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翠区地图
环翠区相关地区地图:
区域概况
环翠区辖5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132个村民委员会、91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36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88公里。2008年末,全区总人口31.4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86万人;非农业人口22.6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45‰。年内,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96.6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7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99.74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82.41亿元,增长16.7%。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4%、50.7%和41.9%。全社会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3.44亿元,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1.98亿元,增长22.9%。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47个,实际利用外资6007万美元,增长5.4%。全年引进国内资金48.2亿元,增长10.3%。进出口贸易总额23.67亿美元,增长9.5%。其中,进口总额7.72亿美元,下降2.7%;出口总额15.95亿美元,增长16.6%。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95亿元,增长14.0%。风土人情
综述:威海海岸线1000多公里,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伴,过去在生产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人们无力摆脱大自然的奴役,不能预测,也不能征服,面对既能赐给福气,又能带来灾祸的浩瀚大海,既敬又畏,只好乞求于神灵,久而久之,形成了沿海渔民特有的一些习俗。说话忌讳:在渔民家吃饭,鱼是必不可少的,要把鱼翻个面时,不能说翻,要说“转过来”或者是“划过来”;吃饺子时不能说“下饺子”,应该说“煮饺子”;吃完饭筷子要放在桌上,不能放碗上;渔民烧饭以煤为燃料,但他们不说煤而说扎子,因为在他们看来,“煤”就是“霉”。
新船点睛:渔民把渔船看成自己的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灵性,过去的木制渔船每条船都做一对凸出来像大鱼的眼睛,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等到黄道吉日,船主会敲锣打鼓放鞭炮,亲自为新船点睛,其他的渔民也会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把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一步从岸上移下海去。
节日供神:古时渔民主要是敬龙王,海神娘娘,财神三宫,按一定的节令供奉。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到龙王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或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一年太平;渔民家里都供有财神,每次出海前,渔民都要根据习俗上三柱香,以求神仙能能保佑他们。
祭祀渔神:渔民首次出海拉网,当捕到鱼之后,首先要练大鱼蒸熟盛于盘中,在船头奠酒焚香,祈祷龙王爷保佑海上发财。几条船在一起捕到鱼的时候,谁的船先打上鱼来,就放鞭炮、敲锣鼓,并拣最大最好的鱼供在船头。
观测龙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被渔民称为“龙风日”据说龙王这天要预知一年的风情,半夜后,渔民就起床观测天气的好坏,风力的大小,风向和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卜测一年的天气,因为海上做业最在意的不是雨雪沙尘,而是风。
旅游资源
综述:威海旅游资源丰富,有海岛海岸、城市园林、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十多种类型。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文物保护单位51处,省级旅游度假区4处,游览景区(点)80多处。境内千公里海岸线上,有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的诞生地刘公岛、秦始皇东巡过的东方好望角"天尽头"成山头、中国道教全真派发祥地圣经山、凝聚中日韩三国人民友谊的赤山法华院、亚洲最大的天鹅栖息地天鹅湖、大东胜境——铁槎山、天下第一滩——银滩等名胜景观。全市形成了“一线(千公里海岸线)、六区(中心城市、海滨生态、渔家风情、温泉疗养、传统文化、休闲度假)”的旅游格局。威海主要旅游景点:刘公岛·刘公岛博览园.甲午海战纪念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威海国际海水浴场·野生动物园·威海公园.威海新外滩公园·环翠楼公园·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文化城·海港公园·环翠旅游度假区.仙姑顶.环翠区旅游度假村: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环翠区西海岸。度假区两面环山,两面临海,山水相依,林海相恋,鸥燕绕岛,白浪舔沙,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威海市中心仅8.5公里。整个度假区被规划为七个功能小区。度假区内已建成的景点主要包括:中央电视台威海影视文化城、绿海岸娱乐中心、匹特博俱乐部、海湾大桥等。海湾大桥两侧屹立着亚当和夏娃的雕塑,仿佛在阐释这个地方的多情和浪漫。
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威海国际海水浴场位于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个天然海水浴场,一年四季分明,冬暖夏凉,属于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浴场海岸线全长2800余米,东有麻枷山,西有烟墩山,遥相呼应,有万亩松林带环绕,沙滩面积为10万平方米,沙质柔细,海水清澈,滩坡平缓,可同时容纳4至5万名游客,点缀于海岸边的花草、石雕、五色彩棚,更显风光绮丽,构成了一幅山、海、林、人于一体的美丽图画,是游客游泳、娱乐、度假的胜地。海水浴场管理处按照高标准、多功能、现代化的规划方案,正在加速建设,目前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游乐园、水上世界等沙滩游乐设施,开设了快艇、游船、摩托艇等水上游乐项目,并有与此相配套的高中低档更衣冲洗室、海上救护。此外,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齐全,可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每年的五月一日至十月一日,是到威海国际海水浴场游览的最佳时节,国际海水浴场交通方便,从海水浴场到达威海飞机场只有五十公里,到达火车站只有十五公里,从市区乘七路、十二路公交汽车可直达海水浴场。
环翠楼公园:环翠楼公园处于威海市区的中心地带。这里四季常绿,鲜花盛开。园中的铜铸雕像为民族英雄、清北洋水师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他身披战袍,手持长剑,脚踏船头,凝视着前方,正气浩然,威武悲壮。身边是他的爱犬,名叫太阳犬。甲午黄海大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英勇奋战,重创敌舰,最后不幸中鱼雷沉没。当时邓世昌浮出水面,太阳犬咬住他的辫子奋力向岸上划,邓世昌完全可以借助爱犬的力量获生,但致远舰已沉没,他誓与战舰共存亡,于是按着犬头一起沉入了大海,从容就义。是日为旧历八月十八日,正是他四十五岁生日。环翠楼始建于1489年(明弘治二年),因东临碧波浩淼的大海,四周被青山绿树掩映,遂以“环翠”名之。据《威海卫志》记载:明弘治二年,巡察海道副使见威海城墙倒塌,兵备松弛,遂“疏动泰山香钱数百金”重修威海卫城。威海卫指挥王恺等“感公之德,捐奉建楼,以示永久”,并聘大学士刘翔作记。明代的环翠楼系画栋雕梁、金碧辉煌、飞檐斗拱、八窗洞达,后因年久失修逐渐倒塌。1931年7月,威海卫管理公署改建环翠楼,1944年12月,环翠楼被日军焚毁。1977年,环翠楼重修,1980年全部竣工。重建后和环翠楼系由亭、台、楼、廊组成和古典式建筑群,建筑面积800平方米,高16.8米。三楼悬匾上的“环翠楼”三个金字为当代书法家舒同手书。站在楼台上,街市美景尽收眼底,国家级卫生城花园般的风貌令人赏心悦目。明清以来,有不少文人雅士登环翠楼赏景赋诗,历来吟咏诗作甚多。在环翠楼上观海上日出尤为游人所称道。距刘公岛2.1海里,距成山头50公里,距圣经山60公里,距圣水观30公里。
威海公园:威海公园于2000年2月动工,2001年5月31日完工,6月1日正式开园。公园北起四方路,南至平度路,面向威海湾。总长3218.6米,平均宽度144.3米,以海滨南路为界,东西两侧公园占地总面积46.5万平方米。公园中部设有1个中心文化广场,由北向南设有四个主体景区,分别命名为海伢、海恋、海颂、海慧。在中心广场和四个景区对应设置了一座大型主雕塑、四座景区主题雕塑和若干雕塑小品。公园绿化以生态园林理论为指导,以乡土树种为骨架,形成主次分明、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简洁明快的生态群落,充分体现了植物物种的丰富性及多样性。为方便市民休闲健身,景区内还设置了儿童游戏场,老人健身区。整个公园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大海、树林、绿地、鲜花、雕塑、山石、建筑有机结合,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态海滨城市画卷。
海伢景区:南北约360米,东西约75米,面积为6100米。是儿童嬉戏活动场所,也是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的地方。整个景区由海伢主题雕塑、喷泉、沙坑、游戏场、嬉水池、植物迷宫、门球场等组成。主体雕塑《壳》高6米,并设置《抬海带》、《企鹅》、《打陀螺》等5组雕塑小品,表达大海之子、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景象,寓意威海日益兴旺发达。
海恋景区:位于海伢景区南580米,南北153米,东西75米,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主体雕塑《同心结》高4米,海恋的寓意为威海山水相依的美丽景观,使游人流连忘返,对大海产生了无限眷恋之情,也表达了威海人民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无限美好的向往。
中心文化广场:位于公园中部,南北长580米,整个广场向大海延伸,最大距离107米,占地总面积6.7万平方米,其中广场3.9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中心文化广场又称海魂广场,大型主题雕塑《海的颂歌》高10.75米,长27米,体现了大海无坚不摧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它不仅是大海之魂、威海之魂,也是中华民族之魂。为给游客增加科普知识,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在中心广场南侧设有3550平方米的树化石森林,100多棵远古时期的树化石不仅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引起人们对历史、生命、时间的深思。
海颂景区:位于中心文化广场南侧,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海颂景区是一个向大海展开的45度三角形下沉式广场。广场铺装为波浪状,寓意着大海在欢唱,主题雕塑《画中画》高10米,长12.2米,通过画中画,把雕塑和大自然中的大海连接起来,把公园和社会联系起来,讴歌了大海养育千千万万生灵的恩泽,歌颂了威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取得的丰硕成果。
海慧景区:位于公园的最南端,占地面积2306平方米,由5个排列有序的圆形广场组成。最大广场直径30米,设置主题雕塑高6米,采用抽象的集合体给游人以现代科技网络、信息的联想和感受。其他四个广场直径20米,分别以我国古天文台、古代文明的指南针、现代的航海罗盘仪、海图等为雕塑内容。广场表现了科技推动了海洋事业的发展,寓意着科学技术是现代文明前进的火车头。海上公园位于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小区东侧,北与威海公园相接,总规划面积217公顷,包括游乐园、人工湖、奇石园、森林生态园、海水浴场、九龙湾旅游度假区六个部分。其中,游乐园、人工湖两大景区于1999年3月份开工建设,占地面积13.4万平方米,其中绿化面积6万平方米,硬化面积2万平方米,湖面5.4万平方米,于1999年10月21日开发区建区七周年时正式对游人开放。
海上公园:海上公园定位于海上文化、生态观光、旅游度假三大功能,立足于建精品、创一流,规划设计博采国内外众家所长,集思广益,中西合璧,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我设计、开发之路,形成了格调鲜明的绿化风格。游乐园区北部绿草如茵、鲜花绽放,小径迂回,群鹿追逐,一派田园风光;中部欧式风格的创业门造型别致,气势宏伟,成为开发区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南部湖区拱桥流水,湖波荡漾,游人垂钓,让人疑心置身江南水乡。海上公园二期工程将建设奇石园、森林生态园、海水浴场、九龙湾旅游度假区,整个工程完工后,海上公园规模将达到2平方公里之多,拥有6个功能齐全、各具特色的园区,成为集游人休闲、儿童娱乐、生态观光、旅游度假、海上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海上游乐园区。海上公园以新颖的设计风格、高档次的建设标准,吸引了众多的领导、游人前来观赏,已成为开发区标志性的形象工程、精品工程,并被推荐申报山东省优秀工程设计奖,被《山东园林》杂志列为99年全省新建三大优秀公园之一。
刘公岛: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黄海之滨的威海湾内,距威海市区2.1海里,东西长4.08公里,南北最宽处1.5公里,最高点海拔153.5米,面积3.15平方公里,是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刘公岛自然风光优美,素有“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的美誉。岛上峰峦叠起,植物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7%,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公布为“国家森林公园”。刘公岛空气清新,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2°C左右,是避暑、度假、疗养的理想之地。刘公岛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又有名扬海内外的清朝北洋水师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丁汝昌寓所、铁码头等大量文物古迹,还有英国殖民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众多欧式建筑,近几年又修复兴建了刘公岛博览园、甲午海战馆等多处新景观。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刘公岛甲午战争纪念地基础上筹建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殊荣,江泽民总书记亲自为该馆题写了馆名。刘公岛博览园是一处融刘公岛悠久历史与影视科技于一体,集古典园林风格与精湛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大型景点,集中展现了刘公文化、甲午文化、英租文化三大主题,堪称刘公岛的百科全书。刘公岛自1985年由封闭的军事禁区对外开放以来,景区的旅游配套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旅游环境显著改善,两个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先后于1999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AAAA级旅游区。进岛游客以年10-20%的速度递增,2002年达138万人,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