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垒县地图
木垒县相关地区地图:
水文地理
全县东、南、北三面环山,地形呈东、南、北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槽状盆地。地形地貌大致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沙漠四部分。南部山区,峰峦连绵;东北部山区,地势平缓;中部丘陵均呈南北走向。山地占11%,丘陵占24%,平原戈壁占50%,沙漠占15%。有6条山溪性河流,地表水资源量2.88亿立方米,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1.34亿立方米。有英格堡河、水磨沟河、东城河、木垒河、白杨河、博斯坦河等6条山溪性河流,以及泉水沟、泉等。
历史沿革
“木垒”,清代又写作“穆垒”,系匈奴语“蒲类”的转音;汉代巴里坤湖称“蒲类海”,在其东;唐代庭州蒲类县在其西。一说系蒙古语“马”、“大草原”或“弯曲的河流”之意。西汉时为蒲类后国地,唐属庭州蒲类县,据《西域地名》考证即北庭都护府之独山守捉。宋属高昌回鹘。成吉思汗统兵西征,在此建独山城。元属别失八里东境。明为瓦剌游牧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在木垒筑城,与巴里坤城“互为犄角”。乾隆年间设北路营塘,称“木垒塘”。置木垒河巡检,属奇台县。1912年重筑木垒城,1917年设木垒河县佐,隶属奇台县。1930年从奇台县析置木垒河县,属迪化行政区。1950年3月1日建立木垒河县人民政府,隶属迪化专员公署。1954年7月14日成立木垒哈萨克自治区,次年2月14日改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属乌鲁木齐专区。1958年5月划归昌吉回族自治州。1969年自治县人民委员会改称革命委员会,1981年1月后恢复人民政府建置。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木垒镇、西吉尔镇、英格堡乡、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东城乡、照壁山乡、新户乡、雀仁乡、白杨河乡、大石头乡、博斯坦乡。2000年,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3个镇、8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8172人,其中:木垒镇17246人、西吉尔镇6730人、东城镇12103人、英格堡乡6191人、照壁山乡8054人、新户乡7019人、雀仁乡4877人、白杨河乡2518人、大石头乡7037人、大南沟乌孜别克民族乡2645人、博斯塘乡3752人。
行政区划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辖3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木垒镇、西吉尔镇、东城镇、英格堡乡、照壁山乡、新户乡、雀仁乡、白杨河乡、大石头乡、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博斯坦乡。境内有:良种场、克热克库都克牧场。县人民政府驻木垒镇。
木垒镇,代码:652328100辖8个社区:第一社区、第二社区、第三社区、第四社区、第五社区、第六社区、第七社区、第八社区。西吉尔镇,代码:652328101辖4个村委会:西吉尔村、水磨沟村、屯庄村、果树园子村。
东城镇,代码:652328102辖7个村委会:沈家沟村、东城口村、四道沟村、孙家沟村、鸡心梁村、东城村、黑山头村。
英格堡乡,代码:652328200辖7个村委会:英格堡村、街街子村、马场窝子村、庙尔沟村、菜籽沟村、王家庄子村、月亮地村。
照壁山乡,代码:652328201辖11个村委会:平顶山村、双湾村、河坝沿村、城关村、头道沟村、南闸村、北闸村、照壁山村、阿拉苏村、周家塘村、霍斯阔拉村。
新户乡,代码:652328202辖5个村委会:新户村、头畦村、三畦村、霍斯章村、新沟村。
雀仁乡,代码:652328203辖6个村委会:雀仁村、五棵树村、正格勒得村、河东村、托尔阿尕什村、乌克勒别依特村。
白杨河乡,代码:652328204辖7个村委会:东村、西村、羊头泉子村、下泉村、一碗泉村、铁热斯阿尔克村、西泉村。
大石头乡,代码:652328205辖5个村委会:大石头村、朱散得村、阿克达拉村、拜格卓勒村、克孜勒加尔塔斯村。
博斯塘乡,代码:652328207辖5个村委会:博斯塘村、三个泉子村、阿克卓勒村、克日安托别村、依尔喀巴克村。
大南沟乌孜别克族乡,代码:652328206辖3个村委会:大南沟村、阿巴喀巴克村、东沟村。
龙王庙水上乐园
1958年,全县人民挥汗奋战龙王庙水库,水库建成后汇集了木垒河域水流,灌溉着下游地区数万亩田。1987年开始,县城机关干部和青少年学生在水库两岸开展植树种草活动。如今数万株松柏杨柳已是郁郁葱葱,荫蔽翠浪。龙王庙水库取名于龙王庙而得名,是因为唐时,樊梨花的养子薛应龙领兵西征天山九胜突厥,在木垒河大战铁板道人而不幸战死。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国捐驱的一代名将,就在木垒河出口处修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年年香火不断,祈求神灵保佑百姓平安,风调雨顺。1958年修建水库时,这座庙宇不幸被拆除。水库坝高约百米,库面4000多平方米,南北长近2.5公里。炎热的盛夏乘着摩托艇,俯视遥望,婀娜潋滟的水面倒映出水山合一的光怪陆离,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水天一色调得是那样的和谐,偶尔几只野鸭水鸟逐水嬉戏搅起层层涟漪,又是那样的悠然自在。回首西山,碧水蓝天映照着满山遍洼红彤彤,黄灿灿烂的妍姹妩媚,千姿百态的鲜花,象飞燕草的亭亭玉立,野蔷薇的娴静清雅,紫花洋的浓香四溢,野百合的庄严肃穆好似一群群温柔典雅,风姿绰约的青春少女在碧绿如茵的空山旷谷飘飘悠悠,翩翩起舞,引得万花丛中蜂争碟逐,绿荫深处莺啼雀忙,惹得游人魂销神往,惊叹不已。枝枝芍药钭逸,倩影临池,如美女婵娟,对镜梳妆,微风过处,但见整个水面星河灿烂,美不胜收。水库里自然生长着一种“土著”草鱼,名称“金片”,无鳞而以水草为生,繁殖季节逆流到山涧深潭在石缝中产卵,成年后最大体重可达2公斤左右,味道极为鲜美。传说樊梨花当年亲口品尝后赞不绝口。另有一种名叫“狗鱼”者,长不过3寸,浑身光滑,类似泥鳅,旱蛇般的花纹,长长的胡须很像小狗。美食者往往用麻袋之类做网捕之,再因火烤洒一点盐面辣椒,令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水库的上游。山峡愈见陡峭。东西鸭嘴形的台地上长满蒿草,几头黄牛悠闲漫步。西面怪石突起,光滑的峭壁上爬满匍匐缠绕的青藤,有的似倒挂金钟,有的象仙人指路,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几株野蔷薇挣扎在石崖缝隙,互相簇拥宛若美丽的少女偎依情郎。“图尔条”开出一朵朵黄花随风摇曳,传闻百年才能长成一只斧头把,当年穆桂英令杨宗保寻找的“降龙术”据说就是这种质韧坚硬的“图尔条”。此处原有一道横跨两岸的水文测量铁索栈道,步入其上凭栏而望,两岸青山叠翠,脚下碧波荡漾,让人心旷神怡。最令人赏心悦目的是站在坝顶,遥看那泄洪时跌落数丈的壮观情景。神工鬼斧般的峡口,承载着巨大的洪流从半空中飞流直下,犹如千军万马,奔腾怒吼,冲击着谷底深潭,激起数丈高的浪花,疑是银河从天而降。飞舞的浪花似“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飘起一道美丽彩虹,人影憧憧,仙女抒袖,梦一般的仙境,诗一般的浪漫,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霍加墓与圣水泉
木垒县博斯坦霍加墓在县城东南约60多公里处,因地处木垒县博斯坦乡境内而得名。海拔高度约2400米。墓下方西北处有一圣水泉和一大片麻扎(坟茔)。游人和朝圣者乘车只能行驶到圣水泉,然后徒步登山行约2公里方能到达霍加墓。博斯坦霍加墓为昌吉州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是木垒、奇台、巴里坤、青河、富,蕴、阿勒泰及鄯善、吐鲁番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朝拜者认为,来此朝拜就能够代替到麦加朝觐,完成功修。在朝拜霍加墓之外,还要到附近的圣水泉饮用圣水,以祈求幸福吉祥,祈求生儿育女,祈求解除病痛等。博斯坦霍加墓实有两座,山顶处为贴木儿汗霍加墓,其下方约80米处为艾贤木汗霍加墓。这两座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砖木结构,至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改为纯木质结构;1984年再次翻修后,贴木儿汗霍加墓变为木石结构,艾贤木汗霍加墓成了砖灰结构的建筑物。霍加墓因埋葬两位在伊斯兰经典中被称为“圣人”的人而得名。霍加墓距县城约40公里,位于博斯坦乡霍加墓沟一座相连的山峰,海拔高度约2400米。霍加墓为昌吉州重点文物保护遗址,是木垒、巴里坤、青河、富蕴、阿勒泰以及鄯善、吐鲁番等地伊斯兰教信徒朝拜的圣地。每年春雪消融,万木复苏之时,各地的朝拜者或乘车,或骑马,或徒步结伙成队络绎不绝,不辞翻山越岭,头顶酷暑,表达了一种虔诚的心愿。他们认为,朝拜了两位霍加就代替了到相距万里的麦加去朝觐而完成功修。来此的目的,除朝拜霍加托福保佑外,虔诚的教徒们还要到墓下的圣水泉喝一口甘冽的被誉为“圣水”的泉水。据说,喝了泉水便能够幸福吉祥,顺利地生儿育女,并且能够解病除病,躲避灾难。霍加墓包括两座,山顶上的为铁木耳秃鲁木霍加墓,其下方80米为艾贤木汗霍加墓。两墓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为砖门结构,到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建,改为纯木质结构。1984年当地伊斯兰信徒再次翻修铁木耳秃鲁木之墓为木石结构,艾贤木汗之墓为砖灰结构,两墓都建有瞻仰小厅和圆形穹顶,守墓人每星期打扫一次。铁木耳秃鲁木之墓为东西走向,屋脊高2.5米,正中安放青砖棺。砖棺前后左右共有6块铭示方砖,均为阿拉伯文,分阴刻和阳刻两种,似古兰经之语。贴木儿汗霍加墓为东西走向,屋脊高2.5米,分前后室。前室面积约10平方米,为过厅或朝拜处,后室面积约16平方米,正中有一东西向的青砖棺。砖棺的前后左右共有6块铭文方砖。铭文是阿拉伯文字,分阴刻和阳刻两种,均为古兰经中语。两位圣人来自何方,目的为何?在伊斯兰信徒中流传着许多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以前,铁木耳秃鲁木和艾贤木汗兄妹二人受安拉的指派从遥远的西亚中东来到中亚一带传经布道教化民众。兄妹俩一路上风餐雨露,跋山涉水到了木垒。有一年天大旱,赤野万里,寸草不生,万千生灵无水渴死。铁木耳兄妹为了拯救众生,沿着天山一条沟一条沟地寻水。到了甘沟,发现这里百鸟啾啾,飞鹰盘旋,沟畦深处,一堵断壁上腾条缠绕,奇花异草发出阵阵香气,一眼小泉顺着断壁淙淙而下,青黛色的峭壁上映刻着一道美丽的彩虹。兄妹俩高兴极了,他们马上传唤众多的教民,不想,铁木耳兄妹发现清泉的消息被瓦刺部落的头领知道,他带着兵驱散了前来寻水的教民,霸占了泉水。铁木耳兄妹与他讲理,部落头领不但不让教民们汲水解渴,反而将铁木耳兄妹用铁链捆锁,准备把他们渴死在山顶。铁木耳兄妹靠神灵的庇佑砸开了锁链,号召教民们起来与部落头领斗争。他们与瓦刺军大战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赶跑了瓦刺军队,而铁木耳兄妹也身中数箭不幸身亡。教民们感激铁木耳兄妹为他们找到了泉水,解救了万民,就将兄妹二人的遗体埋葬在这座高山上。霍加墓的传奇更增添了圣水泉的神秘,汨汨而流的山泉来源于距底高约20米的山腰陡峭的绝壁。泉水流量不大却不受季节的影响,泉水清澈甘甜,沁人心肺,无论你喝多少,都不会产生异样的感觉,据有关单位检测化验,泉水中会有多种微量微生素,属天然无污染的最佳矿泉水。据说还有治疗眼疾、高血压、关节炎及不孕不育等特殊功效。
高山岩画
在木垒县境内的群山中发现的岩画较多。在照壁山乡平顶山村,东城乡鸡心梁牧业村山中,大南沟乌孜别克乡鹿场山中,白杨河乡山中和该乡芦塘沟村山中,博斯坦牧场的霍加木沟,大石头乡乌宗布拉克村山中都有岩画,分布很广。岩画是古代人凿在山崖和石壁上的图画,属人类早期文化遗址。博斯塘岩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岩画中有大量动物图案,狩猎、放牧场面,还有祭祀、舞蹈、人物肖像。生动地反应了古代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场景。在博斯塘哈沙霍勒,有一幅珍贵的岩画,画中有个女的盘腿坐着比男人高。苏北海教受说他看过南北疆山中不少的岩画,在这里发现这幅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岩画还是首次。岩画中的女人高51厘米、宽81厘米。她的帽子是尖的,两手叉腰,穿着多种格子纹饰的衣服,挺直了身躯,端坐不动,显出女人肥大的臀部和两条修长的腿,让人感到十分威严而又神采奕奕。她的脸正对着前来朝见的人。左边一个男人正牵引两个骑马人前来朝谒,右手高举着一件物品向端坐的女人示意。这幅形象逼真的岩画,已距今三千多年了,虽经历风雨雪雹的剥蚀,仍清晰地显现在今天人们的面前。这不是木垒古老历史的见证么?!,新疆大学历史系教授苏北海老先生说过:“木垒县博期塘牧场纵横几十公里之内的天山中,一座山连着一座山,从山麓到山顶都是岩画,不下几万幅。这不仅在国内各省是罕见的,在世界各国也是少见的”。地处木垒博斯塘乡的霍加墓沟山色青黛,曲折蜿蜒,山峰陡峭,寂静肃穆。在群山相连,岩画分布极为广泛的峭壁上最珍贵的一幅岩画,当属女酋长接受男人谒拜图。画中的女人高51厘米,宽18厘米,头冠尖顶帽,双手叉腰,穿着多种格子纹饰,身驱挺直,威严禁坐,显示出女人肥大的臀部和修长的双腿,令人感到威严而又神采奕奕。其脸部正对着前来朝见的人。左右各一个男人正牵着两个骑马人,右手高举着一件物品向端望的女人示意。苏北海教授说:“从这幅画中可以看到远古时候的男人对女人十分崇敬,不管多少人来,她都昂然而坐,决不起来迎接。显然只有母系氏族社会,女权高于一切的时候才能如此。远古艺术家所以把女人刻划得如此威严而高大,正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内妇女操纵一切权势的反映。因此这幅岩画中的妇女显然是凿刻的一个母系氏族的酋长”。这幅画距今已有三千年的历史。在数不清的岩画中,或凿刻牧羊人;或弯弓射箭追捕猎物;或牛驼悠闲;或奔马嘶鸣,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雕刻的技艺已达相当程度,虽然雕刻的粗犷,却不失豪放。尤其是对人的凿刻,头上多是尖顶帽。这使人一下就想到如今的哈萨克人御寒的缎面尖顶四瓦形,两旁有下圆大护耳,背后还有一个下面也是圆形护肩背的狐狸皮帽子。从这些着装可以看到,头戴尖顶帽民族确与古时的乌孙、塞种和车师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史籍中记载不清的地方,岩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有关氏族学的极为形象的珍贵资料。木垒岩画分布极为广泛。东起大石头,西止鸡心梁马圈湾,地域跨度几十公里都有类似的岩画存在。无论画中是放牧之余的娱乐舞蹈,还是对生殖器的崇拜,无不反映出原始氏族社会人们对生活和生产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情不自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