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莱芜市地图
莱芜市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规划

辖莱城区、钢城区、1个省级高新区和5个省级园区,20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083个行政村(居),1266个自然村。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莱芜常住人口达129.85万人(截止2010年11月1日零时)。莱芜市莱城区辖4个街道办事处,10个镇,1个乡,即凤城街道办事处、张家洼街道办事处、高庄街道办事处、鹏泉街道办事处、苗山镇、茶业口镇、雪野镇、大王庄镇、牛泉镇、方下镇、寨里镇、羊里镇、杨庄镇、口镇、和庄镇。钢城区辖1个街道办事,4个镇,即艾山街道办事处、颜庄镇、黄庄镇、里辛镇、辛庄镇。辖区内有汉族、回族、壮族、满族、蒙古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哈尼族、锡伯族、土家族等民族。

山东才艺双骄

概况:任亮与崔雪合称为“山东才艺双骄”,习惯上称“莱芜才艺双骄”。也有地方把崔雪与同为90后作家的许书熠称为“才艺双骄”。崔雪,任亮,许书熠都是山东莱芜籍,曾同时就读于莱芜市第十七中学,崔雪和任亮为同一级学生,所以从习惯上称他二人为“莱芜才艺双骄”。
附录:任亮,男,作家,1990年出生,现为皇储文学创作联盟理事长,中国青年文艺学会会员,中国90后作家联谊会成员,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会员。曾任职欧雪原创小说网出版频道主编。被媒体誉为“90后文字精灵”。著有:《花落一城》,《百回》,《身无材》。崔雪,山东莱芜人,1989年出生,歌手,曾在国内多次文艺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09年湖南卫视“快乐女声”济南赛区10强。许书熠,山东莱芜人,1990年生,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90后作家联谊会主席团理事、宣传部长。著有《飞》、《秋雨秋梦》等。

经济概况

莱芜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加上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粮菜果畜生产基地;莱芜工业基础雄厚,初步形成以钢铁工业为龙头,冶金、能源、机械、轻纺、建材为支柱,轻重工业比例协调,能源、原材料工业配套的工业生产体系,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和能源生产基地。莱芜是山东省重要的钢铁、能源基地,同时也是国家科技部命名的高新技术新材料基地,境内有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鲁中冶金矿山公司、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部属、省属企业,装机总容量4*30万千瓦的莱城大电厂两台机组已相继竣工,并投入发电。莱芜市非常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莱芜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被列入山东省六大重点示范园区。2004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6.93亿元,比上年增长5.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1.42亿元,增长2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5.53亿元,增长9.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5:63.2:29.3。初步核算,200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55.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98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08.99亿元,增长11.7%;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2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6.2:66.0:27.8发展为6.1:67.8:26.1。人均GDP达到3584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8%。房地投资持续升温。2004年全市完成房地产完成投资4.44亿元,同比增长57.46%。施工面积61.63万平方米,比2003年净增长23.1万平方米,增长60%,空置面积2.73万平方米,同比减少3.93万平方米。旅游业增势强劲。2004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94.29万人,旅游收入达到5.15亿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74亿元,同比增长4.31亿元。种植业结构继续向优质、高效型转化,市场化特点更趋明显,农产品贮存和加工能力提高,分别新增4.3万吨、6.88万吨。畜牧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产值8.03亿元,同比增长10.85%,林果业产量下降,造林面积增加,渔业生产发展平稳,水产品总量达到8236吨。

自然地理

莱芜市位于泰山东麓,东经117"19'一117"58',北纬36"02'-36"33',北邻济南,东邻淄博,西邻泰安。总面积2246.21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莱城居市境中部,距省会济南112公里。莱芜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0-13.0℃,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本年年平均气温为11.0-13.0°C。莱芜是南缓北陡、向北突出的半圆形盆地,北、东、南三面环山,中部为低缓起伏的平原,西部开阔。整个地势由东向西倾斜,北、东、南三面又向盆地中部倾斜,大汶河由东向西横贯盆地中部。海拔最高994米,最低148.13米。山地12.67万公顷,占60%,丘陵约4万公顷,超过20%,其余为平原。具体分为:低山岭坡、岭坡梯田、近山阶地、山前倾斜盆地、河谷平原、水库、坑塘7个微地貌类型。北部为泰山余脉,走向近东西,自西向东有三平山、香山等。南部为徂徕山余脉,走向与北部泰山余脉大体平行,自西向东有莲花山、大堡顶山等。两山脉诸山皆为山势陡峻、切割强烈的中低山。海拔900米以上的山头有5个,即:莲花山,东西走向,海拔994米,总面积25平方公里,境内13平方公里;大堡顶山,海拔939米;新甫山,东西走向,海拔925米,境内7.5平方公里;三平山,海拔924米;香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918米,面积4.5平方公里。境内河流有汶河和淄河两大水系,位河水系主要干流是牟汶河,最大支流是嬴汶河(亦称汇河);和庄河属淄河水系。此外,尚有近400条支流。南部支流河短,比降较大,多为源短流急的季节性河。北部支流河长,比降较小,多为常年河。主要河流有:汶河,分为牟汶河、嬴汶河。牟汶河,市内长近77公里,流域面积约1600平方公里,为北西流向;嬴汶河,市内长59公里,流域面积797平方公里。淄河(又名淄水),干流为和庄河,境内长12公里,流域面积102.35平方公里。大小河流近400条。属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11~13℃之间,降水量760.9毫米,无霜期204天。南部高于北部,中部高于东部和西部,东北部和西北部山区较低。年平均最高气温为18.6℃,7月份最高为30.9℃,极端最高为39.2℃;1月份最低为8.1℃,极端最低为-22.5℃。降水量多年平均760.9毫米,1964年最多,为1369.6毫米;1981年最少,为442毫米。日降水量最大为168.8毫米,出现于1975年9月1日。日照多年平均2629.2小时,日照率59%,5月份最多,平均274.4小时;12月份最少,平均181.9小时。平均每天光照7.2小时,最长13.8小时。全境属半湿润地区,在一年中7月和8月属湿润期,9月为半湿润期,其它月份为干旱、半干旱期。初霜一般在10月21日,终霜多在翌年4月7日,无霜期平均196天。气候特点是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干旱、风灾严重。灾害性气候:主要是旱、涝,风、雹、虫灾次之。莱芜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大旱12年一遇,偏旱8年一遇,季节旱发生频繁,春旱机率最高。旱灾一般面积大,范围广,灾情重,特别是山区灾情更重。水灾,暴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尤以7月最多。春季暴雨多出现在4月上旬和5月中旬。秋季暴雨比春季多,主要集中在9月上、中旬。大涝24年一遇,发生频率为4%,偏涝6年一遇,发生频率为17%,夏涝机率最高。土地资源共有土地224621.16公顷,可利用面积209572.77公顷,已利用面积178127.03公顷,1998年末耕地面积60718公顷。水资源总量近8亿立方米,可利用量4.61亿立方米,其中地面水2.13亿立方米,地下水2.48亿立方米。矿藏资源有铁、铜、金、铅、锌、铝土、煤、石灰岩、石英、蛙石、磷、花岗石、燕子石、河沙等。铁矿有大型矿体6个,中型矿体6个,小型矿体30余个。煤矿主要分布于南部八里沟至颜庄一带。铁、煤伴生元素有铜、硫、钻等,可供综合利用。石灰岩储量丰富。生物资源野生动物有野兔、黄鼬、狐狸、獾、啄木鸟、灰喜鹊等,有益昆虫有3纲9目26科118种;野生中药材有汶香附、柏子仁、酸枣仁、丹参、远志、黄芩、柴胡、全蝎等450多种,年采集近200种;野生鱼类有鳅鱼、马口鱼等;水生植物有苇、蒲、荻等。土壤:分为两个大类,七个亚类。按亚类分:棕壤、潮棕壤,占可利用面积的13%,土层深厚,宜于耕种;棕壤性土,占31.7%;褐土性土,占17%,土层浅薄,宜发展林牧业;淋溶褐土,占15%,土层深厚,宜于耕种。褐土、潮褐土,占23%,宜于耕种。植被:原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自然植被率很小,且具有明显的次生性质,除个别山地丘陵和沟谷中可见零星次生落叶、阔叶杂林外,主要是抗旱耐瘠的针叶树种。大面积的是人工植被。

历史沿革

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公里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公里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东汉、三国魏、晋沿袭未变。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消嬴县,并入博平县,从此嬴县再未出现。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元代、明代沿袭未变。清代属泰安州。1915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莱芜名称由来诸说,列下俟考:落石说。旧时传说,今莱芜城附近,从空中落下一块石头,莫测来源,按道家观点谓此石来自于“无”,为此县名莱芜。莱民播流此谷说。公元前567年(甲午,鲁襄公六年,齐灵公十五年)十二月,齐侯灭莱(注:齐侯灭莱,迁莱于郳)。《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山名取目说。《水经注·淄水》:“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莱、牟音转说。王献唐在《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莱芜,故曰莱芜。莱芜,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千米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因治所设在淄水流域的莱芜谷,故名莱芜,故址在今淄川东南21、5千米的口头乡城子庄。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北齐天宝七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隋代开皇十六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嬴县,并入博平县。唐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宋初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清代属泰安州。1915年属济南道。1925年属泰安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1937年后历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第十五行政督察区。1939年8月,莱芜县民主政府成立,属七县行政联合办事处。1940年3月,属泰山专署。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1945年9月恢复原建制,属泰山专署。建国后,历属泰安专区、济南市、泰安地区。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0年8月,设立莱芜市钢城办事处(副县级),为莱芜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莱芜市、新泰市和沂源县的部分乡镇归其管辖。199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30个乡镇、办事处。2000年12月,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莱芜市将所辖30个乡镇、办事处,合并调整为4个办事处、14个镇、1个乡。

莱芜梆子

又名“莱芜讴”,音乐唱腔高亢激昂,豪迈奔放,风格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宝库中的奇葩。流行在山东莱芜、新汶、泰安、蒙阴一带,所以最早也叫“靠山梆”或“泰山梆”,清初已有演出。1850年前后,徽班“老阳春”经运河入山东,定居在泰安县夏张镇。此后,流行于汶上一带的梆子(汶上梆子),经常与徽调同台演出,逐渐结合,演变成了独具特色的莱芜梆子。1874年成立科班“小阳春”班,1895年在莱芜北勺山成立“长顺”班,继而成立了“吉庆”等十几个科班。1954年1月成立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改名莱芜梆子剧团。《送猪记》《三定桩》《红柳绿柳》《借闺女》晋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接见。1977年《三定桩》赴广交会为130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演出。《三定桩》《红柳绿柳》分别被搬上银幕。《推媳妇》2000年12月参加全国部分省市农村题材小戏调演在长安大戏院演出,2002年参加文化部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群星奖”优秀剧目展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前往观看,给予高度评价。现代戏《正月十五雪打灯》获1995年度山东省精品工程奖,1996年参加文化部在西安举办的全国梆子戏优秀剧目交流演出,荣获七项奖。1997年,现代戏《雪野风情》获山东省第四届精品工程奖。现代戏《好儿好女》《大山魂》《钓鱼人》先后获山东省精品工程奖。

经济发展

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46.33亿元,同比增长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61亿元,增长3.1%;第二产业增加值330.18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177.54亿元,增长13%。分地区看,莱城区实现生产总值338.2亿元,增长12.3%;钢城区实现生产总值208.14亿元,增长11.8%;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60.05亿元,增长2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22家,比年初增加73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93家,过10亿元的14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73.39亿元,同比增长14.01%。地方工业发展快于省以上工业。省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0.07亿元,增长13.63%;地方工业实现增加值193.32亿元,增长14.37%。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21.36亿元,同比增长22.1%。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35亿元、211.69亿元、104.32亿元,分别增长12.19%、26.44%、14.67%。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06亿元,同比增长18.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65.98亿元,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6.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15.97%。出口快速回升。全年完成进出口总值26.5亿美元,同比增长68.3%。其中,出口完成10.33亿美元,同比增长74.6%;进口完成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64.6%。民生投入快速增长,财政对农林水事务、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和教育分别支出5.27亿元、6.17亿元、2.02亿元、3.31亿元和12.36亿元,分别增长18.77%、17.44%、62.95%、26.81%和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