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元县地图
庆元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庆元历史悠久,始置县于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以皇帝年号为县名,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2003年12月11日,同意庆元县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屏都镇五一、五二、五三、五四4个村划归松源镇管辖。调整后,松源镇辖41个行政村、5个社区,镇政府驻地不变(松源街28号);屏都镇辖16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菊水村)。文物古迹
西洋殿,西洋殿位于庆元县西洋村,始建宋咸淳元年(1265),祀奉香菇鼻祖吴三公,又称吴判府殿。殿宇依山傍水,飞檐画栋,雕梁翘角,气势宏伟。每年三月十七日和七月十七日至十九日为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朝拜菇神的进香期,云集诸方山货,举行戏剧表演,宣扬菇民民俗文化。该殿是“香菇之源”的象征。殿旁有兰溪桥,与之珠联璧合,相映生辉。荐元塔,荐元塔又名文明塔,在县城东南18.5公里,享有“文物之乡”誉称的举水乡梅花岭巅。据《吴氏宗谱》法释:“荐者推荐也,元者状元也,意为书乡之帮耳。”塔名源此,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基座高2.5米,占地40平方米,砖砌。原为7层,每层高2米,紫瓦顶盖,魏峨挺拔,后遭雷击。现留五层。系县内仅有的一座古塔。
如龙桥,如龙桥该桥位于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南侧,横跨于举溪,呈南北走向,因其态势与后山山脊的古松林依稀相连,桥似龙首下倾,故名。如龙桥修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其结构复杂,工艺精湛,功能完备,系迄今发现有明确纪年、年代最早的木拱廊桥之一。此桥建筑上颇具宋代遗风,目前在全国已属少见,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考察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济村,大济村位于松源镇,距县城2.5公里。到此肇基的吴氏先祖,历代尊师重教,崇文尚礼,人才层出不穷,使这个历史上不足300人的小村自宋朝至明代陆续涌现出26名进士,被誉为“进士村”。遗存金街、古道、古地道、卢福神庙、吴氏宗祠、木拱廊屋桥、明清民居建筑等诸多古迹文物。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历史名人
姚镇: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更逢连年灾荒,人民的生活陷入极其悲惨的境地。于是,在这本来就是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朝代里,天下英雄豪杰就纷纷揭竿而起,起来反抗。他们各据一方,对元政权进行激烈的斗争,给统治者以致命的打击,导致其摇摇欲坠。但随着斗争势力的各自扩大,竟使天下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你争我夺,混战连连。由于政局极不稳定,致使一些割据者的下属一时难辨前途,他们对形势捉摸不定,只好朝秦暮楚地觅主而助。因此,经常发生了一些因将领叛乱而另外发生的战争,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更深程度的痛苦。人们十分痛恨这些反复无常、黩武用兵的武夫,因而往往毅然自我起来抵制,参与反叛乱、反割据的军事行动。元至正二十二年(壬寅·13621),二月十一(丁亥)日,继驻(吴国公朱元璋所属的)婺州的“苗军元帅”蒋英于二月初七(癸未)日叛,杀吴守臣“参政”胡大海之后,处州“苗军元帅”李佑之、贺仁德也杀处州守“院判”耿再成。据城反吴。浙南一带,局势十分危急。夏四月,吴国公命“平章”邵荣及“元帅”王佑、胡深等兵攻处州。复其城。是役,李佑之自杀,贺仁德败逃缙云,被“耕者”捉送建康诛杀。处州之域才得到平静和安宁。这场战斗中,有着无数群众的支持和参战,他们是战斗的主力军。而我县的“布衣”姚镇就列入这“耕者”之伍。为此,他立下了汗马功劳。姚镇,字彦安。行敏二。庆元县后田姚家村人。生年不详。约生于元至正初或略早。终于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年)。原是“山城一布衣,未荷阃外之寄”,时值天下大乱,百姓难享太平,况以郡城被叛军所据,兵祸时时扰及乡里,更是民间之大患。他忿然已久,同时认识到:“贺氏……虽不与方(国珍)、韩(林儿)、张(士诚)、陈(友谅)等,然攻城略地,未必非割裂之渐”。因而,他便“毅然倡义勇、率同志”,立志从戎,为民除害。家乡的农家子弟与他同志愿,共抱负。每每弃犁锄而执干戈,“农皆为兵”,组成乡兵,参加了平乱的行动。他被任命为“义兵千户”,带领乡兵协助吴兵作战。他们非常勇敢,不怕艰苦,甚至“伏深苇而纵击”,使用了多种战术。最后直至“首虏授首”。在平定李佑之、贺仁德叛乱,特别是在捕捉贺仁德的战斗中,姚镇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处州收复后,姚镇升任为“处州守御万户”,继续参与军务。洪武元年(戊申·1367年)之际,他还说服了一些散居在山寨的绿林人物归正,以利于形成大统之局面,因而还被授予“平阳左卫副千户”之职。之后,再事征战,挥戈疆场。于洪武五年(壬子·1327年),在某次战事中,不幸阵亡。其后,明政权按荫袭之条例,封其子姚桂“千户”之职,以示旌奖。时人对姚镇的赞誉非轻:认为其有“一方倚为长城”之功,其“勋绩不亚三俞”云云。姚镇曾在“高祖定鼎”后受过“录功行赏”。以表彰他戎马生涯的一生。《庆元县志·武职》(光绪版)弁言云:“人生世上,既不能游心艺苑,亦当奋志疆场。如能荣亲荫后,即谓之无负此生也可”。看来,在庆元历史上的武职人物中,姚镇最中其论。庆元有史以来的尚武之人,姚镇可谓是佼佼者了。吴三公:吴三公,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1994年,根据笔者在龙岩村发现的明万历《吴氏宗谱》记载:他“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三月十七日,娶刘氏香蕈。”在兄弟之中,他排行第三,就名叫吴三。后人尊称他为吴三公。吴三少年时代就身高强壮,练就一身好武功,同时跟随做道士的父亲学习道术,传说他与乡亲们一起挑盐过程中堕入深渊,拜五显神为师,受点化掌握了菇术。实际上,他与乡亲们常年行走在龙庆古道的茶木圩一带(古时茶木圩属龙岩村范围)。在烧炭和采集野生菌蕈过程中,发现倒下的阔叶树皮层刀斧砍伤处会出菇,他就和乡亲们搭棚建寮砍树试验,发现多砍多出,有的却砍后不出,发声长叹后用刀斧猛击敲打,数日后却遍树出菇,用枝叶遮盖了的树出菇更多。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初步总结了砍花、遮衣,惊蕈等制菇的特殊技艺。茶木圩这一带因此留下了许多菇寮遗址。其中一个寮址最大,乡亲们最早看到出菇,高兴地叫“倡花了,倡花了”。因而得名倡花寮,此寮址至今还在,连石臼都在。后人就把这一带称之为“香菇湾”,流传800多年,被载入了《庆元县地名志》。十二世纪下半期,吴三携母亲妻儿沿龙庆古道到西洋、盖竹(今竹山)一带制菇并传播菇术。菇术首先在吴三公后裔中传播。他们大都分布龙庆景各地,多数在庆元东部,主要是沿龙岩去福建斜滩的道路附近,并逐步向福建省和江南各省拓展。清乾隆年间,三县菇民达15万人,9万以上是庆元人。吴三母亲刘氏和妻子刘香蕈诚实善良,热情待人。婆媳两人在西洋村古道旁搭棚设茶摊,还煎菇足汤为乡亲治病。吴三公在母亲去世后就把她安葬在附近山脚下。乡亲们为感恩她们婆媳两人,即在茶摊旧址建了二夫人庙。此庙至今尚存。庙前的对联:“圣出西洋香菇母,爱国护民保安康”。反映了数百年来菇民对香菇母的虔诚崇拜和无限信仰。十三世初,步入老年的吴三公,由于子小七在盖竹制菇时从树上跌下不幸死亡。吴三悲痛欲绝,卧床不起,即被抬回龙岩村。吴三公于宋嘉定戊辰年(1208年)8月13日离开人世。据明万历宗谱载:“公葬乌龙墓,与父隔壁,吴处兰花形。”吴处五叶兰花的墓地至今尚存。除了清明节扫墓外,每年农历3月17日(生日)和8月13(祭日)龙岩村民都要到吴三公祠隆重祭拜,数百年来成为固定习俗。西洋殿的习俗则定每年6月16-18日为香期,外出制菇的菇农回乡过节还愿。吴三公去世后五十多年,即宋淳熙元年(1265),根据《庆元县志》记载,盖竹村(今竹山)菇民吴标梦见吴三公父子,后就在村口建灵显庙,开始举行菇神庙会。明初刘伯温国师向朱元章讨封,龙、庆、景三县取得独放香菇专利,明前期菇业有了发展。由于道教盛行,吴三公于“明神宗万历三年,敕封为判府相公”。元朝显灵庙五显神被迎请到县城拱瑞堂。西洋村菇民集资在吴三公生前为母守墓行孝棚址建吴判府庙,此遗址如今仍在。清乾隆年间,菇业大发展,祀奉吴三公的菇民增多,庙小拥挤,三县菇民集资扩建时,将庙迁建至溪边古道旁,即现存西洋殿,光绪元年(1875)被毁后重建,保存至今。西洋殿楹联和道藏记载吴三公是龙岩村人。“手创香菇一方沾恩泽,身骑黑虎随地庇人家。1209年,何谵编修《龙泉县志》时,用185字记叙、总结了香菇的栽培技术。明朝年间制菇术传到了东瀛,因龙庆景属处州府,日本称香菇为“处蕈”,即认为处州是世界香菇的发源地。1989年原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题词:“香菇之源”。1994年12月又为龙岩村吴三公祠题词:“香菇之祖”。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到西洋殿祭拜吴三公。台湾省学者赖敏男博士称吴三公为“中华香菇之神”,并于1995年专程到龙岩村吴三公祠祭拜吴三公。1991年开始,庆元县连续多年举办香菇节,2005年,庆元县政府编辑出版了香菇文化系列丛书,在县城隆重公祭吴三公。鉴于吴三公出生在庆元县龙岩村,最早制菇地在庆元县茶木圩香菇湾,传播菇术最早也是在庆元县西洋、盖竹一带,又有万历宗谱、香菇湾的倡花寮、显灵庙、西洋殿、香菇母墓和二夫人庙等遗迹的留存。龙岩村建香菇文化陈列馆和香菇诗文碑廊,在庆元建全国唯一的香菇博物馆。香菇文化旅游兴起。所以,香菇之源浙江庆元,以庆元香菇之名申报香菇原产地域,有凭有据,有其客观基础,既符合情理,又得到了世界食用菌学者的承认肯定。800多年来,香菇产业早已成为庆元、龙泉、景宁等丽水市各县及全国好多县人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菇民足迹遍布全国,香菇栽培技术已传播全世界。
胡紘:胡紘(1139——1204年),字应期,松源镇坑西村人。自幼颖悟好学,博学强记,才华出众。旧县志载:“家贫无置书钱,有贩者求售,读遍还之即不忘”。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胡紘登进士后,得到刑部尚书京镗举荐,任都进奏院司农寺主簿、秘书等职。绍熙五年(1194年)宋宁宗庆元年间韩侂胄打击政敌的政治事件。绍熙末﹐宋宁宗赵扩由赵汝愚和韩侂胄拥立为帝。赵汝愚出身皇族﹐韩侂胄是外戚。赵汝愚为相﹐收揽名士﹐想有一番作为。朱熹是当时著名学者﹐被召入经筵﹐为皇帝讲书。韩侂胄与赵汝愚不和﹐图谋排斥赵汝愚﹐先后起用京镗、何澹、刘德秀、胡纮等人。韩侂胄当政﹐斥朱熹道学为“伪学”。禁毁理学家的“语录”一类书籍﹐科举考试稍涉义理之学者﹐一律不予录取。庆元三年﹐将赵汝愚﹑朱熹一派及其同情者定为“逆党”﹐开列“伪学逆党”党籍﹐凡五十九人﹐包括周必大等。名列党籍者受到程度不等的处罚﹐凡与他们有关系的人﹐也都不许担任官职或参加科举考试。嘉泰二年(1202)二月﹐史为庆元党禁。外戚知阁门事韩侂胄自持议立宁宗有功,排斥上丞相赵汝愚与侍讲朱熹,利用胡紘与朱熹有宿怨,命时为监察御史的胡紘其起草奏章,弹劾赵汝愚“唱引妫徒、谋为不轨、乘龙授鼎,假梦为符。”初,汝愚尝梦孝宗授以汤鼎,背负白龙升天,后翼宁宗以素服登大宝,盖其验也;斥朱熹为“伪学罪首”,兴起“庆元党禁”。当时满朝言官,无人敢劾朱子。胡紘正要上疏弹劾朱熹,圣旨下来,胡紘官升太常少卿。当时不在其位是不得言其政的,于是他把奏疏交给升为监察御史的沈继祖,由沈上疏。第一大罪,不孝。建宁米最好,而朱子却不让母亲吃,只让她吃粮仓中的陈米,是为不孝。第二大罪,不敬于君。数次辞召不仕,或以有病,或以他事推辞。(缘由见前唐仲友案。),第三大罪,不忠于国。孝宗死,有人说应葬于会稽,朱子却说应改卜他处。第四大罪,玩侮朝廷。“从恩例封赠其父母,奏荐其子弟……乃忽上章力为辞免……此而可忍,孰不可忍。”,第五大罪,怨望之罪。朱子诗中有“除是人间别有天”之句,(大字报说是“和储用之诗”,实际是《武夷九曲》诗)且“犹为死党,不畏人言。”,第六大罪,害于风教。建阳县士人为朱子造塑像,运送过程中倒塌摔坏,致“观者惊叹”。见《四朝闻见录》卷四“庆元党”条,上海古籍《宋元笔记小说大观》4964至4966页),后来胡紘连升起居舍人、工部、礼部及吏部侍郎等要职。胡紘颇有胆识,以一个权力集团的利益攻击另一个权力集团,参与“庆元党禁”,反对在他看来是表面道貌岸然而实为鸡倡狗盗的朱熹“道学”,引起说学界的争论和研究,其意义也是重大的。胡紘在庆元置县中,曾亲具奏章极力请命,旧志载:“时冬官二卿胡公紘,松源人也,为丞相京祈公所推重,首言建邑便,祈公深然之,冬十一诏可:赐名庆元”。庆元三年(1197),因庆元离县治龙泉太远,殊多不便,民众请求建县,州县奏表于朝,纮亦具奏章极力支持,同年十一月,宁宗诏准,并以年号赐“庆元”为县名。嘉泰元年(1201),因“坐同知贡举、考宏词不当而罢”,回乡不久病故。为庆元人民所尊敬。
风土人情
畲族流行的节日与汉族大致相同,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清明做蓬馅(蓬,一种青草,捣碎杂以粳米粉冲成胚,以芝麻赤豆作馅)吃,扫墓;端午用箬包粽吃,挂菖蒲艾叶;中秋打糯米糍粑;重阳蒸糕;过年做年糕等都一样。只是畲家年糕是用一种专用的柴灰泡出碱水,粳米用碱水炒熟再蒸,放石臼冲成团,这种年糕色黄气香质软,畲家“黄米果”,为特色食品。本民族的节日,主要是各村各自定时的祭祖活动,较流行的是三月三染乌饭祭祖先。用乌枝(一种小灌木,深秋果实如黑豆,味甜可充饥,云和方言称从亡碎,景宁方言称山馒头)嫩叶汁杂糯米蒸饭吃。各地对吃乌饭说法不一,有的说是唐代一位畲族首领被官兵围困山上,吃乌枝渡过难关,故以染乌饭纪念;但普遍认为吃了乌饭上山劳动不怕蚂蚁咬,作为保健食品吃。现在三月三日已发展成畲族对歌节,形似广西壮族的“赶歌墟”。庆元特色的节庆有:中国(庆元)香菇节:中国唯一的香菇类节日主办地点在松源镇、大济村等地。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举办,距今已经办了近十届。三堆田螺全村乐:庆元本土知名的乡土节日,主办地点在百山祖三堆村,主要展示浙南高山地区的乡土风情。庆元是中国廊桥第一乡、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中国香菇第一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此外,庆元的百事吉剪纸艺术、香菇功夫、二都戏、忖忖乌传说等也独具地方色彩。自然地理
地形地质:全境山岭连绵,群峰起伏,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北、东部为洞宫山脉所踞,山间盆地相对高度海拔600--800米,斋郎村海拔1210米,是全县最高居民点;主峰百山祖,海拔1856.7米,为浙江省第二高峰。西南部和中部,是仙霞岭枫岭余脉,山间盆地相对高度海拔330--600米。这一地区分布有较多河谷,地势平缓,土质肥沃,灌溉方便,是粮食主要产区,其中黄田、隆宫、安南盛产毛竹;屏都、竹口乃“柑桔之乡”;新窑村海拔240米,为全县最低点。地层主要由晚侏罗系火山岩组成。气候特点: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4℃,降水量1760毫米,无霜期245夭。总的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就局部而言,东、北部气温较之西南部和中部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这一气候,最宜于香菇等菌类生长。
水文状况:河流有松源溪、安溪、竹口溪、南阳溪、左溪、西溪、八炉溪7条,除竹口溪外,均以洞宫山脉为分水岭,向东北流入瓯江,向西南流入闽江,向东南流入交溪(福安江),故有“水流两省达三江”之说。水力资源丰富,已经开发的装机容量有1.56万千瓦,并与华东大电网并联,98.6%的农村可使用电力照明、碾米和其他农副产品加工,全县已于1988年实现初级电气化。
松源溪:闽江支流松溪上源,在浙江省西南。上源有二;北支源出庆元县境洞宫山脉主峰百山祖(1856.7米)西北麓;南支源出庆元举水乡岗尖西北麓;南支源出庆元举水乡风岗尖西北麓。今以北支为正源,南流至新桥外合南支杨楼溪,折西横贯庆元中部,主要经兰溪桥水库,松溪镇,出马蹄岙水库入福建省松溪县称松溪。松溪至建瓯合崇阳溪后称建溪,至南平入闽江。松源溪长59公里,流域面积4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7.77立方米/秒,天然落差756米。上游经山地,坡陡流急;折西过河谷平原,河宽水缓。沿途纳支流众多,以杨楼溪,安溪为主。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5.53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16万千瓦。流域内盛产木材、香菇。
土壤类型:由于生物、气候、成土母质以及地形等因素,土壤类型可分为4个土类、9个亚类、30个土属、72个土种。其分布规律一般是海拔800米以上山地为黄壤;800米以下山地为红壤,局部有黄红壤;中、西部低山台地的山垄、山坡及洪积地等开阔平缓地区多为水稻土。
自然资源:庆元县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全县有林地244万亩,木材蓄积量达73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2%,毛竹山27万亩,有毛竹2794.2万株,是浙江省重点林区和毛竹产地。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22万千瓦,近期可开发15万千瓦。全县最大的大岩坑水电站(装机容量3.6万千瓦,投资2.3亿元)正在动工建设。
土地资源:在全县284.64万亩土地面积中,林业用地243.5万亩,占85.5%;农业耕地16.06万亩,占5.6%;河流3.45万亩,占1.2%;房屋、道路及其他用地21.63万亩,占7.7%。俗称“九山半水半分田”。广阔的山地给庆元人民聚集了巨大财富。
生物资源:据调查,分布有动物100多种,植物200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黄腹角雉、短尾猴、狲猴、穿山甲、黑熊、金猫、云豹、金钱豹、鸳鸯、大鲵(娃娃鱼)、大灵猫、漳鬣羚、白鹇、相思鸟等;珍稀植物有百山祖冷杉、钟萼木、香果树、福建柏、银杏、鹅掌楸、华东黄杉、长叶榧树、天竺桂、沉小樟、短萼黄莲、八角莲、天麻、油杉、银钟花、黄山木兰、凹叶厚朴、天女花、花梨木、斗枫荷、南方铁杉等。此外,盛产厚朴、茯苓、蕲蛇、芸香、西枫斗等名贵药材和松脂、山苍子、锥栗、猕猴桃、茶叶、柑桔等名优特产。这些动植物均分布于以百山祖自然保护区为中心的广阔林区内。
伯乐树(钟萼木)拉丁学名:BretschneidarasinensisHemsi.伯乐树科,本科仅1属1种。别名:钟萼木。落叶乔木,高达20米。又名钟萼木。一般生长在海拔500米至1500米的山地阔叶林中。
杜鹃花拉丁学名:RhododendronLinn杜鹃花科,“杜鹃花”是杜鹃花科的一个大属,全世界约900余种,我国约有530余种,占全世界种类的59%,广布于长江流域各省,主要有猴杜鹃、鹿角杜鹃、云锦杜鹃、映山红等,生于山坡、丘陵灌丛中。杜鹃花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不同的形态特征,小乔木或灌木,有常绿、落叶、半常绿之分。杜鹃花有“花中西施”之称,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与报春花、龙胆花共享“三大高山花卉”的盛誉。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赞它“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杜鹃花药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及有关著作中早有记载,入药部位为花,可以活血,调经,祛痰止咳,祛风湿止痒。
华南虎属食肉目、猫科、豹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猫科动物,俗称大虫、老虎、山神爷,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特别喜欢在针、阔叶混交林中栖息。视觉、听觉极为发达,行走时爪能收缩,没有响声,十分轻巧迅速。虎常单独活动,只有在繁殖季节雌雄才在一起生活,无固定巢穴,活动区域特别大,一昼夜可行走50多公里。能游泳,不会爬树。虎多黄昏活动,白天多潜伏休息,没有惊动则很少出来。虎的寿命一般20-25年。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亚种,野外已少见。我国53只华南虎是全世界现今仅存的华南虎活体,已被国际组织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但这53只华南虎中老、弱、病、残者就占了42只,且雌虎22只,雄虎31只,比例严重失调。因为华南虎至少要达100只才可能维持其种群,仅靠现有的存活数量,这种物种充其量能勉强维持二三十年时间。
黄腹角雉属鸡形目、雉科、角雉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大(61厘米)而尾短。雄鸟浓棕色,上体具皮黄色大点斑,下体草黄。头黑,前颔及颈侧斑块猩红;眼后具金色条纹,脸颊裸皮、喉垂及肉质角橘黄,喉垂膨胀时呈艳丽的蓝色和红色。雌鸟小,下体杂灰色,带白色矛状细纹,外缘黑。罕见于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常绿丘陵山地。泰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主要的保护对象就是黄腹角雉。大鲵属隐鳃鲵科大鲵属,别名:娃娃鱼,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大,头躯扁平,尾侧扁,约为头体长的一半。大鲵一般生活在200~1500米的山区水流湍急,水质清凉,石缝裂隙和岩石孔洞甚多的溪河中。大鲵生活的地方,其地质结构最显著的特点是石灰岩层广布,节理裂隙密于蛛网,新构造运动强烈。
穿山甲穿山甲科穿山甲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穿山甲一是有挖穴打洞的本领,二是身被褐色角质鳞片,犹如盔甲。除头部、腹部和四肢内侧有粗而硬的疏毛外,鳞甲间也有长而硬的稀毛。全长约1米的穿山甲,头小呈圆锥状;唇长无齿;眼小而圆,四肢粗短,五趾具强爪。穿山甲多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丘陵杂灌丛较潮湿的地方挖穴而居。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舌细长,能伸缩,带有粘性唾液,觅食时,以灵敏的嗅觉寻找蚊穴,用强健的前肢爪掘开蚁洞,将鼻唇深入洞里,用长舌舐食之。外出时,幼兽伏于母兽背尾部。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也食昆虫的幼虫等。
矿产资源:地下还蕴藏有金、银、铅、锌、铜、叶蜡石、大理石、石灰石、钾长石等矿产,其中大理石、石灰石和铅锌矿已开采利用。据史载,庆元在明代成化、万历“矿税大兴”时矿冶颇盛,至今在仓岱、岗后洋、八炉等地尚有数百个古矿洞遗址。现据勘测,庆元矿产种类,金属有铀、铅、锌、金、银、铝、锰、钼、钨、铜、铁;非金属有大理石、石灰石、钾长石、叶腊石、稀土、云母、高岭土等。其中隆官的石灰石、石英石已被用于水泥和硅钙合金原料,荷地的稀土矿品位和含量亦冠全省,正在开发中。矿址在松源镇以北老鹰岩附近,矿区面积60.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1992年建成投产,日采选矿石100吨,有职工58名。
百山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庆元县百山祖乡境内,海拔1856.7米,为浙江省第二高峰。生物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地理环境特殊,地形地貌复杂,构成了百山祖独特的自然景观,盛夏无暑,莽林翠松,飞瀑碧潭,鸟语花香,环境幽雅。景区分布森林景观等主要景点十余处,其腹地建有生态旅游中心茶木淤度假村。保存着大面积呈自然原生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大量的野生生物物种,其中“百山祖冷杉”被国际物种保护委员会列为世界最濒危的十二种植物之一,为百山祖所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