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电子地图 > 营口市地图 >
老边区地图
老边区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老边区辖2个街道、4个镇:老边街道、城东街道、路南镇、柳树镇、边城镇、二道镇。老边街道办事处驻福安,人口2.80万人,面积6.5平方千米,辖5个社区居委会:通达、龙山、福安、康乐、宁园。
城东街道办事处驻二村,人口3.26万人,面积20平方千米,辖3个村委会:一村、二村、三村。边城镇镇政府驻老边,人口2.65万人,面积50平方千米,辖18个村委会:郑家、王家、赵家、前进、老边、薄家、双井子、前石、后石、东台、西台、杨家屯、三家子、金屯、双何、于家、于杨、孙家。
柳树镇镇政府驻东柳,人口2.12万人,面积130平方千米,辖24个村委会:东柳、西柳、小桥子、前山岔子、后山岔子、石灰、北甸子、聂家、小边、香炉庄、东后岗、西后岗、前后岗、和平、牛家、东大、西大、崔家堡子、段家、小平山、李家、赖家、曹家、、太平山。
路南镇镇政府驻崔家席坊,人口4.22万人,面积72平方千米,辖19个村委会:崔家席坊、马圈子、韩家学坊、欢心店、太和庄、白庙子、大水塘、前塘、江家、城子、赵平、新立、光明、钢铁、新兴、大兴、董家、后塘、老爷庙。
二道镇镇政府驻二道沟,人口6.25万人,面积26.5平方千米,辖5个村委会:兰旗、黄旗、土城子、二道沟、三道沟。

历史沿革

老边区在历史上,北属海城,南属盖平。解放初,大部属营口县。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境内的107个自然屯由海城、盖平两县分辖,其中归盖平县管辖有82个,归海城县管理有25个。1909年(清宣统元年),营口直隶厅成立,原由海城县管辖的25个自然村屯划归营口直隶厅。1913年(民国二年),营口直隶厅改为营口县,各自然村屯同时归营口县。1938年,地主行政区变更,为营口县、盖平县、海城县分辖,营口市辖27个村屯,盖平县辖62个村屯,海城县辖23个村屯。1947年秋,境内设为营口县柳树区。1948年,靠近营口近郊的8个村成立营口市工农区;1950年11月改为营口市第五区。1956年和1957年,营口县将西部靠近营口市的37个村先后划给营口市第五区。1957年9月营口市第五区正式改称营口市郊区。1984年7月,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营口市郊区更名为营口市老边区。

城乡建设

按照“以城区带镇区、以镇区带小区、以小区带村屯”的城乡建设发展思路,全区城乡基本建设总投资1.2亿元,开发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区政府向全区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完成。筹资820万元完成营大路北交通局修配厂、文化路西段、老边村小工厂、老边商场等处的楼房开发建设与改造工程;筹资240万元完成高标准屠宰场建设工程;筹资1700万元完成商贸路及两侧开发工程;筹资220万元完成熙湖公园三期工程;筹资585万元完成上博路杨柳段加宽和小西路13公里黑色路面,后欢路5.7公里路基改造工程;投资412.5万元完成龙山大街北段、公园路、文化路的披被、换树、换路灯及丰收路修建等工程;投资150万元完成货运停车场建设工程;投资150万元完成营大公路两侧路灯安装工程;投资1300万元修建大平山公铁立交桥;投资300万元完成花英台总干3公里渠道节水防渗硬化工程。农村小城镇建设全年共开发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铺设黑色路面1.7万平方米、排水管道2000延长米。翻修县级黑色路面6公里,新铺乡路15公里,改扩建桥、涵11座。投资2937万元进行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新增程控电话4000户。新铺设光缆14.5公里,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800户,全区有线电视用户1.75万户,有38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农村普及率55%。城区大气、水体、噪声污染等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经济概况

综合实力: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8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比上年增长17.4%、30.5%、15.9%。农业总产值完成11.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6.2亿元,比上年增长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2亿元,比上年增长35.5%;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完成8.2亿元,比上年增长74.8%。全口径财政收入完成6.54亿元,比上年增长57.5%,其中各项税收完成6.48亿元,比上年增长6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亿元,比上年增长37.5%。
区域经济:老边区拥有规模以上企业125家,三资企业70多家,有数十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全区已形成冶金、化工、食品、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门类齐全的十大主导产业,主要工业产品1200多种,冶金制造、化工医药、纺织服装和机电汽保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尤为强劲,冶金和化工行业在营口地区处领先地位。高效载体催化剂、蓄电池隔板、汽车保养设备、橡胶制品,载重挂车等产品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其产品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产量、销量、科技含量处于东北、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
专业市场:目前,全区各类市场发展到17个,各类商业网点发展到1,860家,从业人员达到10,212人,发展农村便民连锁店105家、日用商品配送中心1家。
农业:2000年,遭受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水稻、蔬菜和鱼、虾、蟹大面积减产或绝产。全区水田种植面积15万亩,成灾面积13万亩。其中减产3~5成5万亩,5~7成4.5万亩,绝产3.5万亩。减产粮食8337万斤,经济损失5075万元。全区稻田养蟹总面积2.97万亩,有1.435万亩受灾,经济损失4305万元。鱼虾养殖经济损失2200万元,园田蔬菜经济损失710万元。总损失1.23亿元。区政府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结合生产自救,出台《老边区发展“一户一棚”致富模式的实施意见》,扶持和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全年调整总面积10840亩,建成精品园5个,其中水田改保护地4600亩,水田改海淡水配比养虾和储水养鱼方塘5740亩,水田改养殖棚500亩。引进法国兔、非洲雁、基围虾、香菇等10多个新品种。全区各类专业村发展到32个,海淡水养殖面积93397亩,新开发浅海贝类养殖面积3.5万亩。完成了到期承包合同调整完善和延包工作。村务公开工作也得到全面加强,针对旱灾,区镇政府减免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130万元,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发展龙头企业。大正集团年屠宰鸡800万只,与全区签订契约鸡420万只,农民增加收入750万元;绿色食品粮油总公司年收购农民契约稻700万公斤,农民增加收入70多万元;营口傲源乳业有限公司日产鲜奶2.5吨,投放营口市场,深受欢迎,供不应求。中介组织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各类中介组织已发展到12个,对畜牧生产、海淡水养鱼、蔬菜及稻田养蟹的产后服务起到重要作用。日捷隔板有限公司,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年共投入资金3166万元,完成土石方工程451立方米,骨干工程18项,创省精品工程3项,其中花英台总干渠道节水防渗硬化工程,规模和质量居全省同类工程前列。?
工业:一是实施项目工程。全年新上项目109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12个,500~1000万元项目10个。总投资4.26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65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入2.65亿元。以向阳科化集团、辽南橡胶厂、金地球集团、北荣轧钢厂、营口水泵制造有限公司、奥达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中兴线缆厂等为代表的规模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3以上。“345”(个体私营2000年达到30强,2001年40强,2002年50强)项目工程实施顺利。全区30强企业中进入市百强企业13家。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3400户,产值占全区社会总产值的95%。全区有13家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共组建4个产业集团,建立编织、服装2个协会。二是强化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全区引进高科技项目17项,引进人才101人,完成技改项目27项,开发新产品25项。营口特种防火材料厂引进2000万元技改资金,新上高科技新产品BA—101防火涂料,填补了国内高温耐火材料的空白。全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形成紧密型联合的企业3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6家,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5.3%。三是加快改制重组步伐,强化各类企业的改制工作。硫酸铜厂和针织十三厂实现出售重组,全部校办企业和20家民政企业实现转制。通过转制,激活了资本存量,大多数企业效益明显提高。?
外经外贸:全年共组团招商7次,洽谈30个项目,完成招商引资额5.5亿元,新办三资企业2家;外贸出口交货值完成4.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出口创汇完成1000万美元,为年计划的121%。招商引资项目库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包装充实项目40个。网上招商工作进一步加强,已有40个企业在网上发布招商信息。路南开发区新上企业8个,引进资金4500万元,创产值1亿元。?

交通运输

老边区依托一市两港,交通四通八达,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驱车30分钟即可到达东北最近的出海口—鲅鱼圈港,距营口港仅有两公里,长大铁路、沈大高速公路、鞍营公路、庄林公路从境内穿过,驱车一个多小时可分别到达沈阳、大连国际机场。

气候特点

老边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温度宜人,雨量适中,年平均日照2898小时,年均温9℃,年均降水量673毫米。

特产

全区已经形成冶金制造、化工医药、服装纺织、机电汽保四大产业集群。高效载体催化剂、蓄电池隔板、汽车保养设备、橡胶制品、载重挂车等产品的产量、销量、科技含量处于东北、全国乃至世界领先水平。老边区是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国家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绿色无公害大米远销国内十几个省市;各种新鲜蔬菜除供应营口市区外,打入我国北方市场,并已走出国门,外销俄罗斯;水产品主要有海蜇、对虾、河蟹、文蛤,优质鲫鱼、鲤鱼、鲢鱼等优质80多个品种,市场前景广阔。穿山龙,别名:野山药、串地龙、地龙骨、龙萆。来源“为薯蓣科植物穿龙薯蓣DioscoreanipponicaMakino的根茎。植物形态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根茎横走,栓皮呈片状脱落,断面黄色。茎左旋,无毛。叶互生,掌状心形,变化较大,长8~15cm,宽7~13cm,边缘作不等大的三角状浅裂、中裂或深裂,至顶生裂片较小,全缘。花单性异株,穗状花序腋生;雄花无柄,花被6裂,雄蕊6;雌花常单生,花被6裂。蒴果倒卵状椭圆形,有3宽翅。种子每室2枚,生于每室的基部,四周有不等宽的薄膜状翅。花期6~8月,果期8~10月。生于山坡林边、灌木林下及沟边。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山西、陕西。采制春、秋季采挖,挖取根茎,除去须根、外皮(栓皮),晒干。性状根茎呈圆柱形、类圆柱形,稍弯曲,有指状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3~1.5cm。表面棕色或黄色,两侧散生须状细根或细根断痕。质坚硬,断面平坦,白色或类白色,粉性。气微,味苦涩。化学成分主要含薯蓣皂甙(dioscin)等多种甾体皂甙。性味性温,味甘、苦。功能主治舒筋活血,止咳化痰,祛风止痛。用于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损伤、闪腰、咳嗽喘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