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疆电子地图 >
克拉玛依市地图
克拉玛依市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资源

矿产:石油和天然气是克拉玛依的主要矿产资源。克拉玛依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大、油层浅、质地优良。油气田分布横向连片、纵向叠合,由多种油气层系和油气藏类型组成,便于开采、加工、运输和使用,被誉为“黑色的金子”。1983年,在市辖白碱滩、红山嘴、风城地区以发现油层埋藏浅、物性好、储量丰富的重油,成为我国少见的宝贵资源。此外,还有天然沥青、煤、石膏、石灰石、芒硝、盐、石棉、水晶、耐火材料以及烧制砖瓦和超轻陶粒的黄土、砂石等建筑材料。
草场、林地:克拉玛依市有天然草地10.52万公顷。其中草场2.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乌尔禾、小拐、独山子等地。草场质地较差,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和超量放牧,草场质有逐年退化现象。市境内有林地2.74万公顷,覆盖率为3.5%,主要是胡杨次生林、梭梭、红柳等荒漠灌木林。50年代至70年代,由于生活用柴而砍伐植被,使林地面积有所减少。从80年代开始,随着燃料和供热方式的改变,再不需要砍伐植被作燃料,荒漠植被有所恢复。

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石油是克拉玛依的支柱产业,并在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油田勘探开发40多年来,原油产量连上新台阶,石油生产已建成克拉玛依和独山子等4个主要石油生产基地,是一个拥有地质勘探、油田开发、油气集输、炼油化工、产品销售、油田建设、科研设计、机修制造以及生产服务等门类齐全的特大型石油联合企业。克拉玛依市的地方工业起步于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市属地方工业规模小,数量少,主要是为职工生活服务的面粉加工、食品加工、服装加工和木器制作等轻型工业。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油为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导下,相继建成一批小型企业,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地方工业以大力扶持,使地方工业逐步发展。1992年后,地方工业发展较快,主要产品有劳保服、皮鞋、家具、红砖、电子制品以及油漆、塑料、防冻液等化工产品。
农村经济:克拉玛依市由于受水资源和草场资源的影响,使农牧业生产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农牧业生产规模在市属经济系统中,所占比重较小,生产地区仅有市属的2个乡、3个牧场以及石油企业自办的农场等农副业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等,主要畜牧及养殖业有牛、羊、马、猪、鸡、鸭、鱼等。1992年后,由于加大了投入和扶持,使农牧业发展较快。1997年,全市农作物总产量和牲畜存栏数大副增长,农牧业总产值与1992年相比,年平均增长近20%。
个体私营经济:克拉玛依市的个体私营经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扶持下发展较快。1981年出现了第一家私营工商企业;1992年底,有个体工商户4000多家,从业人员4700多人。截至1997年11月,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7496户,从业人员11402人。“全国第三届地市州盟相对富裕程度与统筹发展监测评价报告”发布,其中“第三届全国相对富裕地区”排行也随之出炉。全国相对富裕程度前十名的地区依次是:广东东莞市、新疆克拉玛依市、江苏苏州市、广东佛山市、江苏无锡市、广东珠海市、广东中山市、浙江舟山市、浙江温州市、江苏常州市。

商贸城建

克拉玛依市商贸机构从50年代建立以后,随着油田生产和人民生活必须的日用百货、食品、蔬菜、粮油和肉食供应等。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种经济成分相继出现,打破了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把国营企业逐步推向了靠竞争求生存的境地,全市形成国有、集体、个体和私营“三位一体”的市场经济体系。1997年,市属商贸系统有百货公司、纺织品公司、五金交电化工公司、蔬菜果品公司、糖业烟酒公司、饮食公司、医药公司及日杂土产公司等,有较大的商场6家,较大的贸易市场10个。克拉玛依的集体商业主要有市供销系统和劳动服务公司组成,构成集体商业经济的重要部分,其贸易额在商贸系统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克拉玛依市的城市建设是随着油田开发建设起步的,大致可分为1978年前和1978年后两个阶段。1978年前,城市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全市住宅面积仅有106万平方米,且大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城市道路除友谊路、准噶尔路外,大都为土沙石道路。1978年后,城市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1992年,市区城建区扩展到17平方千米,建成市区道路43条,总长57.5千米。近几年来,城市建设规模进一步发展,工业设施、民用设施和交通道路等成龙配套,形成体系。1997年,完成了人民广场改造南半部分的计划施工任务、体育中心改造。

旅游

克拉玛依是我国解放后于1955年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系维吾尔语“黑油”的译音,得名于市区东角一座天然沥青丘——青油山。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出油,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戈壁荒滩,已建成为一个具有勘探、钻井、采油、输油、炼油、建筑、运输、机修制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文教卫生、商业贸易、公共事业基本配套的石油工业新城。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位于东经84°42′,北纬45°36′,全市面积9500平方公里。克拉玛依市下辖4区2乡1镇。1990年全市人口26万余人,其中汉族占76.24%,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满、锡伯、俄罗斯等30多个少数民族占23.7%。克拉玛依有归侨、侨眷、港澳台胞眷属3000余人,他们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有着广泛的联系。克拉玛依交通十分方便,三条公路干线穿越境内,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定期班车通往乌鲁木齐及北疆各主要城市。每周二、四、六还有通往乌鲁木齐的直达航班。随着油田的开发和建设,由市区向北沿阿独公路一线发展,并形成了5个有油田特点的自然镇一金龙镇、三平镇、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加上市南端的“五五”镇、共青镇和独山子区构成了以克拉玛依市区为中心的一城金镇的集团型城市。克拉玛依主要旅游点有黑油山、黑油山公园、风城、一号井等。改革开放以来,克拉玛依开展了广泛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先后有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日本三菱重工、法国斯伦贝谢公司等上百家外国公司技术人员前来进行技术服务。另外,美国埃克森、壳牌、美孚等40多家国外大石油公司也派人员前来考察。

动植物资源

克拉玛依市境内主要野生动物有鹅喉羚(黄羊)、藏羚、雪兔、塔里木兔、野兔、野猪、盘羊、狐狸、蜥蜴、野鸡、野鸭、天鹅、麻雀、布谷鸟以及狼、鼠、蛇、蟾蜍、黄鹂、喜鹊、百灵、鹰、乌鸦、斑鸠、蚜虫、蚧壳虫、红蜘蛛、天牛、步甲、蝗虫、瓢虫、芽茧蜂、蜜蜂等;家畜有绵羊、山羊、骆驼、牛、马、猪、鸡等鱼类资源有鲫鱼、鲤鱼、草鱼、鲳鱼等。野生植物主要有胡杨、榆树、沙拐枣、沙枣、桑树、松树、柳树、冷杉、云杉、白桦、梭梭、铃铛刺、枸杞、芦苇、香蒲、红柳、白刺、芨芨草、羊茅、赖草、苍耳、针茅、白茅、蒲公英、羊栖菜、珍珠猪毛菜、假木贼、粉色苣、黄芪、郁金香、格桑花、贝母、党参、乌头、柴胡、大黄、甘草、肉苁蓉、锁阳、地肤、大蓟、小蓟、苦豆子、牛蒡等。

财政金融

克拉玛依市建市40年来财政收入比较稳定,财政收支不断扩大。1992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全方位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财政和金融事业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1997年,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7亿元(现行价),实现工业总产值176.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0.99亿元。克拉玛依市的金融事业是随着石油生产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金融事业主要为石油生产服务。建市40年来,金融事业从单一的存、放、汇发展为专业进行分工的比较完整的金融体系。

人口民族

克拉玛依1955年开发建设以来,随着油田生产的发展,人口不断增加。5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4个方面:一是从军队复员转业的军人;二是内地支援油田建设的职工和家属;三是从新疆各地招收和迁入的员工;四是各类大中专院校毕业分配的学生。60年代后,在克拉玛依出生的人口比例逐渐增大,1997年全市总人口(不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为254560人。其中男性136109人,占53.5%,女性118451人,占46.5%;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26‰。克拉玛依市是一个多民族地区。1997年全市共有37个民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俄罗斯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达斡尔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白族、苗族、彝族、壮族、侗族、瑶族、水族、土族、黎族、畲族、羌族、布依族、朝鲜族、东乡族、土家族、撒拉族、裕固族、哈尼族、高山族、仫佬族、傈僳族、普米族、藏族、京族等。其中汉族人口占总人数的76.5%;少数民族人口占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