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区地图
江源区相关地区地图:
江源文化
黑陶,中国是陶瓷的发祥地,陶瓷始于陶。陶器完全成为一种纯装饰品或工艺品,还得从黑陶开始。龙山黑陶是黑陶文化的代表。龙山黑陶是中国新石器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之久。因首次于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的瑰宝”。江源仁诚陶艺研究中心研制的浑江黑陶在黑、亮方面已优于龙山黑陶。具有“黑如漆、亮如镜、硬如瓷、声如馨、薄如纸”等优点。2004年春天,仁诚陶艺研究中心试制的“镂空浅浮雕君子兰双花瓶”在长春礼品节获得二等奖,“蟠龙正浮雕镂空双花瓶”,被名人收藏,黑陶彩绘看盘被定为长白山旅游纪念品。在最近刚刚制作完成的黑陶龙盘玉柱系列产品,更体现了中华龙文化传统,受到各届人士的一致好评。仁诚黑陶以长白山文化为底蕴,长白山文化以黑陶为传承,相得益彰,源源流长。寒武—奥陶系地质遗迹,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限层型剖面位于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县大阳岔镇东北约2.5公里的小羊桥,距江源县城约16km,距白山市28km,距吉林省省会长春274km。该剖面总体呈北东向,长350m,宽30—50m,是现今保存较完好的古生代地层剖面,它形成于5亿年前的海相地层,含有极丰富的多门类古生物化石,它记录了当时地球演变、古气候变迁、古生物生存环境的沧桑历程,是研究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演化的基础,沿用我县华北地区的划分原则,将寒武系地层划分为下统碱厂组、馒头组、毛庄组;中统徐庄组、张夏组;上统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总厚度1200m。奥陶系下统冶里组、亮甲山组、马家沟组,厚860余米。该剖面典型完整、珍贵稀少,是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确立的全球寒武——奥陶系界限对比及地质年代、时限确立的标准剖面之一,是全世界地层古生物学者科学考察研究的理想地点,是东亚—太平洋地区研究寒武—奥陶系界限的标准剖面,亦是地质旅游、科普教育重要基地。该剖面于60年代被发现,先后有长春地质学院、吉林省地矿厅、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以及国外十几个国家的地质古生物学者进行研究和考察。1982年在挪威奥斯陆第四届国际奥陶系会议上,我国首次向国外学者介绍了该剖面。1985年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的国际寒武—奥陶系界限工作组会议上,以其“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及其必要条件优越”,与加拿大的纽芬兰剖面一起被列为全球寒武—奥陶系界限两个侯选层型剖面,并得到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的确认。1986年7月24日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国际寒武—奥陶界限工作组召开了“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限现场考察与学术讨论会”,有美国、加拿大、挪威、英国、联邦德国、日本、朝鲜、瑞典、比利时、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及中国1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该剖面得到与会专家和学者的充分肯定。同年该剖面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地质遗迹省级保护区。确立保护区后,该剖面一直由当地政府进行看护,用荆棘做围栏,用木杆做标志,严禁在剖面保护区内放牧、采伐、种地、采矿。人口民族
2003年,江源区总人口268446人,总户数93902户;在总人口中:男性137537人,女性130929人;男女性别比为105:100。非农业人口203688人,未落常住户口人员6088人。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该区共有34个民族,各民族人口分布如下:汉族:253892人;蒙古族:320人;回族:1152人;藏族:42人;维吾尔族:133人;苗族:46人;彝族:86人;壮族:36人;布依族:99人;朝鲜族:1009人;满族:2640人;侗族:10人;瑶族:2人;白族:3人;土家族:5人;哈尼族:2人;黎族:1人;傈傈族1人;高山族11人;拉祜族1人;纳西族1人;柯尔克孜族1人;土族1人;达斡尔族18人;锡伯族11人;普米族2人;俄罗斯族5人;鄂温克族1人;保安族1人;鄂伦春族2人;赫哲族1人;珞巴族1人;基诺族1人;未识别民族1人。经济建设
综述:江源区自建区设县以来,特别是经过“九五”规划期发展积累,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2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2.2%,比全市“九五”期间平均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亿元、7.7亿元和3.9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1%、13.8%和9.8%。一、二产业增幅分别比“八五”期间高出5.2和2.7个百分点。人均GDP达到691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27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八五”末期的15.1:49.3:35.6调整为2000年的13.0:54.9:32.1,实现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初步形成了具有江源特色的工业体系,完成农业总产值2.5亿元,林蛙养殖、食用菌栽培、水产品养殖等“五大”基地初具规模,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7.8亿元,“九五”期间年均增长25.3%,综合发展水平5年位居全省领先水平。“十五”规划期,计划国内生产总值五年平均增长14.8%,到2005年达到26.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8.1亿元,三次产业年均增长12.6%、14.7%和15.7%。人均GDP达到13,500元,比“九五”末期增加6,584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期的13.0:54.9:32.1调整到11:58:31。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30,657万元,“十五”规划头三年年均增幅达到20.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4,306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7,142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89,209万元,三次产业年均增幅分别达28.9%、11.6%和31.8%,经济结构得到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调整为14.99:46.5:38.7,人均GDP达到8,592元。全区国民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2004年上半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15,706万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4,262万元、50,099万元和51,345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0.6%、1.7%和12.1%,预计全年可实现生产总值205,39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4,250万元,同比增长9.8%;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18,640万元,同比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62,500万元,同比增长12.5%。工业:江源县的前身是三岔子区,于1985年设立,并于1996年撤区设县。建区以来,历届党政领导都十分重视项目建设,采取种种有力措施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使江源工业发展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上世纪80年代王克琦背着煎饼闯山东考察项目,在该县率先建起第一条页岩瓦生产线起,江源县项目从点到面,从一个企业发展到数个产业,建设了一批重点项目,特别撤区建县后,项目建设更是有了质的提高,工业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形成了新型建材、矿产、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四大支柱产业,其中:煤炭业已成为主要经济支柱,全县有国家认可的煤井77处,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洗煤厂2处,产值500万元以上的焦化厂2处,年产煤炭超200万吨,洗煤30万吨,炼焦5万吨;林木企业产品达到国际水平;页岩瓦业建成著名的“东北瓦都”,有18户企业49条生产线,年产瓦5亿片以上,产值1.3亿元;药业企业和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长白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国家GMP改造;绿色食品、旅游业方兴未艾;四大产业项目产值已占全县经济的80%。截止2003年末,全县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户数达52户,按资金类型划分:内资企业49户,港、澳台商投资企业1户,外商投资企业2户;按企业性质划分:国有企业6户(其中:省属企业2户,地区属企业1户,县属企业3户),集体企业22户,有限责任公司1户,股份有限公司1户,私营企业19户,港、澳、台及外商投资企业3户;按所属待业划分:采矿业11户,制造业39户,电力、热力、水生产和供应业2户。2003年,全县独立核算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127800万元,其中:县属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65934万元,同比增长4.2%,县属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快速发展。完成利税6886万元,增长16.0%;盈亏相抵后净盈利3716万元,比上年增盈456万元,盈利企业盈利额3803万元,增盈334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87万元,减亏122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33617万元,5.1%;总资产贡献率19.01%,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资本保值率78.02%,提高1.62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8.43%,与上年持平,成本费用利润率4.78%,提高0.1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1560元/人;总资产负债率31.89%,下降0.22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6.82次,提高0.13次。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继续户性运行,经济效益平衡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153万元,比上年增长6.9%;盈亏相抵后净盈利3316万元,比上年增盈341万元,盈利企业盈利额3357万元,增盈292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41万元,减亏49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9516万元,增长5.4%;实缴税金2653万元,增长12.8%;工业产品销售率98.60%,提高0.01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17.72%,下降0.48个百分点;资产保值增值率81.95%,提高0.5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4.69%,下降0.4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59364元/人,提高1034元/人;总资产负债率27.54%,提高1.24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8.61次,提高0.09次。2003年,区属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原煤239万吨,洗精煤62万吨,黄金211千克,暖气片10340吨,页岩瓦72999万片,琉璃瓦1167万片,锯材17170立方米,均质刨花板75100立方米,激光模板13150片。2004年上半年,区属独立核算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7757万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利税1187万元,增长1.1倍;实现利润567万元,增盈15万元。2004年,江源县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总计22户,其中:中省真企业4户,县属规模企业18户。在县属规模企业中,国有企业3户,非国有企业15户。按照行业性质划分为:电力供应业1户,自来水生产和供应业1户,黄金开采业1户,医药制药业1户,木材加工业1户,水暖零件制造业1户,饮料制造业1户,建材业4户,煤炭开采和选洗业5户,炼焦业2户。
农业:全区农村工作以“三增一稳”为目标,推进“三农裂变”进程。农民非农化、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2003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7429万元,农民人均收入3395元。比建区的1985年的3717万元、354元分别增长411.5%、859%。农业生产以发展高效、特色型农业为重点,加大“绿色、特色、高效”作物的种植比重,全面推进效益农业的发展进程。200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627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273公顷,粮食总产15238吨。粮食、蔬菜、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为58:22:20。种植业总产值从85年的2162万元发展到2003年的15320万元,增长609%。全县实施“一亩效益田”的农户达13200户,占农村户数的79%。2003年,建立了红石生态科技园区和林子头科技示范区以及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生态农业建设:建区、设县发来,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采取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一是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4.8万亩)和测土配方施肥(5万亩)工程,占耕地面积的50%左右,有效防止了地力下降和土壤板结现象,改善了耕地土壤环境。二是加速人工造林步伐,2003年人工造林面积3215公顷,比上年增长2.4倍,实现连续19年无重大林业火灾。三是大力实施“四位一体”工程。近年来该县把“四位一体”建设工程做为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生态农业的支柱产业来抓,将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农产品加工业:江源区本着自育一批、改造一批、引进一批的原则,重点突破,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激发全民投资热情,培育并新建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抓住国有企业改制和企业结构调整的有利契机、活化机制、盘活存量、嫁接改造,使他们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市场网络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龙头企业加工水平。采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资金、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一批知名品牌企业,增强江源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后劲。目前,江源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31家,带动农户5600余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33%。总资产已达4.6亿元,年销售收入已达4.5亿元。其中:国姿北药、长白山制药、大阳岔林场被省命名为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白山市玉香园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吉林惠泉肉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大成纸浆厂3家被市命名为市级重点农业产化龙头企业。今年,江源区正在申报金枫木业、吉林省白山市地生宝酒业有限公司2家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白山市江源区嘉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白山市江源区鹿庄宏利养殖有限公司、白山市健元饮品有限责任公司、白山市梅花鹿养殖有限公司等7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预计11月末能够批复。2008年,江源区还新建了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白山市鹏宇鸭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资金约1300万元,建设了1400?O场房,购进了40台现代化大型孵化机;建设了6栋约4000的现代种鸭鸭舍;建设了1年加工能力约5000吨的家禽饲料加工厂。二期工程屠宰厂和冷库预计2008年开工建设。亚利亚有限公司总投资2000万元,投资者是韩国亚利亚有限公司与大阳岔林场。目前已到位资金1300万元,厂房建设及设备购置已完成,该公司依靠长白山人参资源,以熟地参加工为主,主要产品可以销售国内外,在医疗保健方面是国内外市场很好的保健产品,预计2008年初产品可以上市。白山市地生宝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是专门生产优质纯粮白酒和保健酒的企业,目前企业已投入生产,主要产品有长白山参宝酒、参灵酒、鹿龟酒、三鞭酒等48个品种。其产品以其配方科学、风格独特、营养丰富、保健功能显著等特点,被国家卫生部批准为“保健食品”。金汪酒业有限公司,总投资1200万元,生产纯粮白酒和保健酒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已投入生产。白山市玉香园冷冻食品有限公司,2008年又新建冷库4200,总投资1100万元。这些重点龙头企业的建设,将大大推进江源区的农业产业经营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