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氏县地图
卢氏县相关地区地图:
城市建设
1983年,卢氏县建设局第一次制定了《县城总体规划》,规划面积4.0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规模控制在4万人,1992年11月,将城区规划面积调整为16.6平方公里。此后,1992年药城的兴建掀起了东城区开发建设新高潮,按照规划,沿线建设至石龙头,长约2.7公里,并向沿线南北相应扩展。2005年2月19日经县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将县城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16.6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总体布局概括为“一心一轴两带三片区”,同时将卢氏县定位为“农林牧食品药材深加工、山水生态旅游型”城市。近三年来,卢氏县城区基本建设投资累计4.5亿元,建筑面积达52万平方米,城镇化率由13%提高到28%,并以每年3%的速度逐年递增。“十一五”期间,城区建设将以卢氏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为指导,充分利用南山、北坡、洛河、东西沙河、洛北大渠等山体和河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精心建设,精细化管理,把县城建设成工业发达、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生活舒适的山水林旅游城市。规划到2011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将由现在的7.1平方公里发展到10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由7万多人增加到10万人左右。带动中心城市整体发展,新增建筑面积155万平方米,城市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广场、绿地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将建成西起庄子北路、东至卢傲北路、贯通全城的靖华路城市主干线6838米;以靖华路为主轴线,开通服务城市建设的相关道路,形成六纵十三横的城市道路网格局,新增城市道路19.5千米,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29千米。新增绿地面积41万平方米,城区绿地总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由5.6平方米增加到8平方米,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卫生秩序、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的目标。历史文化
1、卢氏跗猴:卢氏是全国唯一有化石实物可考的“人龙相揖别”的地区。卢氏境内有古文化遗址63处,其中古生物化石点22处。自1934年法国生物学家德日进到卢氏开展科考工作以来,卢氏一直是中外古生物科学家瞩目的地方。其中被科学界命名为“卢氏跗猴”的古生物化石是国内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原始灵长类动物标本,被专家称为是建国以来晚始新世哺乳动物研究最重要的收获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卢氏朱阳关、五里川一带不断发现恐龙蛋化石,再次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关注。目前,卢氏是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基地,是古生物学家前来考察最为频繁、最为关注的地区。专家们认为,“卢氏跗猴”和卢氏恐龙曾生活在距今4000多万年前的同一地区、同一时代。恐龙灭绝后,“卢氏跗猴”演变成为人类。特别是1976年至1979年,卢氏两次发现的共4片10万年前智人头骨化石和2枚牙齿化石,更为“卢氏跗猴”向人类的演变提供了佐证。2、河洛文化:卢氏是河洛文化之源。卢氏古为尊卢氏部落,属于伏羲氏的分支,后演变为古卢氏国。卢氏国由于地处偏僻,不对邻国构成威胁,一直作为相对独立的氏族国延续至建县。卢氏是全国唯一有大禹手书真迹的地方,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处、商代文化遗址等8处。专家推断,卢氏是河洛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河洛文化之源。古卢氏国,卢氏国之后的遗民依照华夏民族汉人的习惯,以国为氏,后代以卢为姓,是中华卢姓的发源地。卢氏也是革命歌曲“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地。
自然资源
卢氏县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全县发展烟叶10万亩,是豫西崤山优质烟叶生产基地,曾连续十三年获全县烟叶生产、收购先进县称号。所产黑木耳具有色正、肉厚、朵大、发泡率高等特点,多次获国际金奖。卢氏县是全国十大中药材基地县之一,素有“天然药库”之称,有中药材1225种,年产量达3000余万公斤。全县有天然草坡面积372万亩,人工种植草场8万亩,总载畜量150万个羊单位,全县有林业用地416.8万亩,其中天然林面积232.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7%,是一个典型的深山区林业大县。全县已探明并保存有一定储量的矿产品有15种,潜在经济价值在600亿元以上,主要有铁、锰、锌、锂、锑、钾长石等矿种。全县水能技术可开发量为8.3万千瓦,已开发1.83万千瓦,是全国首批100个农村初电气化试点县之一,2001年,又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农村电气化县。豫西大峡谷是全省独有的火山岩遗迹,是14亿年至11.5亿年前形成的地质体,由火山喷发造成断裂,形成瀑布,全国极为罕见。豫西大峡谷景区火山喷发遗迹十分典型,表现极为精彩。专家认为,豫西大峡谷景区实际上是天然的地质博物馆。1、植物资源:
漆树漆树生长在三门峡市卢氏、陕县等地深山区,更是卢氏县著名特产。1979年,卢氏县曾作为生漆生产重点县出席全国生漆生产收购会议。漆树属漆树科落叶乔木。生漆是漆树的一种分泌物,是漆树皮经人工割伤,从韧皮部流出的一种乳白色粘稠液体,它是由漆酚、漆酶、胶质、水分及少量其他有机物组成,具有耐酸、耐磨、耐高温、防潮、防腐蚀、防绣、防辐射、绝缘等特性,是工业、农业、国防工业、手工业品的优质涂料。卢氏县出产的生漆,色泽纯正,质量好,产量高,漆树还是优质用材树,漆树材质“边灰白而黄绿”,既可作高级建筑物室内装饰品,亦可作家具之良材。卢氏漆树主要分布在深山区的瓦窑沟、狮子坪、官坡等伏牛山区一带。?
油桐油桐是卢氏县特产之一,是传统的出口商品。油桐亦称桐籽树、罂子树,属大戟科落叶乔木。核果卵球形,每序结果3个至5个,多达82个,果实丛生。种子含桐油量60%,油有毒不能食用。桐油中含有氰化合物,是一种较好的干性油,具有干燥快、比重小、有光泽、附着力强、耐酸、耐碱、防腐、防锈、绝缘性能良好、抗热,抗潮等优良特性,在工业、农业、国防、渔业、医药、交通运输及基本建设等方面,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油桐材质纹顺质软,无边材、心材之分,是制作家具的优良用材。??
银杏银杏是三门峡市珍稀树种之一,为地质上冰川前中生代的遗留树种,有“活化石”之称,属国家一类保护植物。银杏树喜温,适应性强,寿命可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卢氏县有4棵古银杏树,胸围3米至3.5米,树高17米至23米。?
槲树山毛榉科,落叶乔木。小枝粗,叶互生,倒卵形,长10厘米至20厘米,每边各有4个至9个波状缺齿,下面密生星状毛,初夏开花,坚果圆卵形,壳斗外披红褐色。柔软,枝针形的苞片,喜光,耐干燥瘠薄,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在石头风化的砂土坡上旺盛地生长。木材坚实,供建筑、枕木、器具等用,并可培养香菇,壳斗、树皮可提栲胶。坚果脱涩后可供食用。尤其是那一岁一枯荣的槲叶,是人们的传统食品包装物,气味浓郁芳香。其中主含槲皮素和牡荆素,可防癌、消肿瘤,还具有抗腐、防霉、保鲜、保味、保色、保原质等作用。其主要使用价值是供人们在端阳节包槲包用。卢氏县产的槲叶,远销日本、东南亚一带。??
珂楠树珂楠树为河南省稀有树种,仅见于卢氏县伏牛山区。珂楠树亦名泡花树,属清凤藤科落叶乔木。冬芽裸露,被锈色茸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有小叶5枚至13枚,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白色,先叶开放。果实球形,成熟时由红变黑。花期5月,果熟期9月至10月。珂楠树为亚热带树种,喜温暖湿润气候。河南伏牛山区是珂楠树分布的最北界,极为罕见。卢氏县双槐树乡石门村东茄子河畔有2棵珂楠树。大珂楠树胸围2.23米,树高13.7米,冠幅直径12米,屹立在九龙洞口,被称为九龙奇树,传说此树一年开几次花,四季色泽各异,花有红、黄、白各色,甚至在同一花期中花色不同。九龙洞与“奇树”的神奇传说,一直吸引许多人去鉴赏研究。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版《卢氏县志》记载“九龙洞茄子河洞口有树一株,每岁易叶,人莫能识,俗传洞中有九龙,故因此为名”。此树当时已是大树,至今树龄至少有200年以上。小珂楠树,高10米,胸围0.5米,树龄30年,此为河南省仅有的2棵珂楠树。?
松树松树是三门峡市山区主要树种之一。其用途广,经济价值高,人称“百木之王”。乡土树种有油松、华山松、白皮松。华山松种子含油量达42%,是著名的食用松子。除乡土树种外,1960年引进日本落叶松。1967年引进黑松。油松为三门峡市松树主要品种。这种松树不怕山陡土瘠,能耐低温,多在海拔700米至2000米的山坡上生长,分布遍及全市山区。落叶松是一种速生用材林树种,原产日本本州岛中部,对经纬度、海拔、降水量等要求比较严格。卢氏县跨崤山、熊耳山、伏牛山,与原产地生长条件一致。1960年,卢氏县从朝鲜引进日本落叶松,育苗后于1962年在狮子坪乡海拔2057.9米的玉皇尖下的大块地栽植,现已成林。?
岩柏树红豆杉本名岩柏、扁柏,属紫杉科,为亚热带树种,河南省是其自然分布区的最北界,为珍稀树种。全省在普查中发现省内有3棵古老大树,卢氏县岩柏树是其中之一。生长在卢氏县五里川镇鱼塘沟李家坪村海拔1050米的山坡上。树为雌株,胸围2.93米,树高18米,枝繁叶茂,冠形似伞。树上散生有红色的种子,镶嵌在翠枝绿叶之间,形状奇特诱人,鲜艳夺目。?
侧柏侧柏亦称柏树,柏树高大挺拔,苍劲雄伟,是三门峡市珍贵树种之一。柏树木质坚硬,有香气,耐腐蚀,是建筑房屋、制作器物的优质用材。柏树种子可入药,种仁可榨油,种壳可提取香精。卢氏县张麻学校门前有一古柏,树高13米,胸围5.7米,干生七枝,六枝并生,一枝另生,当地人称“七星勺”。据说,此树已有千年以上树龄。
栓皮栎栓皮栎是三门峡市的乡土树种之一。栓皮栎又名软木栎,树皮厚而轻软,树干和壳可提取栲胶,果实含大量淀粉。栓皮栎用途广泛。其木栓层名栓皮,厚而轻软,具有隔音、隔热、绝缘、防震、抗酸、耐腐蚀、耐磨擦、不透气、不透水等性能。可生产各种软木制品,供冶炼、造船、仓库、广播室、剧院使用。三门峡市栓皮栎资源丰富,以卢氏县为最。每年5月至9月是采剥木栓的黄金季节。一般栓皮栎长到15年至20年、直径长到15厘米以上时,可进行第一次剥皮。大约经过10年,又会重新长出更好的栓皮层,再进行第二次剥皮。栓皮栎在100多年的生长过程中能剥十几次皮。
2、动物资源:(一)野生珍稀动物
香獐亦名麝,是珍贵的野生动物。属哺乳纲鹿科,以树叶、野草、苔藓和野果为食。雌麝的犬齿细小,不露出唇外;雄麝上齿特别发达,长而尖露出唇外,向下微曲。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麝香,是一种高级香料及名贵药材。麝生活在三门峡市山区。卢氏县西南部深山区森材茂密,气候温和适宜麝栖息繁衍。狮子坪、官坡、瓦窑沟,汤河、木桐等乡都有分布。年收购麝香2500克左右。
大鲵大鲵俗称娃娃鱼,是珍贵的两栖动物。大鲵生存历史悠久,至今世界上仅存中国大鲵和日本大鲵两种。卢氏为中国大鲵产地之一。大鲵是稀有动物,在生物进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科研价值,被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严禁捕捉和毒杀。1983年,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卢氏县为大鲵自然保护区。县政府为加强对大鲵资源的保护,建立了大鲵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大鲵管理所,并颁布了《关于认真保护大鲵资源的通告》,制定了具体保护措施。(二)家养动物
伏牛白山羊伏牛白山羊是一种皮肉兼用羊,因产于伏山区南北麓而得名,已载入《河南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志》。卢氏县、灵宝市为其主要产区。伏牛白山羊体格稍小,体质结实,骨骼坚实,结构匀称。头中等大,面微凹,颈略窄,颈下有肉垂者占15%,背腰平直,身躯略长呈桶形,体长大于体高。毛色以纯白为主,伏牛山北麓有少数为黑色、灰色、浅褐色,外层毛长14厘米至20厘米。伏牛白山羊所产板皮为长方形,面积为0.3平方米至0.5平方米,皮重为0.75公斤至1.5公斤。以初冬至春节间的板皮质量最佳,南麓板皮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定地位。伏牛白山羊每只产绒毛50克至150克,抓绒后产毛1公斤至1.5公斤,其毛长为15厘米至20厘米,最高达45厘米,发丝光。屠宰率为44.4%,净肉率为31.1%。母羊1年1胎,营养状况好可2年3胎。?
豫西脂尾羊豫西脂尾羊是三门峡市古老绵羊品种之一,具有产肉性能好,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等优良特性。已载入《河南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志》。豫西脂尾羊毛以全白为主,全白占78.1%,黑色占0.5%,花斑占21.4%。公羊具螺旋形角者占99%,而母羊有角者占16%,无角者占84%。耳大下斜者占97%,短小平伸者占3%,脂尾呈现椭圆形,尾尖紧贴沟,将尾分为两瓣,垂于飞节以上,一年剪毛两次,也有3次,春毛成年公羊平均为1.22公斤,母羊为0.82公斤,秋毛公羊为0.83公斤,母羊为0.58公斤。以秋末、冬初膘情最好,初冬时一岁以上羯羊的屠宰率为?50.55%,净肉率平均为41.1%。母羊周岁,公羊1岁至1.5岁开始配种,多为1年1胎,也有2年3胎。豫西脂尾羊广泛分布于三门峡市山区丘陵地带,以群牧为主,补饲以玉米秸、红薯秧及树木落叶为主。?
卢氏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具有生态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遗传素质突出,耐粗饲,觅食力强,产蛋多,蛋质好,饲料报酬高等突出优点,是蛋鸡育种的优良素材,被认定为河南省地方优良品种鸡。被国家农业部专家誉为“世界稀禽珍品”,已入选《中国家禽地方品种资源图谱》。卢氏鸡是保存较好的古老的原始鸡种,体形较小,善飞行,公鸡多为黑红色,母鸡则以麻黄、红黄、黑麻为多。在不补饲或极少补饲的自然环境中亦可生产。一般情况下,公鸡2个月龄左右开啼,母鸡5个月龄左右开产,年产蛋150枚至180枚,高的可达200余枚。平均蛋重50.67克。蛋壳多为粉红色,有部分青绿色和灰白色。蛋清浓稠,蛋黄呈桔红色,蛋黄比例居全省地方良种鸡之首,尤为绿壳蛋为最,蛋黄比达35.44%,且富含多种磷脂和胆碱类物质,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为天然保健食品。卢氏民间常用绿壳蛋补虚治病。20世纪70年代末期,卢氏鲜蛋收购量一直居洛阳地区15个县市之首,1979年收购鲜蛋35万公斤,占全区?23.3%,1980年收购量近60万公斤,占全区18.3%,引起省有关部门重视,卢氏鸡随之成为百泉农专、河南农学院、省农科院、豫西农专、郑州牧专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河南科技报》和《河南省畜禽品种志》亦将卢氏鸡作为地方良种鸡予以介绍、推广和收录。卢氏县为深山区县,受外来鸡源、鸡种影响甚小。全县年鸡饲养量100万只,存栏60余万只,外来蛋鸡、肉鸡工厂化饲养量不足5万只,且集中在小集镇周围,80%以上的养鸡农户饲养中均未受到外来品种杂化的冲击,仍处于闭锁纯繁状态,开发利用这一珍贵资源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自1998年以来,卢氏县畜牧局开展了卢氏鸡绿壳品系选育工作,组建了育种公司和纯种卢氏鸡繁育场,完成了零世代、一世代、二世代选育,产绿壳蛋比例达到77%;摸索出了一整套卢氏绿壳蛋鸡生态型放养、饲养管理技术规程,为适度规模集约化推广奠定了基础。
3、林业资源:截止1999年来,全县林业用地277886.2公顷,其中林地241077.8公顷、林地面积中森林203929.3公顷、疏林地5457.4公顷、灌木林地19800.3公顷、无立木林地11837.1公顷、苗圆地53.7公顷、全县用材林173342.4公顷,经济林30586.9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66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2.4%。我县森林资源极其丰富,现有森林植物104科,602种。丰富的森林资源使卢氏成为全省重要的林果产品基地之一,年产核桃350万公斤、板栗20万公斤、油桐1.6万公斤、生漆2万公斤、猕猴桃45万公斤、山渣25万公斤、柿子520万公斤。林业育苗目前已成为我县的一项新型产业。2000年春,全县大田育苗275.5公顷,预计产苗量达11983.73万株,除满足本县造林的需求外,可为其它县市提供大量的优质苗木。其丰富的林业资源为卢氏发展食用菌等副业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4、矿藏资源:卢氏矿藏资源蕴藏丰富,有10大类52种,黑色金属:铁、锰、铬、钒;有色金属:锌、铅、铜、锑、钨、钼、汞;贵重金属类:金、银;稀有金属:钽、铌、锂、铍、铷、铯;稀散元素类:铟、镉、放射性铀。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类:硫、砷、磷、钾长石、重晶石。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类:白云岩、化工灰岩、石英、萤石。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类:白云母、绿柱石、电气石、石棉、海泡石、滑石、石粉、高岭土、无碱玻璃原料、石灰岩、水晶、方解石、玛瑙、叶腊石、大理石、花岗石等。燃料矿产类:无烟煤、石煤、褐煤、油页岩。地下热水类:汤池矿泉。潜在经济价值达1100亿元。其中铁矿储量占河南省铁矿总储量的40%,铜、铅、锌、锰、金、银、铌、钽、优质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品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县矿业开发环境优良,以优惠政策欢迎国内处有识之士全作开发。金矿主要为石门金矿,在双槐树乡东、西茄子河和东桃花沟。铁矿主要分布在雄耳山和崤山一带,有八宝山、曲里村等32处矿点,探明储量为7488.7万吨。铅、锌分布在曲里村、后窑峪等处,保有储量铅为9万吨,锌为68.2万吨。其中曲里村矿区锌储量68万吨,占总储量的99.7%,约为全省的1/4,属大型矿床。铜分布在八宝山、曲里村、朱家沟等处,保有储量为7.8万吨。锑主要储藏于朱阳关—官坡锑矿带,已探明储量56.5万吨。钼主要在木桐乡夜长坪,保有储量24.68万吨。
5、水能资源:水能资源得天独厚。境内河流涧溪2400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重4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3.8万千瓦,可开发量8.3万千瓦,目前仅开发4.83万千瓦。
6、物产资源:
卢氏黑木耳:卢氏黑木耳是一种腐生真类菌植物,其营养极为丰富。据<礼记内则>记载和汉学者郑玄的注解,以及宋代陈皓的<礼记集说>,都证明黑木耳为上古时代帝王独享之佳品。黑木耳是著名的食用菌之一,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和矿物质。其中,铁的含量每百克高达185毫克,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约10%,脂肪、纤维素、铁、钙、磷、胡萝卜素、维生素B1、B2和C等有效的营养物质。据化验分析,每百克黑木耳中含钙375毫克,相当于鲫鱼的7倍;含铁185毫克,相当于鲫鱼的70倍。是其它食品所无法比拟的。不仅是美味菜肴,而且具有多种药用价值,是一种珍贵的药材。明代著名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木耳"性甘平,主治益气不饥"等,现代医学研究还发现黑木耳能减低血液凝块,缓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黑木耳所含的多糖体是酸性异葡聚糖,有抗癌和治疗高血压、眼底出血等疾病的作用。据报道,毛木耳背面绒毛含有丰富的抗癌活性物质。在医疗上,黑木耳味甘性平,具有滋养、益胃、活血、润燥、清肺、排泄之功能,是矿山、冶金、纺织、理发工人非常理想的保健食品。黑木耳主要产于卢氏县,年产15万至20万公斤。卢氏黑木耳朵大肥厚、质量佳,有"黑牡丹"之称。在1979年陕西汉中全国黑木耳质量评比会上名列全国第一,在国际上也久负盛名。民国三年(1914年)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赛会上,曾得过金质奖章。卢氏木耳从1963年开始收购出口,最高年出口量达105吨,主要销往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卢氏黑木耳”已经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评审。纯天然黑木耳,“卢氏黑木耳”是我市食用菌的一个传统优势品种,因其色正,肉厚,朵大,味美,发泡率高等特点,曾两次获得国际金奖,并在全国黑木耳质量评中名列第一,是春节、中秋佳节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为有效保护和进一步开发这一名优产品,卢氏县积极组织向有关部门申报地理标志认证,并于近日在京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评审。地理标志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卢氏黑木耳”顺利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评审,对于进一步提高卢氏黑木耳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及其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把这一名优品牌做大做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卢氏县已经有知名企业如卢氏县绿之源特产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卢氏香菇与卢氏黑木耳并带动了卢氏农业经济的发展。抑制癌细胞和预防脑血栓、冠心病、老年痴呆、半身不遂、癌症等疾病的医疗保健功能。
其他:(1)、中药材,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一步三棵药”之说和“天然药库”美称。已发现的品种多达1225种。野生中药材量大质优,人工种植规模可观,有10万亩之多。连翘和丹参被列入全省六大中药材基地行列。(2)、蚕茧,植桑养蚕前景喜人。现有桑园3.5万亩,年产鲜茧4200吨,近年内植桑面积将达到10万亩。(3)、核桃、食用菌,卢氏核桃、木耳、香菇量大质优,是豫西地区名贵特产。(4)、果、莱,全县盛产桃、李、杏、柿、苹果、樱桃等多种水果及板栗、核桃等,水果产量达5万吨、干果5000吨,其中官道口镇的苹果、文峪乡樱桃沟的樱桃、洛河沿岸的李、杏、西南山的柿子在省内享有盛名,洛河沿岸各乡盛产辣椒,范里、文峪的土豆也很有名。
旅游资源
历史人文:(一)城隍庙:位于县城西北隅,这座典型的明代建筑,正殿五间,坐北向南,香祭亭转角楼和乐楼转角楼各三间,东西厢房各十二间,左右香积厨房各两间,前门三间,均系黄龙脊,绿瓦与各种脊兽相映成趣。整体建筑金碧辉煌,檐牙飞翘,工艺精湛,朱门高柱,明丽豁敞,浑然一体。
(二)夏禹导洛处,位于该县范里镇山河口,距县城15公里,为洛河在卢氏境内最险要的一道关口。传说为夏朝大禹凿山导洛处,悬崖上的“古雒”字样为大禹亲手篆刻,另有唐宋两代所刻的字迹。崖下有“禹王庙”和伊尹乐道外,旧时艄公放筏竹舟自至此,常驻船敬神,以求“保佑来安”。清人刻有“神禹导洛处”五字于壁上,至今犹存。河上新建一单孔跨度为百余米的山河口大桥,气势宏伟。随着下游故县水库的建成,游船可直抵库坝,使该地区成为“小三峡”旅游点。
自然生态:
(三)九龙洞,位于该县双槐树乡石门村,距县城26公里,为一天然石洞。传说有一富家小姐吃了河中漂下的仙桃,在此生下了九条小龙而得名。洞口有一棵多产于南方的清风藤科柯楠树,约生于300年前,树高18米,冠幅13米,胸径38厘米,其开化颜色有赤、紫、黄等色,年年异样,果实为黑色球状,北方稀有。近年来双槐树乡对此洞进行了大力开发,初具旅游规模。
(四)汤河温泉,位于该县汤河乡境内,温泉由陡崖壁缝中涌出,每小时出水量7吨,平均温度51ºC,HP值为8.5,水中含有硫酸根和钙、氟等14种微量元素,常洗此水可医治皮肤病和妇科常见病。目前在此建有温泉疗养院,每年到此洗浴者络绎不绝。汤河温泉又名“汤池”,系天然形成,背靠汤池边,山势险峻,冬青松柏覆盖,终年绿色。光绪十九年“卢氏县志”记载“汤池在熊耳山足,夏可薰鸡,冬可沐疡……”,神话传说为泉山之下压一太阳,乃后羿所射之日,经专家测定,泉山时流量20吨,水温49.5℃,富含硫酸根、氟、铁、钙、镁、磷等二十多种矿物质身微元素,水质PH值8.5,总硬度9.25,经医学鉴定,常沐此水,可医类风湿、关节炎、皮肤病以及麻痹症、神经痛等多种疾病,许多实例证明泉水具有消食、散寒、导气、化瘀、杀菌去毒、舒筋活络、抗增生、去疲劳、助睡眠的神奇功效,许多客人称为“天赐圣水”。尤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青山脚下,大河岸边,男女轮日裸浴,向着蓝天白云,尽情沐浴自已的胴体,形成独特罕有的裸浴奇观,汤河乃我国著名文学家、前中苏友好协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曹靖华先生的故乡,其父清秀才曹植甫先生制订了“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男女轮日共享泉水裸浴俗习沿袭至今,形成中原一绝的裸浴文化,令无数外来游客为之感叹。汤河温泉—熊耳山景区境内奇山异峰遍布,河流涧溪众多,野生动植物种类数不胜数。属暖温带至亚热过渡地区,“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既有“骏马秋风蓟北”的粗犷,又有“杏花春雨江南”的灵秀,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五)玉皇尖森林公园位于该县狮子坪乡境内的国营淇河林场卢氏县和洛南县交界处,海拔2057.9米,为该县最高点,山上有原始森林,林涛声声,风光秀丽,淇河林场在此建有“麒麟宾馆”,是县内最具有山区特色的旅游景点之一。
(六)伏虎山卢敖洞,位于文峪乡境内的伏虎山上(俗称老虎鼻子),相传古时神医扁鹊救活虢太子后,曾在此著书立说。后有秦博士卢敖在此炼丹灭疫,得益成仙。据清代《卢氏县志》载:卢氏始建于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即为纪念卢敖而得名。另据大明寺碑记载:“卢氏居万山之中,为卢敖得道之乡,乃扁鹊降升之地,因名卢氏”。
(七)鱼鸭混养示范园,位于该县文峪乡伏虎山卢敖洞下的洛河大坝内,占地400亩,建池塘22个,人工湖1个,形成水面面积240多亩,建鸭舍16座112间4000平方米,养鸭20000只,养鱼1000万尾。示范园内10米宽砂道环绕畅通,沿路栽植垂柳、黄洋球、百日红等花木2.13万株,湖光、山色,分外妖饶,是集生产、旅游为一体的示范园区。
(八)石峪牧场,位于该县杜关镇西北部,总面积31平方公里,近年来,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实现了水、电、路、电话四通,修建了具有蒙古特色的牛、羊、圈舍27座,162间,养牛存栏1408头,羊2230只,目前已形成了集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畜牧基地。
(九)豫西大峡谷:豫西大峡谷风景区位于豫、秦、晋三省结合部的三门峡市卢氏县官道口镇境内。豫西大峡谷风景区峡谷内飞瀑高悬,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挥浆击水、穿流于翠岑幽谷之间、尽享峡谷漂流激情,龙泉沟原始森林区峰峦叠嶂、古藤缠绕,野生锦鸡、松鼠、草鹿嬉戏其间,野趣横生,民谷--天井窑院内剪纸、皮影戏、木偶戏、猴戏等民俗荟萃。这一切构成了美丽奇特的峡谷风光和引人入胜的豫西民俗风情画卷,实为绝妙的旅游胜地,豫西大峡谷风景区和玉皇山原始森林,汤河温泉裸浴风情区,九龙洞风景区连为一体是您豫西旅游的首选。豫西大峡谷漂流----中原第一勇士漂,豫西大峡谷中原勇士漂流刺激浪漫,全长3公里,全程约90分钟,双人漂流船安全系数高,操作简单,虽有惊但无险,堪称中原第一勇士漂,峡谷内飞瀑高悬,溪流淙淙,潭幽池清,乘橡皮舟挥桨击水,穿流于翠岭幽谷之间,尽享峡谷漂流激情。豫西大峡谷呈东西走向,象一条由西向东延展的飘带,总长度30余公里,宽度30米到50米,深度50米到200米,两侧山峰最高海拔1111.20米,最低620米。狭长而深邃的峡谷河流滩多水急,由大大小小99级瀑布及300多个潭池组成。每当汛期来临,潭上飞珠溅玉,雾气腾腾,声响如雷,气势磅礴;风和日丽时节,瀑布则如白练悬空,皎美绝伦。漫步风景区,只见青山如黛、幽谷叠翠、银练飞泻、野花丛生,宛如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卷,能给人以极好的视觉享受和心理享受。峡谷内几处悬崖绝壁势如刀削,两旁植被丰茂,满谷苍翠,石峰形态各异,峰峰相连如画卷,畅游其间移步换景,别具风韵。每逢云蒸雾绕之时,山峰宛如空中楼阁,点缀于缥缈云海之间,望之倍感心旷神怡。
(十)双龙湾风景区:双龙湾景区位于卢氏县双龙湾镇,面积约二十平方公里,因屹立着大龙头、小龙头两座奇峰而得名;双龙湾景区最显著的优势是既具有灵山秀水的自然景观,还具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与历史文件融为一全,相映成辉,使其成为风格别致、内涵丰富、特色独具的高品位旅游胜地。双龙湾是当年闯王休养生息、扩军备战的根据地,山山水水遍布着李闯王和高夫人及其兵将活动的遗迹。景区的组成包括五个区域:一是蜿蜒荡一险峰之中的洛河小三峡,当年是闯王用于水运军需要的主河道。二是溪水长流、瀑谭成串直至华夏第一水帘洞的桃花谷,演绎着女兵桃花的动人故事。三是古庙藏仙、流萤飞瀑的王义沟,当年闯王曾在这里接纳新兵。四是自然天成、神秘莫测的大溶洞,人称洛神洞。五是荟萃闯王传说的闯王庙、练兵场、高家寨、铜鼓山等景点。整个景区由奇山、奇水、奇石、奇树构成的人间仙境,与名人、名迹、名说、名典组合的历史故事相互印证,优美动人。游人身临其境,可看、可听、可想、可议,既能够观赏自然山水的灵光秀气,又能够感受闯王文化的浓厚韵味,获得精神的愉悦和身心的养息,使人心旷神怡,益智延年。
基础设施
科教文卫:卢氏县虽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近几年来,在国家和省市包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村村通程控电话,大部分群众吃上了自来水。修建、改建中小学校335所,改善了147所乡村卫生院(室)的医疗条件,改建了17个乡镇敬老院。在城市建设中,狠抓了创三优工作,城区卫生整洁,秩序井然,是河南省卫生县城。在小城镇建设上,采取“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四统一”标准,在全县19个乡镇开展了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共吸收社会闲散资金2.19亿元,新建、改建房屋40万平方米,形成了各类商品市场33个,专业市场8个。交通发展:境内有209国道和洛卢、洛栾、西铁四条国道、省道同外界相连,县城距陇海路灵宝火车站78公里。到1998年底,全县19个乡镇有14个乡镇通了柏油路或水泥路,353个行政村通了沙石路。据统计,目前全县各种机动车量总数达21万余辆,是30年前452辆的470余倍,仅私家轿车拥有量已达3000余台,摩托车、农用三轮车达15万辆,户均超过1辆,摩托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已经完全替代自行车、骡马车成为群众代步工具。目前公路运输业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发展迅速。客运线路达到40多条大中型客车达到200多台,座位近5000个,其中高级车占35%。已有范里、文峪村6个乡镇开通了公交车,全县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80%。跨区客运,特别是卢氏至三门峡、灵宝、栾川、洛阳等地班次密度达到20---30分钟,满足了旅客零距离换乘、无间隙对接地出行需求。城市出租车发展到60辆,昼夜穿梭于大街小巷,大大便利了群众出行。目前全县有渡口4个,客货船只12艘。2010年5月16日,卢氏人民翘首以盼的三淅高速公路动工修建,开启了卢氏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的序幕,整条高速路将于2012年底建成通车。此外郑卢高速,卢栾高速,运十铁路也将在近几年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