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乐县地图
静乐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全县现辖4镇10乡,即:鹅城镇、杜家村镇、康家会镇、丰润镇和双路乡、段家寨乡、神峪沟乡、王村乡、赤泥洼乡、堂尔上乡、中庄乡、辛村乡、娑婆乡、娘子神乡,381个行政村,450个自然村。有回族、满族、朝鲜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黎族、白族、土家族、蒙古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分布。地理环境
该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尤以东部山地较高,海拔在2000米以上。西部较低,与岚县合成一个小型盆地。境内诸山均属吕梁山脉。其主要山峰北部有大车山,东有万花山、中子山,南部有高金寨山等,海拔除高金寨山1932米外,其余均在2000米以上。中部和西部为黄土丘陵区,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形较为破碎。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流域的汾河水系。汾河干流源于宁武,自北而南流经县境中部,途中并有多条支流汇入。该县气候干寒多变,年平均气温为7度,一月均温--9度,七月均温23度,年降雨量380至500毫米,无霜期120至135天。风土人情
居住习惯:静乐县民居有窑、房两种。窑洞多见于丘陵地区,房屋多见于山区、河川地区。窑分土窑、石窑、砖窑。土窑在红胶泥或黄土崖上依山而掘,大小深浅视土质而定。土质松的支木头楦,以防坍塌。讲究的还接石口或砖口,以保持坚固美观。人称这种土窑是冬暖夏凉的“神仙洞”。石窑、砖窑是筑起地基后分别以石、砖砌成,有的两孔之间通门,一窑两堂。房有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多位三檩两椽的鞍架瓦房,规格过去基本是八尺排间,丈二进深,现在大部分是九尺或一丈排间,两丈左右进深。80年代以来,城乡还出现不少钢筋混凝土平房,人称平板房,门面瓷砖贴面彩绘。普通人家屋内盘土炕炉灶,顺墙通房顶留烟囱,两间为一居室,做饭、取暖、就寝、接待客人“一揽子”功能。富有人家则一人几堂,有客厅、厨房、卧室、储藏室等。此外,昔日财主人家还有楼房,有的是石窑上盖一层木结构房,有的是高丈八的二层木板楼。多数财主住厅,厅比一般瓦房高大宽敞,每五间五檩、四柁、十八柱、四批椽、高脊岭,立栏卧栏加斗拱。筒瓦盖顶中脊瓦兽,猫头滴水有飞檐,花式门窗外油漆,壮丽美观。书香人家墙上挂山水字画,不少还画炕围,山水鸟兽、戏剧人物,青漆罩面,光彩耀人。本县民居院落一般都是四合院,由正厅或正房、西厅或西房、东房、南房四面各三至五间合成一院。一般正房、西房为窑,东、南是房,正房、西房住人,东房、南房作畜圈或库房,西南角安厕所,东南开大门。过去有钱人家的大门飞檐斗拱露明柱,牌匾石狮门墩鼓,铜钉兽环上马石,油漆彩画装饰美。有的人家一进三院,大门进前院,过门到中院,月门通后院;一进两院的分上院、下院。还有的大门前设一照壁,祈寄保护家族平安吉祥。饮食习惯:当地饮食习惯早晚喝稀,中午吃干。一日三餐。家常饭早晚煮山药稀饭或光稀饭、拌炒面,中午蒸莜面或抿豆面,河川区多吃焖粥、捞饭、黄软米馒头。热菜基本上是烩山药。一日三餐均是腌菜下饭,家家常年以自种的萝卜、蔓菁、茴子白、芥菜腌一瓮咸菜,沤一瓮黄菜。山区农村种植新鲜蔬菜不多,常以野菜补充,有甜苣、苦苣、木根根(蒲公英)、苜蓿、地耳、柳米米、蕨菜、蘑菇、榆钱钱、粘蓬、灰菜、燕燕衣。
风俗习惯:每到春节临近,家家杀猪、宰羊做年食,摊一瓮黄米面折饼做一瓮糕,还要做豆腐、生豆芽、漏粉条,烧肉、炸丸子,足够吃一月四十天。中秋节临近,烤月饼、买瓜果,亲友间相互馈赠。家家吃肉喝酒、包饺子。其它节日则熬山药加粉条、豆腐、猪肉,称为大杂烩,主食为油条、烙饼、花卷、油糕或包子。招待亲朋贵客,备酒,菜有凉拌、热炒,主食有油糕、烙饼、饺子、蒸包子。婚丧嫁娶喜庆宴宾,一般前一天是烩菜蒸莜面,晚上吃饺子和四热四冷。正日子接戚为粉汤、油糕,坐席过去是七碟子八碗,现在是十冷十热,主食为白面馍馍。
庙会:静乐庙会在每年农历的6月15日。6月13日起会,6月18日完毕。是静乐人民最红火热闹的日子之一。静乐人民会选择在这段时间购买自己所需的产品,老年人喜欢去南河滩、天柱山看戏,年轻人则旋转于各个娱乐场所之中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