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地图
渑池县相关地区地图:
渑池现况
进入20世纪90年代,渑池县围绕兴渑富民的经济战略目标,突出工业经济、农村工作、城乡建设、招商引资四项重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2000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6.2亿元(1990年不变价),地方财政收入达1.56亿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4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204元,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0.4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排序第19位,并于2005年跃居全省第15位,三门峡市第三位。形成酿酒、电力、煤炭、建材、冶炼、化工、制药、食品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农业方面已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农业部仰韶杏商品生产基地和河南省畜禽生产基地,旱地小麦优质高产技术居国内外同类麦区先进水平,城市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加快,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古老的渑池已成为一座轻重工业协调、城区布局合理、结构配套、功能完备的新兴城镇。
市政建设
至2000年,县城区面积达到10.4平方千米,城区道路总长达76.8千米,人均道路面积15.6平方米,形成了东西以仰韶大街、会盟大道为主,南北以新华路、新兴路、文化街、双拥路为主的城市道路网络,共有东西向主干道5条,南北向主干道7条。城区绿化坚持一街一景、一路一貌的绿化原则,实施“拆墙透绿,拆院造景”的增美添绿工程。至2000年,已建成“花园式单位”12个,创建市级“绿化先进单位”3个。电业大厦、会盟大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开工,东西南北入市口改造基本完工。城区绿化率达到18%,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5.1平方米,单位的新建居住小区绿化覆盖率达36.4%。1995年,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开始。1998年,投资2000余万元对杨村、张村、洪阳等集镇街道进行扩建,有10个乡(镇)实现四通两建(通水、通电、通路、通话、建卫生院和中心小学)。2000年,共拆迁房屋1948间,面积41791平方米。开工建筑面积19.6万平方米,已建成面积17.1万平方米,新建楼房72幢,新建市场用房3884间,栽植苗木143株,绿化草坪1.2万平方米,修砌排水管沟1.4万米,新建道路2.2万米,安装路灯157盏,小城镇建设规模最大的乡(镇)是英豪和张村。英豪镇1999年对镇区进行了规划。至2000年,建成一纵两横3条街,建筑面积达72262.16平方米,镇区设立了6个市场小区,个体门店达到1200户,从业人员达1800人,吸引外地资金1800万元。新上企业4个,引进外地客商280户。张村镇2000年形成“三横五纵”的城镇格局,投入建设资金770万元。新修乡(镇)沥青路163000平方米,村村通砂石公路。绿化覆盖面积达187100平方米,覆盖率达20.7%,建设了10000多平方米的农贸、商贸市场,可容纳客户1000余个,现有固定摊位390个。引进资金405万元。
人民生活
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92.31元,比1990年增长5.8倍。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6762元,比1990年增长5.1倍。同时,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发生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家庭经营自主权扩大,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量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给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计划生育”政策推行,农民负担降低。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4元。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表明:全县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2万人,占18.8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6.7万人,占81.14%。同1990年相比,城镇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1.2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04435万元。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85620万元、农村居民储蓄存款达18815万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764.3元,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19.6元。其中,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的支出人均1447.67元,衣着消费支出人均787.19元;农民食品消费支出为531.5元,农民衣着商品支出为119.6元。农民人均住房达到25.1平方米,框架结构占住房总面积的45.3%,砖混结构占48.1%;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18.86平方米,52%的户住上了单元式配套住房,24%的户用上暖气或空调,100%的家庭用上自来水,40%的家庭用上液化气。居民人均交通及通讯支出259.88元。全县常住人口中,受大专以上教育的0.66万人,接受高中教育的4.44万人。文盲人口下降到0.3万人。居民人均娱乐、文教服务性支出259.88元,比1990年增长4个百分点,农民人均147.5元,是1990年的20倍。平均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分别是彩电102台、电冰箱66台、洗衣机92台、组合音箱14套、空调机14台、摩托车34辆、照相机8架、电风扇148台、录放像机6台、电炊具72个、电话机100个。社会保障体系,90年代后,主要从社会救济、社会救援、社会福利、劳动就业保护、社会保险等方面健全。1999年,渑池县成立了“爱心献功臣行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定救济保障制度,解决了全县的“三老”(老复员军人、老伤残军人、老烈属)问题,按时兑现了医疗费、住房、定补金。1991年到2000年,共发放各种优抚金600多万元。共建立16所敬老院,至2000年,敬老院收住人数212人。社会福利事业以社会募捐和创办福利企业为主,共销售福利彩票360多万元,共有福利企业11个,创利润965万元。在劳动就业上,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和职业介绍所,1990年至2000年共安置就业人员20089人。1993年2月,全面推行企业全员劳动合同制,至2000年底,有94个集体企业4415名职工实行了全员劳动合同制。在安全生产上,成立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办公室,实行责任目标管理,1991年至2000年共征缴养老保险金9806?万元,支付养老金7983万元。2000年10月前,城镇职工享受公费医疗,实行按比例负担。10月后,推行《职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至2000年底参加医疗保险的共有13650人,全年共支出医疗费25.7万元,人均?188.01元。
科教文卫
教育方面:1998年,通过省政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验收,2000年,全县有小学228所、初中29所、普通高中2所[渑池高中和渑池二高(即渑池县第二高级中学)]、职业中专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成人学校16所,共有教职工3962人,在校小学生35614人,初中学生16769人,普通高中学生3188人,职业中专学生76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学生巩固率分别达到99.95%和99.7%。1993年至2000年连续8年全县高考成绩居三门峡市各县(市)区前列,职业高中对口招生在三门峡各县(市)名列第1。
文化方面:1993年,改建了2500平方米的影剧院。1999年,建成200平方米的保龄球馆,并规划渑池县体育中心。2000年,16个乡(镇)文化站均达到市级先进文化站标准,其中5个乡(镇)文化站被命名为“河南省百强文化站”。2000年底,75个行政村实现“四有”(有阅报栏、广播室、图书室和文化大院)。建成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占地2.67公顷,建筑面积8581平方米,“三馆”开放后,可一次性容纳读者、参观者3000余人(次)。其中图书馆为国家二级图书馆。全县有县剧团(曲剧团)1个、农村业余剧团120个。
医疗卫生方面:县乡两级共有医疗卫生组织364个,职工861人,卫生技术人员654人,固定资产总值274万元,医疗设备总值959万元。主要医院有: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胆结石医院、县肝胆结石研究所、城关镇医院等。
广播电视:1991年至1992年,农村广播网建设基本停止。1993年后,发展调频广播,到1994年有线广播喇叭全为调频广播所替代。渑池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有渑池新闻、专题节目和自办文艺节目等10个。2000年底,有线广播覆盖率达到99%。1992年建成有线电视台,1993年7月正式开播,可传输6套电视节目。1993年4月开始自办节目,10月渑池电视台建成。1994年渑池有线电视可传输16套节目。1999年有线电视节目套数达到23个。2000年6月,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至2000年底,有县广播电视台1个,乡广播电视台16个,有线电视用户发展到?6200?户,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100%。2005年,实现所有传输节目的监控,截至2006年底,全县城区有线电视用户达1.5万户。
渑池县2006年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消费拉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初步测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达754691万元,比上年增长1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2855万元,比上年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522459万元,增长24.1%;第三产业增加值149377万元,增长9.6%。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0:66.8:21.2变化为11:69.2:19.8,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第二产业所占比重逐年增长。市场物价相对稳定,略有上涨。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7%,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4%,交通通讯价格上涨0.4%,居住类价格上涨1.3%。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0.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1.7%。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县城镇以上从业人员23514人,比上年增加171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1193人,比上年减少252人。二、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年末耕地面积达42779公顷,比上年增长6.7%,粮食作物面积44519公顷,增长30.5%,油料面积9212公顷,增长0.5%,烟叶面积4568公顷,增长4.7%。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出台和较好落实,农村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年粮食总产量172562吨,比上年增产46.6%,其中夏粮总产量87293吨,比上年增产33.3%;秋粮总产量85269吨,比上年增产63.5%。油料产量18936吨,增产6.7%;烟叶产量8899吨,增产11.4%。造林绿化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人工造林面积2320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7500公顷。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等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27834吨,增长8.5%;禽蛋产量20692吨,增长6.4%;大牲畜年末存栏15万头,增长10.1%;生猪存栏27.9万头,增长7.1%;山绵羊存栏20.2万只,增长15%;家禽存栏345.3万只,增长5.7%。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7.2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农村用电量4257万千瓦时,增长6.1%,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037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4.7%。当年新增旱涝保收田300公顷,年末旱涝保收田达5262公顷。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2037万元,比上年增长25.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6.5%。2006年,全县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330397万元,比上年增长35.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018462万元,增长33.4%,产销率达99%。2006年全县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15222万元;建筑业增加值达20422万元。全年施工面积达31.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9.57万平方米。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6年,全县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39.2%;实现利税169132万元,利润114015万元,分别增长65.2%和67.9%。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高位稳健运行。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城镇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10208万元,增长29.6%;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645万元,增长9.7%,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36580万元,增长9.7%。基础设施投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东方希望105万吨氧化铝项目(一期工程)已于5月20日建成投产,二期正式试产,完成投资11.2亿元;三门峡韶星氟化盐公司20万吨氢氧化铝项目(一期工程)5月8日建成投产,完成投资3000万元,扩建工程完成投资8460万元,11月28日已建成投产;义煤集团干法水泥生产线(二期工程)完成投资1.32亿元,土建工程已完工;第二水厂一期工程完成投资2350万元,已建成供水;浮法玻璃生产线项目完成投资6000万元,4月16日已建成投产。其它工程全部或部分达到了年初的计划。投资效益继续提高,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78.6%,项目建成投产率达64.3%。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加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8207万元,比上年增长14.4%。分结构看,县的零售额67084万元,增长14.3%,县以下零售额51123万元,增长14.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00085万元,增长13.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7558万元,增长17.9%。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据海关统计,全年对外贸易直接出口总额2005万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80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89万美元。铝锭、金刚砂已成为县出口的主导产品。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海外宾客(含港、澳、台)1752人,创汇收入30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2.6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600万元。七、交通和邮电业,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664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1944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6.4%,公路旅客运输量544万人,旅客周转量1349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9.2%。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电信业务总量3450万元,城乡固定电话年末拥有量71399部,移动电话用户达103000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20.5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19.6部/百人。计算机宽带网络用户达4623户。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2006年,全县各级财税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财政政策和一系列改革措施,全县财政收入规模逐步加大,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年该县财政收入完成48453万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6380万元,较上年增长32.1%,净增11262万元,创历史最高,收入总量居全省14位、全市首位,在全省县级财政收入结构质量综合指标排序中位居第9位,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位居全省第11位,增幅超出全市平均水平;全年财政支出69788万元,增长24.5%。金融形势更加稳定,各项存款稳定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5763万元,比年初增加37955万元,增长19.9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0441万元,增加37815万元,增长17.85%。各项贷款余额194422万元,增加46267万元,增长9.07%。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6492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29万元,比上年增长79%;人寿险保费收入5563万元,比上年增长12.2%。财产险赔款金额454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320万元。九、教育、文化和卫生,教育事业稳定发展。2006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134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2727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全县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6372人,普通初中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29821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数4702人。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6年,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达10万余册,乡镇文化站1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4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文化市场管理不断规范,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有效。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2个,病床623张,卫生技术人员732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病床593张,卫生技术人员686人。卫生防疫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56人。农村乡镇卫生院15个,卫生技术人员217人,病床263张。全县农村行政村均有医疗点。十、人口,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县年末总人口348117人,其中:农业人口250815人,非农业人口97302人。十一、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发放养老金3150万元,失业保险金484万元,有2.3万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征收医疗保险费942万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80人。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创建福利企业11个,安置残疾人377名,城乡福利企业实现利润335万元。对城市低保对象4652人每月发放保障金33.9万元;农村五保对象1253人已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8.6元,比上年增加941.8元,增长11.0%;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850元,比上年增加1619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3845.4元,比上年增加530.4元,增长16.0%。渑池县统计局关于2006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5.73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34.4平方米。
渑池县2007年统计公报
2007年,渑池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一个核心、三项重点、六大突破”为工作重点,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一、综合,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初步测算,全年全县生产总值达988048万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609万元,比上年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715914万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79525万元,增长15.5%。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1:69.2:19.8变化为9.4:72.5:18.2,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对全县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1.3%,拉动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4.7个百分点,所占比重逐年增长。市场物价涨幅较大。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18%,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6.07%,交通通讯价格下降0.68%,居住类价格上涨3.9%。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5.0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0.51%。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县城镇以上从业人员23338人,比上年减少176人,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1034人,比上年减少159人。二、农业,农业经济平稳发展。2007年,该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有力推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9.26亿元,同比增长3.2%。夏粮因灾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160109吨,比上年减产7.2%,其中夏粮总产量72185吨,比上年减产17.3%;秋粮总产量87924吨,比上年增产3.1%。油料产量19331吨,增产2.1%;烟叶产量6981吨,减产21.6%。造林绿化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人工造林面积467公顷;幼林抚育实际面积9000公顷。林业资源的管理、保护等工作也取得新的进展。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9.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7%,农村用电量4581万千瓦时,增长7.6%,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637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5.2%。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新增企业拉动效果明显。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694198万元,比上年增长2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0.3%。2007年,全县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500225万元,比上年增长28.6%,增速位居全市首位。新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对全县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55.9%,拉动工业生产增长加快16.5个百分点。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628619万元,增长41%,产销率达100.6%。2007年全县资质等级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建安工作量212315万元;建筑业增加值达21716万元。全年施工面积达45.9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22.41万平方米。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7年,全县国有及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76.44%;实现利税363099万元,利润248905万元,分别增长111.4%和118.9%。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城镇基本建设完成投资491519万元,增长19.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6013万元,增长50.1%,其中农村非农户投资完成59852万元,增长63.6%。基础设施投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东方希望120万吨氧化铝扩容工程已于10月份建成投产,完成投资12.45亿元;三门峡黄河石化商贸有限公司英豪工程完成投资12026万元,已于12月份建成投产;三门峡坤祥建材煤矸石烧结砖项目,一期工程4月份建成投产,二期工程12月份建成投产,完成投资3574万元;渑池县巨业新型建材粉煤灰蒸压砖综合利用项目,完成投资3000万元,5月26日建成投产;三门峡黄河石化商贸有限公司英豪油库工程完成投资12026万元,已于12月份建成投产;仰韶水泥集团粉磨站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000万元,已于3月26日建成;磐石公司混凝土搅拌站项目,4月18日已建成投产,完成投资2900万元。其它工程全部或部分达到了年初的计划。投资效益继续提高,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83.2%,项目建成投产率达71.2%。五、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持续活跃,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继续加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186万元,比上年增长18.1%。是连续几年来的最高增幅。今年六月份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猪肉价格率先上涨,继而粮油菜也开始涨价,与人们生活密切的食品类价格的上涨拉动了消费品市场的发展。07年县的零售额达80018万元,增长19.3%,县以下零售额60168万元,增长17.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6937万元,增长16.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22666万元,增长29.1%。六、对外经济和旅游业,据海关统计,全年对外贸易直接出口总额1843万美元,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276万美元,比上年增加470万美元。金刚砂、糖化酶已成为我县出口的主导产品。据旅游部门统计,全年共接待海外宾客(含港、澳、台)721人,创汇收入8.62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7.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900万元。七、交通和邮电业,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全社会公路货运量完成761万吨,公路货物周转量22252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5%,公路旅客运输量618万人,旅客周转量15296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3.3%。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电信业务总量4108万元,城乡固定电话年末拥有量38185部,移动电话用户达117362部。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0.9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33.5部/百人。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2007年,全县各级财税部门积极克服财政收入基数大,清欠空间小,煤铝资源整合等减收因素造成的困难,树立“抓紧、抓早、抓实”的观念,不断强化增收意识,使全县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4675万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61068万元,净增14688万元,增长31.7%,收入总量位居全市首位;全年财政支出94261万元,增长35.1%。金融形势趋于稳定,各项存款稳定增加。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3102万元,比年初增加37333万元,增长11.8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74877万元,比年初增加24432万元,增长9.76%。影响储蓄存款变化的主要因素:基金销售形势低迷,储蓄客户受其影响,储蓄资金流向基金市场势头减弱。各项贷款余额187203万元,比年初减少7218万元,下降3.7%。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保费收入7737万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65万元,比上年增长14.6%;人寿险保费收入6672万元,比上年增长19.9%。财产险赔款金额635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432万元。九、教育、文化和卫生,教育事业稳定发展。2007年,全县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488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2500人。基础教育不断加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高。全县普通初中在校学生15958人,普通初中入学率达100%,小学在校学生3239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幼儿数4309人。文化事业继续发展。2007年,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达8万余册,乡镇文化站11个。卫星地面接收站48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文化市场管理不断规范,文物保护工作扎实有效。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7年,全县共有卫生机构22个,病床673张,卫生技术人员747人。其中:医院、卫生院17个,病床673张,卫生技术人员747人。卫生防疫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37人。农村乡镇卫生院15个,卫生技术人员217人,病床253张。2007年,我县参加合作医疗农民233968人,参合率达87.27%,全县受益群众达92612人次,补助金额791.45万元。十、人口,人口控制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全县年末总人口352596人,其中:农业人口253337人,非农业人口99259人。十一、社会保障与人民生活,社会保障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发放养老金5148万元,失业保险金598万元,有26350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全年征收医疗保险费1751万元,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400人。社会福利事业蓬勃发展。全县共创建福利企业11个,安置残疾人385名,城乡福利企业实现利润1500万元。对城市低保对象2432户5176人,月发放保障金37.98万元;对农村低保对象9704人全部按照“每人每月不低于30元的标准”进行了保障,低保金均做到了及时、足额发放。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34.8元,比上年增加1566.2元,增长16.5%;随着国家对机关、事业单位增资政策的落实、机构改革、企业改制等一系列工作推进,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呈增长态势。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7847万元,比同期增长17.9%;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515元,比上年增加2665元,增长19.2%。农民人均纯收入4406元,比上年增加560.6元,增长14.6%。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
工业部分
坚持工业重中之重地位,以效益为核心,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工业经济迅速发展。到2000年底,主要有能源、建材、酿酒、磨料、医药和冶金等6个支柱产业,有工业企业和生产单位3452个。其中,国有工业7个、集体工业165个、城乡个体工业3106个。工业总产值357757万元(当年价),利润12266万元。2000年底,国有工业完成经济增加值5.8亿元,完成销售产值18.6亿元,实现利税3.1亿元,上缴利税1.9亿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1%,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主要支柱工业企业有仰韶集团、黄河铝电集团、仰韶水泥集团和三门峡市第二制药厂。?其他县营工业企业主要有:二轻工业公司、洛玻集团仰韶玻璃有限公司等。市营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有:三门峡铝矾土锻烧厂、郑州铝厂渑池铝矿、英豪煤矿、耿村煤矿、杨村煤矿、曹窑煤矿、华兴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和二七五处煤炭运销站等8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