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台湾省电子地图 >
基隆市地图
基隆市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

基隆古称“鸡笼”。17世纪时,西班牙人和荷兰人曾先后占领过基隆,并以“大鸡笼屿”(今:和平岛)为基地殖民台湾北部,为鸡笼开发之始。之后,郑氏王朝在南台湾打败荷兰人之后,也于1668年挥军北上,将残余驻守在鸡笼的荷兰人驱离,至今在和平岛还有荷兰人临走前所留下的“蕃字洞”遗迹。进入清治时期后,鸡笼大部分地区仍为蛮荒之地,直到1723年,来自福建漳州的移民开始入垦鸡笼,并兴建崁仔顶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创建之始,之后逐渐有汉人移民移入开垦。19世纪西方列强东来后,美国海军调查到鸡笼拥有丰富的煤矿层及优良港湾,建议其政府派军占领,在鸦片战争时也有英国军舰前来叩关;在英法联军之役之后的1863年,鸡笼终于随着台湾开港而开放为贸易港,而后于1875年正式设治,并取“基地昌隆”之意改名为基隆。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战争台湾战事(西仔反)爆发,法国军队曾多次攻占基隆以作为封锁中国大陆的跳板。中法战争结束后,台湾于1885年建省,由同治中兴名将刘铭传担任首位巡抚。当时因淡水港口逐渐淤塞,刘铭传计划将港湾形势优越的基隆作为台湾北部的主要门户,并开始着手整顿基隆港,并积极整顿台湾第一座官方煤矿,但其计划因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而未能完全实行。日本于1895年开始统治台湾后,日人为将基隆建设为台湾与日本本土的转运点,从1899年开始到1935年进行了四期的基隆港筑港工程,基隆成为一座军、商、渔三用途的港埠。由于周边地区的矿业在日本人的积极开发下逐渐发达,基隆也成为了矿产主要的输出港口。港口贸易加上矿业的兴盛,使基隆奠定了今日的都市基础。1920年,台北州基隆郡设立,并另划市区部分设置基隆街(类似今日之“镇”);1924年基隆街升格为台北州的州辖市。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40年,基隆市计有9.5万人,仅次于台北市32.8万、台南市14万、高雄市12.7万,为台湾第四大城,其中市内就有2.3万为内地人(日本人)。日本人还实施“市区改正”,大幅重划市区街廓,并积极整治市内河川。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基隆由于其主要物资吞吐港及海军基地的地位,在大战末期首当其冲,成为美军轰炸的首要目标,港区几成废墟。二战结束,台湾进入中华民国时代,基隆为日本人撤退及中华民国政府接收台湾的主要出入点。1947年发生二二八事件时,基隆为影响最剧的地方之一。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基隆涌进大量军队与眷属,并负责接收逃难台湾的大陆移民,之后美军开始驻扎,基隆也进入新的都市发展期。基隆的矿工业经过复建后再度兴盛,采煤业在1968年达到高峰;而基隆港因应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从1960年代开始进行了多次扩建,到1984年已名列世界第七大货柜港。近年来,由于腹地过小等原因,基隆港的运输量逐渐衰退,连带影响整个城市的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因为邻近台北,基隆市转型成为台北都会区主要的卫星城市之一,而位处北部海岸线的中心位置,也促使基隆市观光产业的蓬勃发展。进入1990年代后,为了使基隆市从原本纯粹的港口都市转型,市政府在近年来陆续推动多个大型都市更新计划,冀望再度将基隆打造成台湾的门户都市;除此之外,亦有将基隆市并入并入台北的构想。

行政区划

沿革:1875年,清政府因应基隆的地位日渐重要,遂设置台北分府通判,为基隆正式设官统治之始。1888年改设基隆厅,下辖金包里堡、基隆堡、三貂堡、石碇堡等4个堡(类似今日的“乡”),又有“金鸡貂石”之称。日治时代,总督府以清代基隆厅的范围为基础,经过多次改制,1920年日治时全台最后一次行政区重划时设置台北州基隆郡,郡役所(郡公所)位于今日的信二路立体停车场。而港区及市区部分另设置基隆街,在1924年与高雄同时升格为市。1945年,台湾归属中华民国,基隆市改制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基隆郡改为台北县基隆区,区署设于瑞芳(原本基隆郡计划改制设置省三县,但未执行)。但基隆区在1950年全台县市大重划时被撤销,所辖7个乡镇全部改为台北县直辖。1999年,台湾省虚级化实施,基隆市与其他4个台湾省省辖市改为直接隶属于中央。战后之初,基隆市只辖有以港区为中心的5个行政区。1947年,台北县七堵乡改划归基隆市管辖成为七堵区,1949年再从七堵区部分地区划出设置暖暖区。1988年时进行行政区面积调整,区数目维持不变。
现状:现在基隆市共划为仁爱区、中正区、信义区、中山区、安乐区、七堵区、暖暖区等7区,向下再细分为157里、3,350邻(2006年7月止)。另外,和平岛(社寮岛、桶盘屿、中山仔岛)、基隆屿、北方三岛(棉花屿、花瓶屿、彭佳屿)等七个外岛也属基隆市管辖,行政划分上皆划归中正区。基隆市现在是台湾省的一个外飞地,也是唯一县市在台湾本岛上不和其他台湾省属的县市相连接。
基隆次都会区:基隆在清治末期设治之后,一直到日治时代设郡,从富贵角到三貂角间的各市街聚落由于与台北盆地地形分隔的关系而逐渐连为一气,形成了一个以基隆市区为中心的小型都会区,一般称这个区域为大基隆地区(或称基隆北海岸),相当于日治时期之基隆郡(下辖瑞芳街、万里庄、金山庄、七堵庄、贡寮庄、双溪庄、平溪庄)加上基隆市。大基隆地区包含了基隆市和新北市东北角的六个区(瑞芳、万里、金山、贡寮、双溪、平溪),人口约有50万左右,在内政部的全台14个地方生活圈规划中自成一区,例如这些市辖区皆为台湾基隆地方法院之辖区。

劳动力状况

到2006年3月底为止,15岁以上之民间人口约有31万6千人,劳动力有17万5千人,就业者有16万7千人,失业者8千人,非劳动力14万1千人;劳动力参与率55.4%;失业率4.6%。(劳委会劳动统计月报劳动力状况-按地区分)

地理

地形:基隆市的地形多丘陵而少平地,东侧及西侧各被基隆火山群及五指山山脉环绕。市内的平地主要聚集于基隆港沿岸、海岸线及基隆河河谷一带,其余地区大多为山坡地;全市山地虽然普遍不高,但大多为陡坡,对城市的发展与扩张造成很大的阻碍。丘陵地遍布的影响,导致基隆市的住宅区大多位于丘陵地上。从市中心到周围的山坡地到处布满各式建筑,而市郊的丘陵地上更可见到处耸立新式的公寓大厦群。位于市区南侧的狮球岭,为基隆对岛内城镇联系的必经之路,而以狮球岭为中心左右延伸的丘陵地,构成了基隆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狮球岭以北为市区及港口所在,是基隆市的精华地带;以南则为基隆河河谷,暖暖、八堵、七堵、六堵、五堵等市街聚落皆沿河而建。昔日台湾东西部交通不便的年代,基隆河因着水利之便而成为重要的交通路线,河岸的各个聚落因而崛起;而今日,基隆河谷仍为基隆市对外联络的主要通道,纵贯公路、中山高速公路、纵贯铁路及宜兰线铁路皆沿着基隆河岸兴建。
水文:基隆市的河川可分为两大系统,以狮球岭为分水岭,主要分为基隆港水系、基隆河水系两大流域;除了基隆河及市区内河流以外,其他河川大多短小且流量不稳。基隆港水系的主要四条河川贯穿市区,早期更具有航运功能,昔日与狮球岭、佛祖岭并称为“两岭四港门”,为基隆市区重要的地形象征;其中西定河和南荣河的下游在日治时代进行整治,并将两条河道合并成一条运河,称为旭川河。田寮河及牛稠港原为涂滩地,也在同时期分别整治为运河和码头。
基隆港水系:旭川(基隆运河),南荣河(石硬港),西定河(蚵壳港),田寮河(田寮港),牛稠港(牛稠港溪及牛稠港码头区),沙湾溪
基隆河水系:基隆河,深澳坑溪,大水窟溪,暖暖溪,大武仑溪,石厝坑溪,玛陵坑溪,友蚋溪,拔西猴溪
水源地及湖泊:西势水库(台湾第一座现代化水库),新山水库,八堵拦河堰,情人湖
气候:基隆,由于冬季受东北季风经过海洋及因背山面海的原因造成潮湿多雨,夏季受西南季风要越过山岭才能到达之因,虽位居台湾之最北端,但相当炎热。基隆别称“雨港”,主要原因为基隆时常多雨阴湿的气候所造成。进入冬季时,基隆正好处于东北季风从中国大陆北方南下至台湾的迎风面地带,加上多山的地形干扰季风进入内陆,导致基隆在每年12月进入冬季后,便笼罩在阴湿多雨的气候当中,但下的雨多为绵绵细雨;特别于冬季和春季交际之时,基隆港区及市中心时常发生大雾,严重时甚至使基隆港的港务运作被迫完全停摆,但也有不少人将这种天气赋予“雾锁雨港”的美称。不过,随着近几年来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进入1990年代后,基隆的年降雨量有开始递减的迹象,其中有几年还出现过严重干旱。

教育

大专院校: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崇右技术学院,经国管理暨健康学院
高职:国立基隆高级海事职业学校,国立基隆高级商工职业学校,光隆高级家事商业职业学校,培德高级工业家事职业学校
高中:国立基隆高级中学,国立基隆女子高级中学,基隆市立中山高级中学,基隆市立安乐高级中学,基隆市立暖暖高级中学,天主教圣心高级中学,二信高级中学

象征

市徽:本市市徽的蓝色缺口圆环代表基隆自然环境港埠。黄绿色山形,象徵基隆系一绵延丘陵地。货柜船形「基隆」两字,象徵基隆主要港市人文环境。又象徵著随著航运演进,基隆必然会发展成台湾最大货柜吞吐港。基隆是台湾很重要的城市。
市歌:美丽基隆雄距北台湾依山傍海状况的港湾中正公园观音菩萨展慈颜海门天险巍峨古炮保民安啊~朝思暮想基隆是我的故乡,鹰翔九霄啸傲北海岸碧波万顷国际船舰通航庙口夜市海鲜小吃远飘香庆赞中元万点水灯长夜光芒啊~魂牵梦萦我愿与你永相伴
市树:枫香本市之市树为枫香,属于金缕梅科枫树属之落叶大乔木,叶互生,三至七个掌状浅裂,雌雄异花,头状花序。枫香极为高大,生长速度快、树形呈现自然形态之圆锥三角形,饶富观赏。
市花:紫薇本市之市花为紫薇,属于千屈菜科,落叶乔木,干及枝光滑,俗名百日红,即指花期甚长之意。花于夏季绽开,桃、赤紫及白色等皆有,枝干成自然弯曲,状态伸展,树容极为特殊。
市鸟:老鹰本市之市鸟为老鹰,又名来叶、厉翼、黑鸢,往昔从台湾头到台湾尾,自低海拔山区、平至海边,只要抬头看天空,必能见其在高空盘旋。成鸟全身大致为暗褐色,羽绿淡褐色。头部、腹面有淡褐色纵斑。尾羽略长,有不明显之淡褐色横斑。飞行时,双翼狭长,尾略呈开剪形。幼鸟则体色较淡,有明显之斑点。常出现于海岸、河口、湖泊、港口地带,基隆港为目前最容易观察、亲近和欣赏的地点,也因此,老鹰为基隆市野鸟学会之会鸟。目前为《野生动物保育法公告》之保育类动物,现仅存不及百只。
市鱼:黑鲷本市之市鱼为黑鲷,学名为Acanthopagrusschlegelii,又名乌格、黑格、厚唇,栖息深度在3-50公尺,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韩国、台湾及大陆沿海等地,台湾地区主要在东部、北部、西部及离岛之澎湖海域。黑鲷属于温、热带沿岸杂食性底栖鱼类,全年均产,尤以秋季至翌年春季之肉质较佳,为各地鱼市场上常见的高级食用鱼,味道鲜美。喜栖于砂泥底之内湾水域,有时会进入河口。对盐分及水温的适应能力极强,可以在任何盐度水体中饲养,水温介于l0~32℃时仍能适应生存,幼鱼期全为雄性,到3-4年生才转变为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