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张家口市地图 >
康保县地图
康保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全县辖7镇8乡:康保镇、张纪镇、土城子镇、邓油坊镇、李家地镇、照阳河镇、屯垦镇、阎油房乡、丹清河乡、哈必嘎乡、二号卜乡、芦家营乡、忠义乡、处长地乡、满德堂乡。县府驻康保镇。588个自然村总人口27.8万人。康保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发展明景广。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冀蒙结合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属阴山穹折带,俗称"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450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1′-114°56′,北纬41°25′-42°08′。县城北距二连、南距北京均为350公里,张库大道穿越县境,是通往内蒙的交通要塞,在沟通冀蒙商贸流通中发挥着桥头堡和集散地的作用。县域广62公里,袤80公里,总面积3395.4平方公里,辖7镇8乡327个行政村,总人口28.3万人,有汉、回、蒙、藏、满5个民族。

历史沿革

1922年4月(民国11年),由张北、商都两县置康保招垦设治局,就在现在的康保镇。1925年3月(民国14年),改设康保招垦设治局为康保县,仍属于察哈尔特别区。1928年9月17日(民国17年),察哈尔特别区撤销,设立察哈尔省,省会为张家口,康保县属于张家口专区,1933年5月,康保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冯玉祥、方振武和吉鸿昌将军与6月20日挥师北进,22日收复康保县,23日同盟军移师东进。随后康保被国民党康保县警备司令占领。1935年12月,察哈尔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协同伪满洲国蒙古军侵占康保县。1937年10月28日,日、伪军成立“蒙古联盟自治政府”,管辖察哈尔盟的康保县。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10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对日宣战,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22日,康保县第一次解放,由共产党正式接管,建立康保县人民政府,属冀察区19专区。1946年9月,国民党背信弃义,解放战争全面暴发,11月11日,中国康保县委,县政府,县大队等党政机关实行战略转移,撤离县城,以内蒙古大草原为依托,游击康保南部,创建北方革命根据地。1948年12月,平津战役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11师,16师协同商化康联合县武工队一起入城,占领国民党军政机关和仓库要地。康保第二次解放,救民于苦难之中。1949年1月,成立察哈尔省,撤销商化康联合县,恢复康保县建制,县人民政府迁回康保镇,属察哈尔省察北专区。1952年11月,撤销察哈尔省,原察南、察北专区合并为张家口专区,康保县属之,划归到河北省。1958年,康保县并入张北县。1961年5月,张家口市与张家口专区分设,从张北县以原辖区划出康保县,恢复县制,仍属张家口专区。1967年,张家口专区改成张家口地区,辖康保县,同年成立康保县革命委员会。直至1982年建立康保县人民政府,原县革命委员会撤销。国务院1993年6月19日批准撤销张家口地区,康保县划归张家口市管辖。

气候特征

康保属东亚大陆性季风气候中温带亚干旱区,夏季凉爽,雨热同期,年均气温1.2℃,无霜期为114天,日照时数3100小时,是河北省光照时间最长的县,是全省唯一的无河县。

人口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226461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康保镇51092、张纪镇17038、土城子镇14130、邓油坊镇13314、李家地镇10746、照阳河镇10215、屯垦镇18722、阎油坊乡13919、丹清河乡12979、哈必嘎乡10403、二号卜乡13530、芦家营乡9155、忠义乡8868、处长地乡9755、满德堂乡11361、康保牧场虚拟乡1234。

基本概况

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高原,总面积3334平方公里。

衣食住行

服饰:县内居民衣着俭朴,旧时一年四季穿土布。冬棉夏单,春秋夹衣。贫民无换季衣服。土布非本地所产,都来自外地。颜色男黑、白、蓝,女红、绿、紫。贫苦人家白土布用烟煤、草木灰染色。有钱人家穿中式长衫,一般人家穿短衣。民国年间,老人穿大襟的袄,青年穿对门袄。大襟袄衣襟裹前胸,侧而缀扣,对门袄衣襟两片相等,一面缀扣门了,一面缝桃圪瘩,穿时把桃圪瘩扣进扣门子里,扣门子用布条缝成,缝在的布条挽成桃圪瘩。旧时,裤子不分前后,档部宽大,男女均穿,裤裆上面缝裤腰,用裤带系住。裤腿口用一寸宽的布带子捆绑,称“绑腿”。该县有在外衣内穿腰子的习惯。冬棉夏夹,形似背心。多用布料制作。鞋用拧好的细麻纳底,用线纳邦,尔后绱纳在一起。鞋底平硬,两只可以换穿。女人因缠足较小,一般仅三寸,有三寸金莲的说法。这种鞋前尖呈箭头形,后帮稍高。鞋的样子较普通劳动者的有圆口、尖口、方口等。袜子用白布制作,袜向为双层布,袜底用白布夹破布,线纳而成,比较结实。该县气候寒冷,有穿皮衣御寒的习惯。一般人都要备大皮袄。皮袄较大,有的要苫住脚面。因此有“口外三件宝,山药、莜面、大皮袄”的说法。皮袄大致分两种,一种为“白茬”,一种为“吊面”。建国前多为前种。1960年产后,时兴羊羔皮袄,称“羊皮筒子”,轻柔洁白比较好看。至1980年前后,推出活面样式,面料能取下洗涤,待干后即再套上,如此往复,既干净又方便。当今皮袄,除上述样式外,多由皮毛厂缝制其剪去一截羊毛,经化学加工,不失保暖,整洁美观。青老年人均喜爱。还有皮夹克,内挂羊羔皮或煎绒皮,轻巧舒适,美观大方。过去县内还有戴毡帽子的,此帽用驼毛或牛羊毛扦成,形象半瓜,分两层,一层可翻出来,为两个耳苫子,有在耳苫子上缝一层皮毛,遇害冷放下来苫住耳朵,比较暖和。这种帽子戴的时间较长,至1950年以后,逐渐更替。建国后,土布逐渐减少,机纺布、化纤布、毛料、呢绒等增多,衣着质量提高。衣服色彩,1966年前后比较单调男女都穿黄、黑、蓝、白四种。1976年后色彩俱全。单衣多由缝纫机制作,棉衣部分由手工缝制。旧时的服式被淘汰,代之以各种制服。衣服款式男女外衣有干部服、中山服、西服、夹克服、风雪衣(男女外衣区别于衣领、衣兜)。内衣有毛衣、毛裤、绒衣、绒裤、北心、衬衣、衬裤、秋衣、秋裤、呢沦衫。1950年后普通空线袜,着布鞋。1960年冬着大头皮鞋。1980年后,衣服款式增多。青年男女穿西服的较普遍,由于天气凉爽,穿短裤和裙子的男女甚少,基本都是些小孩,近些年才多起来。鞋多为胶底、塑料底,由该县鞋厂制作,商店购买。女穿高跟鞋的较多,男穿皮鞋的较多。因县内毛纺织厂生产呢子,城内穿呢子的较多。也有做呢帽子、呢子鞋。由于效益欠佳,产量很小,现在县内市场销售的衣服、鞋袜等基本都是外地采购来的。
饮食:康保特色饮食如下:(一)、山药鱼儿,将焖熟的山药剥去皮,和上莜面在锅内用双手推搓,使其成糕块状,然后取出,分成小剂,捏成5厘米左右的鱼儿形,摆在竹(铝)箅子上,放入锅内蒸熟,蘸蘑菇汤、肉汤、蛋汤等食之,味美可口。(二)、莜面搓鱼鱼,原料:莜面500克,沸水500克。制法:(1)将莜面放入盆内,水烧开后立即倒入莜面中,莜面烫熟,用小擀杖搅匀,手蘸凉水将面揉光,用湿洁布盖住防止面晾凉。(2)左手执一块面团,右手掐下指头肚大小的面块,搓成长条,放在特制的搓鱼板上,右手用小铁铲将面搓成带纹的面鱼,直至将面团搓完。(3)将搓好的面鱼,放入笼屉内,用旺火蒸10分钟左右即成,下笼后稍凉即可食用。特点:面香筋韧,形如螺丝。(注)蒸的时间不可过长,否则面鱼将软塌粘成疙瘩,凉吃可拌各种汁料,热吃可浇羊肉臊子、羊肉酸菜卤,炒着吃可用酸菜、豆菜、韭菜焖炒,(三)、山药饼,可用白面或莜面做料,将焖熟的山药去皮,和上白面或莜面在锅中双手揉搓,成糕状,取出后分成小剂,扦成薄饼,放入锅中慢火烤熟,配以醋蒜汁,即可食用。十分好吃,独具特色。(四)、山药糕,用白面与去皮的熟山药置于锅内搓成糕状,分成小剂,内包糖,捏成圆形或扁圆形放入烧滚的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捞出即食,吃时具有粳甜的特点。(五)、开花馒头,将白面粉加水,对上老发面和好,再将发好的面对碱,揉均匀使面稍硬,然后揪成小剂,剂口朝上用旺火蒸15到20分钟即可。(六)、擦酥糖饼,以温水掺麻油和白面粉做成面皮,以白面粉拌麻油炒熟做酥面,将皮面扦开均匀地铺上一层酥面,卷成卷揪成小剂再按扁包糖扦饼,放入锅内以微火烤熟。有酥、甜、香的特点。(七)、拔丝山药,山药去皮切成滚刀块,用六、七成热油把山药炸成金黄色,捞出滤油,再倒入锅中白糖,溶化成稀汁,把山药放入,再撒进芝麻少许,待糖汁包往山药后出锅,桌上放凉水碗,取做好的山药蘸水断丝食之,甜口外脆。(八)、涮羊肉,把羊肉切成5分或1寸长的薄片,或用木工推刨将冻羊肉推成薄片,放入烧沸水的铜火锅中即熟,用筷子夹出,蘸事先备好的佐料汤食之。佐料用芝麻酱、酱豆腐、腌韭菜花、香油、辣椒油、虾油、酱油、醋、葱丝、姜丝、料酒等调制。涮羊肉片鲜嫩醇香,风味佳美。(九)、手把羊肉,手把羊肉,俗称“手把肉”。是康保县人民的一种传统吃法。把不剔骨的羊肉劈成三寸左右的小块,置配好的佐料放入锅内加水煮,烧2—3小时,捞出即可食用。手把肉有清香可口肥而不腻的特点。县内回民饮食与汉民有别,不食猪、马、驴、骡、狗、鱼肉。食牛、羊肉时,须经阿訇宰杀。此外,有饮砖茶的习惯,与蒙民相类似。(十)、莜面傀儡,将煮熟的土豆擦丝和莜面拌在一起成颗粒状,或蒸或炒。现在也有白面做的。(十一)搅拿糕,一种最简单的莜面做法,锅里加点水烧开,然后一边往里面加莜面一边搅拌,到非常粘稠为止,加热至面熟,再做点咸汤沾食。由于做法简单并且成本低,光棍汉和懒汉经常做。(十二)莜面囤囤(当地读音dongdong),莜面用开水和好后擀开,用土豆擦丝,加上葱花、韭菜段和调味料等拌匀,均匀撒在擀好的莜面上,然后把莜面卷成一个长长的桶状,切段上屉蒸熟食用。有粮食满囤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