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西省电子地图 > 吕梁市地图 >
柳林县地图
柳林县相关地区地图:

轶闻传说

青龙城的来历:青龙城简称龙城,俗名凤凰城。因城址在青龙凤凰山上,其山势若凤凰展翅,而得名。它的建筑始于明崇祯万历癸卯孟夏四月(公元1603年),竣于甲辰岁秋九月(公元1604年)。青龙中街原有一座祠堂,名“白公生祠”。内有大堂三楹,左右各列三厢,外置大门牌坊,中则塑像绘容,是为建筑龙城立有功勋的中丞御史官白希绣所造的生祠,解放后改作小学校址,于1984年拆毁。祠中原存有碑碣一通,记载着白希绣建城事宜,但因年久剥落,其碑阴刻文多告风化,一些字迹漫漶不能成读。然光绪七年岁次辛已《永宁州志》有段记述,正与石碣内容相符,证实了这样一段事实:明朝神宗皇帝万历年间(公元1572—1620),有陕西延安举子白希绣(号梦山),从陕动身,上京赶考路过这里,见青龙一镇依傍水,物产丰富,既为宁乡(今中阳县)、古隰(古隰城在穆村至杨家坪一带)、赤岭(今方山县)之中心,又是襟带秦、晋两省的咽喉要地,所以心许日后在此鼎建城垣一座,后来白希绣飞黄腾达,当了御史、山西巡抚,便由地方上疏,请建青龙一城,批复后由州官督建。相传在建城时有一段波折:永宁州知事在奉令筑城时,曾测景辨方,选形设点,欲将青龙镇东西两山即凤凰双翅全包进城。其左翅是锄沟以东的玉皇顶山,右翅是狼嚎沟以西的旗杆梁,中身即是两翅间的凤凰山。根据当时朝廷规定,地方包城不得逾九里三步。如若两翅进包,临近清河的北城就需往南龟缩。然青龙北街(今青龙河坝以内滩地一带)有在朝官宦常、毛两家府宅,临清河不足一箭之地,非让包进城来不可。于是发生了一场争执:代表广大民众要求的州知事要按原计划施建,恃权逞强的×、×两家却要求沿河岸包城。争来论去,连同白中丞都执拗不过×、×权横,只得屈情忍让,将其包进城来,临清河岸设了北门。但右翅旗杆梁却因此未得进包,将城垣压在了凤翅根上。如果将全翅进包,其城应在今柳林化肥厂大门外,方得园整。现在,我们根据地势的起伏,犹可看出当时建造的明显缺憾,是为千古遗恨!而为×、×私利吞夺的北城墙和北城门,终因滨河临危,于清光绪元年六月十五日被洪暴冲圯。为此,后人每有议论:青龙城啊,风水高尚,只因压翅,不得飞凰。言中不仅对失去的一角古城表示无限的惋惜,同时亦隐喻对×、×权横的极大不满。
杨家将的传说:柳林龙门垣乡东北部有一山名石仑山,其山东起伍家沟,西界柳林镇,南止卢家峁,北迄卧虎湾,周长30公里,距龙门垣村4公里。相传宋代巾帼英雄折彩花曾在此山扎寨,以此谐音讹误,遂得名石仑山。石仑山在三川河之南,隔河与火塘寨对峙;其间上至白霜下至鸦沟一带,三川河迂回曲折,俗称四道河,古名泗水关。火塘寨以北有一道平展山梁,名走马梁,俗传系杨家练兵走马之道。石仑山、火塘寨,走马梁以及庙湾石砭上的七星庙、柳林镇北的三郎堡、二郎庙等地名,均与杨家将传说有关。火塘寨相传为宋代爱国将领杨家将第一代杨信练兵的堡塞;七星庙相传为杨业与佘赛花成亲之故地。柳林县所在的三川河一带,古为战马产地,柳林川开阔富庶的山河和骑射传统,造就了杨家一代良将。杨信生逢残唐五代乱世,为了保境安民,拥兵自重,在火塘塞自称“火山王”,操练铜锤。后来,为了避免与北汉王刘崇的冲突,遂以黄河为屏障,将其势力范围渐次发展到陕北榆林一带,自称麟州刺使。归北汉刘崇后先任原职,次任火山、建雄军节度使。宋·太平兴国4年(公元979)归宋后,“老于边事,洞晓敌情”,抗辽保国,屡建奇功。宋·雍熙三年(公元986)其子杨业碰死李陵碑以身殉国,宋太宗诏书曾提到杨家“……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盛赞杨家本为山西的大户,是在陕北一带(陇上)称雄(创造军事资本)的。“宋史·杨业传》中之“杨业,太原人也”云云,本是山西人的普通提法,不惟太原,乃至“河东”、“山右”等等均指山西全省。后来,杨家的第三,代、第四代把守北口三关,在代县雁门一带活动,于是逐渐在晋北一带繁衍,建祠堂于代郡鹿蹄涧,葬第二代亡者于五台、雁门一带。人们于是以杨家为晋北籍人,而忽略了其始出生于晋西黄河岸边,活动于陕北黄河岸边的事实。晋剧《石塘关》中火山王自报家门“家住石州火塘寨"不为无指。
柳林泉的传说:柳林县东窳、乡政府驻地东窳村西4公里处有一垣头,村名百泉。相传该村因有100个泉口而得名。100口泉眼口口清泉源涌,喷湍不绝。垣头田连阡陌,渠畦星罗棋布,物产繁华,居民殷富。一“南蛮”偶然路过,流连忘返,爱此百眼清泉,遂生歹意,竟施用“魔法”将百眼泉水盗起,意欲带回南方。幸被居民发觉群起奔逐随后追赶。“南蛮”自知理亏仓猝逃窜,只因身带百泉步履艰难,更加道路生疏,路过康家垣、冯家垣二村间坡地时掉落泉水一口(该地今名井道坡,有一口泉井,供康、冯二村人食用),下得垣头逃至杨家港村又掉落泉水一眼(该村今有泉井一口,俗称潭洼)。当盗泉强盗跑到到龙门会与上青龙之间的河滩时,百泉村人穷追不舍紧逼其后。此时南蛮精疲力竭慌不择径,突被湍河石拌倒,98个泉水统统抛撒于河滩河床之上,自此百泉垣头失去浇灌之利,水地变成旱坪地,青龙城外98口泉泛溢喷涌,虽大旱而不绝。
香严寺印存《大藏经》:柳林县城东北侧之香严寺初创于唐代,后经历代重修。寺内碑碣林立,其中有一大明弘治乙丑(弘治18年、公元1505)年正月初八刻立的《香严寺讲经住持信公无疑临终遗嘱印取大藏经记》石碑,被驻寺县委党校作为台阶踏石、众足踩磨,字迹模糊,依稀可辩者云:“……玉亭(今离石东关)郡西南六十里许有刹日香严等……道澄、道会、有法前往南京印取其经(大藏经),回本寺……”,该寺藏经楼侧今置一六面方棱石碣,上刻“大明嘉靖四十二年(藏经楼)上梁大吉”字样。根据上述碑碣记载以及其它迹象考核,大藏经乃佛教重要经典,为了宏扬佛法,钻研教义,明弘治年间,香严寺僧人道澄、道会、有法等三人,遵从本寺老住持无疑临终遗嘱,不远万里专程前往南京印取运回该经,复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建筑藏经楼(一层砖窑3孔,二层木结构瓦房五间)陈列储藏。后藏经楼颓败漏水,经卷几成废纸,今已不堪检阅,虽然如此,本地僧人数百年前之豪举,不可令其湮灭。录此数言,以纪前代佛教事业之盛况。
杨家沟泉水涌流的传说:\鞠赝跫夜迪缥饔肓傧亟尤馈8孟缪罴夜德等迦艘嗥瑁种埠撞耍孟肀惫现。杨家沟(晋西王家沟乡),附近的垣上村(今隶临县碛口镇)属山西18垣中之一垣,村顶数百亩宽的平展土地连绵延伸,土质肥沃,可惜地处山西内陆,缺乏灌溉条件,不能尽地利之获。相传很早以前,垣上有胳膊粗一股泉水,村人食用之余,引渠浇地。物阜民丰,安居乐业,全赖此水之力。村人视泉水为性命,逐日挨家轮流管水。这一天,轮值管水的村民要出门,临行嘱托女儿加意照看泉口,防范顽童弄脏。天届正午,一“南蛮”乘马由西而来,走的人饥马渴,至泉边讨要水喝。泉井旁边安石碾一盘,照看泉水的女孩边守泉眼一边推石滚碾面。顺手拿起箩面的箩子勺了半箩水双手端与来客,原想略施“法力”以震慑过路人莫生歹意。谁料那蛮子行事更加怪异,一见女孩双手递过水来,立将套马嘴的“抽子”(麻绳绾结的网兰状半园用具,套住马嘴,以免啃吃路边庄稼)摘下接水而去。女孩见过客竟能以马抽子盛水,深感好玩,并没有想到会就此出事。谁料天刚过午其父回来时,满井清水一会儿比一会儿见少,一霎时竟然完全干涸。父女相视大惊,女孩这才想到中午路过的饮马客形迹可疑,于是邀集村人顺着马蹄印奋力追赶。直追至杨家沟这才追上,由于双方争夺,致使马抽子摇晃不定,抽内之水一点一滴溢出抽外,全被撒在沟内,再也掬谏不起。从此以后,垣上水地变成旱垣,而杨家沟则满沟清泉。至今杨家沟(现已无水)。注:杨家沟实际泉水量不及王家沟的1/10,王家沟泉是当地主要水源,也是贺龙沟流域的主要起水,其水清沏淋漓,源源涌涌,奔流数十里,直至孟门镇注入黄河。
清代引河灌溉:据光绪《山西通志》记载,柳林县今辖境内明末清初有二处引河灌溉工程。其一是乾隆34年(公元1769)由宁乡知县朱懋炳倡导,在县治西北80里锄沟镇(今属柳林县)开渠引青龙泉(即今三川河下游清水河)灌地1顷(合100亩)有奇;其二,州(指永宁州,州治在今离石)西70里穆村南邻离石水。村人阳高县训导王彦孔凿渠以兴水利,灌田800余亩。
山西最早最大淤地坝:治沟打坝今称小流域治理,它是改变西北黄土高原自然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的最根本措施。打坝淤地在山西省至少有400年以上的历史。从明朝到清朝,山西人民历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打坝淤地经验。乾隆8年(公无1743),御史胡定总结民间经验给高宗皇帝上的《条奏河防事宜》中曾奏到:“黄河之泥沙多出自三门峡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带的沟涧中,请令地方官於涧河筑坝堰,水发沙滞,涧中断为平壤,可种秋麦。"由于治沟打坝引起了一些封建士大夫的重视,因此清代山西民间打坝已蔚成风气。柳林县刘家山乡佐主村怀前沟、骆驼局村华家塌的淤地坝均筑于清嘉庆以前。本乡刘家湾村娘娘庙沟于清光绪初年计打坝13座,淤地近百亩,成为凰背禅院的主要寺产,数百僧人赖以为生。与刘家山乡接壤的临县高家山乡自家峁村学者成甫隆先生关于治沟打坝保持水土的著作《黄河治本论》于1947年由北平《平民日报社》出版,至今犹为有关专家重视。嘉庆12年(公元1807),本县贾家垣村地主贾本春当年动工当年竣工实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苦心经营的宿愿,筑成了一道长36丈宽1.5丈高3.6丈的青砖白灰结构淤地坝堰。十年以后,堰内即淤积土地120余亩。平常年景坝内种植小麦每亩产量可达400斤,种植谷子每亩产量可达380斤;光绪3年(公元1877),晋西一带赤地千里,遭逢百年不遇大旱灾,盐土沟附近坡地颗粒无收,而坝内种的小麦产量仍达280斤以上。坝内淤积肥土沃水,因此有省肥、保墒等特点。这条坝堰以及堰内淤地的规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山西省境内都是首屈一指的。1949年6月16日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第一任黄委主任王化云偕同中共黄委副书记袁隆等一行数人于1952年曾专程前来贾家垣视察盐土沟大坝。事后责成有关专家总结经验撰写文章,将贾家垣盐土沟、佐主怀前沟、刘家湾娘娘庙、骆驼局华家塌等地治沟打坝的经验在西北黄土高原各地推广。1955年秋,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专程视察了贾家垣大坝,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该坝至今仍在。
王老婆的传说:柳林县东北部刘家山境内有王老婆山,地跨两县,向东延伸到离石枣林乡一带。其山以山巅今存女大王“王老婆”墓而得名。相传王老婆本籍陕西,大约明代中叶人。因在家乡受不住贪官污吏之欺凌,于是亡命此山,落草为王。女大王王老婆占据该山,不抢孤寡贫弱、买卖客商等人,专一劫富济贫。并自采本山草药,制造丹膏丸散,施药救人,深受远近穷苦百姓拥戴。死后埋葬该山,居民怀德仰风,以名名山,遐迩皆知。

行政区划

柳林县位于吕梁山西麓,东邻离石,西靠黄河,北与临县交界,南与中阳、石楼接壤。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现辖5镇20乡,人口26.92万。2000年,柳林县总人口282840人,各乡镇人口:柳林镇56934、穆村镇23217、下三交镇12452、成家庄镇14699、孟门镇8718、留誉镇8501、李家湾乡13737、东洼乡4739、贾家垣乡5617、龙门垣乡9262、陈家湾乡10646、龙花垣乡7337、军渡乡6624、薛村乡12620、杨家峪乡6289、庄上乡9363、金家庄乡10850、张家圪台乡5940、苇元沟乡7303、高家沟乡10452、贺家坡乡7177、石西乡10267、吉家塔乡7363、刘家山乡7067、西王家沟乡5666。(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柳林县2010年辖8个镇、7个乡:柳林镇、穆村镇、薛村镇、孟门镇、成家庄镇、庄上镇、留誉镇、三交镇、陈家湾乡、金家庄乡、李家湾乡、贾家垣乡、高家沟乡、石西乡、西王家沟乡。

柳林县情

柳林县位于吕梁山西麓,东邻离石,西靠黄河,北与临县交界,南与中阳、石楼接壤。总面积1295平方公里,现辖5镇20乡,人口26.92万。柳林县系1971年始建的新县,由原离石县西部的十三个公社、一个镇和原中阳县西北部的十二个公社组成,因县址驻柳林镇而得名。柳林县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中段西侧,属西北黄土高原地带,黄土丘陵沟壑区,整个地势东高西低,三川河横贯全境,由于流水切割,黄土丘陵地形破碎,沟谷走向多由东向西,南北羽毛状排列。境内较大的垣面有东部龙门垣乡的东垣、中垣、西垣;西部石西乡的呼家垣、刘家垣等,其余大部分为梁峁沟壑地形。只有三川河两岸有狭小川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该县主要蔬菜产区。县东北王老婆山海拔1525米,为该县最高点。境内主要河流有三川河、金家庄河等,均向西注入黄河。该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年均气温9.2度,一月均温--7度,七月均温22.7度,年降雨量50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80天至190天。柳林县农作物以小麦、谷子、高粱、玉米、大豆等为主,柳林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铝、石英、云母、石膏、花岗岩等,其中煤炭储量最多,分布最广,且质量特优,堪称“国宝”。主要工业有煤炭、电力、机械、化肥、水泥、石灰、陶瓷、制砖、食品加工等行业。柳林县交通便利,境内有307公路通过,孝义至柳林穆村的支线铁路建成通车,使境内的煤焦等物资运输状况得到了改善。,柳林县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贺昌烈士的故乡。1936年红军东征时,周恩来、彭德怀、毛泽东、宋任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柳林境内部署和指挥过红军战斗。柳林县城内的香严寺,相传为古离石县唐朝八大寺庙之一,地处山腰,苍松环绕,翠柏成荫,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该县著名古迹之一。柳林红枣,最高年产2000万斤,其中三交等沿黄河岸的木枣以其皮厚核小,油大含糖高而驰名全国,三交被命名为“中国红枣第一镇”。副产品乌孝(熏枣)、蜜枣、糖枣已打入国际市场,享有很高声誉。

历史沿革

柳林县的孟门为大禹治水第一门。今县境域春秋时为晋国领地,战国属赵之边邑离石。《史记·赵世家》载:“武灵王二十三年秦拔我蔺”。赵国之蔺邑在今本县之孟门镇。秦时属太原郡。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封其代共王子熹为蔺侯(古治在今之孟门镇)、忠为隰城侯(治所遗址在本县今之穆村镇与杨家坪之间),绾为离石候。时今县境域分属离石、蔺、隰城等侯国。元朔四年(前125)置西河郡,各侯国皆属之。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废西河郡,其地并入太原郡。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复置西河郡,西晋时西河郡改为西河国,今县境域分属西河国辖下的离石、隰城、中阳三县。北朝时期,北齐置西汾州,北周大象元年(579)西汾州下设定胡郡,兼置定胡县,郡县治所皆在今孟门镇,本县今之境域大部分属之。后西汾州改称石州。隋大业元年(605),石州改为离石郡,唐武德元年(618)复称石州。武德三年(620)置西定州,治所在今之孟门镇。贞观二年(628)废西定州,改定胡县为孟门县,县属石州。贞观七年(633)废孟门县,置孟门镇。贞观八年(634)废镇,复置定胡县。北宋时期,本县今境域先属石州治下的离石、定胡等县,后期部分地区隶属晋宁军。金时县境大部属石州治下的孟门县,县治仍在今之孟门镇。元朝初年,孟门、方山二县并入离石,今县境分属离石、宁乡二县。明初离石县并入石州,隆庆元年(1567)石州改称永宁州,今县境属之。明代后期,今县境属山西承宣布政司太原府治下之永宁州。清朝时期,今县境分属汾州府治下的永宁州、宁乡县。民国元年(1912),实行省道县建置,今县境属山西省冀宁道辖下的永宁、宁乡二县。民国3年(1914),永宁改称离石,宁乡改称中阳,今县境隶属未变。民国26年(1937),山西省划为七个行政区,离石、中阳属第四行政区。民国28年(1939),全省下设四个行政公署,离石、中阳改属第二行政公署,今县境仍属离石、中阳两县。民国29年(1940)1月,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在蛤蟆塌(今孟门镇石安村)成立,属晋西北抗日民主政权之山西省第二游击区行政公署四专区;阎锡山政权之离石县政府移、驻冀家峪(今贺家坡乡冀家峪)。4月,中共代表王若飞、肖劲光与阎锡山达成以太(原)军(渡)公路为界南北分治的协议,今县境北部遂属离石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县境南部遂属阎锡山政权之山西省第四行政区。民国30年(1941)8月,第二游击区行署改名为晋西北行政公署,11月改名为晋绥边区行政公署,离石、中阳属行署辖下的三分区。民国34年(1945),日本侵略者投降,柳林、离石相继解放。民国35年(1946)中阳县解放,今县境仍分属吕梁地区四专区辖下的离石、中阳两县。民国37年(1948),离石、中阳改属三专区。民国38年(1949)2月,离石、中阳改属晋西北行政公署。9月,离石改属兴县专区,中阳改属汾阳专区。1951年,中阳县改属兴县专区。1952年7月,离石、中阳改属榆次专区。1954年7月,方山县与离石县合并为离山县,今县境域隶属关系一直未变。1958年11月,离山、中阳两县合并,复称离石县。1959年9月离石、中阳分治,今县境又分属离石、中阳两县。1971年4月,从离石县西部划出柳林、薛村、军渡、龙花垣、吉家塔、成家庄、孟门、西王家沟、刘家山、贾家垣、结绳嫣、枣林、东窳、交口1镇13个公社,从中阳县西部划出龙门垣、庄上、陈家湾、金家庄、留誉、张家圪台、苇园沟、三交、高家沟、石西、贺家坡、杨家峪12个公社组建成新的离石县(原离石县城关及划剩的公社组建成离石郊区)。5月离石县革命委员会移驻柳林镇,7月5日,正式定名为柳林县(离石郊区定名为离石县),隶属吕梁地区。2003年10月23日起属吕梁市至今未变。

交通状况

柳林县交通便利,有307国道、青银高速公路、太中银铁路三线横穿境内,省沿黄公路纵侧西境而过,还有孝义至柳林穆村煤焦专线通入境内,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和三交(临县)至孟门(柳林县)煤焦专线也即将建成,使境内的煤焦等物资运输状况得到了改善。

设施建设

柳林是一块商机无限的土地。这里,区位条件得天独厚,国道307线、孝柳铁路及汾柳高速公路、中卫铁路承东启西,扶贫攻坚路、县乡道路及建设中的矿区道路星罗棋布,把城乡、工矿区与外界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这里,基础设施日新月异,高家沟、金家庄等4个35KVA和穆村110KVA等变电站相继投入或即将投入运行,薛家湾、刘家山等2个110KVA变电站上报可研,农网、城网改造全面完成,投资49.2亿元的柳电二期2×60MW奠基开工,电力先行为柳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有线电话进入寻常百姓家,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全县,互联网开通千家万户,宽带网络启动运行,柳林跨上信息高速公路;退耕还林、城区生态绿化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完善,投资20亿元的青龙城改造全面启动,城市综合功能更强,投资环境更优,人居环境更好。这里,有着宽松的发展环境,党政抓优化环境不松手,政务服务中心方便、快捷,柳林正成为投资的一片“净土”、一方“沃土”。

地理气候

柳林县地处黄河中游东岸,吕梁山中段西侧,属西北黄土高原地带,黄土丘陵沟壑区,整个地势东高西低,三川河横贯全境,由于流水切割,黄土丘陵地形破碎,沟谷走向多由东向西,南北羽毛状排列。境内较大的垣面有东部龙门垣乡的东垣、中垣、西垣;西部石西乡的呼家垣、刘家垣等,其余大部分为梁峁沟壑地形。只有三川河两岸有狭小川地,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为该县主要蔬菜产区。县东北王老婆山海拔1525米,为该县最高点。境内主要河流有三川河、金家庄河等,均向西注入黄河。该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年均气温9.2度,一月均温--7度,七月均温22.7度,年降雨量500毫米,霜冻期为九月下旬至次年四月下旬,无霜期180天至19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