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威海市地图 >
环翠区地图
环翠区相关地区地图:

农业概况

全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76.79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7.5亿元,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2.7亿元,增长13.8%;牧业产值2.2亿元,增长32.8%;渔业产值22亿元,增长3.7%。粮食总产量3.1万吨,增长10.6%。花生总产量9700吨,下降1.4%。果品总产量3.8万吨,增长11.9%。蔬菜总产量4.2万吨,增长1.4%。肉类总产量4776吨,增长21.6%。奶类总产量1.38万吨,下降15.0%。禽蛋总产量5200吨,下降17.3%。水产品总产量32.03万吨,增长3.2%。全年造林209公顷,林木覆盖率达46.8%。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3.06万千瓦,增长0.2%。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080公顷,增长8.6%。农村用电量5.66亿千瓦小时,下降6.7%。

行政区划

环翠区辖10个街道、9个镇:环翠楼街道、鲸园街道、竹岛街道、怡园街道、卧龙街道、万欣街道、田和街道、皇冠街道、凤林街道、西苑街道、张村镇、羊亭镇、温泉镇、崮山镇、孙家疃镇、泊于镇、桥头镇、草庙子镇、初村镇。其中:田和、万欣、卧龙、怡园4个街道以及初村镇实际由威海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凤林、西苑、皇冠3个街道以及崮山、泊于2个镇实际由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年底全区总人口56.9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1.93万人。男女性别比99.04:100。人口出生率5.74‰,死亡率5.18‰,人口自然增长率0.56‰。有少数民族26个,2037人。
环翠楼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环翠区和平路43号。辖17个居民委员会,人口5.6万人,面积4.3平方公里。
孙家疃镇镇政府驻孙家疃村。辖11个村民委员会,人口1.33万人,面积17.4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1.5公里。
鲸园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环翠区统一路418号。辖13个居民委员会,人口8万人,面积11.6平方公里。
张村镇镇政府驻柳沟村。辖21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1.6万人,面积60平方公里,耕地523公顷,海岸线长13公里。
草庙子镇镇政府驻草庙子村。辖46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2万人,面积82.9平方公里,耕地2715公顷。
竹岛街道办事处办事处驻环翠区新威路141号。辖20个居民委员会,人口8.6万人,面积18.3平方公里,耕地34公顷,海岸线长7.5公里。
温泉镇镇政府驻江家寨村。辖29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人口2.1万人,面积66.5平方公里,耕地1495公顷。
羊亭镇镇政府驻羊亭村。辖38个村民委员会,人口2.49万人,面积86.2平方公里,耕地2510公顷,海岸线长10公里。
桥头镇镇政府驻桥头村。辖51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万人,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3239公顷。
崮山镇镇政府驻中村。辖24个行政村,人口1.8万人,面积4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3公顷,果园114.59公顷,海岸线长18.5公里。成大公路、环海路贯穿全镇。环翠区人民政府驻地邮编:264200。行政区划代码:371002。区号:0631。拼音:HuancuiQu。

社会事业

全区拥有普通初中12所,在校生1.83万人。小学21所,在校生2.12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8项。其中,国家计划5项,省计划5项,市计划27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2项,省级以上奖励1项。专利申请387件,授权专利178件。拥有文化馆1个。拥有电视台1座,电视入村率和入户率分别达到100%和98%。拥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0个,全年组织电影放映2280场次。有卫生机构11所。其中,医院、卫生院7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门诊部2个,专科防治所1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85张,卫生技术人员659人,其中医生367人。年内举办区级以上体育活动15次。在市级以上体育比赛中,获团体第1名2个,获金牌52枚、银牌44枚、铜牌50枚。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万元,比上年增长13.8%;人均消费性支出1.35万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9093元,增长9.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172元,增长4.0%。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9.7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6.23平方米。全区有6.35万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有7.12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1622人领取了失业保险金,有889名女职工享受了生育保险待遇。农村养老保险参保农民2.16万人,有4149名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全区最低生活保障救助1908人,其中城市508人。农村低保和定期救济1400人。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9个,床位828张,收养669人。社会福利企业11个,安置残疾人员260人。

风土人情

综述:威海海岸线1000多公里,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伴,过去在生产条件极端落后的情况下,人们无力摆脱大自然的奴役,不能预测,也不能征服,面对既能赐给福气,又能带来灾祸的浩瀚大海,既敬又畏,只好乞求于神灵,久而久之,形成了沿海渔民特有的一些习俗。
说话忌讳:在渔民家吃饭,鱼是必不可少的,要把鱼翻个面时,不能说翻,要说“转过来”或者是“划过来”;吃饺子时不能说“下饺子”,应该说“煮饺子”;吃完饭筷子要放在桌上,不能放碗上;渔民烧饭以煤为燃料,但他们不说煤而说扎子,因为在他们看来,“煤”就是“霉”。
新船点睛:渔民把渔船看成自己的伙伴,是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灵性,过去的木制渔船每条船都做一对凸出来像大鱼的眼睛,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等到黄道吉日,船主会敲锣打鼓放鞭炮,亲自为新船点睛,其他的渔民也会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把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一步从岸上移下海去。
节日供神:古时渔民主要是敬龙王,海神娘娘,财神三宫,按一定的节令供奉。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到龙王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或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一年太平;渔民家里都供有财神,每次出海前,渔民都要根据习俗上三柱香,以求神仙能能保佑他们。
祭祀渔神:渔民首次出海拉网,当捕到鱼之后,首先要练大鱼蒸熟盛于盘中,在船头奠酒焚香,祈祷龙王爷保佑海上发财。几条船在一起捕到鱼的时候,谁的船先打上鱼来,就放鞭炮、敲锣鼓,并拣最大最好的鱼供在船头。
观测龙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这天,被渔民称为“龙风日”据说龙王这天要预知一年的风情,半夜后,渔民就起床观测天气的好坏,风力的大小,风向和星星的位置和亮度,卜测一年的天气,因为海上做业最在意的不是雨雪沙尘,而是风。

曾经的“直辖市”

当年从英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回威海卫时,威海是一度隶属南京政府的“直辖市”。1930年10月1日,被英殖民主义者强租了32年的威海卫,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在当时的形势下,小小的威海卫能成为“直辖市”,有许多的因素,但最主要的成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外交成因。英国强租威海卫后,一直由军方掌管。到1901年1月1日才将地方政权移交英殖民部,由该部设立威海殖民政府,行政长官由英王特派任命。英殖民当局在威海卫期间,把这块东方宝地当作重要的休闲胜地和自由贸易港来开放经营。到了收回威海卫交收谈判的时候,按照国际惯例,中国要与英方以对等地位进行交涉,交收专约要经我国立法院与英国国会批准,接收专员和管理专员也要由政府特派任命。这就必须提高威海卫的接收地位,由国家来直接接管。于是,直辖威海卫之事开始筹备运行。中方的谈判代表是当时的外长王正廷,接收专员是副外长王家桢,管理专员是徐祖善。他们运用外交手段,冲破了重重阻力,完成了收回威海卫的谈判和交接工作使命。二是内战成因。1930年初,中英双方就威海卫的交收事宜,开始了新一轮谈判。正在谈判的关键时刻,中方国内两大新军阀阎锡山与冯玉祥,因政见不同和利益冲突,举兵南下,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兵戎相见,很快演变成“中原大战”。当时山东的西部地区卷入战争。早在这场内战之前,占据山东的军阀为了扩充地盘和势力范围,都曾有过将威海卫划归山东管辖的打算。当时的南京政府为了尽快收回威海卫,采取对英方妥协的政策,于4月18日与英方签订了交收威海卫的《专约》和《协定》。条约规定,10月1日为正式交收日期。但这并不意味着收回威海卫能如期进行。因为英方为保护其在威海的利益,还要看南京政府能否控制山东的局势,能否掌控威海卫未来的命运。如果整个山东包括威海卫落入阎或冯之手,英方则有理由不交还威海卫。早在1924年,北洋政府曾与英国特使商订过《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并定于当年11月28日签字。可是离约定时间仅差四天,11月24日,北洋政府倒台,英政府便以“中国政局不稳”为借口,推迟签约时间,一推就是好几年。为了不让类似情况再度发生,南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外交、军事手段,取得了在山东战场上的胜利,使山东全境归于南京政府的旗下。这样,既避免了英方延期交还威海卫,又避免了威海卫成为其他地方军阀割据的地盘。三是军事地位成因。威海卫地处胶东半岛东北端,隔渤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为京津海上咽喉。自明洪武三十一年(1389年)设卫以来,即是海防军事重镇,担负着守卫海疆的军事使命。清初沿用明制,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卫设巡检于卫城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在威海建立北洋海军基地,将威海湾的战略要地与刘公岛全岛划归海军基地以内。这个军事基地的建设规模,不管是在防御体系上,还是在火力配置上,都具有当时军事科技的先进水平,堪称亚洲的佼佼者。虽然它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被日军占领、破坏过,但是它的军事地位的重要性仍在。何况收回威海卫时,刘公岛还在英国续租期间,这更加重了威海这块军事要地的砝码。四是经济发展成因。威海卫在英租期间辟为自由港,商埠区在卫城以外,顺海湾设市,依山脉建屋,区内有客货航运码头和货栈,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国内的大商家多在此设立分号;英美日德等外国淘金者纷纷在这里建立公司,通商贸易。当时的威海港不仅有国内航运公司的船舶停靠,而且有外轮自由往来,大量的煤炭、煤油、布匹等货物在这里装卸,成为向内地货物流通的集散地。当新一轮交收威海卫谈判进入实际性争议的时候,商家都为威海卫的前途担忧。尤其是外国商人惴惴不安,生怕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而将威海卫设为直辖市,给予国内外商家优惠政策,会更好地发挥威海卫的自身优势,使之成为一个相对自治的通商口岸,带动胶东半岛及山东内地的经济发展。直辖威海卫,给威海带来的最大收益,是构架起威海卫的城市市政体系和市民生活秩序。突出表现在建立城市体制,由旧式军事城堡向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转变,开始了独立自主的沿海城市功能。兴办教育事业。据有关资料记载,收回威海卫后的两三年内,行政区内有公立私立学校200多所,比英租期间增加了近十倍。发展海陆交通事业,行政公署拿出码头费的十分之三,用于水陆交通设施的修缮改进之需,还在农闲季节征招民工修建公路,仅1932年就修成公路415公里。这是自甲午战争以来,旧威海卫一段较平稳的时期。可惜好景不长。不久,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再次践踏这块土地,威海卫人民又投入到了救亡图存的抗日战争之中。

环境资源

地质:环翠区位于山东省胶北断块隆起的东端,其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界白垩系青山群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皱构造栖霞复式背斜延至境内,且由近东西向向北弯转为北东走向,是古老的基底构造。断裂构造有近南北向的双岛断裂,北北东向的金牛山断裂和老母猪河断裂,北西向的望岛断裂、海埠神道口断裂、俚岛海西头断裂。岩浆岩主要有中生代燕山早期的昆嵛山岩体和文登岩体及晚期的石岛岩体、伟德山岩体和龙须岛岩体。
地形:环翠区为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和缓,除少数山峰海拔500米以上外,大部分为200~300米的波状丘陵。山体多岩石裸露,土层覆盖较薄;平原多为滨海平原和山前倾斜平原;河网密布,地表排水良好。
气候:环翠区地处中纬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同纬度内陆地区相比,具有冬暖、夏凉、春冷、秋温四季分明的特点。气温年较差较小;雨水适中,但分布不均;旱、涝、风、雹、低温、霜冻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历年平均气温11.5℃,历年平均降水量778.4毫米,历年平均日照2569.4小时。2002年,全市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光照环翠区偏多,其他地区偏少。
水文:环翠区河流属半岛边沿水系,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径流量受季节影响差异较大,枯水季节多断流。河网平均密度为0.22公里/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系数为0.36左右,2002年径流系数为0.21。
土壤:环翠区土壤类型有棕壤、潮土、盐土、风沙土、褐土、水稻土、山地草甸土等7个土类。棕壤土分布最广,占土壤总面积的83.5%,耕地中棕壤类占82.5%。潮土类为环翠区第二大土类,占土壤总面积的13.2%,耕地中潮土类占17.5%。根据土壤的质地划分,土壤可分为砂性土、轻壤土和中壤土3类。环翠区砂性土占总耕地面积的61.3%,轻壤土占36.8%,中壤土占1.9%。从土壤的化学性状看,环翠区成土母质大部分为酸性岩风化物,PH值除沿海一带少部分盐化潮土稍高外,其余土壤均呈中性至酸性,土壤PH值在5.2~8.1之间,平均为6.4,适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环翠区土壤碳氮比为8.5∶1~9.6∶1,供氮强度为12.2%。

工业概况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86.56亿元,比上年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45亿元,增长1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19.3%,提高3.01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在重点考核的26种产品中,增长的有15种。其中,增幅前5名的产品分别是化学纤维424.5%、铸造机械43.1%、皮革服装40.0%、塑料制品37.2%、饮料酒36.7%。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5.3亿元,增长20.6%;实现利税总额20.74亿元,下降2.8%;实现利润总额10.99亿元,下降15.4%。产品销售率98.2%。成本费用利润率3.7%;资本保值增值率109.6%;总资产贡献率25.9%,下降2.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3.6%,提高0.2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3.69次,加快0.17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