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吉林省电子地图 > 四平市地图 >
梨树县地图
梨树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建设

农业是梨树县的基础产业,梨树素来就有黄金玉米带之美誉。1998年粮食产量达19.4亿公斤,是1978年的8.9倍。人均占有粮食、贡献粮食、粮食单产和粮食商品率均在全国名列前茅,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梨树县的"一亩经济田"发展模式得到上级重视推广。畜牧业发展很快,商品率高。1998年全县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是1978年的6.4倍、13.2倍、5.9倍和27倍。境内有百余种矿藏,其中硅灰石储量在1500万吨以上,为世界之最;天然气储量在110亿立方米以上,开采价值可观。工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工业品多达500多种,淀粉、酒精、硅灰石粉、糠醛等20多种产品打人国际市场,远销欧美、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四通八达。“京哈”、“四梅”、“哈大”铁路,“长大”高速公路,102国道从境内通过。邮电通信设备完善。万门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公安传真、特快专递广泛应用。
国民经济:2007年,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县政府带领全县各条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预测,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02.1亿元,同比增长22.9%,超年初计划7%;一产增加值达到45.8亿元,同比增长11.8%,超年初计划2%;二产增加值达到26.4亿元,同比增长40.9%,超年初计划14%;三产增加值达到29.9亿元,同比增长28.1%,超年初计划10%;工业用电量达到1.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3%。社会各项事业均实现了预期目标。
工业经济: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预计完成50亿元,同比增长78.6%,超年初计划44%;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6.9亿元,同比增长64%,超年初计划33%;利润预计完成1.15亿元,同比增长60%,超年初计划46%;工业企业上缴税金预计完成1.14亿元,同比增长14%,超年初计划5%;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7%以上。项目开发建设实现了新突破。全县开发建设项目154项,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8%,同比增长147%。其中工业加工项目71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
新农村建设:全县粮食产量预计达到41.5亿斤,旱灾之年仍保持了较高的阶段性水平;畜牧业快速发展,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15万头、79万头、43万只和4300万只,牧业总产值预计完成61.5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7%,同比增长45.6%;园艺特产业继续发展,园艺特产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6.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7.8%。
商贸经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8.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14.5%;出口创汇总额达到300万美元;全口径一般预算收入预计完成2.31亿元,同比增长24.3%。
银企对接活动:通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积极争取,2007年该县列入省和国家投资计划的项目20个,争取无偿投资8100万元用于项目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城镇的综合服务功能,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和民居条件,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通过组建金融合作办公室和担保公司,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贷款超亿元,缓解了资金“瓶颈”制约问题。
城区改造:梨树县城棚户区改造主体工程已经进入收尾阶段。镇内31条街路(巷路)改造和城区美化、绿化工作也顺利开展。实施了梨树供水工程和新天龙引水工程。城乡道路建设全面启动。完成村村通公路总里程达312公里。城乡面貌和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生态建设:全县环境保护工作继续强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预计全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95%,二氧化硫排放量3040吨,烟尘排放量2552吨,各项环保指标控制在较低的增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科技、教育、文体、卫生、邮政、通讯和广播电视等项事业都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保障、民政福利、公安司法、妇女儿童等项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7200元,同比增长20%,农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5200元,同比增长15.6%。2007年,全县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果,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经济总量比较小,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产业结构不均衡,三次产业比重不相协调,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三是经济整体运行质量不高,一些大项目需经一定的成长周期才能见效,目前还存在高产值、低税收的问题,财政增长幅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四是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城镇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增收渠道不宽。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决。摘自梨树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孔令国在2007年11月19日在县政协第十二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梨树县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和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人口民族

梨树县有人口81万,包括汉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苗族等20个民族。几年来,梨树全县各级党委、政府认真按照中央和省、市政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切实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和帮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当作重大政治问题来抓,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及时解决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使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全县呈现出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良好局面。

上三台水库

据说明末清初,梨树古城(偏脸城)不仅城北半里许有一株对搂粗的大梨树,而且城内也有许多梨树,至今尚有残存。因此,城移地而未易名的说法较为确切。偏脸城为金代韩州古城遗址,元灭金后,州虽废,但州城仍为开原北陆路交通的重要驿站——韩州站。清代前、中期,此城仍为盛京通往黑龙江驿路上的重要驿站——韩州站。后来站废名失,当地人便以城内有梨树,称为梨树城。古城地处交通要道,为金代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白城)至燕京(今北京市)必经之路。1150年(金天德二年),将韩州治所从当时的柳河县(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移至九百奚营(今偏脸城),即因偏脸城地处交通要道。1821年(清道光元年),昌图厅在这一带设分防照磨时,驻地便选中南北交通要路上的梨树城(今偏脸城),故名为梨树城分防照磨。后将衙署移至昭苏台河以南4公里处的奉化屯(今梨树镇),仍称梨树城分防照磨。另据《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记载:“照磨署初在梨树城,后移至县治街。”此言证明梨树城与县治街并非一地,是由梨树城(今偏脸城)移至县治街(今梨树镇奉化大街)。日本人编写的《四平街案内》记载:“偏脸城为古之梨树城。”访问当地高龄老人也证实:偏脸城即古之梨树城,因古城北有一棵对搂粗大梨树而得名。综上所述,梨树县名来源于古梨树城。今梨树城(今梨树镇)随梨树县名。

医药卫生

梨树县目前县直和乡镇医疗机构共有30个,预防、保健、监督、医教等机构8个,社团机构3个。梨树县现有在职职工2976人,医疗床位2169张,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167人,高级职称92人,中级职称601人,注册护士598人,注册执业医师819人,执业助理医师356人,初级职称1417人。梨树县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医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已达42万人,参合率为74.92%。投资1400万元,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5所。疾病预防和医疗救助“两个体系”有效运行。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保证。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县420388名农民自愿参加,按梨树县全口径农业人口计算,参合率为74.92%,2007年比2006年参合率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共收缴农民参合资金4203880元,国家、省和县里的补助资金1681.552万元,2007年全县累计筹集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2101.94万元。为了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管理,梨树县全面实行了网络审核、网络结算。建立了参合人员的信息数据库,将全县42万余人的参合信息资料录入微机。在此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建立了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审核、电子报帐、网络结算,确保了补偿数据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公开性。

梨树县政府

梨树县城1960年至1965年曾迁驻郭家店。郭家店早在800年前就有人居住,曾是契丹人的辖地。清初为内蒙古达尔罕王领地,十九世纪初,这里是个十几户人家的小屯落。清嘉庆年间内蒙古达尔罕王招垦后,由关内来了一户郭姓人家在此落户,当时此地是交通要道,往来车辆很多,老郭家就在此开了个大车店,接待往来车辆和行人。由于大车店开得很兴隆,又来了不少做小买卖的人在此聚集,逐步发展为集镇,此镇便称郭家店。中长铁路建成后在此设站,称郭家店为“四站”,后又改称郭家店车站。借助铁路交通的方便,郭家店的工商业逐渐发展起来。聚落沿铁路两侧分布,呈棋盘格状。梨树县城迁走后,一直是该县最重要的集镇之一。关于梨树县名的由来,一直众说纷纭。第一种说法是,以当地物产——梨树命名。据《奉化县志》(光绪十年版)载:“以其时此地多植梨树,因名之。”,第二种说法是,由“里苏”音转。据《梨树县志》(1934年版)载:“此地原属高句丽,因有苏姓大户得名,故有赫尔苏、昭苏河、苏龙起等地名。城在(昭)苏河之里,故名里苏;偏脸城在河之表,故又曰昭苏(城)。所言梨树者,盖由里苏转音耳。”,第三种说法是,城移地而未易名。1960年编修的《梨树县志初稿》载:“梨树城原为今县城北4公里之偏脸城。因城(偏脸城)北半里许有一棵对搂粗的大梨树而得名。昌图厅设分防照磨时,拟建官署于此城,故称梨树城照磨。待至动工建衙署时,发觉城在山顶,与昌图厅往来时隔昭苏台河,需跋山涉水,跑马送信甚为不便,便在昭苏台河南岸另建新城。城移地而未易名。便称新城(今梨树镇)为梨树城。”,由“里苏”音转之说,与史实不符。赫尔苏原为清朝东辽河上游的河名,满语意为海边盐池所生之草;昭苏为蒙古语“钱”;苏龙起为蒙古语“屯落”之意。

旅游资源

人文景观别具一格,旅游资源丰富。叶赫转山湖区风光绮丽,被国家命名为森林公园。景点推荐:叶赫那拉古城、叶赫那拉城、转山湖游乐园。(梨树张新雨整理),梨树县2007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