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津市电子地图 >
和平区地图
和平区相关地区地图:

和平美食

天津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欢迎,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用料上,狗不理包子的肉馅别具特色,选用七成瘦三成肥的新鲜猪肉,上等酱油找口,放上香油、味精、葱姜末等佐料,边加水边搅拌,打成肉丁水馅。包子皮使用半发酵“一拱肥”富强面。做工上,狗不理包子从揉面、揪剂、擀皮、装馅、掐包、上屉、上大灶,都有明确的规格标准,掐出来的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的褶不少于十五六个。刚出屉的包子,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狗不理包子铺原名“德聚号”,据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店主叫高贵友,其乳名叫“狗不理”,人们久而久之喊顺了嘴,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据说,袁世凯当直隶总督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很爱吃。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许多地方开设分号。如今,狗不理包子已走向世界,进入许多国家市场,倍受宾客欢迎。
狗不理店分布:狗不理包子店位于和平区山东路,在南市食品街设有分店,并在北京、杭州、石家庄、北戴河等11个地方联营开设店堂,还经速冻后远销日本等地。由于深受群众欢迎,天津有许多经营包子的餐店,吃起来经济实惠,被人们称之为中式快餐。

交通运输

和平区位于沈阳市的中心区域,东以青年大街、三经街与沈河区交界;西以沈大线铁路与铁西区交界;北以沈山线铁路与皇姑区交界;南跨浑河与东陵区浑河站乡相连.高楼林立的文化路、中华路横穿全区;绿树成荫的和平大街、胜利大街纵贯南北;一座座立交桥如蝴蝶展翅,通过大二环与周围高速公路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历史人物

白全福:白全福(1919—1993)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生于北京,为镶白旗汉军籍。自幼随父也在北京撂地习唱京剧,又随二叔白宝亭习说相声,后拜于俊波为师,与罗荣寿搭伴说相声,于北京启明茶社演出。曾在济南晨光茶社演出3年,返京后与“三蘑菇”的常宝霆结伴,在京津各曲艺场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与常宝霆一起参加天津市曲艺团,定居和平区南市。其能说能唱,以捧哏为主,形像憨厚纯朴,使人感到和蔼可亲,在表演中善于“发托卖相”(即运用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显示情绪),运用“包袱”语言准确,感情真实,产生较强的艺术效果。白全福1993年病故于天津。其弟子有缴月舒、王吉祥、杨志刚、杨志光、宋勇、刘学仁等。

文物古迹

太平寺:沈阳太平寺,俗称“锡伯族家庙”,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178巷2号。是锡伯族人出资兴建的一座喇嘛庙。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始建,1752年(乾隆十七年)扩建,后又经乾隆四十一年、嘉庆八年、光绪二十八年重扩建,寺庙日臻完善。太平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雄伟壮观。原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958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喇嘛庙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前、中、后三大殿,东西配殿等,殿内塑有三世佛,宗喀巴佛,五护法神,四大天王等神像,该庙年久失修,于解放前就已遭到严重破坏,多数建筑被拆除,就地建了厂房。现仅存中殿三间,为硬山前廊式,灰瓦顶,檀仿彩画,柱为朱红地仗。该寺原有石碑两甬,一为汉文,一为满文。其满文碑于1959年发现,当时已断裂,经修复后送沈阳故宫保存。该碑记叙了锡伯族的早期活动区域和迁徙情况及建立太平寺的经过,是锡伯族保存下来的一件重要的历史文物,现已复制,在殿前树立。此外,还保存下来“锡伯族家庙”木匾一方,长270厘米,宽97厘米,厚40厘米,现存沈阳故宫。沈阳市人民政府非常重视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的修复工作,1984年拨款修复了中殿,由民委管理。1985年2月沈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10日,锡伯族家庙成功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实胜寺,实胜寺全称莲花净土实胜寺,又名皇寺,位于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206号,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始建于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7月,竣工于崇德3年(1638年),距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是东北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密宗)寺院之一。皇寺是清太宗皇太极赐建的寺院,因而得名。皇寺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两进院落。山门北行为三楹天王殿。大殿位于天王殿北。大殿西南是玛哈噶喇佛楼,因供俸玛哈噶喇金佛而得名。寺内还有办事房、花房等各种建筑物,共计殿宇79间。寺庙供俸各种佛像262尊,经典340部,法器30件,礼器231件,乐器16件,文物61件。皇太极每年正月上旬必率诸家亲王、大臣前来朝贺的蒙古各部王公到皇寺拜佛。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是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沈阳市和平区皇寺路(原北市场福安里4号)。是一栋坐北朝南、面阔6间、进深1间的硬山式青砖瓦房,其东侧4间就是1927年10月到1931年12月中共满洲省委机关所在地。省委书记陈为人等在此领导工人、农民、学生反对封建军阀压迫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恢复、发展党组织。8月,陈为人调上海工作,省委机关转移,这里成了省委机关的秘密交通站。满洲省委机关设在此处时,东首间是厨房、餐室,次间是张景珍(张光奇)办公室,第三间是客厅,第四间是陈为人及其夫人韩慧芝(韩慧英、王英)卧室。1985年,沈阳市人民政府拨款维修,按原状陈列,正式对外开放。
东北解放纪念碑,东北解放纪念碑位于沈阳市和平广场正中心。由碑体、拱带、碑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高26.56米,为正三角形,三面均宽4.2米。以汉白玉饰面,周围镶嵌金黄色的“仿金镀”。碑体呈炮弹形状,寓意着战争已成为历史,人们纪念东北解放是为了维护永久的和平,“东北解放纪念碑”七个大字由彭真同志题写。碑座上建有拱带,为三根拱状带子,高36.56米,宛如三条挥动的彩绸,自上而下围绕碑体,象征着东北三省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解放的情景,碑座为圆形,高1.56米,直径34米。纪念碑上的三个相连的“V”字壮如流水,又似高山,代表胜利及有‘白山黑水'之称的东北三省。“V”字的周围,镶嵌着40只展翅飞翔的和平鸽,既象征着古城解放获得新生,又含有东北解放40周年纪念的意义,碑座外围砌筑三组将军红汉白玉浮雕.纪念碑的四周环绕着草坪、鲜花、松柏,与高大雄伟、庄严肃穆的碑体相互映衬,象征解放战争中我军将士和英烈的功绩永存。纪念碑的北侧绿化带内,树有汉白玉石碑一方。上刻纪念碑文,碑文记录了我党我军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解放东北全境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所建立的历史功勋。纪念碑是由沈阳军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民政府共同决定兴建的。于1991年11月2日揭幕落成。该碑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景区

和平区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南湖公园和中山公园均为沈阳市的七大公园之一。辽宁展览馆、中华剧场等文化设施富有格调,满洲省委旧址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奋斗的历程,北市场地区的实胜寺为清朝盛京八景之一,太平寺是我国锡伯族唯一的一座家庙。“皇寺庙会”被列为沈阳市四大文化品牌之一。
南湖公园:南湖公园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部原有的一片长形沼泽地带。始建于1938年,当时叫长沼湖公园,1946年改称南湖公园,占地面积52万多平方米。国民党政府统治沈阳时,公园成了屠杀爱国志士的刑场。1955年人民政府开始进行全面规划和建设,现已建成有北方园林艺术风格的重点公园,是沈阳市的七大公园之一。公园总体布局是在被湖水分隔成南北两侧的湖面上,架设了钢筋混凝土卧波桥,使之联成一体,构成一湖烟水、柳影摇波的诱人景色。在公园的北部和南部,建成了群鹿雕塑、邻芳园、绮芳园、群芳园、雷锋塑像、喷泉、花鱼宫等,形成了系列的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幽境。临湖还修建了游船码头,每逢盛暑,游人多在平静湖水中荡舟。出绮芳园,沿湖路西行再往南折,辟建了儿童乐园,有秋千、转椅、滑梯和电动飞机、火车等设施,是儿童游乐世界。园中还有游泳池、溜冰场等设施。南湖公园又是沈阳花卉展览和迎春灯展的中心,每逢花展、灯展,中外游人云集,盛况空前。
中山公园:中山公园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南京街和南一马路交叉处。原是日本侵略者供其居沈侨民娱乐而修建的。始建于1924年,1926年建成,当时叫千代田公园。抗战胜利后,为纪念孙中山,于1946年4月改称中山公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投资大力维修扩建,现已成为沈阳市七大公园之一。公园占地面积19.2万平方米,园内栽种松、柏、杨、柳、京桃等各种树木百余种、万余株。绿树丛中,园路交错;沿途小桥流水、假山亭阁、红花碧茵,景色宜人。园中的沉池喷泉是著名景点,池中建有跌落式喷水塔和天真活泼的儿童戏水雕塑。公园西南部辟有儿童乐园,从前只有秋千、翘板、滑梯等,后来陆续增建了电动木马、宇宙飞船、弹跳小城堡、碰碰车、空中转椅、电子游艺厅等现代设施,是孩子们纵情嬉戏的天地。1956年以来,这里还经常举办花卉、彩灯、冰雕等展览,终年游人不绝。1986年11月9日,园内又增建了孙中山铜像,供游人瞻仰。
沈水湾公园:沈水湾公园是沈阳市的大型滨水公园,沈水湾公园东起浑河大桥,西至沈铁桥,全长7.5千米。2003年7月投入使用。公园坐落在金廊腹地,集自然、亲水、生态为一体的总体风格,园内碧波荡漾,层林叠翠,有自然风景区、文化休闲区、健身娱乐区,浑河通航码头也在其中,为市民提供了夏季有水的休闲好地方!

历史沿革

北宋初年,宋、辽以大清河、海河为界。今区境位于北宋沿边之地,隶河北东路沧州清池县。清池县后升为清州。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始建靖海县,今区境属之。政和三年(1113),靖海县并入乾宁县,今区境改隶之。靖康元年(1126),宋割区境等地与金。金明昌四年(1193),复置靖海县,今区境仍在其界内。元朝初立,以海河为界,分属二县,海河以南为河间路清州靖海县属。明洪武初年,改靖海为静海,洪武八年(1375)四月,静海县改属北平府。洪武十年(1377)八月,静海县归属河间府。明永乐二至四年(1404~1406),诏令设立天津三卫并建城垣,辖地为卫城与南运河以东,南达山东德州卫的屯庄。卫所制度是明朝“寓兵于农”的军事制度。天津三卫为军事建制,负责组织军士屯田、自给军需、保卫漕运,不以民治为目的,而不列为行政系统,故区境仍归静海县管辖。明弘治三年(1490),在天津设“整饬天津等处兵备山东按察司副使”(天津兵备道)管辖天津至德州运河沿岸的军民事务,以补充军民分治之不足。弘治、嘉靖年间,境内生齿益繁,聚落渐增。清顺治九年(1652),裁撤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归并于天津卫。清雍正三年三月七日(1725年419日),诏令改天津卫为天津州,属河间府管辖,设知州一名,改卫经历为吏目,教授为学正。同年九月三十日,升河间府所属天津州为直隶州,今区境隶静海县。雍正九年二月二十三日(1731年3月30日),以天津直隶州为水陆通衢,五方杂处,事物繁多,升直隶州为天津府,附郭置天津县,原州辖地成为新设的天津县,今区境随隶之。明末清初设立,八国联军入津后,为英、法、日三国的租界地,后改为一区区公所,1956年改和平区,1958年原新华区并入。1997年,面积10平方千米,人口50万。辖12个街道。区府驻花园路12号。解放桥街道(JiefangqiaoJiedao)位于区境东北部。1952年置解放桥街公所,1954年改称街道,1960年与劝业场街道合并成立劝业场公社,1963年恢复解放桥街道。1997年,面积0.6平方千米,人口2.8万,办事处驻解放北路57号,辖滨江道、丹东路、文兴里、平和里、松江路、竹远里、皆安里、增贤里、图书馆、合江路、长春道、菜市街、海关、光明楼14个居委会。民园街道(MinyuanJiedao)位于区境南部。1949年为民园街公所,1954年改称街道,1956年、1958年几经合并成立民园街道,1960年改为民园街公社,1963年恢复民园街道。1997年,面积1平方千米,人口4.2万,办事处驻成都道36号,辖临园里、庆华里、天隆里、鹏寿里、求志里、太来里、新华村、湖南路、先农大院、民园大楼、幸福里、大兴村、安乐村、三盛里、新华南路、义生里、三益里、香港路、同乐里、郑州道、澳门路、南海路、谦益里、延寿里、林东大楼25个居委会。甘肃路街道(GansuluJiedao)位于区境西部,1952年建甘肃路街公所,1956年将其与沈阳道派出所合并称甘肃路街道,1958年又将海光寺、蒙古路两个街道并入,同年又将四面钟街道并入,成立甘肃路公社,1963年将四面钟街道分出并恢复现名。1997年,面积0.6平方千米,人口3.3万,办事处驻甘肃路26号,辖康东里、林泉里、林西路、庆成里、协昌里、继德里、四箴北里、南京路、新疆路、义德里10个居委会。小白楼街道(XiaobailouJiedao)位于区境东南部。1958年起建小白楼街道,1960年改称小白楼街公社,1980年恢复小白楼街道名。1997年,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4.7万,办事处驻泰安道,辖开封道、安善里、巨福里、浙江路、建设路、泰安道、顺和里、通达里、树德里、松寿里、崇仁里、唐山道、耀华里、三德里、福荫里、大沽路、大同道、积善里、太原道、达文里、福安里、湖北路22个居委会。新兴街道(XinxingJiedao)1954年将通城里并入何兴村成立街道,1958年又将吴家窑并入,新兴人民公社与街道并存。1960年撤销街道后,分别划归体育馆和南营门。1962年底恢复原新兴街公社,1963年恢复街道,保留公社名称。1964年重建新兴街道。1997年,面积1.5平方千米,人口5.8万,办事处驻气象台路,辖碧云里、金泉里、新建村、成都里、朝阳里、新兴里、新中里、新兴南里、樱春里、新兴北里、银行里、建津里、天新里、振河里、兴河里、卫华里、卫津路、光荣里、医学院19个居委会。清和街道(QingheJiedao)位于区境西北部。建国后以旧建制保为基础,建立街公所,1950年撤销街公所,并入派出所,1952年划分为东兴、清和、慎益街、南门东、南门外五个街公所,1954年分别更名街道,1956年重新划为清和、南门东、南门外三个街道,1958年将上述三个街道合并称清和街道,1960年并入兴安路公社,1962年恢复清和街道。1997年,面积0.4平方千米,人口2.9万,办事处驻东兴大街,辖聚粮里、首善街、华林后、群英后、小市场、山泉里、鉴德里、大舞台、慎德里、大福里、五条、清乐巷、荣吉巷、胜材村、杨家柴厂15个居委会。四面钟街道(SimianzhongJiedao)位于区境中部偏北。1980年建四面钟街道。1997年,面积0.5平方千米,人口3.1万,办事处驻哈密道,辖好运里、嫩江路、百货大楼、新生里、新津里、热河路、蒙古路、永福里、洪生里、鸿记里10个居委会。兴安路街道(Xing'anluJiedao)位于区境北部。1954年改街道,1958年东兴市场街道并入,改称兴弗路公社,1962年东兴市场街道析出,原头安路公社改称街道。1997年,面积0.4平方千米,人口2.6万,办事处驻大兴街,辖大兴里、裕德里、东善巷、闸口街、建物街、中华巷、辽北路、同庆后、宏大里、荣吉街、官沟街、芦庄子、东仁巷、花园、协兴南里15个居委会。劝业场街道(QuanyechangJiedao)位于区境中部。1952年成立劝业场街公所,1956年改为街道,1958年设公社,1962年复改街道。1997年,面积0.7平方千米,人口3.2万,辖北丰路、光华巷、丰余里、天祥里、花园路、恒河西里、同善里、跃德里、老华利里9个居委会。办事处驻赤峰道。东兴市场街道(DongxingshichangJiedao)位于区境西部,1949年前属七区15~22保,1949年后分别划入海光寺、南门外、东兴市场街公所,1950年街公所并入派出所,1952年恢复街公所,1954年改称街道,1956年上述3个街道合并,称东兴市场街道,1958年并入兴安路公社,1962年恢复东兴市场街道。1997年,面积0.5平方千米,人口3.6万,辖益津里、泰安里、福顺里、庆有东里、庆有西里、仁美里、仁安巷、东兴市场、公议里、高家大院、华丰里、富民里、长寿里、汇南里、多伦道、福厚西里、蓉厚里、杏花村、万庆里、福方里、旭东里21个居委会。办事处驻广善街。南营门街道(NanyingmenJiedao)位于区境西部,1952年通城里街公所并入,1953年迪化道街公所并入,1958年贵阳路、通太里、义德西里街公所的全部及汉阳道街公所一部并入后,改称南营门街道,1960年更名东亚公社,1962年分别划为南营门和贵阳路两个街道,1964年重新合并为南营门街道。1997年,面积0.8平方千米,人口5.2万,辖信华里、世昌里、五爱里、天兴里、拉萨道、敦仁里、紫阳路、竟业里、西宁道、振德里、宝祥里、迎新巷、复元里、信华南里、文化村、海光寺、景阳里、土场北道、树德里、昆明路、土场南道、文善里、继贤里、宝鸡西道、世昌新里、振兴里、众城里、贵阳路28个居委会。办事处驻兰州道。体育馆街道(TiyuguanJiedao)位于区境中部。1952年划入复兴公园、土山花园、常德道3个街公所,不久改称街道,1956年重新划为黄家花园、汉阳道、常德道3个街道,1958年将常德道街全部及汉阳道、黄家花园一部分合并,成立体育馆街道,1960年将新兴街一部分并入成立东亚仁立公社,1962年又把新兴街部分划出,1964年复置体育馆街道。1997年,面积1.4平方千米,人口5.9万,辖育文坊、福林里、铭通里、永定里、文化里、土山花园、德巨里、尚友里、益寿里、华荫南里、益世里、华荫东里、延德里、义庆里、乐民里、桂林里、合作里、睦南里、友谊里、花园西里、友好里、团结里、安业里、永丰里、新宜里、津中里、勤建里、设计里、起福里、元兴里30个居委会。办事处驻常德道。2000年,全区总人口310368人,其中:劝业场街道63652人、小白楼街道46882人、体育馆街道48612人、新兴街道58650人、南营门街道49196人、南市街道43376人。

经济建设

和平区是繁荣的现代商贸区。和平区具有近百年的商业发展历史,是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生产要素配置中心和总部企业中心,辐射辽沈中部城市群。全国十大商业街区之一的太原商业街闻名遐迩,西塔朝鲜风情商贸区和北市传统民俗商业区等商业街区各具魅力,汇聚了中兴商业大厦、沈阳五洲商业广场、新世界百货、欧亚联营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全区有各类大型专业市场18个,总部企业400余户,外商投资企业300余家。区内还驻有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等80多家银行及省、市信托、保险、证券等60多家金融机构。沈阳市主要的五星级和四星级酒店,如万豪、洲际、喜来登、新世界等都坐落在和平区。目前区内共有各类酒店1800余家。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亿元,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完成第三产业增加值98.7亿元,占全区经济总量的80%以上;实现财政收入11.7亿元,年均递增28.5%;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7元,增长速度为14%,绝对值比上年增长1280元。和平区是领先的科技区。和平区科技资源十分丰富,区内驻有中科院沈阳分院等36家科研院所以及和平国际科技孵化器等4家科技企业载体,汇集了一大批高级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产业人群,全国十大著名(特色)商业街之一的三好街(沈阳·中国电脑软件城)也坐落在和平区,显示了人才与知识密集的“硅谷”优势。和平区是一流的教育区。和平区教育事业十分繁荣,区内有9所高等院校、63所中小学,南京一小、和平一小、20中学、东北育才中学等名校享誉沈城;东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沈阳音乐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高等学府驰名中外。和平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先后组建了126中学等3个教育集团,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区级社区学院,建立了农民工子女就学保障体系,在全市率先开展了"百名教师进社区"工作。目前,全区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全部实现了电子化,70%的学校建成了校园局域网,100%的学校完成了"光纤入校"工程。和平区是舒适的居住区。和平区拥有良好的环境资源,新世界花园、万科紫金苑等住宅小区建筑风格各异,辽宁工业展览馆、中华剧场等文化设施富有格调,满洲省委旧址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奋斗的历程,北市场地区的实胜寺为清朝盛京八景之一,太平寺是我国锡伯族唯一的一座家庙。"皇寺庙会"被列为沈阳市四大文化品牌之一。西塔地区连续4年承办了沈阳"韩国周"大型文化活动,已成为沈阳乃至辽宁对外开放的重要品牌。和平区交通网络密集畅达,371条街路完好率达到98%以上,驱车很快可以到达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营口等城市。此外,还有中山广场等5处大型休闲广场,沈水湾公园等10个大型主题公园,体育公园绿地等40多处大型公共绿地,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人均绿地面积8.11平方米。2005年,和平区投资17亿元,建成了胜利大桥,开创了城区政府独立承建大型桥梁工程的先河;修筑了5.8公里的浑南防洪堤坝,结束了浑河南岸不设防的历史;启动了棚户区拆迁改造工程,拆除了罗士圈、北市二期等8片、29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及危旧房,改善了5905户居民生活条件,城区面貌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和平区是和谐的生活区。和平区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区内共有医疗机构251家,拥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8751人,实有病床6723张,每万人拥有床位数为105张,每万人拥有医生数为54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京医院和东方妇婴医院等医疗机构在全国享有盛誉。区内还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4个,从2003年8月起,全区所有低保人群均享受了中英项目的医疗救助,项目累计承担费用400余万元,基本实现了居民小病不出门、大病不出区。和平区文体事业非常兴旺,区内的图书馆、文化馆、工会俱乐部、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体育馆等场所能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需求,社区健身器材安装率达到100%。和平区新型生育文化活动扎实有效,连续11年保持人口负增长。和平区社会治安环境良好,建设了136个标准化警务室,推行了社区"一区两警"全日制驻警务室办公,构筑了39个巡区、193条巡段的"网格化"治安防范体系。和平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全区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金发放率达到100%,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8%,失业保险覆盖率97%,城镇实际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同时,强化了区慈善总会、扶贫超市等社会化慈善载体建设,并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分类救助",为90岁和百岁以上老人每人月补贴100元和200元,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区级残疾人康复医院,解决了残疾人就医难的问题。近年来,和平区相继荣获了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示范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十一五"时期,是和平区加快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平区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立足区情,拓展优势,大力提升中心城区综合竞争力,力争在经济总量上再造一个和平;同时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完善城区功能,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健康发展,努力建设和谐城区。到"十一五"末期,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亿元,财政收入2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891亿元,基本建成辐射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生产要素配置中心、总部企业中心,进入全国经济强区、文明城区、和谐城区,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