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电子地图 > 林芝地区地图 >
米林县地图
米林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米林县经济属农林区。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冬小麦、青探、豌豆等。主要饲养耗牛、黄牛、骗牛、马、驴、骡、山羊、绵羊、猪等。主要林木种类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杨椰、高山栋、巨相等。木材,总蓄积量4000万立方米,年平均采伐量6万立方米。现有电站、木材加工、粮食加工等一批基础工业,其余为民族手工业。截止2003年底,全县实现GDP产值1.8亿元,同比增长18.6%,其中第一产业4100万元,第二产业4900万元,第三产业9000万元;多种经营收入2541.2万元,同比增长4.08%;财政收入完成776万元,同比增长8.18%;税收完成830万元,同比增长18.6%。农村经济总收入达6073.38万元,同比增长15.6%;粮食总产量9624.27吨,同比增长14.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3008.5元,其中现金收入1480元。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8亿元,(不包括机场和机场路),机场、机场路、岗派路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完成了90户582人的“天保搬迁”和82户415人的扶贫搬迁工作。目前全县的通电、通路、通水率分别达到了80%、86.4%、72.5%。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87%和98%。同时厦门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口支援力度,拓宽援藏领域,使援藏总资金突破4000万元,总项目达28个,厦门社区文化广场、汽车站、城网改造等9个工程项目已经完工,这些项目的建成促进了米林县城的发展,有效提高了县城的品位。米林目前拥有各类商业经营点360个,从业人员614人。有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税务、工商、邮政、电信、移动通信等服务性机构。其中:全县固定电话用户354户,移动通讯用户800户,村通电话率18,通光缆的乡(镇)达到60,乡乡实现了通邮。如今的米林县各族人民正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阔步迈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教育资源

米林县有中学1所,小学9所:中学:米林县中学,小学:米林县中心小学,多卡中心小学,南伊乡小学,里龙乡小学,卧龙镇小学,扎绕乡小学,派镇小学,丹娘乡小学,羌纳乡小学

民俗民风

珞巴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有2312人。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瑜地区,以米林、墨脱等地最为集中。珞巴族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迪”、“塔金”等。“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各地方言差异较大,少数人通晓藏语和藏文。珞巴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长期保留着刻木结绳记数记事的原始方法。珞巴族大部分居住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以西的高山峡谷地带,山高林密,人烟稀少,交通十分不便。架栈桥、过独木、爬“天梯”、飞溜索、穿藤网,是珞巴族的交通绝技。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刀耕火种兼营狩猎,大型猎物平均分配的古老习俗,至今还在沿袭。
粗犷的衣着:珞巴族长期生活在高原峡谷,在其衣着上也能表现出他们粗犷豪放的性格。充分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为原料,是珞巴族衣着较突出的一个特点。过去,在珞巴族地区流行一种叫“阶邦”的草裙,是用鸡爪谷的秸杆编成的。现在。妇女们穿上土布衣裙,还习惯在外面罩上一条草裙,起到对布裙的保护作用。珞巴族妇女喜穿麻布织的对襟无领窄袖上衣,外披一张小牛皮,下身围上略过膝部的紧身筒裙,小腿裹上裹腿,两端用带子扎紧。她们很重视佩戴装饰品,除银质和铜质手镯、戒指外,还有几十圈的蓝白颜色相间的珠项链,腰部衣服上缀有许多海贝串成的圆球。珞巴族妇女身上的饰物可多达数公斤重,可装满一个小竹背篓。这些装饰品是每个家庭多年交换所得,是家庭财富的象征。每逢节庆之时,妇女们一个个盛装打扮,互相比美。男子的服饰,充分显示出山林狩猎生活的特色。他们多穿用羊毛织成的黑色套头坎肩,长及腹部。背上披一块野牛皮,用皮条系在肩膀上。内着藏式氇氆长袍。博嘎尔部落男子的帽子更是别具一格,用熊皮压制成圆形,类似有沿的钢盔。帽沿上方套着带毛的熊皮圈,熊毛向四周蓬张着。帽子后面还要缀一块方形熊皮。这种熊皮帽十分坚韧,打猎时又能起到迷惑猎物的作用。男子平时出门时,背上弓箭,挎上腰刀,高大的身躯再配上其它闪光发亮的装饰品,显得格外威武英俊。珞巴族男女都喜爱系一条考究的腰带,有藤编的,也有皮革制作的,也有用羊毛编织的,并织有各种彩色图案。腰带除用来扎系衣裙外,还用来悬挂小刀、火镰和其它铜、贝制作的饰物。
古老的饮食习惯:珞巴族所有成年男子的腰间都挂着火镰。不过,从一些饮食习俗的残迹中,仍可窥见珞巴族先民曾经过生食的历史。如一些部落在盟誓时,要饮用血酒。博嘎尔人每年秋收后杀牲庆祝,把余温未冷的牛血和在酥油中饮用。他们认为,野牛的骨髓吸出来生食味道最鲜美。一部分珞巴人常把獐子肉剁成肉酱,拌上辣椒和姜末作为其它食品的配料。烧烤,是珞巴族最常见的一种加工食物的方式。不管是植物性食物,还是动物性食物,都可以烧烤。整条鱼投入火塘,埋上热灰,用不多时便焖熟可吃。在山上捕获到大的动物,除烤吃外,还切成肉条,烤熟后长期贮藏。用石块烙制的食品也很常见。把荞麦、玉米和达谢(一种木本棕类乔木树杆加工后提取的淀粉)研磨后,用水调和成稀面团,摊在烧红的石片上,先烙熟一面,再翻烙另一面,如饼太厚,烙过后再埋人火塘的灰烬中,使其熟透……

民族服饰

具有当地民族特色服饰主要为工布服饰和珞巴服饰,工布地区不论男女都爱穿一种称为“果秀”的长坎肩,夏天以氆氇缝制,冬天以毛皮缝制,多为黑色和紫色,如今还在“果秀”的领口、袖口、下襟镶上布边和缎边,使之更加美观。工布帽是圆筒型的,帽底缝一层绿色的绸子,帽沿镶上一圈虹形彩缎。现如今这种典型的工布帽只有老年人戴了,年轻人都爱戴从山南桑昂曲林传出来的用彩缎装饰的桑林帽。工布靴分“那刀”和“日局”两种,不分男女,前者平时穿,后者材料上等,款式讲究,因此只有节日时才穿着。珞巴族利用野生植物纤维、羊毛为衣着的材料。由于受地域气候因素的影响,因而呈现出衣着款式上的差异,珞巴族人的服饰与藏族明显不同。由于长年狩猎,珞巴男人一般都跨长刀,身着皮毛猎装或无袖长衣,头戴兽皮帽或裹头帕。女人穿圆领窄袖短衫,下身为紧身筒裙,小腿扎裹布。珞巴族男女都喜欢佩带若干大串珠,垂至胸前。手腕带铁、铜、银和藤镯、铁环。腰间挂有铁、铜、银链、铜质圆扣、小铜铃、小串珠和大铜勺等,妇女背后悬挂铜钹状饰物等,腰间佩带饰物的更多。

自然地理

米林地形米林县地处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西部与朗县、北部与林芝县、西北部与工布江达县相毗邻,南部与印度接攘,边境线长180公里。全县东西狭长,西高东低,多宽谷,相对高度相差较小,全县平均海拔3700米,呈山河谷地形。
米林山脉:米林县境内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县界上的最高峰南迹巴瓦峰7782米与海拔7294米的加拉自垒峰隔江相望。
米林水文:米林境内河流众多,雅鲁藏布江从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河段长250公里。全县有5条较大的支流,河流总长1077公里,水利资源和淡水渔业资源丰富。米林气候米林县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8.2℃,降水量641毫升,85的雨水集中在6-9月份,无霜期为170天。印度洋与孟加拉湾暖流通过雅鲁藏布江通道,形成亚热带、温带、寒带并存的特殊气候。

行政区划

卧龙镇总人口2931人。米林镇总人口4460人。派镇总人口1771人。里龙乡总人口1384人。南伊乡总人口973人。扎绕乡总人口2909人。羌纳乡总人口2149人。丹娘乡总人口1470人。全县辖3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米林镇、卧龙镇、派镇、丹娘乡、南伊珞巴族乡、羌纳乡、里龙乡、扎西绕登乡。共有1个社区、73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米林镇。
米林镇辖1个居委会、3个村委会:东措社区;东多村、米林村、帮仲村。
卧龙镇辖18个村委会:卧龙村、本宗村、日村、角木那村、本宗下却村、加日村、麦村、卧龙夏却村、普龙村、甲格村、日旭村、仙村、单嘎村、扎村、江中村、阿拉塘村、真多村、塘崩巴村。
派镇辖12个村委会:多雄村、达林村、达渡村、给嘎村、加拉村、麦浪村、派村、雪嘎村、索松村。
丹娘乡辖8个村委会:丹娘五村、崩嘎村、白拉村、仲沙村、鲁霞村、朗嘎村、桑巴村、康布热村。
南伊珞巴族乡辖3个村委会:南伊村、才召村、琼林村。
羌纳乡辖10个村委会:羌都岗村、巴嘎村、才巴村、西嘎村、岗嘎村、结果村、朗多村、米尼村、娘龙村、色沃村。
里龙乡辖8个村委会:里龙村、仲莎村、才巴村、乃巴村、甲帮村、玉松村、朗贡村、德吉新村。
扎西绕登乡辖11个村委会:彩门村、萨玉村、加玛村、康莎村、龙安村、森波村、吞布容村、章达村、扎村、多卡村、雪巴村。

土产特产

雪莲:雪莲是菊科风毛菊属雪莲亚属的草本植物,种类很多在西藏地一直是圣洁的象征,因为它总是生存于冰山雪地之中。雪莲生长在海拔4800-5800的高山荒坡以及雪线附近碎石间,雪莲的这种适应高山环境的特征是它长期生长在高山寒冷和干旱条件下形成的。
贝母:贝母按习惯分为淅贝和川贝两大类,生长在米林县境内的均为川贝,年产量在100公斤左右。如果你曾因感冒而咳嗽不止,那就试试贝母吧,它可是止咳经痰的良药,市场上的许多中成药多含有贝母成份。
秦艽:秦艽为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辛、性温、归胃、肝、胆经。秦的主要功能是祛风温、清温热、止痹病、筋脉拘挛、骨节烦痛、日哺潮热,小儿疳积发热等症状。米林县年产量可达50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