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武县地图
宁武县相关地区地图:
名优特产
土特产有地毯、黄芪等。最著名的矿藏资源有侏罗纪煤、焦炭、铝土、优质木材落叶松,珍贵的食用菌银盘蘑菇、松口蘑、营养丰富的蕨菜和远销国外的名优产品凤凰牌铅笔、钢丝锁。交通
宁武区位优越,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北同蒲电气化铁路、宁岢铁路、朔黄铁路和宁静铁路共同构成了宁武发达的铁路运输网。宁武站建于1936年,现为二等站。宁武西站建于1998年,隶属朔黄铁路公司管辖。公路,太宁、大运、忻保、崞水、平阳、宁白、忻分等干线公路通过境内。邮编:036700。行政区划代码:140925。区号:0350。民族宗教
有蒙、满、回、藏等11个少数民族,约1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06%,即每1500人中有1名少数民族人士。这部分少数民族人民,大部分是干部、职工家属、少数散居于农村。多年来,各民族互敬互重,团结和睦。信仰宗教的群众都是汉族,基督教有信徒453人,男50人,女403人,活动堂点1个。天主教分布在怀道乡的南沟、下官庄、圪谬沟一带,有信徒352人,男184人,女168人。天主教属忻州堂口管辖,活动堂点2个,会长、副会长7名。佛教信徒,专职僧人10名,其中1名病故,居士60多名,活动在寺庙内进行。人文历史
宁武县,汉置楼烦县,魏、西晋因之,永嘉年废。北宋置宁化军。金称宁化县,为宁化州治。明洪武三年置宁化所(故址在进县南之宁化乡)。成化处建宁武关,清雍正三年置宁武县,为宁武府治。民国元年废府留县,今因之。宁武历史文化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杨庄等处古文化遗址所遗贸的石斧、陶片,为史学界研究黄河中游地区文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古老而善于射骑的楼烦部族(或氏族)便活动在今宁武一带。公元前277年,赵国征服楼烦,赵武灵王为实现灭秦大计,重用楼烦将士,今宁武是其驻扎的主要地域。隋代,几十万工匠在今宁武天池、汾源一带,建筑了规模宏大的汾阳宫。唐代、天池、元池、楼烦是朝迁的重要军马基地。元代,戍边军民开始在今宁武一带屯田垦植,结束了当地有史以来的荒漠状态。明清以来,修内边、筑城池,营建寺庙,宁武一步步发展起来。明洪武年间设镇西卫、属太原府管辖。成化四年立宁武关。嘉靖十九年,宁武为山西镇,统领雁门、宁武、偏头三关军事。清雍正三年始改为宁武县为宁武府治,领“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属山西雁门道。民国初年废府,建国后为“宁武县人民政府”,隶属山西省忻县地区行署辖。1959年1月划归晋北专署,1961年重归忻县专属。“文革”期间改“县人民政府”为“县革命委员会”,属忻县地区革命委员会管辖。1981年3月,县七届人民代表大会改“县革命委员会”为“县人民政府”至今,现为山西省忻州市人民政府管辖。自战国到明末,宁武地区或边关要地,联络内地和北方少数民族的重要通道,或内地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杂居地,民族商贾文化交往的主要地段。宁武特殊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粗犷、刚强的宁武人民,勤劳淳朴的宁武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古代疏通汾水河道、降伏水患的治水始主台骀长期生活在今宁武一带,在今宁武定河村建有“昌宁公家庙”,立祠纪念。汉代著名女文豪班姨妤就是古楼烦人。刘肇文开本县留学外国的先河。丁致中、南桂馨早年参加同盟会,参与辛亥太原起义,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中曾作出重要贡献著名文学吴敬梓之长子吴良曾任宁武知府,政绩显著。宁武籍王春菁、王春葳姐妹在30年代括襄全国网球单打、双打冠军,为宁武和山西人民争得殊荣。抗日战争期间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贺龙、关向应、王震、余秋里长期战斗在宁武一带,留下许多革命足迹和光荣传统。宁武人民出生入死英勇斗争,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旧堡村民兵分队长、晋缓特级民兵英雄张初元创造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敌人来了就战斗,敌人走了便生产的劳武结合的经验,誉满晋绥。席麻洼村民兵队长邢四娃组织带领民兵开荒地种军火田,创办“军火合作社”,妇幼皆知,闻名遐迩。抗日、解放战争期间宁武数以万计的人民支前参战,为革命有1076名烈士牺牲。工农业
共有耕地44.9万亩,主要粮食作物有莜麦、豌豆、山药、谷子、蚕豆、玉米、黑豆、黍子、糜子、荞麦、小麦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黄芥。森林密布,有82万亩原始次生森林,素有华北落叶松故乡之称。以宁武为中心的管涔山林区的天然次生林为华北之最,地处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中段,也是山西省著名水源涵养用材林基地。目前县内自然植被较好,西部以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为主,分布面积较大;东部以阔叶林为主。全县共有82万亩原始次生林,森林覆盖率38%以上,生态环境良好。区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栖息着世界珍禽、山西省省鸟——褐马鸡,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黑鹳、金雕、小天鹅、金钱豹、雪豹、梅花鹿、原麝等160多种珍稀动物,生长着450多种植物和百余种珍贵药材。宁武不仅是山西省的重化工基地,而且是木材生产基地,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境内有管涔山林区,有药用植物上百种,野生食用菌20余种,尤以银盘蘑菇为佳品。此外,全县有天然牧坡66万亩,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27块,500亩以上的133块,100亩以上的990块,以产草量分,年亩产草在1000斤以上的有38万多亩,饲草品种有200多种。水草丰盛,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锰、铝矾土、石英石、水晶石、硫磺、长石、花岗岩、钼、云母、石灰岩、粘土等。煤炭资源得天独厚,为大宁煤田的主要组成部分,探明煤炭储量为360亿吨,含煤面积为1114.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06%。且质良品全、复盖浅,煤种多为石炭纪和侏罗纪煤,具有低灰、低硫、高热值等特点,为优质工业动力煤,是全省重要产煤县之一。宁武煤田储量丰富,煤质好,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前景理想。宁武煤田包括轩岗煤矿,总储量为800亿吨,占全省煤炭总储量的10%。铝矾土工业,铝钒土是我县第二大矿产资源,远景储量在2亿吨以上,占全省20亿吨储量的近十分之一,其中C+D在3700万吨左右,其特点是: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宁武还有丰富的水力资源,水资源总量为0.799亿立方米,高于全省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其中地表水0.4592亿立方米,按亩用水300立方米计算,可发展水地15.3万亩;地下水0.39亿立方米,除工业用水0.1亿立方米外,按亩用水250立方米计算,可发展水地11.5万亩,全县水资源共可发展水地26.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9%。工业有采煤、机械加工、农机修造、五金修配、印刷、地毯、建筑、电力、编织、榨油、酱醋加工等行业。本地主要商品(或行业)
采煤(煤总储量为800亿吨)、机械加工、农机修造、五金修配、印刷、地毯、建筑、电力、铅笔、钢丝锁、编织、榨油、酱醋加工、化工、木材、胡麻、黄芪、黄芥、银盘蘑菇、松口蘑、蕨菜。社会发展
宁武大事记:1467年(成化三年),宁武设关,并配备了三关总兵,统领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三关军事。为山西镇。1725年(雍正三年)宁武始设府,辖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1749年(乾隆六年)知府周景柱等编修《宁武府志》,历13年而成,共12卷。1857年(咸丰七年),知府常文遴和阿克达春合编《续宁武府志》1卷。1860年,下白泉人殷开国响应熊六发动的白莲教农民起义,在下白泉一带安营扎寨,给清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1906年,丁致中、南桂馨、谷思慎在宁武创办山西省立第五中学,宣传三民主义。1913年,宁武始设邮局。1934年,修建宁武火车站,有道发线三股。1937年10月20日,日军第一次侵入宁武县城。10月7日,屠杀居民近4000人。同年10月14日,120师收复宁武。同年,北同蒲宁武段建成通车。1938年,日军再次侵入宁武县城。4月1日驻宁日军北逃朔县。1946年7月1日,宁武解放。1970年6月,宁岢铁路完工。2005年5月8日,宁武第一个网站-----宁武人诞生,其后宁武网、宁武吧、宁武在线等网站纷纷出现,宁武进入了网络时代。2006年7月7日,东寨镇发生爆炸惨案,死亡49人,为宁武有史以来伤亡最大的案件。社会文化:老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推进,社会保障驶入正常轨道。文化教育事业生机勃勃。明正德三年(1508)始设宁文书院,清雍正三年(1725)建府学,乾隆十三年(1748)创鹤鸣书院。但境内居民多以畜牧、狩猎、屯种、从军为业,直至晚清读书者才渐多。1949年初,全县有初级小学107所,入学儿童1000名左右,占到适龄儿童的30%左右。新中国建立后,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1955年宁武初级中学创建,1958年改为完全中学。1986年全县小学达452座,普通中学29座(其中高级中学3座),职业技术学校10座。在校学生总计28284人。全县教职工2196人。全县乡以上医院24所,床位631张。医务人员838人,其中有中级以上职称的26人。每千人平均拥有医务人员6.35人、病床4.78张。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不复存在。全县有文化单位25个,电视差转台2个,电视转播台18个,拥有电视60000余台,电视人口覆盖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