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黄县地图
内黄县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日益加大。对县城主要街道普遍进行了改造、绿化、亮化,形成了“八纵八横”的城区道路新格局。城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5%。实施了硝河城区段治理工程和天然气入户工程。交通便利,南有濮鹤(濮阳-鹤壁)高速,距县城约25公理;北有安南(安阳-南乐)高速,距县城约五公理;东有大广(大庆-广州)高速,距县城约15公理;西有京港澳高速,距县城约50公理;另外有汤濮铁路、安濮公路、鹤台公路、106国道纵横贯通,与县乡公路互成网络,全县公路里程605公里,1998年末,90%的行政村通了柏油路。目前,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开通了城区公交线路。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和第三水厂,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对二帝陵遗址进行了保护开发,启动三杨庄汉代遗址保护展示工程。1988年,实现了村村通电目标;1998年,达到户户通电。1996年,全县531个行政村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全县乡村。启动了“村村通”有线电视工程。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4.23亿元,较1978年的1094万元增长312倍。和谐社会建设成效显著。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038元,是1978年全民所有制职工年平均工资510.3元的16.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559.6元,是1978年62元的63.8倍。2008年底,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6.3亿元,是1978年940万元的279倍。居民生活及消费日趋丰富和多样化,由过去的“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保险金综合发放率达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3.8%,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0%。加大扶贫开发和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使群众得到了较大实惠。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被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被省评为“普九”工作先进县,普通高招连年取得好成绩。加大群众文化工作力度,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绘画)之乡”,落腔、锣卷戏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行政区划
内黄县辖7个镇、10个乡:城关镇、东庄镇、井店镇、梁庄镇、后河镇、楚旺镇、田氏镇、张龙乡、马上乡、高堤乡、亳城乡、二安乡、六村乡、中召乡、宋村乡、石盘屯乡、豆公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城关镇:代码:410527100,2006年,辖13个社区、44个村:东风社区、南关社区、南庄社区、西街社区、西后街社区、北街社区、北关社区、北杨庄社区、关庄社区、赵庄社区、宛庄社区、西关北社区、西关南社区、北张村、刘庄村、南张村、李庄村、司杨庄村、西柴庄村、东柴庄村、胡庄村、支庄村、司马村、张庄村、黎庄村、杨刘庄村、高庙村、前位庄村、后位庄村、小寨村、西丈保村、东丈保村、马井村、陈营村、北丈保村、碾头村、朱小汪村、王小汪村、李小汪村、常小汪村、东长固村、卞庄村、南王庄村、南长固村、西长固村、丁庄村、段庄村、杜村、杜庄村、王七庄村、郭庄村、真武庙村、王思庄村、明庄村、五里庄村、北王庄村、康庄村。
东庄镇:代码:410527101,2006年,辖44个村:东台头村、西台头村、郝村、李流村、杨流村、旧县村、侯流村、大故县村、西故县村、后寨村、西野庄村、东野庄村、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后村、董村、郭村、黄村、小晁村、马固村、大村、汉晁村、南流河村、三流河村、渡店村、凡村、新张铺村、韩庄村、小屯村、吴村、董庄村、李庄村、三新张村、张村、季村、乔庄村、王庄村、焦庄村、周庄村、菅庄村、刘庄村、甫上村。
井店镇:代码:410527102,2006年,辖35个村:邵村、杨河道村、绳王尉村、李河道村、后拐村、东江村、王岗村、元卜村、韩王位村、西冯村、高王尉村、丁江村、齐村、海头村、北街村、西梨园村、东梨园村、小集村、东街村、西五村、南街村、大冯村、堂上村、堤上村、苏王尉村、张王尉村、北冯村、新庄村、庙上村、杜河道村、张拐村、理固村、西江村、程江村、潘井村。
梁庄镇:代码:410527103,2006年,辖40个村:乔小吴村、张小吴村、石庄村、齐村、段村、马庄村、梁庄靳庄村、西咀头村、曹李庄村、东咀头村、前咀头村、小后河村、东大城村、牡丹街村、西大城村、后桐村、南李庄村、前桐村、冯庄村、新集村、东留固村、西留固村、张辛寨村、王拐村、宋小寨村、常村、李新寨村、苏村、小柴村、二杨庄村、北李庄村、三杨庄村、马沙河村、新庄村、三拐村、李官寨村、长均寨村、阿虎寨村、梁庄村、白庄村。
后河镇:代码:410527104,2006年,辖31个村:后河村、土镇村、杨古村、城布村、丁村、七丈古村、元方村、刘庄村、安庄村、东乜古村、西王院村、西乜古村、李庄村、小徐村、王辛庄村、大柴村、店当村、河道村、加河村、东路州村、西路州村、李后村、马张古村、牛张古村、王张古村、崔张古村、堤口村、余庄村、桑村、仗保里村、仗保外村。
楚旺镇:代码:410527105,2006年,辖22个村:西街村、东街村、北街村、南街村、甘庄村、庆丰庄村、王庄村、大南洞村、小南洞村、堤上村、查庄村、郭韩村、毛韩村、王韩村、前尹王村、后尹王村、郭庄村、新沟村、辛庄村、金小屯村、南沟村前街村、南沟村后街村。
田氏镇:代码:410527208,2006年,辖42个村:孟庄村、董庄村、陈庄村、太史村、西口上村、东口上村、岳庄村、杨庄村、龙庄村、南街村、北街村、东街村、南田氏村、翟元村、于小屯村、滑河屯村、西王村、任庄村、尚海村、刘屯村、王屯村、李屯村、周庄村、马庄村、耿高城村、马高城村、刘高城村、曹高城村、郑小屯村、石东村、石中村、石西庄村、前石村、彭路村、付路村、孟路村、东田氏东村、东田氏中村、东田氏西村、左庄村、汤东村、汤西村。
张龙乡:代码:410527200,2006年,辖21个村:田达村、杏园村、北羊坞村、南羊坞村、石盘村、西石盘村、东沈村、西沈村、范羊村、中流河村、北流河村、翟野羊村、马野羊村、张野羊村、吴野羊村、西张龙村、丁张龙村、大张龙村、李楼村、申张龙村、林子村。
马上乡:代码:410527201,2006年,辖36个村:善宜店村、董庄村、流庄村、赵信村、谭头村、七里井村、八里庄村、葛庄村、西四牌村、五间房村、东四牌村、东庄头村、西庄头村、店集村、同柱四村、吉村西街村、燕庄村、南菜村、吉村南街村、善宜阁村、善宜庄村、顾庄村、李善宜村、南善村、张固村、同柱三村、东同柱一村、同柱二村、北菜村、西马上村、小黄滩村、李石村、大黄滩村、东马上村、吉村东街村、潭善宜村。
高堤乡:代码:410527202,2006年,辖25个村:小刘村、小屯村、草坡村、咀头村、南高堤村、郑庄村、南寨村、南街村、北街村、袁庄村、张俄村、王俄村、孙俄村、韩俄村、杨俄村、砦里村、寨外村、东元村、西元村、祝庄村、关村、陈村、王营村、东渡村、西渡村。
亳城乡:代码:410527203,2006年,辖28个村:马庄村、李次范村、院当村、刘次范村、岳次范村、马次范村、石光村、东毫城村、南也庄村、东草坡村、西毫城村、王告村、魏庄村、东永建村、杜留村、河村、裴村、西永建村、陈流村、刘七级村、闫高固村、裴辛庄村、赵七级村、李七级村、赵高固村、物头村、岸上村、南高村。
二安乡:代码:410527204,2006年,辖29个村:井村、晁小寨村、刘小寨村、孙小寨村、观寨村、大槐林村、小槐林村、沙河庄村、前花固村、后花固村、西化固村、亓营村、前安村、铁炉胡村、李草坡村、徐庄村、胡庄村、白庄村、韩甫村、魏湾村、马头村、刘庄村、北徐村、车赵村、大刘村、后王村、西潘井村、大寨村、后安村。
陆村乡:代码:410527205,2006年,辖22个村:杨桑村、郭桑村、张桑村、薛村、破车口村、温邢固村、马邢固村、刘邢固村、尚庄村、千口村、马集村、赵庄村、前化村、中化村、后化村、太平村、北六村、袁六村、代六村、陈六村、穆六村、焦村。
中召乡:代码:410527206,2006年,辖28个村:付庄村、陈寨村、葛寨村、时寨村、张寨村、赵庄村、南街村、东街村、南王庄村、位庄村、王大吴村、碾子头村、西曹庄村、东曹庄村、杨村、滹沱村、小王固村、徐寨村、尚寨村、马寨村、北召村、北大吴村、刘大吴村、闫庄村、李庄村、王庄村、双村、西街村。
宋村乡:代码:410527207,2006年,辖26个村:东沟村、北沟村、西沟村、菜园村、小朋固村、安梧桐村、翟梧桐村、西梧桐村、兰庄村、代宋村、王宋村、董宋村、田宋村、周宋村、来宋村、车固村、小洞村、东屯村、陈庄村、黄庄村、纪庄村、屯东村、屯西村、张海村、李行村、解放村。
石盘屯乡:代码:410527209,2006年,辖26个村: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石瓮村、赵固村、康庄村、胡庄村、樊庄村、徐庄村、黄庄村、赵林村、杨林村、牛林村、南赵村、南杨村、桑庄村、北杨村、宰庄村、连庄村、其林村、石桥村、潘营村、西坞村、大理村、辛集村、马召村。
豆公乡:代码:410527210,2006年,辖20个村:前神标村、后神标村、李大晁村、崔大晁村、关大晁村、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北街村、东豆公村、西豆公村、南荆张村、北荆张村、仁厚屯村、晁寺村、田大晁村、元村、渡村、迁民屯村、孙村。
经济发展
经济数据:200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87.5亿元,是1978年8031万元的109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6.2亿元,是1978年5927万元的61倍;第二产业完成33.3亿元,是1978年1319万元的252倍;第三产业完成18亿元,是1978年785万元的229倍。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1978年为71.2:14.0:14.8,二、三产业之和不足30%。2008年调整为41.4:38:20.6,二、三产业之和占58.6%。2008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2亿元。农业发展:2004年,为促进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内黄县把农业标准化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按照“统一、简化、选优”的原则,编制了红枣、西瓜、尖椒、梨、苹果、葡萄、花生、小麦、棉花、温棚西瓜、猪、羊、禽等15种主要农产品的综合质量标准和生产操作规程;创建了红枣、尖椒、苹果、无公害蔬菜等20个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其中后河红枣等12个基地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东庄西红柿等6种农产品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认证。全县90%以上的农产品实现了依照标准生产,80%以上的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年内该县顺利通过省级验收,被确定为全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完成了全县大宗农作物无公害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红枣产业、林果业、畜牧养殖业迅猛发展,成为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先后被国家列为“山羊生产基地县”、“优质棉出口棉生产基地县”、“优质蜂蜜出口创汇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小麦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中国名特优经济林红枣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县林木覆盖率达36.4%。
历史沿革
内黄历史文化悠久,属华夏文化发祥地。4500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距今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已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约百余年,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民族英雄“武悼天王”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是响誉国内外,桃李满天下,被称为"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的故乡。境内名胜古迹有颛顼、帝喾二帝陵、商中宗陵、唐大兴寺塔、唐代双石塔、岳飞庙等。内黄还是革命老区,1927年就建立了党组织,在抗战时期为冀鲁豫国边区革命根据地,被誉为“红色沙区”。汉置内黄县。魏称黄河以北为内,黄河以南为外,故有内黄、外黄之称。黄河南岸有外黄和小黄,黄河以北称内黄。1999年,内黄县辖4个镇、13个乡:城关镇、楚旺镇、井店镇、东庄镇、张龙乡、马上乡、高堤乡、亳城乡、二安乡、六村乡、梁庄乡、中召乡、后河乡、宋村乡、田氏乡、豆公乡、石盘屯乡。2000年,内黄县辖6个镇、11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678730人,其中:城关镇82224、东庄镇59194、井店镇38640、粱庄镇36192、后河镇40756、楚旺镇31829、张龙乡33502、马上乡40863、高堤乡36917、亳城乡44529、二安乡38097、陆村乡32412、中召乡31710、宋村乡31547、田氏乡41717、石盘屯乡28890、豆公乡29711。2008年12月31日,内黄县辖6个镇、11个乡:城关镇、东庄镇、井店镇、楚旺镇、后河镇、梁庄镇;亳城乡、马上乡、高堤乡、张龙乡、豆公乡、田氏乡、石盘屯乡、宋村乡、中召乡、陆村乡、二安乡。截止2010年12月31日,内黄县辖2个街道办事处、7个镇、10个乡:人民路街道办事处、常青路街道办事处;城关镇、东庄镇、井店镇、楚旺镇、后河镇、梁庄镇、田氏镇;亳城乡、马上乡、高堤乡、张龙乡、豆公乡、石盘屯乡、宋村乡、中召乡、陆村乡、二安乡。旅游资源
内黄槐林: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防风固沙为主要目的的植树造林活动,现已形成12万亩规模,集中在县南二帝陵区和县西老塔坡。槐林环抱,二帝陵和唐塔显得更古朴典雅。万亩槐林,蓊蓊郁郁。沙丘连绵,绿草如茵。远离尘嚣,回归自然,万亩槐林成为野趣横生、流连忘返的天然公园。三春时节,槐花盛开,幽香扑鼻,槐花既是野餐美味,可蒸可调,也是蜜源,赶蜂人汇集在这里,蜂群嘤嗡,酿制的槐花蜜远近闻名。夏秋时节,蝈蝈潜伏草丛,鸣唱此起彼伏。节假日携家人,邀同好,槐林吸氧,草地野餐。踩着绿草如茵的松软沙地,听者此起彼伏的叶动虫鸣,逮一只两只会叫的蝈蝈,采一袋两袋野菜槐花,尘嚣远去,恍然一种静谧悠远的原始况味中,令人心旷神怡。
千年古枣园:千年古枣园在六村乡千口村,紧临汤濮铁路。古枣园占地面积500亩,树龄大多在1000年以上,树围在170㎝左右,古枣树树冠开张,树势雄伟,虬髯盘旋,一棵挨着一棵。其中枣树王胸围190㎝以上,几个侧干的直径也达120㎝。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军在千口一带搜捕刘汉生、王从吾等早期共产党人,对红色沙区革命根据地疯狂扫荡,千口村外围的枣树被毁,中间的枣树幸免于难。直到如今,外围重新栽植的枣树和内圈的古枣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现古枣树仍长势喜人,成了战争风雨的见证。且从这些古枣树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求摄取、奉献终生的中华民族美德。
大兴寺塔:位于内黄县城西南17.5公里处,因地属裴村,俗称裴村塔。该塔建在大兴寺遗址上,东南倚大沙岗,西傍鸬鹚坡(今称老塔坡),四周万亩森林环护,该塔建于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距今将近1400年的历史。经过多次地震和洪水冲击,仍巍然屹立。该塔为7层密檐式砖实八角塔,高18.7米,底层周长15.6米。塔身通体除砖雕外,全用条砖砌筑,棱角分明,表面平滑,塔内为实心砌体,在第4层南面壁设一拱券门洞。塔身各层以条砖叠涩出檐,紧密相接,檐下饰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和莲瓣承托。
三杨庄汉代遗址:位于河南省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距县城30公里。东距濮阳15公里,西距安阳90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6月,因开挖硝河引黄工程,于地表下4.5米处先后发现7处汉代建筑遗存,清理出土了一批大规模的汉代农田和庭院建筑,这是我国第一次发现汉代村庄遗址,是国内近两年最重要的考古发现,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该遗址因黄河泛滥,被淤沙深埋地下,古道路、庭院围墙、瓦屋顶、厕所、树林残存、田垄等遗迹以及车辙和牛蹄的牛蹄的痕迹,都保存完好。并出土大量的石臼、石磨、石磙及“货泉”铜钱和“益寿万岁”瓦当等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的文物,遗存的发掘整理,形象直观地揭示了汉代的庭院和农耕布局,为研究汉代文明和耕作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遗址大面积的展示了汉代建筑实物和规整的田垄,成组的的庭院布局及其附属设施、大面积的农田及耕作原貌,首次再现了汉代农村的景象,揭示了汉代中下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为研究汉代的基层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绝好的实物资料,填补了考古学研究的空白。
枣林观光公园:枣林观光公园在后河镇西乜固村,是一处集文化知识性、生态休闲性、趣味观赏性、参与互动性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区。内黄大枣林分布在卫河以南12个乡镇,连片成林,面积42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枣乡。内黄种植大枣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红色沙区实行“三光”政策,枣林大面积被毁。解放后,勤劳勇敢的内黄人民重新栽植培育,使枣林重新焕发了生机。现在的内黄大地枣林似海,绿意盎然。各乡镇中,面积产量以后河镇为最大,居全国乡镇之首,素有“中国红枣第一镇”之称。内黄枣林,发展到现在,形成独特的农业间作模式。“上有摇钱树(枣树),下有菜粮屯(花生、蔬菜及各种瓜果)”,是安阳市“特色农业县”。金秋时节,当你踏入内黄大地,你会惊奇地发现仿佛是走进一个巨大的森林公园。沙地松软,枣林似海,花生铺就的一张硕大绿毯,纵横交错的田间小道,整齐的农田林网,绿底红缀的枣林。风光秀丽,鸟鸣雀跃,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走进枣林,伸手可摘红枣,俯身可拔花生。盛夏之后,在人心烦意乱之时,抽个时间,找点空闲,到乡野逛一逛,到农村转一转,呼吸些新鲜空气,领略点田园风光,看一看树上涨红脸的果子,摸一摸田园沉甸甸的谷子、玉米,听一听大豆地里吱吱鸣唱的蚰子交响曲,尝一尝红得耀眼,辣得透红的朝天椒带来的那份刺激,不知不觉中,心灵得到小憩,思绪得到梳理,心里有说不出的原始惬意。它是城市居民体验乡村生活,体会劳动价值的精神需求,更是培养人们生活情趣,提高生活质量,增长知识的生存需求。
颛顼帝喾陵:简称二帝陵,是上古时代“五帝”中第二帝高阳氏颛顼和第三帝高辛氏帝喾的陵墓,2000年晋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内黄县城南30公里的梁庄镇境内。上古时代,颛顼帝喾二帝在内黄建都立业,黄河古道上,留下了灿烂的华夏文明。1986年,二帝陵被世人发现,后经对陵墓区和祭祀区上面厚厚的积沙进行初步清理,元、明、清历代御祭碑碣165通展现于世人面前,中轴线上御桥、山门、陵冢、拜殿等唐至清代12处建筑和基址也连续被发现。西为唐代陵寝主事居位区,东侧的建筑仍被黄沙湮埋,尚不清楚。经考古钻探,在陵东南和陵北分别发现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陶片、红烧土块、贝壳、灰坑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经过清沙,陵园面目初现,陵墓坐北面南,南北长2050米,东西宽1060米,占地面积350余亩。文献记载:汉代修有陵冢,唐太和四年(公元830年)建庙,宋、金、元、明、清多次修葺。昔日建筑宏伟,古朴典雅,碑碣林立,松柏蓊郁,历代帝王祭祀不绝。《宋史·礼制》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定历代陵寝祭高阳、高辛于澶州。”《明史·礼制》记载:“洪武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滑祀颛顼、高辛”。高阳乃颛顼,因其封号于高阳(今河南杞县),号称高阳氏;高辛乃帝喾,因其封号于高辛(今河南商丘县),号称高辛氏,二帝因此被称为高王,二帝陵俗称高王庙。陵地古属东郡濮阳,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隶属滑县,1940年归属新置的高陵县,1949年划入内黄县,可惜因陵寝地处黄河古道,清末逐渐被飞沙湮埋。自然环境优美,尤其逢阴雨天气,远远望去,陵地上空雾气腾腾,使人顿感此地灵气弥空,极富神秘色彩,是有名的滑县十二景之一。据滑县旧志十二景图说:“滑,古帝都,颛顼、帝喾之陵寝在焉。其地背山面水,郁葱然。佳哉!乃知宇宙间灵秀之区,非帝王不能享其盛。今垂四千余年,屡经兵燹,而高深如故,弓剑深藏,非神灵呵护不及此。经其地者,仰止凭吊能匆动千秋之感乎?”可见,二帝陵地这块灵秀之区,背靠沙丘,面向硝河,郁郁葱葱,风景宜人,千百年来,是历朝历代帝王的必拜之地,流传至今四千多年,虽屡经朝代更换,兵火战乱,但仍高深莫测,弓剑深藏,经过之人,皆肃然起敬,凭吊祖先。左边的是世袭表。二帝在内黄建业定都后,完成了华夏文化统一大业,然后通过频繁的社会交往和生存斗争,最后融合为一体,形成为华夏族群,同时也产生出大量的姓和氏。从世袭表可以看到,二帝是夏、商、周的先祖,而华夏民族的主要姓氏又大多产生于这个历史阶段。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河南是中国人的妈”,可见中原及中原文化在中国的地位。中国文化起源的中心在黄河,在中原,更进一步说,在安阳,在内黄。内黄是华夏民族之根,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过山门,往西走为宋井遗址。1986从井内挖出棂星门条石和二龙戏珠碑首各一块,还有宋代瓷片和瓦当等遗物。宋井未面世以前,一位有名的风水先生曾来二帝陵闲游,随后对二帝陵的风水赞不绝口,尔后说了一句话:“陵在山上,庙在山腰,水井在山脚”,说完扬长而去。后来,二帝陵看护人员不经意在此处清沙,果真发现了一口井,后经专家鉴定为宋井,风水先生的话得到了验证。看来,二帝陵好风水名不虚传。最近,在梁庄镇曹李庄村东开挖引黄工程中新发现的一块唐开元二年的墓志上有明确记载,一位姓窦的官太爷就把自己的墓地选在了二帝陵的旁边。可见很早以前,颛顼帝喾陵已为周边群众视为圣地,对二帝所创之千秋功德顶礼膜拜,他们以依帝陵而息为希冀,借帝陵瑶光之盛,寄托以荫家道永昌,子孙兴旺的遗愿。那边是1986年清沙面世的老山门,为清代宣统年间修葺。山门拱券洞式,大小共有三个门洞,中间的门洞是三门中最大的一个,其两侧门洞依次减小。之所以有如此区别,是为了显示封建制度的等级差别。中间的门为御门,专供皇帝一人通行,东侧门为陪祭文官通行,西侧门为陪祭武官通行,文东武西,各有规制。从三门处有三条蓝砖铺设的甬道通向祭拜殿,中间的路仅供皇帝一人行走,东路为文官行道,西路为武官行道。我们看,山门规模看似很小,其实下面仍有两米之深没有露出地面。经专家考证,老山门上各朝各代的砖都有,证明了各朝各代都曾有过修葺。看似不起眼的山门,反映出中国改朝换代的变迁史。虽历经战乱,历经水火,几经改朝换代,但二帝陵的神秘和帝王之气始终遮挡不住,这也正是各朝各代帝王一旦登基,各层各类官员一旦上任,说会不惜财力、物力修庙修陵,祈求国泰民安,飞黄腾达的原因。走过甬道,越过棂星门,脚下的为七步甬道。历代文武百官是怎么到此祭拜二帝的呢?先从御桥说起,在二帝陵的西南200米处,有一座三孔六耳虎头御桥,那就是历代百官祭拜二帝的起始地。陵内的守陵人姓寇,皇帝封号寇千岁,赐铜锤朝服,负责组织皇帝命官的祭祀朝拜,如有不遵奠规,铜锤打杀勿论。每逢有人祭拜二帝,寇千岁就身着朝服,手持铜锤到御桥迎接。铜锤往下一指,文武百官下跪,铜锤往上一举,文武百官起立,这样三步一嗑头,两步一叩首,一直过山门,越过前面的棂星门,再通过这条七步甬道到祭拜台祭祖。想想看,文武百官大队人马一路浩浩荡荡拜祭二帝,那场面何等壮观。正前的这座大殿是在唐建基址上修复的仿明清风格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统高10米,长约20米,宽约9米。大殿前有廊柱,后有神门,殿中树有颛顼帝喾塑像。东面和西面是在原址上修复的仿明清风格东西配殿。西配殿内存有二帝陵出土的各种文物。
“四·一二”革命纪念地:“四·一二”革命纪念地在内黄县城南20公里处的白条河园林场东,那里有一处为苍松翠柏所掩映的革命纪念碑亭,亭内耸立一通3.35米高的纪念碑,这便是《四·一二阵亡将士暨殉难同胞之公墓碑》,碑首碑侧为晋、冀、鲁、豫边区党委、行署和军区领导苏振华、晁哲甫、杨得志、唐亮、崔田民、王凤吾、朱程、安法乾、杨锐、李静宜、裴自耕等领导同志的题词。纪念公墓碑记载着1941年4月12日,侵华日军纠集日伪1.5万余人,对内黄沙区革命根据地抗日军民实施血腥大屠杀的野蛮暴行。为悼念为国捐躯的将士暨死难同胞,1942年5月,晋、冀、鲁、豫边区党委率第二十、二十一专区各界,于“四·一二”一周年之际,在此处隆重召开纪念大会,并刻此石碑,建立公墓,以此作为“四·一二”革命纪念地,教育后人以史为鉴,勿忘国耻,励精图治,强我中华。目前,这里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河南省内黄县的“落腔”,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