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上海市电子地图 >
卢湾区地图
卢湾区相关地区地图:

自然地理

地势,地势北低南高,平均高程3~4米。地质和气候条件与市中心各区雷同,但在地质构造分布上略有差异。局门路以东和复兴公园以西地块,工程地质条件最好。黄浦江,黄浦江是长江下游的支流,今上海地区最长最宽的干河,人称“上海母亲河”。发源于浙江省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流源出淀山湖(114公里),西南接太湖,东北流入长江,全长320公里。上游支流在松江境内汇流,以下始称黄浦江,由西向东经奉贤、闵行区境,在近闸港处转向正北,至龙华流入中心城区。黄浦江最初名东江,在今松江区米市渡附近折向南,至金山卫以南入海。宋代称大黄浦,流到今闵行区闸港仍继续东流,经今南汇区新场附近入海。元代以后,改为在闸港折向东北,在今浦东新区高桥东的南跄浦口入海。据《上海市沿革地理》(祝鹏著)论证:黄浦江的形成,主要由于东江在芦沥浦的入海故道淤塞后,修筑捍海塘堰时又把仅剩的通海水道张泾塘也筑塞了,迫使淀山湖和三泖之水东流而成。东江之水原经由拳县城到澉浦入海,而非由芦沥浦和小官浦入海,唐代初因筑海塘造成碟形盆地状,使东江和浙西诸水开始向北倒流,从薛淀湖经赵屯、大盈等浦入松江(吴淞江,今苏州河)。南宋时,松江淤塞后,东流之水逐渐形成黄浦江水系。其间,重要水利措施是明永乐年间巡抚夏元吉及鲁汇人叶宗行等率众开凿范家浜,导黄浦之水直接入海。今闵行区闸港及邹家嘴水域称“浦江第—弯”。

卢湾名片

A————淮海中路商业街:
从西藏路到陕西路2.2公里的淮海中路,位于上海的中心地带,是上海国际时尚商业商务区,东连上海新天地,西接锦江宾馆区,被形象地称为一条“金扁担”挑起两个“钻石筐”。
①历史渊源:1900年法租界越界筑路,初名叫西江路;不久又以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宝昌之名,改称“宝昌路”,1922年3月9日,以法国将军霞飞命名为霞飞路。1943年改“泰山路”。1945年又以国民党元老林森之名,改为“林森中路”。解放后,1950年5月为纪念淮海战役胜利,而改名为“淮海中路”。
②百年经典:20世纪初道路与建筑的风格,都带着法兰西格调的欧陆风情,20、30年代一批俄侨迁入,彼得堡贵族们在这里开设了崇尚法国文化,精致、高雅的商铺,以致营造了淮海路区域独具魅力的生活样式,吸引文化精英、新思潮者。作为东方巴黎时尚街闻名遐迩。
③新颜焕发:21世纪初,淮海中路改造“旧貌换新颜”,街区经典建筑保护性开发,又崛起一批现代建筑。如今100万平方米的商务面积,引进了大批世界500强等总部型、领袖级企业,造就15幢税收超亿元楼;50万平方米的商业面积,引进知名品牌2000多个,其中世界品牌1600多种,引领上海时尚,每天吸引10万白领及70到120万人次的海内外消费者光顾。
④结构调整:围绕“高雅时尚、芳容繁华”的定位,演绎海派商业文化风情,淮海中路正在打造四个特色路段:陕西路到瑞金南路的路段定位为“百年经典”,电影局花园内的历峰主题楼开设了登喜路、江诗丹顿旗舰店,国泰公寓东段专卖店引进万宝龙、豪雅、万国等品牌;瑞金南路到重庆南路的路段定位为“活力创新”,芭比娃娃全球首家旗舰店旗舰店成为吸引眼球、集聚人气的新亮点;重庆南路到西藏南路的路段定位为“高雅精美”,香港广场、力宝广场汇聚路易威登、卡地亚、杰尼亚、寇驰、蒂芙尼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旗舰店;淮海中路东段和新天地链接的路段定位为“时尚互动”。嵩山路口的全球第五家爱马仕品牌旗舰店“爱马仕大厦”项目于2010年正式启动,为世界级商业街的打造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B————新天地:
新天地坐落在上海市中心,位于淮海路南侧,东至黄陂南路,西到马当路,北沿太仓路,南接自忠路,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①上海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的优秀典范:新天地于2001年正式对外运营,建筑群依照“整旧如旧,保护历史,文化兴市”的思路,再保留砖墙、屋瓦等石库门文化元素的同时,融合西方文化和现代元素,讲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新天地分为南里、北里两个地块,南里以现代建筑为主,石库门建筑为辅;北里保留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相毗邻的石库门建筑,延续历史文脉。2003年,新天地北里荣获了国际房地产界大奖——由UrbanLandInstitue(ULI)颁发的AwardforExcellence大奖,成为首度获此国际殊荣的中国内地项目。
②新天地,闻名中外的旅游休闲时尚地标,“新天地”寓意新的乐土,以“昨天、明天,相会在今天”为设计理念,用现代技术保留了建于20世纪初期的石库门建筑,并改变其原有的居住功能,创新地赋予商业经营的功能,把这片反映上海历史和文化的老房子改造成集具有国际水平的餐饮、购物、演艺等功能的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集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情餐厅、咖啡屋、酒吧、精品商店,被公认为中外游客领略上海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形态的最佳去处之一。“新年倒计时”等上海知名的商旅文品牌活动每年都在新天地举行。2004年,新天地被列为首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8年,新天地获得全市首批“上海名牌区域称号。
C————思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思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位于卢湾区复兴中路和思南路一带,坐落着法国式、英国式、德国式、西班牙式等风格各异的成片花园洋房别墅,开阔的花园,绿色的草坪,高大的乔木,令人惊羡,是上海独一无二的极其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源,也是凸现海派历史人文特色的标志性地区。思南路历史风貌保护区中的思南公馆占地5公顷,共有51幢历史建筑,是上海极富代表性的成片花园住宅集中区域之一。中国共产党上海办事处——“周公馆“坐落于此,近代历史名人程潜、梅兰芳、柳亚子等先后在此居住,大都市的喧嚣与洋房的静雅仿佛讲述着各自现代与经典的故事经过十年的保护性修缮,思南公馆老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这里既有保护完好的成片花园洋房,又有建成开业的酒店式公馆。精品酒店以及包含特色专卖店、各类餐饮店的商业内街,将成为海内外宾客领略海派风情的特色商业、居停、休闲集聚地,成为继新天地之后上海又一时尚新地标。
D————八号桥:
①创意源泉:创意的“8号桥”是上海最早由工业老长房整体改建的创意产业园区,先后获得“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上海市企业信息化示范园区”、“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基地”、“上海优秀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名牌区域“等荣誉称号、2010年1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专程到”8号桥“视察,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做出了重要指示。“8号桥”位于卢湾区建国中路8-10号,占地面积9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400平方米,原为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老厂房,经过改造,保留了工业文明时代的蚕桑韵味,注入了人性化设计理念、时尚文化元素和创新创意氛围。目前,园区以设计创意、文化创意和网络信息创意为主要功能,吸引了SOM建筑设计、思邦设计、唯晶科技等知名创意企业70余家,国内外优秀创意专业人才1000余名。园区中超过50%的入驻企业为外资企业。卢湾区正在充分借鉴运用“8号桥”的改造模式发展创意产业集聚区,在中南部地区利用两处老厂房开发“8号桥”二期、三期,充分放大“8号桥”的品牌优势。
②由来之因:“8号桥”之所以命名为“桥”是有特别的意义的:功能上,每一座办公楼都有天桥相连;内涵上,它是连接国内外各创意咨询专业服务团队的沟通之桥。“8号桥”成为城市历史与未来承接的良好典范,集中体现了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并运用新的设计和模式改造,为历史的留存注入时尚、创意的元素,使保留的旧厂房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的新景象,也促进了创意产业产业链的形成。
D————田子坊:
①基本概要:“田子坊”创意产业集聚区位于卢湾区中部,南起泰康路、北至建国中路、东临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占地7.2公顷,其核心区“三巷一街”约为2公顷。1988年起,通过租苹、转让、置换等方式,逐步把旧厂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家工作室、设计室、摄影室、陶艺馆、时装展示厅等,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一大批从事创意设计的艺术家、画家和设计室加盟,逐渐形成了以室内设计、视觉设计、工艺美术为主的创意特色。“田子坊”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先后获得了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2005年)、中国最佳创意产业(2006年)、“上海十大时尚地标(2006年)、上海优秀产业园(2006、2007、2008年)、卢湾最具影响力品牌(2007年)、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2009年)、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等荣誉和称号。
②嬗变荟萃:“田子坊”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特色的社区之一,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由法租界行政区、石库门里弄区、里弄工厂区组合而成,其街区形态反映了从近代江南农村到华洋混住社区及里弄工厂社区的发展脉络。“田子坊”街区空间格局的历史衍进,反映出上海海派文化的积淀过程,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意向表达。街区内的建筑样式丰富多样,集中了上海从乡村到租界到现代城市发展的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有传统民居、新式里弄、旧式里弄等等,其风格上又受到了西方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折衷主义等多种风格的影响,因此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建筑文化遗产价值。特别是“田子坊”依然保存着率真的里弄生活,被誉为上海历史风貌和石库门里弄生活的“活化石”和展现上海海派文化、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湿地”。为推动“田子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卢湾区提出了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历史文脉传承、旧区软改造三者融合发展的工作思路,努力把“田子坊”打造成为创意产业集聚地、里坊风貌居住地、海派文化展示地和世博主题演绎地。目前,“田子坊”已有各类特色商户300余家,营业面积3万多平方米,还拥有一大批知名的摄影家、画家等艺术人士的工作室,如陈逸飞工作室、尔冬强艺术中心、陈海汶摄影工作室、李守白剪纸海琉璃博物馆(筹)、郑祎乐天陶社等。园区营造的具有石库门风情的艺术街氛围,还吸引了法国设计家卡洛琳、丹麦设计家沈翠娜等一批国外创意设计的创业者。
E————南部滨江地区:南部滨江地区是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企业馆所在地,卢浦大桥横跨黄浦江,沿江有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公共绿地,是上海黄浦江滨江地区景观新亮点和黄浦江现代服务业集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黄浦江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南部滨江地区正在积极抢抓世博机遇,按照智能化、生态化、低碳化要求,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努力打造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滨江生态商务区。以鲁班路为界,东片地区曾经是江南造船厂所在地,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制造总局,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为这一地区的建设开发增添了独特的人文内涵,目前是世博园区D片区,世博会企业馆、主题馆副馆座落于此,园区周边正在建设集高等级商业商务、高星级酒店、高品质住宅于一体的新世界花园等项目。西片地区曾经是居住条件简陋的旧式房屋,如今借助世博会重要契机,正在建设海珀日珲广场等高档商业商住项目。随着形态和功能开发的不断深化,南部滨江地区将成为推动城区发展的新增长极。

撤销建制

上海市卢湾、黄浦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浦区、卢湾区两区建制撤销,设立新的黄浦区。“撤二并一”相关程序仍在进行中。批复要求,行政区划调整涉及的各类机构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设置,涉及的行政区域界线要按规定及时勘定,所需人员编制和经费由上海市自行解决。要严格执行中央关于厉行节约的规定和国家土地管理法规政策,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优化总体布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卢湾、黄浦行政区划调整是涉及上海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上海中心城区原有区划已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部分区管辖范围狭小、发展受限的情况突出。黄浦、卢湾均处于上海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域,黄浦面积为12.49平方公里;卢湾东临黄浦区,与浦东新区隔黄浦江相望,面积为8.03平方公里。黄浦、卢湾两地汇集了金融证券、现代服务、商贸物流、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产业的优势资源。外滩、南京东路、淮海中路、新天地、豫园等上海著名地标都在此区域内。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也坐落在这一区域的临江地带。据介绍,两区行政区划调整有利于上海中心城区政府管辖规模趋于合理,有利于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也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调整后,新的黄浦区面积达20.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90.9万。

经济概况

作为上海的市中心区,优越的区位和商务资源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至2004年底,已集聚国际著名跨国公司1000余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地区总部或办事机构80余家,被市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1家,成为上海商务集聚中心之一。已经建成的“新天地”休闲娱乐区域,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洋、商业与文化交融在一起,成为引领时尚的标志性场所。区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区增加值达到54.02亿元,同比增长18.2%;地方财政收入24.2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现代服务业贡献的地方级税收和涉外税收均突破10亿元,分别达到10.7亿元和10.97亿元。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实现增加值29.66亿元,占区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4.9%,同比增长32.3%;其中专业服务业增势迅猛,在现代服务业贡献的地方级税收中,专业服务业的比重达到52.6%,同比增长51.4%。创意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建成集设计、展示、品牌推广、信息交流、教育培训为一体的“上海时尚创作中心”,已有30余家企业签约入驻,大多为香港和欧美日地区的设计、广告、咨询公司和电影工作室等,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亮点。“广告湾”集聚效应逐步显现,2004年新增广告企业42户,目前注册在该区的广告传媒企业共有150余家。著名的淮海中路商业街名品荟萃,设施一流,经典时尚。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卢湾区坚持形态与功能开发并举,对淮海中路商业街从商业布局、楼宇风格、街景绿地、交通组织和商业智能化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全面改造,至今一幢幢千姿百态的商业建筑耸立其间,专业店、专卖店鳞次栉比,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入驻,形成了东段商务功能和服务型商业相互配套、西段精品商业和休闲旅游业共同繁荣的大商业发展格局,聚集、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著,已成为上海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近年来,淮海中路商业街通过形态改造、功能开发、结构调整,引进一批知名品牌,国际品牌比率从2002年的46.5%提高到2004年的63.8%。已经实施的橱窗透亮、内光外透、西段架空线入地和灯光景观改造工程,使淮海中路东、西段灯光景观融为一体,成为人们欣赏都市夜景的好去处。

自然地理

地势北低南高,平均高程3~4米。地质和气候条件与市中心各区雷同,但在地质构造分布上略有差异。局门路以东和复兴公园以西地块,工程地质条件最好。黄浦江是长江下游的支流,今上海地区最长最宽的干河,人称“上海母亲河”。发源于浙江省安吉龙王山自然保护区,主流源出淀山湖(114公里),西南接太湖,东北流入长江,全长320公里。上游支流在松江境内汇流,以下始称黄浦江,由西向东经奉贤、闵行区境,在近闸港处转向正北,至龙华流入中心城区。黄浦江最初名东江,在今松江区米市渡附近折向南,至金山卫以南入海。宋代称大黄浦,流到今闵行区闸港仍继续东流,经今南汇区新场附近入海。元代以后,改为在闸港折向东北,在今浦东新区高桥东的南跄浦口入海。据《上海市沿革地理》(祝鹏著)论证:黄浦江的形成,主要由于东江在芦沥浦的入海故道淤塞后,修筑捍海塘堰时又把仅剩的通海水道张泾塘也筑塞了,迫使淀山湖和三泖之水东流而成。东江之水原经由拳县城到澉浦入海,而非由芦沥浦和小官浦入海,唐代初因筑海塘造成碟形盆地状,使东江和浙西诸水开始向北倒流,从薛淀湖经赵屯、大盈等浦入松江(吴淞江,今苏州河)。南宋时,松江淤塞后,东流之水逐渐形成黄浦江水系。其间,重要水利措施是明永乐年间巡抚夏元吉及鲁汇人叶宗行等率众开凿范家浜,导黄浦之水直接入海。今闵行区闸港及邹家嘴水域称“浦江第—弯”。

人口民族

1、卢湾区2000年末常住人口为33.7万人,户籍人口35.6万人,外来人口3.3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3.9‰,死亡率8.6‰,人口自然增长率-4.7‰,妇女总和生育率0.78。全区居民户数12.8万户,户均人口2.8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4万人。2、全区0-14岁少年儿童3.9万人,65岁以上老龄人口6.5万人,老年系数18.4%,80岁以上高龄人口占65岁以上老龄人口的比例达19.3%。劳动力人口20万人,劳动力人口比重为56%,全区年龄中位数为44岁。3、2000年卢湾区人均期望寿命为79.3岁,其中男76.8岁,女81.8岁。卢湾区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4.12‰,出生婴儿缺陷率4.85‰。4、2008年底,全区人口31.01万人,常住人口27.45万,人均期望寿命为82.3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