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临沂市地图 >
蒙阴县地图
蒙阴县相关地区地图:

行政区划

蒙阴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1个乡:蒙阴办事处、常路镇、岱崮镇、坦埠镇、垛庄镇、高都镇、野店镇、桃墟镇、界牌镇、联城镇、旧寨乡。464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1994年11月10日,撤销高都乡,设立高都镇。1995年7月24日,撤销桃墟乡、野店乡、设立桃墟镇、野店镇。蒙阴县辖8个镇、7个乡:蒙阴镇、坦埠镇、岱崮镇、垛庄镇、桃墟镇、高都镇、野店镇、常路镇、巨山乡、旧寨乡、北贾庄乡、重山乡、界牌乡、常马乡、联城乡。1996年12月25日,撤销界牌乡,设立界牌镇,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1996]55号)。2000年,蒙阴县辖9个镇、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人,其中:535070蒙阴镇125055、常路镇33442、岱崮镇41647、坦埠镇32254、垛庄镇35309、高都镇32375、野店镇35646、桃墟镇42472、界牌镇26043、联城乡31026、常马乡15249、北贾庄乡10271、旧寨乡37633、重山乡9892、巨山乡26756人。2000年12月29日,撤销巨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蒙阴镇;撤销常马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联城乡;撤销北贾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岱崮镇;撤销重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界牌镇(鲁政函民字[2000]94号)。即蒙阴县由9个镇、6个乡调整为9个镇、2个乡:蒙阴镇(巨山乡)、常路镇、岱崮镇(北贾庄乡)、高都镇、垛庄镇、坦埠镇、界牌镇(重山乡)、联城乡(常马乡)、旧寨乡、野店镇、桃墟镇。(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2010年撤销联城乡、设立联城镇;撤销蒙阴镇,设立蒙阴街道办事处。截至2010年12月31日,蒙阴县辖1个街道办事处、9个镇、1个乡。

丰硕成果

蒙阴人民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绿色产业,建设山水蒙阴”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绿色产业型的经济强县,齐鲁大地上的山水乐园”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城镇化发展、全方位开放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六大战略,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推动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县社会稳定,事业全面发展,继九六年完成教育“两基”达标、创建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后,九八年又创建了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称号。

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文化生活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为更好地满足群众这种精神上的需求,我们把文化工作摆到了重要位置,以创建全省、全国文化先进县为动力,加快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步伐。投资250万元,征地8亩,建起了2156平方米的县文化馆楼。县财政拨款100万元,对县电影院进行了翻新改造,安装了1000余个软座,新上了冷暖空调和环绕立体声音响。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图书大捐献活动,同时向在蒙阴战斗过、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和蒙阴籍在外工作的领导、同志们发出捐书倡议信4000余封,收到捐书4万多册,捐款4万余元,使图书馆藏书量达到了12.5万册。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筹集资金12万元,购置了设备,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新上了电子出版物阅览室,被文化部评定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在县直机关和乡镇开展了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单位活动。分三批对30个县直单位进行了社会文化先进单位命名表彰并挂牌。有8个乡镇改建、扩建了初具规模的文化中心,3个乡镇新建了文化中心,“五室一场一院一校”(图书室、阅览室、展览室、广播电视室、文化活动室、体育场、电影院、文化业校)得到了完善。有308个行政村建起了文化大院。其中一类村26个,二类村98个,三类村184个。开展了“万册图书馆”创建活动,公布了17处“万册图书馆”并挂牌。实施了电影放映“双万场”工程(农村电影每年放影1万场,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每年放映1万场)。成立了临沂艺术学校蒙阴分校,招生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学生毕业后领取临沂艺术学校的证书。成立了蒙阴县文化艺术团,承担县里的重大庆典、重要节日演出,同时为厂矿企事业单位的重大宣传、庆典活动提供有偿服务以及开展文化下乡演出。全县组建龙灯、八兽灯、仙鹤灯、皮影等民间传统艺术表演队33个,参演人员2000余人,新年、春节期间,走街串巷,烘托了节日热烈、祥和的气氛,深受群众欢迎。每年举办书画展览、摄影展览、歌手大奖赛、文艺晚会等活动30多次。拍摄了八集电视连续剧《算圣》,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并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精品工程。去年,我县百花豫剧团拍摄了电视连续剧《张彦休妻》,已由黄河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全国公开发行。成功举办了临沂市首届广场文化艺术节蒙阴专场演出和蒙阴县春节文艺晚会。举办了元宵灯展,开展了元宵节文艺调演活动。目前我们正在蒙山举办2002蒙山民间艺术节,安排文艺演出10余场。1998年,我县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1999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优秀文化广场;今年4月份,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目前,全县共有小学291处(其中县直小学3处,农村完全小学120处,不完全小学151处,教学点17处),在校生44661;初中学校18处,在校生38393人;普通高中2处(蒙阴一中和实验中学),在校生7230人;职业学校1处,在校生1751人;聋哑学校1处。全县共有教职工5145人,其中,公办教师5005人,民办教师140人。

医疗卫生

全县共有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19处,即综合医院3处(县医院、中医院、县二院),中心卫生院4处(岱崮、坦埠、孟良崮、常路,其中岱崮、孟良崮中心卫生院分别为纪念著名的岱崮保卫战、孟良崮战役由政务院于1952、1953年拨专款建设的纪念性医院),乡镇卫生院6处(桃曲、界牌、联城、高都、野店、旧寨)和防疫站、妇保院、皮防站、结防所、红会办、爱卫办,卫生系统现有职工1376人,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1181人,占职工总数的85.8%,专业技术人员中大本51人,大专146人,正高职称5人,副高63人,中级职称518人,总编制床位977张,每千人占有床位1.9张,占有卫生技术人员2.4人,2003年卫生事业经费676万元,门诊653199人次,收治住院病人31157人次,治愈好转率达98.1%,床位使用率46.64%,医院总收入7595万元。县人民医院被省卫生厅命名为全省百佳医院、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全省县以上综合医院行风民主评议先进单位,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单位;县中医院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命名为“全国百姓放心医院”,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在完成了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同时,县、乡医疗卫生单位推行和完善了竞聘上岗、评聘分离、绩效工资制等工作,推行完善了病人选医生制度,医务人员挂牌上岗,实施了承诺服务,以多种宣传形式引导患者选医生。为杜绝药品购销中的不正之风,我们开展了药品招标采购,保障了药品的安全有效。随着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财政收入的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大,并逐年递增,2001年为670.3万元,2003年为676万元,早在1992年,我们学习廊坊经验,将乡镇卫生院的“三权”即人、财、物上划到县级管理,由县卫生局行使主要管理职能,对乡镇卫生院给予定额定项补助,保证了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传染病、地方病控制等基本医疗服务,保证对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的定项补助,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近年来,我们抓住省、市三项建设的机遇,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到目前共投入2500万元用于改貌建设,实现了三处卫生院搬迁,新建、改建房屋57000m2,同时统一布局、规划,全部建成花园式单位。对老设备进行更新改造,一批先进医疗设备在县乡医疗机构中得到应用。我们始终把培养人才做为增强发展后劲的大事来抓,把建立特色专科放在卫生发展的突出位置,先后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蒙阴镇开展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又在界牌镇、坦埠镇、常路镇进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截止11月30日,全县参保45993人,共报销1100余人次计8.43万元。界牌镇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目前已在全镇44个行政村展开,参保群众15211人,个人参保资金和县、镇、村补助资金已全部到位,目前运行良好,为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摸索了经验。我县中医药资源十分丰富,据考证药用野生药材达900多种,许多为名贵中药材,品位高、质量好。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中药材的开发利用,将其作为发挥当地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已达到2万亩,20余个品种,形成了20多个中药材生产基地,并在蒙山建立了中药园区;随着全市环蒙山中药材连片开发建设项目启动,中医药产业开发的新格局已经形成,中药材开发已经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为我们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奠定了基础。首,1999年被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长毛兔之乡”。

地理特征

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断裂构造发育主要受蒙山、新泰—垛庄两条大断裂控制,境内山岭起伏,层峦叠障。荒山占总面积的57%;丘陵占37%;平原洼地仅占6%。属淮河流域的沂河水系。境内有梓河、东汶河、蒙河等三条较大的河流。上述三条河流支流很多,主要的有40多条,分布于全县、构成蒙阴县水系网。属暖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12.8℃。极端最低气温-21.1℃,极端最高气温40℃。年均降水量约815毫米。无霜期年均196天。

经济概况

农业:蒙阴盛产以苹果、板栗、桃、大雪枣、甜杏、大樱桃等为主的干鲜果品。全县经济林面积45万亩,二OOO年果品产量21.5万吨,居全国果品生产百强县第33位。由于海拔高、土质好、光照足、温差大,出产的苹果以色泽美、口感好、营养丰富著称,被誉为“水果之乡”。蒙阴县饲草资源十分丰富,全县草山草坡面积51万亩,年产饲草和作物秸秆3.4亿公斤,目前年利用率不足20%。畜牧业以猪、兔、羊、牛、草鸡、草鹅为主,二OOO年全县存养各类畜禽544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到4.1亿元,其中鹅19万只,长毛兔饲养量270万只,年产兔毛1550吨,居全国之首,九九年被全国家兔育种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长毛兔之乡”。蒙阴县还是著名的名贵中药材出产地。全县拥有各类中药材近200种,家种中药材有金银花、黄芹、黄芪、丹参等品种纯、药物有效成份含量高,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2.1万亩。
工业:长期以来,蒙阴工业发展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蒙阴工业得到较快发展。目前,全县已基本建成了以啤酒、白酒、纺织、建材、花岗石板材、机械加工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银麦啤酒有限公司现已形成年产30万吨高档啤酒生产能力,年销售收入5亿元,利税8000万元,成为全市利税大户。棉纺织有限公司拥有纱锭10万锭,织机1400台,年产纱15000吨,布4000万米。花岗石板材、水泥、机械制造业也已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蒙阴县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大搞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全县已兴办三资企业19家,先后与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新加坡、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等3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投资环境:蒙阴县基础设施完善。县内交通便利,干线公路全部硬化,乡乡通柏油路,通车总里程达947公里。京沪高速公路穿过蒙阴全境。沂蒙公路、205国道纵贯南北,兖石公路横穿东西,县城距铁路干线30公里,距日照港150公里,距济南机场160公里。全县村村通程控电话,市话达到25.3部/百户,无线寻呼和移动电话与全国联网,基本形成了现代化的通讯网络。电力供应充足,完全能够保证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县城坐落在汶河岸边,碧水环绕,绿地如茵,景色秀丽,城内公园、舞厅、高档宾馆等服务、娱乐设施配套齐全,并建有三星级标准的汶河大酒店、东蒙避暑山庄。蒙阴人民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绿色产业,建设山水蒙阴”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绿色产业型的经济强县,齐鲁大地上的山水乐园”的战略目标,大力实施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旅游活县、城镇化发展、全方位开放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六大战略,知难而进,开拓进取,推动全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全县社会稳定,事业全面发展,继九六年完成教育“两基”达标、创建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后,九八年又创建了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县”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县”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