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辽宁省电子地图 > 锦州市地图 >
凌海市地图
凌海市相关地区地图:

5、文物古迹

法华寺:法华寺原名朝阳寺,距锦朝公路帽山段18华里,分上下两院。法华寺总面积达2000亩,其中庙宇占地20亩。现有僧人六单。由于法华寺一带空旷幽静,山峦叠嶂,群峰巍峨,风景秀美,历为修真练气之士所瞩目。法华寺中有一千佛古洞,住僧1400年有余。洞内石壁上有浮雕佛像数百,姿态各异,神形兼备,实为艺术精品。寺院曾经香火繁盛,但历经战乱,多有破坏。现在,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上院基本恢复原貌,法华寺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呈现于世人面前。
佛光寺:佛光寺坐落于辽宁省凌海市石山镇境内,始建于乾隆年间,当时乾隆皇上路过此地见如此磅礴景色留连忘返,住下三天下令赐建庙宇,至文革时毁坏,现住持僧释大悟,于2004年发心重建佛光寺,短短一年时间,天王殿、东配房、大雄宝殿已初具规模,尤其以十三米观音菩萨圣像为辽西地区一大景观。
翠岩山寺:翠岩山寺在锦州西北三十五里的锦朝公路旁,有一座雄奇而秀丽的群山,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翠岩山。此山海拔210.4米,数峰插云,石壁如削。山巅多生苔藓,山石皆成褐绿色。夏秋之季,青苔密布,山峦苍翠,景色如画。山以此得名为翠岩山。历来为温滴楼满族乡名胜之一。早在汉代就有僧人于山之东麓修建寺庙,唐宋各代历经修葺。明正统年间,名称由清胜寺改为翠岩山寺。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翠岩山寺住持僧沙昆请儒将名笔都指挥王锴手书七尺见方的“翠岩山寺”四个大字刻于山崖之上,并浮雕四尊佛像,时至今日依稀可见。翠岩山寺现有两座石碑保存完好,其一为乾隆三十六年立,其二为嘉庆八年立,碑文清晰可辨。玉皇阁大殿左右两侧墙的内壁上各有建阁碑记一块,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班吉塔:班吉塔的石塔是完整的,塔身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被涂成白色;厚重的底座共有八面,但只有朝南的一面雕有金色座佛一尊,眉目清晰,动作优美;在这尊座佛面前,还摆有大小香炉两个,从其外表分析,大香炉显然是现代作品,而那个不起眼的小香炉却是过去朝代的物品。第二层塔身也呈八面,每面都有雕刻,有佛像,也有莲花等其他图案,其间还有圆形雕刻,面积有铜镜那么大,可并没有铜镜的痕迹,再往上看还有3层逐层缩小的莲花座,每层之间更有密檐相隔,倒属第二层的塔身供有整整一圈金色的小佛,看上去很新;最顶层的小莲花座内有莲蓬,花心很美。

13、凌海特产

石材,凌海市依托丰富的花岗岩石材资源优势,以石山镇为中心,现有石材加工企业400家,产值达到5亿元。这里的石材产品曾被50年代的人民大会堂等十大建筑选为装饰材料,大量出口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石材市场。
大豆,大豆为凌海特产之一。大豆属于蝶形花科,大豆属,别名黄豆。大豆原产于我国,据推算我国种植大豆已有4700多年的历史。大豆按其播种季节的不同,可分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和冬大豆四类,但以春大豆占多数。春大豆一般在春天播种,十月份收获,十一月份开始进入流通渠道。我国春大豆种植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河北、山西中北部,陕西北部及西北各省(区)。
咸菜:凌海咸菜以本地特色农产品、黄瓜、萝卜、海带、白菜、辣椒等为主要原料,其中凌海与日本成立凌海百合食品厂,已经将产品成功打入日本市场,开拓了凌海农产品的招商引资前期道路。锦州特色小菜更以口感吸引着海内外的关注,同时也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1、市情概况

凌海市(原名锦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渤海辽东湾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美丽的沿海开放城市,素有“辽西走廊上一颗明珠”之美誉。1993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凌海市地理位置介于北纬40°48’-41°26’,东经120°42’-121°45’之间,全境环抱辽西中心城市锦州市区,南临辽东湾,北依松岭山余脉,地处辽西走廊的咽喉地带。凌海市自然地貌结构大体分为“四山二水四分田”,境内“山、平、洼、海”俱全,土地总面积273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资源8.24万公顷。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凌海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共有乡镇级以上工业企业298家,其中市营工业企业52家,乡镇集体工业企业246家,形成了轻工、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印刷、机电、食品等近30个行业的工业生产体系。主要产品有服装、针织品、原煤、水泥、花岗岩、原盐、白酒、红砖、风机。电机、陶瓷、灯具、VF塑料几粒和阻燃板、树脂砂轮、硫化碱、棉布、皮毛制品等,其中有30多种产品填补了国家空白,进入省、中阮质产品行列,并具备规模生产优势。凌海市农业基础雄厚,是辽宁省重点产粮基地中(县)之一。全市年粮豆播种面积8万公顷左右,总产量达5亿公斤以上。主要品种有玉米、高粱、水稻等,蔬菜等高产经济作物逐年增长,且品种繁多,面积多达7000多公顷。仅出口菜一项每年供货量达100多万公斤。还盛产棉花、花生、大豆、小麦、谷子、芝麻、芦笋。意米等凡十种农副产品,凌海的土壤、气候也适宜果树生产。全市果园面积已经发展到1.8万公顷,有果树1131万株,年产量达6000多万公斤,主要有苹果、梨、杏、李子、桃、葡萄、枣等30多个品种。凌海市占有沿海优势,水产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蟹,贝类海产品,优质产品有梭鱼、鲤鱼、青虾、寸虾、海蜇、文蛤、兰蛤、太平洋牡蜗、扇贝、海螺、蟹等。年海产品总量4000万公斤,海蜇、文蛤、对虾等出口日本、美国、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全市滩涂养泊对虾面积达4226公顷、正常年景年总产量900多万公斤,是辽宁省滩涂养殖对虾大县(中)之一。淡水养殖主要品种有鲤、链、草等鱼类及河蟹,年产量近百万公斤,辽阔的草原和丰富的农副产品又为畜牧业的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全市共有猪、牛、羊、鸡、鸭、野鸭。鸡、鹤钨、肉用犬、鹿、貂、兔、狐狸等畜禽65种,年肉类总产量达4000万公斤,禽蛋产量达3600公斤,还盛产牛奶和蜂蜜等。近年来,凌海市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凌海市位于连接东北关内的交通要道,京沈铁路、公路横贯东西,锦承铁路、锦朝公路在境内通过。境内有火车站9个。有市、县级以上公路12条,总长300多公里,全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省级干线为骨架,以市、乡干线为网络的公路网。连接关内外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同时又具备水运和航空的优势,距锦州港60公里,距锦州飞机场仅30公里。凌海市拥有现代化通讯设施,程控电话与国内国际各大城市间直接连网。在辽宁各县(市)中首家通了无线寻呼系统,电报传真机广泛应用,移动通讯项目已广泛应用。商品流通十分活跃,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7亿元。全市有农副产品、机动车辆、牲畜交易、轻工产品等专业市场30个,年集市贸易成交额6亿元。

14、百度地图


12、风景名胜

茶山,茶山位于锦州市城北18公里处的凌海市余镇茶山村,风景区内群山环抱,有茶山、石虎山、关山、望城山、幽宫、棋盘山,山下清澈见底的放生湖、茶山湖丽水萦绕,山前夹极河水潺潺流过,两岸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茶山为火山岩地质结构,因海底火山岩爆发,岩浆挤压形成了独特的山势貌,山峰陡峭,山石千姿百态,有金蛇出洞、猛虎咆啸、三猴并立、玉兔望月、猿人怀谷、飞天侠女、熊猫卧顶、鹦鹉登山、双鹿齐奔等憨态殊姿,让人领略到大自然巧夺天工的艺术美。茶山寺主峰陡峭,“茶山寺”、“禅”一些大型摩崖大石刻迎面跃入眼帘。在悬崖峭壁上凿有佛龛,雕刻着如来、弥勒和燃灯佛像,山崖东面有人工开凿的石蹬,迂回到山顶,山上有一口水井,常年不枯。据说,当年茶山寺的和尚吃水就要攀岩到山顶的水井提水。山下有一棵古松,旁边就是茶山寺遗址。茶山矿泉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爽口宜人,含有18种以上微量元素,有润肤容颜,延年益寿这功效。茶山以盛产茶叶而得名,主要有金桂茶、绿叶茶、虎皮茶、肾心茶、扶手茶等,按民间传说方法烤制出来的茶叶,用茶山矿泉水浸泡,茶水清香浓郁,健脾益脑,补肾治病,堪称东北一绝。
岩井寺森林公园,岩井寺森林公园峰峦兀立、山势连绵、步步趋险、沟谷纵横。森林生态和物种的多样性保护较好,不仅有较强的景观价值,还具有科考价值。岩井寺森林公园有三殿寺和小洞寺两座寺庙,均为依自然岩洞而建。洞内高5.6米,宽10余米,原有古迹在日伪时期遭到破坏,仅在洞壁上留有佛光迹两处。寺门前,有一棵20米高的古松参天,寺内有壁画多幅,汉白玉佛像25尊。这里常年香火不断,清烟缭绕,似入仙境。相传唐王李世民在北宁闾山老爷岭被关公解救后,在回中原的路上在此处滞留,见此处风景瑰丽,特封名“三殿寺”。岩井寺森林公园位于锦州城北,乃兵家必争之地,努尔哈赤进兵复州,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很多战斗都发生在这里。特别是在辽沈战役时,留下来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的典故就在这里产生。

11、交通运输

凌海市位于连接东北关内的交通要道,京沈铁路、公路横贯东西,锦承铁路、锦朝公路在境内通过。有市、县级以上公路12条,总长300多公里,全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省级干线为骨架,以市、乡干线为网络的公路网。连接关内外的现代化高速公路和电气化铁路正在规划、建设之中,同时又具备水运和航空的优势,距锦州港60公里,距锦州飞机场仅30公里。凌海市位于连接东北关内的交通要道,京沈铁路、锦承铁路在境内通过。境内有火车站9个。有锦州-哈尔滨、山海关-通辽、锦州-丹东、锦州-沈阳、山海关-哈尔滨的列车。凌海市位于连接东北关内的交通要道,京沈公路横贯东西,锦朝公路在境内通过。有市、县级以上公路12条,总长300多公里,全市已形成了以国家、省级干线为骨架,以市、乡干线为网络的公路网。

4、历史沿革

锦县(州)战国时是燕辽西郡地。秦、西汉属辽西郡。东汉为辽东属国地。三国属幽州昌黎郡。前燕、后燕时属平州昌黎郡,仍属徒河县(《奉天通志》卷五十二)。北朝时属营州昌黎郡。隋为辽西郡之沪河县。唐属营州,在境内设汝罗守捉。辽代始建锦州,辖永乐、安昌两县,属中京道。金仍名锦州,辖永乐、安昌、神水三县,属北京路。元沿称锦州,属大宁路。明为广宁中左二屯卫。清为锦州府所辖的锦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锦县西境设锦西厅(在家屯)。清宣统三年(1911年)裁县归府。民国二年(1913年)裁锦州府治,改府为县隶辽沈道。1929年废除道治,属辽宁省。一九三一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仍属锦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实行锦省制,设锦州省,锦县属锦州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一日置锦州市,县、市分治同隶锦州省。锦县公署仍驻锦州市内。1945年“九·三”胜利后,锦县曾为我党的游击区。1946年至1948年一度被国民党领属,当时仍称锦县。1948年10月锦州解放后,锦县人民政府设在锦州城北流水堡屯。1949年初锦县人民政府迁至大凌河村,隶属辽西省。1954年撤销辽西省,属辽宁省。1956年至1958年为锦州专员公署辖县。现为锦州市辖县。1993年6月撤销锦县,设立凌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