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省电子地图 >
三亚市地图
三亚市相关地区地图:

基础建设

交通运输:
公路:海南岛的公路从早期的海榆东、中、西三线发展到,现在的东、西两条高速公路,将全岛的主要县市紧密的联系了起来,在铁路运输不发达的岛上高速公路成了岛上的交通首选,在东、西二线通车之后一直担任着重要作用。是岛上的交通大动脉。东线高速公路、西线高速公路、223国道、224国道、225国道
航空:位于三亚市以西26公里处的三亚凤凰国际机场是国内的运输大机场之一,承担着三亚通往国内乃至世界的重任。三亚凤凰国际机场,IATA代码SYX,位于海南省海南岛三亚市中西北部的羊栏镇凤凰村,东距三亚市中心约14公里,西距天涯海角旅游风景区5公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建成于1994年6月,7月1日正式通航。
港口:三亚是海滨城市,当地人自古靠渔业和航运为生,港口自然是三亚的一大窗口,从早期的榆林港到现在的三亚港都见证着三亚的航运发展!
铁路:西环:西环铁路始建于四十年代,后毁于风灾,2010年12月30日,西环快速线的改造举行了奠基仪式。东环:东环铁路全长308公里,投资202亿元,2010年12月30日正式通车,经过文昌、琼海、万宁、陵水等站直达三亚,仅需90分钟。动车时速达到200公里,预留250公里/小时的提速空间,从海口站发车时间分别为:7:00、8:40、10:15、11:30、12:50、14:30、16:30、18:20、19:00、20:30;从三亚站发车时间分别为:7:00、8:00、9:30、10:50、12:30、14:00、15:11、16:25、18:10、20:10。同时,海底隧道正在规划,到时大陆与海南的交通将更为方便!
城市环境:三亚市区坐落在这样一种优美的以山、海、河为特点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的建设注意城市与自然景观环境、生态环境的协调关系,“山——海——河——城”巧妙组合,浑然一体,构成了三亚市区独特的环境特色。三亚市区环境极为独特,山、海、河三种自然美景集中一地,构成了三亚市特有的自然景观。市区三面环山,北有抱坡岭,东有大会岭、虎豹岭和海拔394米的高岭(狗岭),南有南边岭,形成环抱之势,山岭绵延起伏、层次分明;同时,山脉的延伸将市区分成若干青山围成的空间,为城市不同地区提供了各具特色的空间景观环境。海上回望,群山如绿色屏障辉映出三亚市的妩媚多姿。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三亚面临南海,海湾较多,众多海湾各有佳景。处

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实现稳定增长。认真落实粮食直补等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农业增长16.3%;林业增长5.1%;牧业增长10.3%;渔业增长10.9%。水果、粮食、蔬菜、瓜类、肉类、水产品等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农业经济效益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得到提高。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工业在投资和外需的强势带动下,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支柱产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拉动整体工业持续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6.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6.01亿元,增长16.3%。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6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4.8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全年施工项目169个,其中,房地产施工项目72个,新开工项目达46个。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2.68万平方米;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1.56万平方米;资质内建筑企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534万元。
建筑行业:2007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1.13亿元,比上年增长41.6%。全年施工项目205个,其中,房地产施工项目83个。全部施工项目中,新开工项目87个。资质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13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金融业,金融环境明显改善,信贷较快增长。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22.88亿元,比年初增长36.2%。其中,企事业存款余额102.47亿元,比年初增长70.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4.73亿元,比年初增长15.2%。年末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93.20亿元,比年初增长22.6%。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5.24亿元,比年初增长15.9%;中长期贷款余额77.84亿元,比年初增长24.4%。交通运输,2007年交通运输保持较快增长。2007年,全市旅客运输量2200.1万人,货物运输量1104.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4.5%和20.7%;完成旅客周转量366388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104354万吨公里,分别增长4.1%和21.1%。完成旅客吞吐量538.5万人,增长37.6%,其中,凤凰机场旅客吞吐量531.1万人,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增长36.0%。邮电通信,2007邮电通信业务持续增长。邮电业务总量61229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其中,电信业务量56814万元,比上年增长27.6%;邮政业务量4415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年末全市固定电话用户26.4万户,比上年增长19.4%。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9.9万户,比上年增长17.1%;农村电话用户6.5万户,比上年增长27.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1.2万户,比上年增长16.5%。年末拥有因特网用户3.2万户,比上年增长91.6%。增长13.6%。国内贸易,2007年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其中,住宿餐饮业零售额12.12亿元,比上年增长32.5%。住房、汽车、通讯、旅游成为新消费热点,居民用在教育、文化、卫生、通讯等方面的支出也明显增加,消费需求从收入增长下的简单规模扩张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转变,从实物消费为主,走向实物与服务消费并重的阶段,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在消费结构升级的推动下,该市正在步入一个收入需求弹性高涨的阶段,拉动经济持续加快增长。对外贸易,2007年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市外贸易企业进出口总额66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出口5700万美元,增长39.0%;进口950万美元,减少47.0%,贸易顺差4750万美元。
产业经济:初步核算,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不含农垦,下同)144.31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89亿元,增长10.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52.03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6.39亿元,增长23.8%。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572元,增长14.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07年的21.5%:27.3%:51.2%调整为2008年的21.0%:25.3%:53.7%。2008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9%;第二产业贡献率为14.6%;第三产业贡献率为72.5%。
三亚特产:椰子食品(椰子糖果、椰丝、椰子糕、椰子酱等);咖啡豆、速溶咖啡、椰奶咖啡等;袋装、散装生腰果仁和袋装即食果仁;颗粒胡椒和加工好的胡椒粉等。这些产品在红旗街可购买。椰雕在商业街各店面有售。形状奇特色彩斑斓的虎斑贝、鹦鹉螺、白玉贝、夜光贝、七星螺、五爪螺以及可作烟灰缸的马蹄螺,渔民用作号角的大角螺等。在亚龙湾贝壳馆、市区工艺品商场有售。天然水晶(水晶项链、手链、胸坠、耳坠)在市内工艺品商场有售。标本(蝴蝶标本、蝴蝶画、风筝等)在亚龙湾蝴蝶谷有售。珍珠(海水珍珠、淡水珍珠、珍珠项链、珍珠粉等)在海润珍珠科学馆、京润珍珠文化馆等场所可购买。用海南产的黄牛角和水牛角雕刻,拼接而成的牛角雕在市内商业街可购买。热带果脯(芒果干、益智果等)及热带水果(椰子、菠萝、菠萝蜜、荔枝、芒果、番石榴等)主要购物场所在红旗街。海产干品(鱼干、干鱿、贝类、海参、虾仁、海蛇干、鱼翅、鲍鱼、沙虫等)此类产品在大东海友联海产品超市有售。鹿制产品:美容系列(洗面奶、护肤霜、沐浴夜等)和滋补系列(鹿草片、鹿血酒、鹿骨酒、鹿鞭、鹿肉干等)在天涯海角仙鹿园、市百货商场有售。特色茶(苦丁茶、鹧鸪茶、香兰茶、绿茶和特色茶具等)在三亚市西河西路祥泰大厦一层聚茗阁有售。特色酒(鹿龟酒、山兰玉液、金岳玉液、坡马酒、槟椰酒等)在天成商场、红旗街有售。海南岛岛服:“把海南风情穿回家”,这就是三亚知名品牌“诗尼娅”,别名也称为海南“岛服”,岛服色彩鲜艳,质地优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历史沿革

三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多姿多彩。天涯海角、大小洞天、崖州古城、落笔洞三亚古人类遗址等都蕴涵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公元1912年,崖州改为崖县,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设置保亭、陵水县。崖县保留现辖区域。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同年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三亚市行政建制为市政府、办事处、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全市辖两个管理区、一个办事处(河东、河西管理区,南海办事处),10个镇(藤桥、林旺、红沙、田独、羊栏、荔枝沟、天涯、崖城、保港、梅山),3个乡(高峰、育才、雅亮)。此外还管辖南田、南新、南岛、立才、南滨5个国营农场。三亚地处海南省的最南端,是我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境内汇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田园、风情十大风景资源。2007年北京奥组委宣布三亚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境内火炬传递的第一站。

三亚旅游

美丽风光: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一样,有人说,到海南不到三亚,等于没有到海南。不断开发的新景区,不断完善、不断创新的老品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亚龙湾、贝壳馆、蝴蝶谷、南山佛教文化苑、南山海上观音、爱心大世界、天涯海角民族风情园、鹿回头公园、白鹭公园、凤凰广场,或以自然风光取胜,或以历史遗迹引人驻足,或以宗教文化、人文关怀、民俗风情打动人心,或以国际品牌酒店林立、游乐设施齐全、服务亲切到位而成为度假休闲胜地,让游人留连忘返……,当然,三亚最让国内外游客喜爱和兴奋的莫过于:三亚拥有清新的空气、蔚蓝的天空、碧蓝的大海、和煦的阳光、洁白的沙滩,还有那风光旖旎的亚龙湾、西岛、天涯海角、南山海上观音、蜈支洲岛等独特的、迷人的景区。
东方夏威夷:三亚被称为“东方夏威夷”,它拥有全海南岛最美丽的海滨风光。这里有闻名中外的“天下第一湾”亚龙湾和大东海、三亚湾等优质海滨,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海蓝沙白、浪平风轻,来到这里,你可以看云、观海,在沙滩上悠闲地休息。亚龙湾三面青山环绕,沙粒洁白细腻,海水能见度达7至9米,是三亚最优质的海滩。大东海沙平水暖,是著名的冬泳胜地。三亚湾也很不错。阳光、海水、沙滩构成了三亚旖旎的热带风光,能让人的身心得到最充分的放松。
民族特色:黎苗歌舞是三亚舞蹈艺术的代表,其舞姿态提炼于狩猎耕作基本动作,其旋律提炼于民间传统歌谣。每逢丰收,新春佳节,“三月三”黎苗同胞不约而同,携到带子,来到村寨开阔之地燃起火把,敲响铜锣,舞起“打鹿舞”、“鹿回头”、“椰壳舞“等欢庆舞蹈,自娱乐自乐,唱也融融,舞也融融。其中《跳柴舞》被评为全国优秀舞蹈节目,并被定为全国少数民族保留舞蹈之一。姿态各异的椰工艺品、贝雕工艺品及各种海洋动物标本、蝴蝶标本,是三亚新近崛起于海南旅游商品市场的工艺美术新品种。
旅游购物:三亚旅游购物从无到有。过去,三亚仅有红旗街一条购物街。如今,三亚国际购物中心、解放路步行街、三亚免税店、夏日百货、一方百货、天鸿商场、明珠广场、天成货仓、旺豪超市、解放路步行街,创新五楼(主要分六层,一层主要经营手机,MP3、4,二三层主要经营电脑及办公设备,四五六主要经营服装类),等多处购物中心,为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在游览三亚的旅游胜地之后,游客们都会逛商场、进超市,在琳琅满目的海南三亚土特产品中,搜寻称心如意的归家礼物,高高兴兴地把“海南三亚”带回家乡……,三亚的变化是巨大的,特别是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令世人瞩目。“美丽三亚,浪漫天涯。”这是三亚的城市名片,也是三亚20年发展的缩影和真实写照。
四季着装:三亚的气候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5.4℃,七月平均最高气温28.3℃,一月平均最低20.7℃气温,全年日照时间约2563小时。三亚四季着装情况如下:春天(3—5月中旬)温度在18—32度,平均20度,穿短袖衬衣和棉质衣裙或一个薄外套就可以了。夏天(5月下旬至9月中旬)炎热且有些潮湿。平均温度摄氏26~33度,湿度亦会上升至90%。最高温度36度,宜穿短袖衬衣及丝棉衣裙。而因5月至11月乃台风季节,故应带备雨具。海南有句民俗叫(牛头下雨牛尾晒)就是说海南不怕下雨,更少连绵不绝让人心烦雨季。秋天(9月下旬至12月上旬)温度及湿度下跌,温度为摄氏20—30度,平均25度,湿度约80%。天气晴朗及较干爽。宜穿短袖T恤、衬衣、毛衣及轻便外衣。冬天(12月中旬至翌年2月下旬)温度由摄氏24-28度,平均温度27度,湿度约73%。天气清凉。是旅游客人海滨活动的绝佳选择,而且特别有助于人们的健康。
美食小吃:小吃类:港门粉、海南粉、陵水酸粉、抱罗粉、黑豆饭、海南粽子、清补凉、竹筒饭、海南鸡饭、椰子饭.槟榔,美食:藤桥排骨、临高乳猪、椰子、八宝饭、回族鲜鱼汤、温泉鹅、南瓜饭、加积鸭和乐蟹文昌鸡、东山羊海南菜、黄流老鸭等,水果:芒果、火龙果、荔枝、龙眼、菠萝蜜、甘蔗、香蕉、榴莲、椰子、杨桃等。

民族宗教

民族:三亚市是汉、黎、苗、回等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市总人口52.41万人(2006年统计),其中少数民族人口21.93万人,占总人口的41.8%。少数民族以黎、苗、回族为主,黎族有20.83万人,占总人口的39.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5%;苗族3382人,占总人口的0.65%,占少数民族人口的1.54%;回族7185人,占总人口的1.4%,占少数民族人口的3.3%;其它少数民族人口433人,占总人口的0.08%,占少数民族人口的0.20%。黎族主要分布在一个区、六个镇,即:河东区、海棠湾镇、吉阳(三亚田独镇于2011年1月10正式更名为吉阳镇)、凤凰镇、天涯镇、崖城镇和育才镇;苗族主要分布在凤凰镇的高峰地区,育才镇的雅亮地区;回族主要分布在凤凰镇的回辉和回新两个居委会。,2011年5月10日,市统计局公布2010年三亚市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市总人口中,汉族人口为455595人,占总人口的66.4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29813人,占总人口的33.53%,其中黎族人口209005人,占总人口的30.49%。
宗教:三亚市现有宗教教派三个,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宗教团体有三亚市伊斯兰教协会。全市现有宗教信徒11466人。其中:佛教信徒550人,僧人66人,居士86人;基督教信徒3200人,牧师1人;伊斯兰教信徒7716人,其中阿訇33人。经政府批准登记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九处:一是佛教的南山寺;二是伊斯兰教清真寺6处:南寺、南开寺、古寺、北大寺、西寺、东寺;三是基督教教堂2个:红沙教堂和南边海渔村教堂。基督教组织基督教始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传入崖县,至今有109年的历史。光绪十年(1884年),美国传教士冶基善在崖县乐罗村(今乐东县九所镇)建立起乐罗基督教基金会,光绪十年(1884年)在乐罗建立基督教堂。民国36年(1947年),归国华侨陈忠一教士来崖县传教,在三亚榆林港租民房一栋作教堂,挂牌“基督教堂”(红沙人称为福音堂),入教的有贫民、商人。
活动:礼拜是基督教徒向所信奉的神行礼的一种活动仪式,基督教徒们定于每星期日上午全体到教堂聚会,进行宗教礼拜仪式活动。
教堂:红沙基督教堂始建于1948年。教堂于1966年“文革”期间被拆毁。榆林潭基督教堂(草房)始建于1984年,毁于1952年。三亚市基督教堂于1985年由市人民政府拨款和教徒捐款建成,总面积为200平方米,可容纳教徒400多人。
寺庙:清真寺羊栏回族地区的清真寺(古称佛堂),约有700年以上的历史。已建有不同造型,不同规格,设备齐全的清真寺六座。清真古寺位于回辉乡,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1982年重建,面积为300多平方米。清真西寺位于回辉乡,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1978年恢复重建。殿内面积约300多平方米,可容纳400余人聚会。清真北寺位于回辉乡,建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文革”期间该寺遭破坏,1982年在原寺真址上扩建成400多平方米的大殿。清真寺,伊斯兰教羊栏回族地区信奉伊斯兰教已有700年以上的历史。羊栏地区的回族属于逊尼派中的伊噶瓦尼派,是回辉、回新两村所有居民都尊奉的宗教。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和穆罕默德的《圣训》,以及伊斯兰的教规、戒律,在羊栏回族居民的心目中具有崇高的权威。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琼州学院(原琼州大学)
琼州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祖国最南端的公立本科院校,琼州学院是三亚市唯一一所公立本科院校,三亚校区即将成为琼州学院的主校区。
琼州学院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工程师范学院等学校在2008年4月成为教育部十个“教育援外基地”,海南省乃至华南地区独此一家。并且校风开放,学生受到民主教育。
三亚学院: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吉利控股集团李书福先生资助了学院建设。校园位于风光绮丽、最宜人居的海南省三亚市,依山近海、空气清新。学院下设9个分院、35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目前在校生已近12000人,教职工800余人。三亚广播电视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独立学院,吉利控股集团李书福先生资助了学院建设。校园位于风光绮丽、最宜人居的海南省三亚市,依山近海、空气清新。三亚城市职业学院,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原三亚卓达旅游职业学院)是2001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批准文号:琼府函[2001]15号),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职业学院。是三亚市第一所大学,也是海南省第一所旅游性质的学院。是中国第一所实施“半工半读、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大学。坐落在享誉世界的、如诗如画的旅游圣地——中国三亚。学院规划占地面积20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与三亚卓达集团万亩植物园、雕塑园、落笔洞旅游风景区、国际会议中心、国宾馆、五星级酒店等九大项目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以旅游学院为中心的教育产业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现已搬迁至荔枝沟镇。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是经海南省政府批准并报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新型民办性质、全日制高等职业学院,由我国第四大航空集团——海航集团于2005年4月正式创办。学院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凤凰路218号。学院紧密结合民航事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实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业型的中高级航空及旅游专门人才为目标。
三亚一中:三亚市第一中学是中国名校,海南省一级学校。创办于1926年,始设于宁远河畔鳌山书院,校名为崖县县立中学。1955年秋从崖城迁至三亚河东港门村,定名为崖县中学。1984年撤销县设立三亚市,学校改用现名至今。2005年9月,三亚市第一中学从港门村原址搬迁至鸭仔塘现址,与初中部完全剥离,成为一所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实现了新的跨越,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海南农垦三亚中专学校、高级中学:海南农垦三亚中专学校是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海南省农垦三亚中专学校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是海南省第三十四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校园占地面积300亩,建筑面积38000多平方米,绿化率达40%,学校是一个环境幽雅、布局合理的花园式学校。学校现已形成了中等职业、普通高中及多种初、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的新格局。
三亚技工学校:海南省三亚技工学校/海南三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2005年经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三亚市人民政府与海南省人事劳动保障厅共同整合三亚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以海南三亚技工学校、海南省海洋学校、三亚市职业中专学校为基础设立的国家重点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学校新校区位于三亚市荔枝沟教育园区,占地357亩,计划投资人民币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2006年三亚市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三亚市港务局中学,三亚市港务局中学属于社会力量办学机构,非公立学校。该校假期比其他公立学校少。三亚港务局中学坐落在美丽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市的三亚河畔,位于三亚最繁华的解放路,是一所完全中学。
文化事业:文化三亚建设进程加快。2007年,该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相继落成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准的基础设施,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等事业全面繁荣。全年市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加大,达4971万元,比2006年增长130.6%。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年末有线电视用户达10万户,其中数字电视达3.5万户。
卫生事业: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我市重点加强卫生疾病控制、医疗救助、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加大公共卫生体制改革力度,成立了市卫生疾病防控中心,提高了对各种传染病的预防和监控能力,成功地构建多层次的城乡新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善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保障及卫生监督执法的医疗卫生体系,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全年市财政对医疗卫生投入9770万元,比2006年增长44.6%。到2007年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49个,病床位1921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551人。其中,执业医师887人,执业助理医师212人,注册护士804人。全市共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个、卫生院15个。
人口就业:2006年末,三亚常住人口为53.6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人口死亡率为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7‰。多民族聚居,有汉、黎、苗、回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1.5%,其中黎族18.4万人,苗族3407人,回族7096人。2007年末,三亚常住人口55万人,户籍人口53.52万人,其中农垦系统人口6.89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下,人口再生产步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良性轨道。2006年末三亚城乡从业人员26.81万人,比上年增加0.76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