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西藏电子地图 > 林芝地区地图 >
墨脱县地图
墨脱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概况

墨脱县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鸡爪谷、黄豆、棉花、芝麻等。牧业经济比重不大。林业、副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它丰富的林业、水利和农业资源足可以养活大半个西藏人口。就是这样一个资源富足的地方,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种种原因,长久以来,几乎与外界隔绝,不但自然条件没有得到改变,而且经济建设也基本等于零,封闭使这里成为西藏高原上还保持着原始状态下的一个“孤岛”。名特产品主要为野生果类和天麻、三七、鹿茸、靡香、猴头、胡黄连等。矿产资源基本上还是未被普查的处女地。

历史事件

波密土王的统治:门巴人大约在300多年前,从门隅、主隅开始迁入墨脱,最早到达的已有12代人,最晚的移民也有8代人了。随着门巴人口的增加,约在十九世纪后半叶,门巴族和珞巴族之间因争土地和猎场发生纠纷,进行械斗。当时分割一方的波密土王(波密土王,相传是吐蕃赤贡赞普,被大臣罗昂谋杀后,他的儿子甲赤逃到波布地区和工布一带,自立为王。波密建立割据一方的势力达一千多年)凭借着山高路远,不断扩大势力,利用门巴族和珞巴族相争这一时机,先后在墨脱地区建立了地东宗和嘎朗央宗,势力扩及到下珞瑜地区,进而统治了墨脱及大峡谷地区。清朝政府多次派军队协助西藏地方政府清剿波密土王,波密王“屡次投诚,屡次背叛。自恃地险民悍,不时出巢抢劫,焚杀重案”。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藏地方政府再次派兵征讨,大败波密王,彻底消灭了波密土王的势力,墨脱直接归西藏政府统辖。后来西藏地方政府将地东宗赠给在消灭波密土王期间立了功的色拉寺管理;将邦辛、加拉萨地区划归倾多寺的封地,金珠地区划为松果寺的封地。在波密土王统治前,墨脱门巴族处于原始社会阶段,土地属自然占有。波密土王建宗后,对耕地进行清理和调整,以保证宗政府的差赋来源。
墨脱大地震:1950年8月15日,墨脱县发生里氏8.5级地震。地震引发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墨脱大地面目全非,在数万平方公里的地面上,平均每1平方米的面积就有1.1平方米的物质参与了滑移。这次大地震中,中印两国共死亡约4000人。

地名由来

墨脱,在藏传佛教经典中称“博隅白玛岗”,意为“隐藏着的莲花”,据说全域地形极象一幅女神多吉帕姆的仰卧图,因此又有说法这里是金刚亥姆多吉帕姆用自己的身躯幻化出的,被藏传佛教信徒视为圣地。相传九世纪时莲花生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遍访仙山圣地,到了这里发现此处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有圣地之象,遂在此修行宏法,并取名“白玛岗”。《甘珠尔》藏经里称“佛之净土白玛岗,圣地之中最殊胜”,传说这地方粮食堆积如山,取之不尽;肉食各取所需,用之不竭;虎骨、麝香、雪莲、灵芝俯拾即是,山珍野味、香甜果品应有尽有,还藏有打开通往极乐世界神门的金钥匙……,宗教传说增加了白玛岗的神秘感,这里成了区内外远近闻名的朝拜圣地,一批批虔诚的信徒抛家舍业,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来,路途艰险、湿热环境、劳累困顿使沿途不时有人倒毙……上世纪50年代,还有上百名藏东川西的朝圣者来到这里,或食物中毒,或病饿而死,至今墨脱的老人们还清楚地记得那幕惨剧。

文物古迹

仁钦崩寺:是墨脱最大的寺院,位于墨脱村南则玛拉山上。建寺时间是在门巴东迁后不久,距今约8代人。据传是由甘布寺中的活佛甘布建筑的,最初是一座有12面墙和东西南北四门的石木结构三层建筑,内有镀金铜佛像多座。1950年毁于地震,后重修为东西两门建筑。
血池:世界上第一块血池出土于墨脱县。血池,一种保护门不被打开的机关,用人血使一种力大无穷的纤维放松。在《藏地密码》中,血池是一种机关,它外表看上去很难令人接受,因为它是将人的不同器官(很多)放在不同的血池里浸泡。但是它的防范性非常有效,因为只有将正确的器官放入正确的血池才会打开机关,而且它利用了各种器官的不同功能,来产生打开机关所需要的液体。是人祭的产物。

行政区划

墨脱镇:总人口1878人。
背崩乡:总人口2138人。
德兴乡:总人口1549人。
达木乡:总人口729人。
旁辛乡:总人口1266人。
加拉萨乡:总人口812人。
甘登乡:总人口647人。
格当乡:总人口680人。

交通运输

墨脱县曾经是全国2100多个行政建制县中最后个通公路的县,人力背夫是这里唯一的运输方式,当地人过着几乎与外界隔绝的原始生活;石锅和筷子是运出大山的仅有商品。因为地势隐蔽,墨脱被称为“隐藏在云雾、雪山、密林中的人间绝域”、“地球上的最后秘境”。从前去墨脱,必须翻雪山、攀峭壁、穿密林,用自己的双脚长途跋涉、步步丈量。通往这天堂般美丽地方的道路如同炼狱,江两岸山壁陡峭,深谷中江水汹涌,许多路段是在峭壁上凿成的天险,一面是陡峭的山崖,一面是万丈深渊;山口处不分冬夏都是白雪皑皑,沿途是猝不及防的雪崩、骤雨、飞石、泥石流诸多艰险。自墨脱解放以来,政府曾选定了五条修路路线,并付诸了行动。但因多方原因,最终未能让汽车顺利驶进墨脱。许多专家经多年勘察,得出的结论是:墨脱处于喜马拉雅断裂带和墨脱断裂带上,地质活动频繁,是地震、塌方、泥石流的多发地带,加之墨脱的气候潮湿多雨,使得墨脱实现通车的愿望困难重重。20世纪90年代,全程141千米的扎墨公路(波密县扎木镇--墨脱)建成,这条耗巨资修成的公路,只开进过一辆汽车就宣布报废,而这辆车开到墨脱后就成了永久的“文物”。公路上长满了灌木和杂草,许多路段路基已坍塌,有的地方已成了巨大的滑坡面,路上架设的桥梁仅剩下一些锈蚀的钢架。2009年4月20日,我国最后一条通县公路--墨脱公路新改建工程奠基仪式在嘎隆拉雪山口举行。这一工程的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国县级行政区域不通公路的历史宣告结束。当地人民步行出入墨脱的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米林县派乡翻越喜马拉雅山脉的多雄拉山口,沿多雄拉到墨脱的背崩乡后,逆雅鲁藏布江北上至墨脱县城,全程约115千米,步行需4天时间。这条路在每年的6-10月份可以通行;另一条是从波密县沿扎墨公路行走,全程141千米。由于嘎龙山的阻挡,这条路只能在每年的8-10月初山上的冰雪融化后才能通行到80千米处,然后步行两天到墨脱县城,其他时间只能翻越海拔4640米的嘎龙拉山口,正常情况下步行约需5天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