%;贺兰山面积约32.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4%;山前洪积平原面积约为32.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7.2%;沿未利用的荒地7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7%。
日照日射
贺兰县属温带干旱地区,一年四季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根据历年资料统计,贺兰县年均日照为2935.5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6%,太阳辐射总量全年为140.9千卡/厘米,6、7月太阳辐射最强,月均17千卡/厘米。4~9月为各种农作物生长期,此间太阳辐射总量达91.6千卡/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63%。气温高于10℃时的太阳总辐射量为85.4千卡/厘米,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8.7%。因此,贺兰县光能资源比较丰富,乃一优越的自然条件。
生物种类
除森林外,贺兰县有28万亩牧草地。据调查,贺兰山共有野生维管植物665种,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有308种,沙草青、野大豆、蒙古扁桃、贺兰山丁香、四合木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贺兰县野生动物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区,种类多,数量大。据考察,贺兰山共有鸟类115种,比较珍贵的动物有鹿、獐子、狐狸、青羊、蓝马鸡等,有的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灌区纵横交错的沟渠内及黄河中,生长繁衍着多种鱼类。
水文状况
贺兰县地年银川平原中部,黄河入境而过,沟渠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对干旱的西北高原上这块绿洲来说,比较丰富的水资源是其一大特点。黄河从贺兰县东南方的金贵镇入境,由南向北,至东北方的通义乡出境。境内全长21.25公里,河宽约1200~1600米,水深一般2~6米,最深达成2米,年均径流量为286.5亿立方米,平均洪峰流量为3505立方米/秒。水量充沛,水质良好,平均含沙量为6.54公斤/立方米,最大矿化度每升含762.5毫克。贺兰县降水少,年均隆水量约15766万立方米,形成地表径流量为零。但地表水比较丰富,由南向北穿过县境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第二农场渠和西干渠五大干渠,全长112.3公里,年入境总水量13.7亿立方米,年灌溉引水量5.6亿方,灌溉贺兰县几十万亩农田。由于贺兰山区降水较为丰富,因此位于贺兰山脚下的金山乡境内的几条沟口,均有山泉引入沟口蓄水池,用于灌溉。由于长期灌溉、耕作,古老渠道沿线的地势较两侧明显隆起,在脊状高地之间形成了槽型封闭的洼池,成为水盐汇集区,形成了串珠似的几十个大小源泊和下边碱沼泽。80年代以来,由于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不少源泊已被改造利用,变湖为塘,建池养鱼。贺兰县的地下水储量丰富,潜水调节储量约为1.28亿吨。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引流灌溉及大气降雨补给。总体说来,贺兰县的地下水埋藏较浅,其埋深又因地形及排灌情况而不同。引黄灌区地下水埋藏较浅,有的地区埋深小于50厘米;金山洪积扇地下水最大埋深达26米。据观察,影响地下水埋深动态的主要因素是灌溉。春灌开始后,地下水位随之急剧上升,5、6月达到高峰。秋灌、冬灌停止后,地下水位下降。每年4月上旬,地下水位处于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