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区地图
上街区相关地区地图:
建置沿革
区名由来:“上街区”名,沿自“上街火车站”名;而“上街火车站”名,又源于“上街村”村名。历史沿革:上街村属荥阳市峡窝镇地域,距今荥阳市汜水镇东5公里,位于上街区西北2公里处。据民国17年(1928年)重修《汜水县志》记载:武王十有三年己卯(公元前827年),大建公侯于天下,而虢叔封于制,是为东虢。今县(汜水县)东上街镇,传为东虢城故址。穆王养虎于东虞,名其地曰:‘虎牢’,东邻虢地”。因此,古代的上街村是周代东虢国的名区,是古成皋县的名镇,是汜水镇虎牢关的唇齿(东大门)。传说当年虢太子病危,后因扁鹊在这里使虢太子起死回生,虢太子为报恩德在此建卢医庙(至今卢医庙旧址尚存)。从此,始有每年农历四月、十月为期各半个月的药材交流大会,久而久之,卢医庙周围逐渐形成了热闹的街市,成为闻名全国的药材市场,药商来自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西南的云南、贵州、四川,北部宁夏、甘肃等地,上街村成为全国名贵药材的集散地。此会沿至1949年解放以后仍很盛大。1952年后,商界公私合营,私营取消,药业衰败。但时至今日,上街村仍有4月18日、10月25日两个物资交流大会。又据《汜水县志》记载:“今治城创自隋开皇二年(582年),始命为汜水县,定其址于锦阳川东畔。后为唐人变置,至宋又复其地,仍其名。金、元因之。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大水淹没,城郭宫室一空,乃迁置于锦阳川之东十里,古制邑之墟(今上街村)”。因汜水县城地处沟洼低下,明武宗时县治三次被水淹没,故曾三迁于地势较高的卢医庙街市上,这样人们往返上下,时间长了,约定俗成,便习惯地称卢医庙热闹的街市为上街,即现在的上街村。1956年在上街村东南设上街火车站。1957年11月,周恩来总理依据河南铝矿资源丰富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亲自批准我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河南铝业公司建址在上街区火车站南边,遂沿上街火车站名,建上街区。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1)植物资源,植物:辖区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区,各种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种类繁多。绝大多数具有耐旱、耐瘠、适应性强等特点。全区种子植物可分为两门,一是裸子植物门,内有苏铁纲的苏铁目,松柏纲含有银杏目和松柏目——松科和柏科。二是被子植物门,可分为单子叶植物纲和双子叶植物纲,共有30科,约有935个品种。如下述: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豌豆、玉米、谷子、大豆、绿豆、高粱、薯类等29种,290个品种。果品类:苹果、桃、杏、梨、李、核桃、柿、枣、梅、樱桃、草莓、石榴、葡萄等65个品种。蔬菜类:白菜、萝卜、黄瓜、南瓜、丝瓜、苦瓜、冬瓜、西葫芦、芹菜、西红柿、茄子、芫荽、小茴香、辣椒、土豆、菠菜、苋菜、甘蓝、洋葱、大蒜、韭菜、豆角等130个品种。花木类:马尾松、油松、雪松、侧柏、桧柏、龙柏、牡丹、芍药、月季、蔷薇、玫瑰、绣球、菊花、一串红、百日红、千日红、合欢、紫葛藤、枫杨、泡桐、法国梧桐、箭杆杨、毛白杨、垂柳、龙爪柳、女贞、黄杨、中国槐等约有450多个品种。(2)动物资源,动物:全区已知的动物有爬行纲、两栖纲、鱼纲、鸟纲、哺乳纲和昆虫纲等六个纲70多个科、376种之多。其种类名称如下:草鱼、鲫鱼、鲤鱼、青蛙、蟾蜍、蛇、蜥蜴、麻蜥、壁虎、龟、鳖、喜鹊、麻雀、乌鸦、啄木鸟、翠鸟、鸽、野兔、松鼠、地鼠、黄鼬、獾、狗、猫、牛、马、骡、驴、羊、猪、鸡、鸭、瓢虫、螳螂、青蛉、赤眼蜂、蜜蜂、家蚕、棉蚜、红铃虫、蚱蜢、蟋蟀、蝼蛄、地老虎、棉夜蛾、造桥虫、金龟子、天牛、避债蛾、椿象、叶蝉、叩头虫、灰蝶、粉蝶、菜青虫、粘虫、玉米螟、麦蛾、玉米象、红蜘蛛、果类食心虫、枯叶蛾、黄刺蛾、苍蝇、家蝇、牛牤、虱子、臭虫、蟑螂等。农渔业资源:区内主要农作物及产品有: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谷子、芝麻、果类等经济作物,峡窝镇以农作物为主,主要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瓜果蔬菜类。上街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为8154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100万元,林业总产值197万元,畜牧业总产值4699万元。以畜牧业为主。近年来,上街区加快农业产业化调整步伐,已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万亩花椒基地、优质林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和日光蔬菜大棚基地等“四大农业产业基地”,所出产的“五云山大红袍花椒”和“柏庙皇梨”,已成为区域现代化农业的知名品牌。
矿产资源:上街区矿产资源丰富,主要以铝土矿为主。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的主要原料。区内中铝河南分公司管辖小关铝矿、洛阳铝矿、渑池铝矿等5座矿山。铝土矿保有储量1.9亿吨,石灰石12.1亿吨。目前已形成开采铝土矿110万吨、石灰石85万吨的生产能力。据统计,河南省已探明铝土矿产地40处,累计探明储量4.7亿吨,其中地质保存储量4.39亿吨储量,A/S﹥7的铝土矿仅占17%左右。因近十多年来乱采滥挖,大部分矿区被破坏,可开采储量远小于储量,铝土矿矿床保存比较完整的储量仅有1.7至1.9亿吨。资料来源:《上街区志》;《上街区总体规划1999-2010》;《中国(郑州)铝工业园区铝工业发展规划》。
当前形势分析
⑴、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当前人类的生产生活既要满足当前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又不能对后代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⑵、生态经济理论构架的形成。根据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和郑州市二十一世纪地区发展战略。上街区的城市发展目标为以铝工业生产为基地的生态工业城市。⑶、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按照马斯洛的金字塔理论,人们的生活需求正从基本的物质需求上升到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居住模式也同时向居住区模式发展。⑷、行政范围的扩大。峡窝镇正式划入上街区行政范围,其本身给上街区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⑸、铝工业园区建设项目顺利推进。省、市把铝工业作为上街区优势支柱产业发展,并批准设立中国(郑州)铝工业园区,郑州市成立了铝工业园区建设小组,且郑上快速路业已开工建设,这为上街区在今后充分发挥铝工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争取涉铝企业来园区落户,形成铝产业的集聚效应,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⑹、大项目带动初见成效。“十五”期间,长铝公司在上街城区计划投资45亿元建设大鹏电厂、70万吨氧化铝扩建工程、10万吨铝深加工等大项目将给上街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⑺、撤乡建办的顺利完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加快,给上街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等也提供了大好机会。城市建设
近年来,我区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科学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乡控制性详规,初步完成了装备制造业基地、北部体育休闲运动城、中心城区的控制性详规和城市风貌设计。安阳路、新乡路、金华路南段、龙江路西段、洛宁路南段和北段、丹江路、新安路中段、孟津路北段等10条市政道路建成通车。昆仑路的顺利开工,成为厂区共建基础设施的典范。人民广场地下人防工程已完工,顺利完成广场规划、设计、招标工作。完成了38、40街坊230余亩土地详细规划,土地拍卖成功摘牌,全省最大的房地产企业建业集团进驻我区。亚星盛世广场已成为我区居民主要休闲购物文化活动场所。加大公益设施投入力度,“三馆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规划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场馆、行政服务中心、老干部活动中心、峡窝镇敬老院等一批公益性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区建设工程,完成了林业生态区总体规划,左照沟公园和郊野公园建设顺利进行,完成了洛宁路、金华路等路段绿化工程,全区新增公共绿地面积30.96万平方米,人均达到9.43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26.6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92%。扎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制定出台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建立完善了区、镇办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了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制。开展了“全民参与共创建,每周奉献两小时”、“爱国卫生月”等主题活动。全年共清理户外广告10000余块、处理占道经营7000余起,免费开放25所公厕,市容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开展了“环保专项集中整治月”活动,挂牌督办35家企业,督促中铝河南分公司安装完成9号锅炉在线监控设施。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使用,并通过市级验收。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82%,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交通情况:上街区现有国道6.864Km(G310),县道15.812Km(其中X011廿峡线7.524Km和X042上韩线8.288Km),均为二级公路,乡道61.7Km,村道80.7Km。经过2005年以来“村村通”和国家“千亿元工程”项目的实施,我区已经实现所有行政村通水泥油路的目标。X011廿峡线是我区通往省会郑州和G310公路的交通动脉,X042上韩线是我区连接G30连霍高速的必经之路,X011廿峡线和X042上韩线为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纽带作用。近几年来,我区乡道建设得到迅速发展,Y022西杨线、Y156吴营线、Y035夏大线等为我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乡经济一体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村道建设极大方便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解决了农民出行难问题,为加快农民致富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区交通局发扬“团结协作、勤奋敬业、提高素质、争创一流”的精神,努力做到三个服务,力争为促进我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行政区划
概况:上街区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根据“二五”计划建设第二个铝工业基地的需要而设立的一个工业型城区。位于河南省省会郑州市西部,北临滔滔黄河,南依巍巍嵩山,东去省会郑州38公里,西距古都洛阳80公里,位于郑洛工业走廊的黄金分割点。几经改革,现有面积64.7平方公里,辖一个镇,5个办事处,13万人口。交通便利,通讯发达。陇海铁路、310国道和连霍高速横贯东西,与工业相配套的货运站、铁路专用线等设施齐全,从上街出发到郑州国际机场,仅40分钟路程。通讯技术在全省属于一流,已开办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无线寻呼、会议电视、多媒体宽带数据通信、因特网信息等业务,为经济信息化提供了高速的信息平台。资源丰富,能源充足。在辖区内外拥有产权的铝土矿6座,占地1972万平方米;与储量丰富的郑煤集团运距30公里;“西气东输”经过辖区,天然气比较便捷;地下水资源丰富,拥有黄河水提灌处1处,“南水北调”经过辖区;郑州—洛阳—三门峡电网主干线通过辖区,现有22万伏和11万伏变电站各2座。工业基础雄厚,铝产业特色明显。上街素有“铝都”之称,是全国铝工业产业聚集地和技术发源地,区内有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长城铝业公司等具有40多年发展历史的国有大型铝工业企业,聚集着一批实力雄厚的铝及铝相关的民营企业,是亚洲最大的铝工业基地。产品涉及氧化铝、电解铝、刚玉、水泥、铝型材等,形成了规模庞大的铝工业产业集群。伴随着中国铝业河南分公司70万吨氧化铝扩建项目的建成投产,全年氧化铝产量将达到200万吨、电解铝6万吨,多品种氧化铝6万吨、碳素制品10万吨、矿山采剥能力500万吨。上街也是全国重要的阀门生产研发基地,河南上蝶阀门有限公司、郑州市郑蝶阀门有限公司、郑州市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郑州阀门研究发展中心等一批国内重点阀门生产研发企业云集于此,素称“中国阀门之乡”。目前,上街区正在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力争到2010年,实现工业投入累计超过100亿元,主要工业增加值超过100亿元,主要工业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已形成独具特色的万亩花椒基地、优质林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和日光蔬菜大棚基地等“四大农业产业基地”,所出产的“大红袍”花椒和“柏庙皇梨”,已成为区域现代农业的知名品牌。经济实力比较雄厚。2008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7.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5.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6.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7亿元,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3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105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12项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7000多名,其中涉铝专业中高级技术人才达3000余人。境内驻有国家唯一的轻金属研究机构——中国铝业郑州研究院、沈阳镁铝设计院郑州分院、长铝公司设计院等三家涉铝研发机构,处于国内氧化铝、电解铝、炭素等的设计、研究、开发的权威地位,人才荟萃,研发实力雄厚,技术装备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区内有长铝工学院、4所中学(其中外国语中学1所)、2所职业技术学校,每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医疗卫生体系完善,有中国长城铝业公司职工医院(甲等二级)、上街区人民医院、中医院、骨科医院等,具有地市级医疗水平。金融业发达,有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机构13家,可为企业提供各种便捷周到的金融服务。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位较高。“七纵七横”的道路网络已经建成,各种管网设施齐全,体育中心、铝城游泳馆、长铝艺术宫、世纪广场、小游园等装点着这座美丽的城市,城市公交非常便利,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投资环境宽松。实行“零距离”服务、“零收费”制度,行政审批中心、公开办事大厅、国库集中收付中心、郑州诚信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等机构,直接为企业提供各种周到便捷的服务。目前,上街区正在按照“生态立区、科教兴区、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强力实施“大项目带动、城市发展带动、改革开放带动”三大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生态工业(铝业)示范园区,力争在郑州市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开放的上街,诚信的上街,生态的上街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良的环境竭诚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前来考察投资,共同合作,共谋发展。上街区辖5个街道、1个镇:济源路街道、中心路街道、新安路街道、工业路街道、矿山街道、峡窝镇。区人民政府驻中心路132号。济源路街道:代码:410106001,2006年,辖6个社区、1个村委会:中安街社区、商业街社区、新华街社区、淮北社区、三湾街社区、新兴街社区、夏侯村。
中心路街道:代码:410106002,2006年,辖5个社区、2个村委会:汇才街社区、如意街社区、吉祥街社区、鸿元街社区、康乐街社区、聂寨村、任庄村。
新安路街道:代码:410106003,2006年,辖4个社区、1个村委会:朝阳街社区、昌盛街社区、新安西路社区、香园街社区、二十里铺村。
工业路街道:代码:410106004,2006年,辖1个社区、3个村委会:工业路社区、朱寨村、肖洼村、东柏社村。
矿山街道:代码:410106005,2006年,辖1个社区:工人村社区
峡窝镇:代码:410106100,2006年,辖2个社区、23个村委会:振兴社区、晨光社区、北峡窝村、西林子村、营坡顶村、东林子村、老寨河村、杨家沟村、冯沟村、方顶村、柏庙村、魏岗村、东街村、西街村、观沟村、大坡顶村、西涧沟村、寨沟村、郊段村、左照村、马固村、石咀村、沙固村、上街村、武庄村。
行政区域变迁:上古为高辛氏祝融和有熊氏黄帝管辖之地。尧、舜、夏朝属豫州。商代为嚣(ao通敖)地。西周属东虢。春秋属郑国。战国属韩之成皋。秦设郡县,属三川郡成皋县。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三川郡为河南郡,仍属成皋县。三国时期属魏司州部河南郡成皋县。北魏时属北豫州部荥阳郡。东魏时属北豫州部广武郡。北齐属成皋郡。北周属北豫州部荥州、郑州。隋时属荥阳郡汜水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属孟州汜水县,唐、五代、宋仍之。金属南京路郑州汜水县。元属河南江北中书省汴梁路郑州汜水县。明、清属河南布政使司开封府郑州汜水县。中华民国初属豫东道汜水县,民国16年(1927年)废豫东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区,直至解放前归汜水县管辖,1948年秋至1954年秋属成皋县(汜水、广武合并为成皋县),1954年,成皋县、荥阳县合并后,属荥阳县第五区。1958年8月5日,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豫民字(140)号文件批准,从荥阳县划出荥阳周村乡的郎中沟、任庄、左照沟、西郊段、聂寨、东马固和史村乡的夏侯、白马寺、左照、及白杨乡的廿里铺、大园等11个自然村成立郑州市上街区。当时全区人口为2755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9657人。土地面积11.425平方公里。同年8月20日,上街区所辖的11个自然村的10个农业合作社合并,建立上街人民公社。同年12月,荥阳的西马固村划归上街区,上街人民公社辖12个自然村。1959年1月,荥阳市的上街村、东柏社、西柏社、武庄、肖洼、朱寨、沙固、南峡窝、北峡窝、西涧沟、石嘴、胡寨、四所楼、方顶、冯沟、观沟、何寨、魏岗、大坡顶、东郊段、南郊段等自然村,土地面积30.462平方公里划归上街区,和上街人民公社合并更名为马固人民公社。巩县的新中、小关、米河等320个自然村,土地70.954平方公里,人口82822人划归上街区,建立新中人民公社。1961年6月,经郑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将马固人民公社分为马固、峡窝两个人民公社,将新中人民公社分为新中、小关、米河、茶店、小里河5个人民公社。当时区辖7个人民公社。1962年1月,将荥阳县刘河公社的东沟、河东村、柴寨沟、官顶、冯庄、岗寨、徐沟、庵上、后窑、孟沟、申庄、桑树坡、泉沟、任湾、张青岗、东反坡、西反坡、龙潭、煤窑沟、李庄、徐庄、毛沟、南毛沟、申家岭、黄永岭等26个自然村,土地面积11.8平方公里划归上街区,建立上街区肖寨人民公社。1962年2月,接收巩县大峪沟公社的雪庄、黑龙潭和磨岭大队的阎庄生产队,土地4.127平方公里,人口5970人,建立上街区大峪沟人民公社。至此,区辖9个人民公社。是年3月建立上街区中心路街道办事处、上街区矿山街道办事处。当时全区人口有13万,土地面积达127.84平方公里。1963年6月,将马固公社并入峡窝公社,撤销马固公社建制。将茶店公社并入新中公社,是年区辖7个人民公社、2个街道办事处。1964年6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精神,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将大峪沟、小关、新中、米河、小里河5个公社59个大队、571个生产队、680个自然村划归巩县管辖;将肖寨公社全部及峡窝公社大部共23个大队、95个自然村划归荥阳县管辖,至此区辖范围固定下来。保留7个大队、12个自然村,成立上街区农业公社。区辖1个公社、2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近5万,土地17.85平方公里。1971年2月中心路街道办事处分为济源路街道办事处和反修路街道办事处(后改名为新安西路街道办事处)。1996年底,区辖3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乡即济源路街道办事处、新安西路街道办事处、矿山街道办事处及聂寨乡。2001年,撤销聂寨乡,新成立了中心路街道办事处,工业路街道办事处,当时已有5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7.6万人。2004年7月,峡窝镇正式划归上街区。至此,上街区辖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辖区总面积64.7平方公里。资料来源:《郑州市上街区行政区划调整规划说明书》、《上街区志》。
特色文化
地域文化是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它一方面丰富着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街区位于郑州市西部,距省会郑州38公里,东临荥阳市城关乡,南、北分别与荥阳市刘河镇、王村镇接壤,西与巩义市米河镇相连。全区总面积64.7平方公里,辖一镇五办,共有19个社区和30个行政村,人口14万人。上街在明初大迁移时先民入住较多,沿沟挖洞,筑窑为屋,历代增衍。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风土人情。上街区地处豫东平原与豫西丘陵的相交地带,南高北低,山区、丘陵地约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历史上的上街先后为成皋、荥阳、汜水等郡县所辖,1958年因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的兴建,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成立上街区,归郑州市管辖。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上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被称之为“三秦咽喉”。陈胜吴广伐秦、刘邦项羽相争、李自成起义、皮定均豫西支队抗日等无不在此留下踪迹。扁鹊救太子、刘邦斩白蛇、曹操屠佰奢、刘秀马刨泉等历史故事就发生在这里。随着铝厂的建设全国各地迁入人口大增,逐建成区。从原居的老户到新入的居民都有着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这些习俗在相互渗透形成新文化元素的同时,又各自保留延续传承着自身的特色。1、正月十五“闹元宵”民间文艺汇演,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各局委、镇办及驻上单位、企业组织本辖区或企业的秧歌、盘鼓、腰鼓、旱船、高跷、狮子等民间文艺表演队伍积极参加由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新闻出版局等相关部门承办,在济源路和汝南路举办(从07年开始改在亚星盛世广场举办)的大型正月十五“闹元宵”民间文艺汇演比赛活动。
2、送电影进基层,为了更好的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推进和谐社会及新农村建设,从2004年起由政府出资,上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2006年前由文化馆负责)积极组织开展了送电影进农村、进社区、进城中村和广场电影活动。累计放映各类电影数千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灯展:自1982年开始,为丰富我区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使我区人民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区委区政府多次组织大型灯展,观众达150多万人。1988年10月,河南省首届艺术节大型灯展,全省共有5座精灯评为一等奖,上街独占4座,省艺术节办公室曾为上街文化馆颁发了“灯艺之花”的奖旗。
,4、广场文化活动,上街区广场文化活动起始于上个世纪末,先在上街区体育馆内进行,后在体育场广场举办,近几年在盛世广场开展。始终坚持政府牵头、部门参与的原则,一开始就高起点高标准,深受广大市民的拥护,也吸引荥阳、巩义等周边的群众前来观看,每年受益群众均在三万人次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