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县地图
临猗县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面积:临猗县东西阔55公里,南北长33公里,总面积1339.32平方公里。位置:临猗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盆地三角地带北沿,地理坐标:东经110°17′30.7″"--110°54′38.9″,北纬34°58′52.9″"——35°18′47.6″。东南与运城市接壤,西南与永济市毗邻,西濒黄河与陕西省合阳县相望,北面孤峰拱秀与万荣县相连。
地貌:临猗县地貌是经受长期的和复杂的大地构造运动,以及侵蚀和堆积的作用,特别是燕山期与喜马拉雅山期的构造运动,第四纪以来的侵蚀与堆积,对地貌的形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由大地构造运动形成断块与升降变化,表现为地堑和地垒,使临猗的地貌明显分为黄土台垣和涑水平原两个地貌单元,是典型的地貌构造形态。黄土台垣又叫峨嵋岭,占全县总面积的50.96%,南部与西部均有波折。南部边缘海拔500米左右,北部边境海拔约600米左右,最高点位于东北角的孤山为820米。地势呈现为自北向南倾斜。涑水平原占全县总面积的46.5%,海拔360—400米,呈现东北——西南向倾斜。
气候:临猗县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季雨雪稀少;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相对集中,但常有不同程度的伏旱;秋季一般多连阴雨天气。全县日照时间充足,全年平均日照时数2271.6小时,全年日照总辐射量为123.9千卡/平方厘米。全县历年平均气温13.5°C,年平均最高气温19.7°C,极端最高气温42.8°C,为全省之冠。全县年平均降水量508.7mm,降雨量以冬季最少,春季次之,夏季高度集中,秋季又明显减少。干旱、冰雹、暴雨和干热风等是常见的天气灾害。
历史沿革
临猗县系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县两县合并而成,各取县名首字为今名。根据文物发掘,临猗县东部与西部皆有龙山仰韶文化遗址。尧舜时代,临猗县地近国都,皆为甸服之地。夏属冀州之域。殷商时,为“郇瑕氏之墟”。西周为郇伯封地。春秋时,猗氏、临晋均属晋。战国时属魏。秦分天下三十六郡,临猗属河东郡。西汉二年,置解县及猗,氏县,属司隶部河东郡。新莽时,属洮阳郡。东汉时,属司隶校尉部。三国时属曹魏。晋分天下为十九州,猗氏、解县属司州河东郡。南北朝时期,属北朝元魏司州河东郡。隋开皇三年,汾阳郡与绥化郡均罢,猗氏属蒲州。唐武德元年,罢郡置蒲州,州治为桑泉,领河东、猗氏、桑泉、虞乡四县。元宝十三年,更桑泉为临晋,临晋县名自此始。五代建置随唐,属河中府。宋至道三年,猗氏、临晋属永兴军路河中府。金天德元年,猗氏、临晋属河东南路河中府。元属晋宁路河中府。明洪武二年,罢河中府,改属平阳府。清属山西省河东道蒲州府。民国元年废府,两县均直隶于省。1947年,猗氏、临晋相继解放。1949年2月15日,猗氏、临晋属晋南行署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运城专员公署。1954年8月,临晋、猗氏两县合并为临猗县,县治设猗氏城。1958年10月,属晋南专员公署,将临猗并入运城,1959年10月复分出。1970年,属运城地区行署。2001年运城撤地设市后,临猗县属运城市管辖。经济建设
农业:农业上,主要生产小麦、棉花、苹果、梨枣、江石榴等,其中酱玉瓜1915年获国际巴拿马博览会银奖,小平菇1990年获全国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银奖,红富士苹果1996年获全国名优产品博览会金奖,梨枣、江石榴、白水杏获国家绿色食品证书和名牌产品等殊誉。临猗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历史上盛产粮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确定为山西省小麦商品粮和商品棉生产基地;商品粮、商品棉分别占全省总量的1/7和1/8,被称为山西的乌克兰;近年来,以苹果、梨枣、石榴为主的林果业快速持续发展,迈入“全国水果十强县”行列。工业:工业上,主要生产化肥、三轮车、商用挂车、变压器、汽车、纺织品、果汁、果酱等,获得多项国家及部优产品称号。
林业:截止2010年8月,全县平原林业建设累计完成四旁植树1300余万株,建设绿色通道400公里,新建完善农田植树131万亩,完成以苹果、红枣为主的经济林100余万亩,荒沟酸枣接大枣成活保存1000万株,“三荒”有林地面积达到5万亩,建设完善园林村80个,完成“天保”工程1.8万亩,退耕还林2.5万亩等,全县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业防护效能整体提高。截止2003年底,全县林果年均总产达到7.7亿公斤,总产值8.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6.7%,人均林果纯收入1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7%。全县实现了由农业大县向林业大县的跨越。1996年,临猗县被全国绿化委、林业部、人事部授予“全国造林绿林化百佳县”和“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1997年被林业部命名为“全国高标准平原绿化重点示范县”,被省林业厅评为“生态环境建设先进单位”。1998--2001年连续四年被省绿化委、林业厅评为“林业建设先进单位”。2001—2003年先后被全国绿化委、国家林业局评为“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全国营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
文化文明
临猗文化源远流长,远古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殷商文化皆有遗迹;春秋时期的郇遗址至今尚存。猗顿兴富、汉魏碑碣,珍贵文物,蕴藏极富。解放后,全县文化工作日趋活跃,50年代即被表彰为“山西文化县”,1991年,被命名为全国文化工作行进地区。1996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山西省文化先进县”。自1997年以来,先后兴建了文化综合大楼、文化中心、图书馆大楼、博物馆办公楼、县影院、县剧团排练厅等一批龙头文化设施,建立健全了16个乡(区)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形成了三级群众文化网络。开展了争创先进文化乡(镇)和特色文化村活动,先后命名了,8个先进文化乡(镇)、10个特色文化村和百户农村文化活动先进户。节日文化、校园文化、企业热闹火爆。临猗眉户剧团在全国3000多个文艺团体中独树一帜。至1952年建团以来,坚持47年编演现代戏,深入山庄窝铺送戏下乡,被誉为“硬骨头剧团”。建团以来,先后创作、改编、移植代戏250本(回),演出1.4万场,观众平均每年达50万人,四次进京演出,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誉。创作的大型现代眉户戏《一颗红心》、《涧水东流》、《唢呐情》三上银幕,创作的大型现代戏《戏缘》、《张小民》获省“五个一工程”奖,《酸枣树·甜枣树》获“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82项大奖,《十里花香》获第七届全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23块奖牌,《山妹》获运城市“五个一工程”奖。全县群众文化日趋活跃,1997年7月,王申村威风锣鼓赴香港参加“龙的光辉”庆回归大汇演。1998年春节,城关镇贵戚坊春蕾儿童文化园排演的鼓乐“果乡娃娃闹新春”,应邀赴京参加中央电视台“天南地北喜迎春”春节文艺联欢晚会,受到国家文化部的好评。本地潜在主要商品
粘土、砂、地热。社会发展
区位交通:1996年,临猗县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到2003年底,全县拥有油路总里程1256公里,其中国道一条36公里,省道3条74公里,县道9条227公里,乡村道路919公里,油路密度为96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全省油路里程最长、油路密度最大的县。陆路运输,全县拥有客车238辆,货车1436辆,年客运量4103万人,年货运量160万吨,开辟省际线路6条,省内线路47条,县内线路35条,客车通车率99%。水路运输,有吴王、南赵两个黄河渡口,有钢质渡船18艘,在秦、晋两省物资交流,人员往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水上交通作用。科技单位:截止2010年8月,全县拥有县以上专业科研开发机构41个,民营科研机构25个,从事科研的专业技术人员有115人;全县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286人。全县用于科技方面的财政投入达501万元,共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30项(其中,国家火炬、星火计划2项,省级攻关计划4项,科技成果项目推广计划1项,创新基金2项,重大计划2项);共争取国家、省级科学技术专项资金123万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全年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420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0.1%。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为2项。全县科技活动的参与单位愈来愈多。农业生产中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日益迅速。企业的科技人员迅猛增加,科技研发的经费支出比重逐年提高,企业逐渐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2000年,我县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活动。实施“科技兴临行动计划”,临猗县经科技部验收通过被授予“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称号。经省科技厅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山西巨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临猗县矮化枣研究中心,临猗县枣树研究所、银屑病研究所、山西卫氏鱼康实业有限公司、临猗县颈腰间盘康复中心。
文化教育:截止2010年8月,全县有各级各类学校327所,在校生93555人,在职专任教师5881人。其中:高中9所,在校生13838人,在职专任教师753人;职业学校4所,在校生2455人,在职专任教师233人;初中36所,在校生31782人,在职专任教师2029人;小学278所,在校生45480人,在职专任教师2866人。民办学校22所(其中高中3所,初中8所,小学11所),在校生17676人,在职专任教师1133人。全县在职专任教师与在校学生数量之比为1:15.9。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临猗县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幼儿教育、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两基”工作、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工会工作先进县,荣获山西省教育先进县、德育示范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先进单位、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县、初中教育质量先进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全县已基本消灭中小学危房,中小学现有多媒体教室20座,语音室18座,装备计算机3786台。中小学新增图书册3万册,30所初中理化仪器达到二类以上,314所完全小学仪器配备达到三类以上。2003年高考达本科线624人,比2002年增加147人,达线率18.1%,万人达线比11:3,在运城市遥遥领先。职业学校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开办了综合实验班、普通师范、幼儿师范、计算机、汽车维修、纺织等13个专业。在校生达2000人。全县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59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5所、小学14所、幼儿园139所;在校生17423人,其中高中922人、职校346人、中4037人、小学5830人、幼儿6288人;从教人数1117人,总投资12404.5万元。
卫生情况:近年来,临猗县卫生工作持续稳步发展,全县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农村卫生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不断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逐步健全。全县卫生系统启动改制试点单位、医疗单位分类管理、人事分配双向选择、工作报酬效益工资、药品统一招标来询、医疗分开单独核算、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尝试卫生社区管理组建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仅2003年,以县医院牵头参加市局药品集中招标来询300余万元,为群众让利30余万元。全县预防保健力度加大。在卫生监督、传染病管理、降氟改水、母婴保健、管婴医院建设等项工作中取得了明显进步和成效。全县降氟改水,累计设水276处,总投资2060万元,使20万病区群众基本摆脱氟危害。尤其是除害灭病、改水改厕、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农民健康教育方面取得较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