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档案文章正文

摈斥与排斥,一字之差,意义大不同

历史档案 2025年11月07日 21:14 5 admin

在中文的丰富词汇中,“摈斥”与“排斥”是两个常被提及但容易混淆的词,尽管它们在发音上相近,且在日常使用中有时可以互换,但在具体语境和语义上却有着明显的区别,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两个词的不同之处。

定义与出处

  1. 排斥

    • 定义:“排斥”是一个动词,读音为pái chì,其核心语义是通过排挤、驳斥等手段使对象离开或不使进入,该词最早见于东汉《后汉书·宦者传序》,其中记载了“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的历史事件。
    • 文献例证:从唐代韩愈的“排斥则埃尘”到宋代王安石的“排斥固其理”,再到明清学者如顾炎武的论述,排斥一词不仅保留了传统排挤义项,还发展出了与“吸引”相对的哲学概念。
  2. 摈斥

    摈斥与排斥,一字之差,意义大不同

    • 定义:“摈斥”同样是一个动词,读音为bìn chù,其核心语义是抛弃、不接受,通常用于正式文体。
    • 文献例证:虽然“摈斥”一词不如“排斥”那样频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但其用法多见于一些较为正式的场合,如古文中的“摈斥异己”特指清除非己方势力。

语义与用法

  1. 排斥

    • 语义扩展:排斥不仅指物理上的排除,还可以指对某种思想、观念或文化的系统性排除,在学术领域,学派之间的斗争可以用“排斥异见”来形容。
    • 现代用法:在现代社会,排斥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如职场中的人际排斥、政治中的异己排斥等。
  2. 摈斥

    • 语义扩展:摈斥侧重于抛弃、不接受,多用于正式场合,如外交辞令或正式文件中,一个国家可能会正式摈斥某个不符合其利益的行为或条约。
    • 现代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摈斥多用于书面语,较少出现在口语交流中。

语法结构与近义词

  1. 排斥

    • 语法结构:动宾式,即动词后面直接接宾语。“排斥异己”、“排斥外来文化”。
    • 近义词:排挤、摈斥。
  2. 摈斥

    • 语法结构:同样为动宾式。“摈斥旧习俗”、“摈斥不合时宜的观念”。
    • 近义词:抛弃、拒绝。

反义词与成语

  1. 排斥

    • 反义词:接纳、吸引。
    • 成语:排斥异己。
  2. 摈斥

    • 反义词:接受、采纳。
    • 成语:无固定成语,但可构成类似“摈斥旧俗”这样的短语。

实际应用中的差异

在实际使用中,“排斥”和“摈斥”虽然都表示某种形式的拒绝或不接受,但应用场景有所不同。“排斥”更多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的互动,强调的是系统性的排除;而“摈斥”则更多用于正式场合,强调的是彻底抛弃或不接受。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一个国家可能会正式“摈斥”另一个国家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而在学术研究中,不同学派之间可能会互相“排斥”对方的观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摈斥”与“排斥”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定义、出处、语义、用法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区别,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两个词,不仅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还能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观念。

标签: 摈斥 排斥

百度百科网 备案号:蜀ICP备2024108232号-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