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区地图
黄岛区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共有中小学43所(普高2所,职专1所,初中9所,小学32所),在校生42500人,教职工2800余人;幼儿园86所,在园幼儿8058名;区街成教中心7处,业余体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各1处;社会力量办学机构66家,学历教育在校生55000人。2005年我区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区教育体育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山东省文明单位。学前教育概况。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86处,其中山东省最具特色十佳幼儿园1处,青岛市十佳幼儿园1处;省级示范园10处、市级示范园14处、市级一类园36处;全区中心幼儿园建园率100%,办事处中心幼儿园示范园创建率100%。幼儿教师801名,在园幼儿8058名,学前三年及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率分别为99.1%和100%。普通教育概况。现有义务教育学校40所,其中初中8所,小学32所。全区初中在校生9676人,小学在校生22523人。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有省规范化学校8所,占学校总数的19.05%,市规范化学校11所,占学校总数的26.2%;有省级科普学校1所,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所,省绿色学校2所,市艺术教育示范学校4所,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4所,市电化教育示范学校24所,市绿色学校12所。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均达到100%。现共有教育科研研究基地国家级25个,省级10个,承担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省级4项、市级5项。“绿色教育”、“国防教育”、“古诗词教学研究”等课题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概况。职业教育适应城市化进程和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式”教育,与区内大企业联合办学面达70%,职校学生就业安置率达95%。成人教育工作以实施“新世纪双五富民”工程为主线,以继续教育为重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180余场次,培训27000余人次,每年确定的4000家富民工程户、400个科技示范户和400名科技带头人的收入均高于其他农户10.8个百分点。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我区在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得到教育部领导好评。四、社区教育概况。成立了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社区教育实施方案》,以创建“社区教育示范区”为抓手,加强队伍和基地建设,设立社区教育学院,开展社区教育成果展示会,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创建为青岛市社区教育实验区。实施家长教育素质工程,各家长学校的开课率、家长受教育面均达100%,5所学校被评为市“优秀家长学校”。下发了关于建设“学习型新区”的实施意见,开展“建学习型组织,做知识型公民”活动,大力兴办“市民文化学校”、“外企流动党校”、“职工学校”、“老年大学”、“农村夜校”和“开发区发展论坛”,吸引居民积极参与。五、民办教育概况。全区民办学校65家,在校生达6.2万人,其中学历教育在校生55000人。在校生达千人以上的学校有12处,其中2处民办学校在校生过万人。6所学校被评为青岛市民办教育先进集体,5所学校被评为青岛市非学历规范化学校,3所学校被评为青岛市A级学校。
历史沿革
区名由来:因地处黄岛而得名。黄岛区以黄岛岛名命名。黄岛,据《胶澳志》载,亦名“齐伯山”,“齐伯山岛”。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为齐国某一侯之封地。又据《增修胶志》载:“黄岛在黄庵北,有岛之名,实为平冈。潮来则四面皆水,潮落则徒步可入。其北可暂尔避风,不可久泊《卫志》称间汛。”“渭子口之北为少海,海中有岛为黄岛。”“潮汐薄岸,地极泻卤。”可知,黄岛之所以得名,一是位于黄岛庵山之北,一是因为四面环海,土层薄而含卤高,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以别于东岸之青岛。1973年6月,国务院决定,西起胜利油田孤岛,东至昌潍地区胶南县的黄岛,铺设原油管线一条。并在黄岛建设末站原油储存库一处和年吞吐量1000万吨的原油输出码头一座。原昌潍地区革命委员会组建了昌潍地区黄岛建港指挥部,负责建港事宜。该数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于1976年6月相继建成投产使用。10月组建昌潍地区黄岛革命委员会。同时,中共昌潍地区委员会亦建立中共昌潍地区黄岛工作委员会。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置区级建置,驻地在黄岛,故正式命名为黄岛区。(摘自《黄岛区志》(简本)),黄岛区,古为莱夷之地。周武王封少昊之后裔兹舆期为莒子,建都于计,时属莒国。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介根。秦汉两朝属琅琊郡之黔陬县。三国时属魏国城阳郡之黔陬县。西晋属高密国黔陬县。东晋属高密郡黔陬县。南朝宋孝武帝并北海省高密郡,改属北海郡黔陬县。北朝后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置胶州,领东武、高密、平昌3郡,时属高密郡之黔陬县。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置平昌郡于黔陬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平昌郡,以黔陬直隶胶州。五年(公元585年)改胶州为密州,时属密州之黔陬县。自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始属密州之胶西县。至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属密州高密县之板桥镇。宋哲宗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省板桥镇复属密州之胶西县。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省胶西县直隶胶州。(摘自《黄岛区志》(简本)),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始从胶州析出,划为胶澳商埠一起沦为德国租界地。而辛安和薛家岛西部5村仍属胶州,为胶州之沾化乡。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春,胶州变6乡制为13区制,沾化乡又改为朱仲区。1929年4月,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属青岛特别市海西区。1930年,胶县朱仲区改为胶县第5区。1942年12月,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划归为青岛特别市胶州区,薛家岛为胶州区直属镇,黄岛归胶州区第5区。1944年,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再次从胶州区析出划归伪青岛特别市海西区。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黄岛、薛家岛、辛安全境解放。同时成立珠山县民主政府,亦即诸胶县民主政府。黄岛、薛家岛、辛安全部划属珠山县。11月,珠山县撤销归并胶县。1946年9月,再次从胶县析出,划属新成立的胶南县。先辖于滨北专员公署,1950年又辖于胶州专员公署。1956年7月撤胶州专员公署,改辖于昌潍专员公署。1958年10月辖于青岛市。1961年复归昌潍专员公署。(摘自《黄岛区志》(简本)),至1976年10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黄岛、薛家岛、辛安3处人民公社从胶南县划出,组建黄岛革命委员会,为县级建制。1979年1月,又经国务院批准,将黄岛革命委员会从昌潍地区分出,归属青岛市,为青岛市黄岛区,县级市区建置。
信仰
目前本区有两个宗教爱国团体,分别是1999年9月成立的天主教爱国小组和2005年8月成立的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宗教有天主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四种。全区的信教群众人数在6000人左右,占全区总人口的1.2%,其比例要比全市的平均值高。其中,信仰基督教的约3500人、天主教的300多人、佛教的1000余人、伊斯兰教的800多人。驻区外国人中信仰宗教的有500余人(主要是基督教和天主教信徒)。我区的信教群众分布不均衡,60%的信教群众分布在长江路和黄岛两个街道办事处。全区有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6处,其中,基督教活动场所5处(长江路街道办事处2处、黄岛、辛安、薛家岛街道办事处各1处),红石崖街道办事处的基督教活动场所正在规范中;天主教活动场所1处(设在长江路街道办事处的珠江路),我区的宗教活动场所都是临时租用的。为满足信教群众的需要,加强对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按照《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区正开展基督教教堂建设和白云寺复建工作。近几年,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对《宗教事务条例》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强宗教团体建设,不断提高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与水平,打捞依法行政的基础,积极引导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构建和谐社会及建设全国最好开发区做出宗教界应有的贡献。
人口
本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截止2006年8月,有38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群众总人数6314人(其中穆斯林群众848人),我区少数民族常住人口3198人,暂住人口3116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3%。少数民族人数较多的有朝鲜族2039人、满族1785人、回族804人、蒙古族804人、壮族94人。少数民族种类: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萨克、傣、黎、僳僳、柯尔克孜、达斡尔、锡伯、佤、高山、东乡、俄罗斯、鄂温克、毛南、羌、畲、怒、拉祜、水、土、仫佬、仡佬、赫哲、撒拉和哈尼族。近年来在工委(区委)、管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扎实开展民族工作,2005年开发区管委(区政府)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我区于1999年10月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会,2004年11月更名为少数民族联合会并同时换届,现有会长1人,副会长18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5人,孟庆波(满族)当选为开发区第二届少数民族联合会会长。
隶属
黄岛区,古为莱夷之地。周武王封少昊之后裔兹舆期为莒子,建都于计,时属莒国。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介根。秦汉两朝属琅琊郡之黔陬县。三国时属魏国城阳郡之黔陬县。西晋属高密国黔陬县。东晋属高密郡黔陬县。南朝宋孝武帝并北海省高密郡,改属北海郡黔陬县。北朝后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公元529年)置胶州,领东武、高密、平昌3郡,时属高密郡之黔陬县。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置平昌郡于黔陬县。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平昌郡,发黔陬直隶胶州。五年(公元585年)改胶州为密州,时属密州之黔陬县。自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始属密州之胶西县。至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属密州高密县之板桥镇。宋哲宗元三年(公元1088年)省板桥镇复属密州之胶西县。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省胶西县直隶胶州。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清政府被迫与德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胶澳租界条约》,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始从胶州析出,划为胶澳商埠一起沦为德国租界地。而辛安和薛家岛西部5村仍属胶州,为胶州之沾化乡。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春,胶州变6乡制为13区制,沾化乡又改为朱仲区。1929年4月,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属青岛特别市海西区。1930年,胶县朱仲区改为胶县第五区。1942年12月,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划归为青岛特别市胶州区,薛家岛为胶州区直属镇,黄岛归胶州区第5区。1944年,黄岛和薛家岛两地再次从胶州区析出划归伪青岛特别市海西区。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黄岛、薛家岛、辛安全境解放。同时成立珠山县民主政府,亦即诸胶县民主政府。黄岛、薛家岛、辛安全部划归珠山县。11月,珠山县撤销归并胶县。1946得9月,再次从胶县析出,划属新成立的胶南县。先辖于滨北专员公署,1950年又辖于胶州专员公署。1956年7月撤胶州专员公署,改辖于昌潍专员公署。1958年10月辖于青岛市。1961年复归昌潍专员公署。至1976年10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黄岛、薛家岛、辛安3处人民公社从胶南县划出,组建黄岛革命委员会,为县级建制。1979年1月,又经国务院批准,将黄岛革命委员会所辖3处人民公社从昌潍地区分出,归属青岛市,为青岛市黄岛区,县级市区建置。1984年8月机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体制,成立黄岛镇、薛家岛镇。原辛安人民公社一分为二,成立辛安镇和柳花泊乡,形成现行政区划。
行政区划
黄岛区辖6个街道:灵珠山街道、辛安街道、黄岛街道、薛家岛街道、长江路街道、红石崖街道。长江路街道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商贸中心。截至2004年底,面积39.3平方千米,辖10个城市社区和25个“村改居”社区、18.7万人。黄岛街道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35平方千米,辖24个居委会、5.3万人。薛家岛街道位于胶州湾入海口西岸。截至2004年底,面积42平方千米,辖33个行政村、4.5万人。辛安街道位于黄岛区中心地带。截至2004年底,面积57平方千米,辖47个社区、4.5万人。灵珠山街道位于黄岛区西部。截至2004年底,面积40平方千米,辖22个社区、1.2万人。红石崖街道位于黄岛区北部,1984年建制设镇,2003年底,青岛市政府报经山东省政府同意,胶南市红石崖镇整建制划归黄岛区。2004年撤销红石崖镇,以原红石崖镇的行政区域设立红石崖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原红石崖镇人民政府驻地。截至2004年底,面积56.8平方千米,辖3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3.2万人。[社区、行政村]芙蓉路社区居委会后杨村龙泉河西村于家洼子村雷家店子村山曹家村山宋家村西郭家村东郭家村山栾家村山李家村山殷家村柳林子村东屯村西屯村山隋村山王东村山王西村牛齐前村南莹村管家大村城子埠村河洛埠村高李沟村大殷村小殷村郝家村东杨家村红石崖村逄家村邵家村解家村龙泉王家村龙泉赵家村龙泉戚家村龙泉河东村龙泉河北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