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舆县地图
平舆县相关地区地图:
社会事业
政府效能:认真落实科技奖励政策,召开了科技奖励大会,兑现奖金7.4万元。全年专利申请量133件,位居全市第一名,被认定为省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培育计划县。科技主要职能工作、知识产权工作、防震减灾工作处于全省领先地位。教育“两基”成果巩固提高,荣获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县。投入2.3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基础教育建设项目100个。落实资金7885万元,29.8万人次中小学生享受了“两免”政策,1.7万人次贫困寄宿生享受了“一补”政策。素质教育扎实推进,高中教育快速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取得新进展。城镇教育及民办教育突飞猛进,全市城镇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深入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成功承办了全市第十一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争取资金为30个行政村分别建设了标准篮球场和乒乓球台。完成了县中心医院等5个单位门诊楼、病房楼和73个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并添置了诊疗设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11%,补助28.7万人次,补偿5639.38万元。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无鼠害先进城区”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复检。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县人口出生率11.47‰,人口自然增长率5.49‰。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市“扫黄打非”工作先进县。大力实施广电“村村通”工程,全县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94%以上。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县新增就业人员4782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67人,“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扎实有效。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审批程序,提高了补助标准,城市低保11712人、农村低保28380人,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16座,全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40%。积极开展了“5·12震灾献爱心捐助”、“慈善爱心救助”、困难职工帮扶救助、孤儿帮扶救助、城市及农村医疗救助、艾滋病救助活动,“白内障无障碍县”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加快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发放租赁补贴资金66万元,在全市率先建设廉租住房1万平方米。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双拥”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得到巩固和发展。统计、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气象、史志、物价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围绕构建和谐平舆,扎实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新创建省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单位12个、省农村“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镇3个、市级文明村镇7个。认真组织实施了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基层民主得到加强。坚持依法治县,实行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各项决定、决议,自觉接受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普法教育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明显下降,全县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开展了食品、农资、建材、网吧等专项整治活动,努力消除安全隐患,全县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不断加强信访稳定工作,深入开展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和县委书记县长大接访活动,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荣获全省大接访活动成绩突出县。财政审计监督、政风行风建设、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推进以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行政效能、提高公务员素质为重点的“两转两提”工作,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政府效能进一步提高。禽流感防治:1月30日,平舆县东皇庙乡小陈村吴庄自然村养鸡场发生禽流感疑似病例,经检验确诊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症状。疫情引起省、市、县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县政府立即启动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应急预案,成立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指挥部,迅速采取措施进行防治。一是对畜主进行隔离观察。二是对疫点及疫点3公里内农户饲养的禽类按要求进行捕杀,焚烧深埋,并对疫点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在疫点周围200米内设立封锁线,限制人员、车辆、畜禽出入以及可能受污染物品的运出;在疫区通往受威胁区的交通要道口设立消毒卡点,对过往车辆全部进行消毒;关闭疫点周围10公里内所有家禽交易市场。三是对疫点周围3~8公里内的家禽全部进行强制禽流感免疫,同时加强全县家禽的免疫工作。由于防治行动迅速,措施得力,疫情迅速得到控制,没有再次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2月26日,省、市专家组对该县禽流感防治工作进行了验收,疫情被正式解除
城市建设
2004年以来,平舆县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成太任公园,奚仲公园、月旦岛公园等8个休闲广场和文化公园、12个公益性文化设施、44个街头小游园、52个园林单位。2010年,县城区绿化率、绿地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1.2%、36.8%和9.2平方米,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5平方公里,县城区人口达到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2.8%,较2005年增长18.61个百分点。在2010年9月召开的全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会上,平舆县作为全省2个典型县之一受到省长郭庚茂和副省长张大卫点名表扬,平舆县推进城镇化的做法被确定为全省农产区推进城镇化的范本。一个现代化、充满生机、文明和谐的生态宜居新城,魅力尽情彰显。古今名人
1.孙培昌,著名SEO工程师。2.阚敞(有称阎敞),字子张,东汉汝南郡平舆人。。3.万道同(1870-1958),字慧清,号懒园居士,万冢乡万寨人,晚清贡生,人称万拨贡。4.陈大喜(1832年—1865年),字泰和,今平舆县东皇庙乡老围子村(时为陈家寨),为清末著名的捻军首领之一。5.张熹,字季智,乃东汉桂阳郡临武人,汉灵帝时任平舆县令。他为官清正,爱民如子,百姓尊称他为“青天张令公”。6.陈胜,字涉,汝南阳城(今平舆西北)人。吴广起义领袖者。7.郭了凡(1890-1950),原名郭超尘,平舆县西洋店乡郭寨人。8.许靖(?——222),字文休,河南省平舆县人。年轻时与堂弟许劭俱知名,善于品评乡党人物,尤其重视对人伦品行的评价。少时家贫穷,靠给人磨面维持生活。9.周浚,字开林,西晋时汝南安城人(今平舆老王岗一带),是周平王少子汝坟侯周烈的后裔。浚天资聪颖,承袭家教,善识人才高下,以才辩知名于世。历史沿革
夏、商时期,平舆称挚地,为古诸侯国之一,国君任姓,古城在今西塔寺,周朝时并入沈子国。因文王之母太任归省家书中有“平舆”抵达(即坐车平安回到娘家)字样而得名。周朝,周公之孙始封于沈,建立沈子国,古城在今射桥乡古城村,公元前506年为蔡所灭。战国时期,沈地属楚,为平舆邑。秦朝,置平舆县,治所在今平舆北射桥乡古城村。汉朝,平舆县属汝南郡。三国时期,平舆县属魏,豫州汝南郡。晋朝,平舆县属豫州汝南郡。南北朝,废平舆县。北魏,复置,治所在今平舆县城西南。北齐,废。隋朝,大业二年(606)复置平舆县,属豫州。唐朝,贞观元年(627)废县,辖地并入新蔡县。武周天授二年(691)复置,治所在今平舆县城,属河南道蔡州。五代时期,属蔡州。北宋,属京西北路蔡州。金国时期,属南京路蔡州镇南军。元朝,废县,辖地并入汝阳县,属河南江北道汝宁府。明、清时期,属河南布政使司汝宁府汝阳县。民国时期,属河南省第八区汝南县。1951年4月,复置平舆县,属信阳专区。1965年,信阳、驻马店分为两个专区,平舆县属驻马店专区。平舆人文荟萃,有被尊为“中国胎教第一人”的周文王母亲太任,有秦未率众揭竿而起的张楚政权领袖陈胜.杨明端,有被史界赞为“朝臣三君子”之一的东汉名臣陈藩,有被誉为“平舆渊有二龙”的月旦人物许靖和许劭,还有清未捻军首领陈大喜等无数先贤英烈。先民们因这里地势平坦发明了太平车,既成就了远播天下的平舆美名,更成为中华民族造车技术曾经领先世界的历史见证。神话传说中的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也发生在这里,现在县城还有一株汉朝的古槐树,七仙女其实是真有其人的,是董仲舒的母亲。董仲舒为纪念其母亲在平舆为七仙女修了一座衣冠冢。经济发展
2010年,是平舆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全县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坚持三保、突出转型、强化态势”为着力点,强力推进“三化”进程,完成了县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97.34亿元,同比增长15.3%;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8.03亿元,增长18.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1亿元,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17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4781元,增长15.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013万元,增长34.8%。(一)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坚持把项目带动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大力实施回归工程,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全县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83个,完成投资17亿元,其中5个市属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22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18%。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的瑞升家俬工业园、巨鸿机械已开工建设。全年新上商贸服务业项目59个,完成投资3.6亿元,全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2亿元,增长20.8%。同时,争取上级政策性项目资金2.5亿元,位居全市前列。
(二)工业经济实现新提升。坚定不移的发展工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打造集聚平台。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35.18亿元,增长16.1%,其中限上工业25.6亿元,增长25.2%。支柱产业凸显,形成了皮革皮具、医药生化两大支柱产业,皮革皮具加工企业112家,实现税收9000多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8亿元的惠成皮革集团,年实现产值9.5亿元,纳税2560万元。产业集聚区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新建48套标准厂房,东区规划8栋成品革标准厂房正在施工,省级皮革质检中心即将建成。产业集聚区企业总数达到283家,实现税收1.2亿元,增长60%,被评为全省优秀产业集聚区。
(三)“三农”工作有了新进展。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全县农业实现增加值24.3亿元,增长4.4%。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共发放各项惠农资金1.59亿元。粮油生产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6.95亿公斤,其中夏粮总产4.62亿公斤,连续七年保持增长,荣获市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油料总产4930万公斤,白芝麻平均亩产78公斤。畜牧业有了长足发展,肉类总产量6735万公斤,禽蛋2342万公斤。奶牛业发展迅速,昊坤牧业公司奶牛存栏规模1000多头,日产鲜奶4000多公斤。林业生态县建设扎实推进,完成造林2.55万亩,新植幼树682万株,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45万亩,顺利通过省林业生态县验收。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新建续建县乡公路50公里;以工代赈项目完成投资907万元,新建水泥路37.8公里;3个危桥改造项目正在实施。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15.6万亩,新增旱保田7.8万亩,荣获市“红旗渠精神杯”。夏粮全部实现机播机收,玉米、花生机收率分别达到34%和50%。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省级示范村射桥镇单老新建700户新型住宅,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玉皇庙乡唐庄新村主次干道已全部建成,其它配套设施正抓紧建设。东皇徐寨等9个市县级示范村已完成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