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山东省电子地图 > 青岛市地图 >
四方区地图
四方区相关地区地图:

旅游资源

青岛达尼(大泥沟头)画家村位于胶南市区以西的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距市区世纪大道6.5公里。村北有松泉山,面积3000多亩,山林茂密、植被丰厚,2004年被胶南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面小康示范村,列入全市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同年被青岛市政府确定为青岛市级森林公园。2006年2月,胶南市达尼画家村(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被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命名为“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是山东省的唯一,全国一共6家。近年来,胶南市张家楼镇大泥沟头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先后引进了青岛绿泽画院、青岛松泉郊游度假村、青岛绿野置业有限公司、青岛松泉疗养院等多家文化旅游企业,其中,青岛绿泽画院占地72亩,一期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画室8000平方米,现有高级画师22人、画工600多人,主要从事油画临摹和创作,作品畅销欧美十几个国家,月出口油画3000多件,创汇20多万美元。2006年,胶南市将突出四大重点,将达尼画家村建成“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一是全力推进达尼画院的建设步伐,年内确保青岛绿泽美术学校新教学区投入使用,三年内达到大专艺术学院的教学水平,实现招生2000人规模。二是投资580万元,建设达尼画家村文化大院,设立绿泽油画、胶南年画、民间剪纸等艺术品展厅,搭建融休闲娱乐、农民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平台。三是加大村居改造力度,建设半欧式别墅、画师画工公寓和餐饮娱乐、消费购物等商业区,将达尼画家村建成碧水绿地、别墅连排的花园式现代新村。四是深入挖掘自然资源潜力,搞好文化底蕴开发。加快文化设施建设进度,对山泉河进行综合治理,建成一条景观河道。规划建设山泉公园,安装艺术路灯、特色座椅以及人文雕塑等,营造浓厚的人文、艺术氛围。加快生态旅游开发步伐,大力引进一些文化产业项目、生态旅游项目和观光农业项目,建设旅游宾馆和停车场,2006年日接待能力达到200人以上。到2007年,将达尼画家村建成占地180亩,集画室楼、教学楼、资料室、摄影室、展览馆、美术馆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基地,实现年销售收入6000万元,文化旅游产业产值1.2亿元。湛山寺位于太平山东麓,中国近代兴建的最后一批佛教名刹之一。1931年夏,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叶恭绰(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画院院长)和佛学家周叔迦等来青岛避暑,见到道教盛行,佛寺罕见,决定募捐在青岛建造寺庙。工程自1934年4月开工,1945年全部竣工,历经5期。湛山寺坐北向南,是一座五进院落。依地势北高南低,拾阶而上,第一进为山门。山门外台阶右侧有放生池,小桥石栏,风景颇秀。山门前一对石狮为明代遗物,正门横匾“湛山寺”。第二进为天王殿,供奉弥勒菩萨。第三进为大雄宝殿,是全寺主殿,供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第四进为三圣殿,门上有“海印遗风”匾额,是为纪念明末高僧憨山大师。殿内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第五进为藏经楼。寺内佛像皆为杭州陆启塑造,多姿多态,栩栩如生。寺院东南侧山丘上建有7级浮屠,名“药师琉璃光如来宝塔”,常称“药师塔”。湛山寺三面依山,南眺大海,周围风光秀丽。夏季绿阴匝地,海风习习;秋季霜叶如染,是赏秋佳地。著名作家郁达夫曾赞为“湛山一角夏如秋。”20~30年代,湛山周围曾一度成为中外富绅咸集之避暑颐养区。山南曾辟有高尔夫球场,海边曾辟湛山海水浴场(第四海水浴场)。30年代初湛山寺的开光、佛学会、佛教学校的开办及湛山庙会的兴盛曾一度带动形成青岛的宗教旅游。文化大革命中,湛山寺遭严重破坏,现已修整对外开放,成为青岛宗教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1982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将湛山寺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云庵又名大土庵,始建于明朝,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文革时遭破坏。1982年十二月该庵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民族文化,四方区人民政府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将海云庵由原来的112平方米扩建为现在的162平方米。于1990年7月动工,1991年9月竣工,1994年9月正式成为宗教活动场所。海云庵是四方民俗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为青岛著名的明代建筑,占地800平方米。一进院落,外以灰垣相围,内有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和钟楼、鼓楼。庵内一株高大的古银杏枝繁叶茂,环境十分清静。庵内大殿供奉观音大士,左右配殿分别供奉龙王、关公、比干、老君、鲁班等。1923年重修时,增建钟、鼓楼各一座,近年又在庵前辟建广场,是青岛市区唯一一座开展宗教活动的道教庙庵。海云庵自建成以来,香火一直旺盛,尤其每年正月十六庙会期间,四乡八邻赶庙进香,热闹非常。庙会上尤以乡亲们用山楂、红枣、山药、桔子制作的各式糖球为最多,遂逐渐形成了以糖球为特色的传统庙会,人称“糖球会”。大珠山在胶南市东南部海滨,它南北长20多公里,直插入海,主峰大砦顶海拔486米,总面积65平方公里。无论从东面还是从西面远望,大珠山都是一道青峰相连的半岛风景。它枕沧海波涛,挂高天风云,铺大地葱翠,既清新秀丽,又气象万千。《齐乘》和《掖海丛书》都称大珠山为“岸海名山”。清乾隆年间的《胶州志》则说它是“州中第一胜地”。大珠山是古代高士隐居、僧尼修行和文人墨客探幽的地方。1994年,胶南市把大珠山辟为旅游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外开放。大珠山的古迹多,主要有石门寺大雄宝殿、天然石门、墓塔林、吟诗台、麻衣庵、珠山石室和3处隋唐石窟等,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大珠山的奇石多,主要有僧道对弈、大佛说法、菩萨献睡姿、雄狮护胜、虎踞山巅、天鸡鸣翠、卧象守玉溪、僧人读经、猪八戒背媳妇、倒坐观音、青蛙望山等50多块,数量之多,形神之肖十分罕见。大珠山的奇花异草多。大珠山东麓有一山谷,天然生长着杜鹃花、迎春花、棠梨花、野玫瑰、芙蓉等大量花卉。珠山杜鹃有三种:蓝荆子、映山红和崆峒花,面积一万多亩。每年4月,她们竞彩比美,花潮如涌,花海浩瀚,一直开放到五月中旬,每年杜鹃花开时节都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踏青赏花。1993年以来,景区先后建设了石门寺大雄宝殿、墓塔林、天王殿、玉泉宫、磨铁庵、钟楼、鼓楼、念佛堂等,并进行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景区进行了绿化美化。

经济发展

四方区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财政收入9517万元,比上年增长15.8%。四方区由老城区、新经济区和西海岸经济开发带三部分组成交通枢纽区、加工工业区、民俗民情旅游区,在全市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内交通发达,是公路、铁路、航空、海港的门户和必经之地,距海港2公里,距机场10公里,铁路纵贯全区,区内的四方火车站和沙岭庄火车站两处客货混合三等中间站――青岛市长途汽车站坐落于区内,年旅客送量180万人次/年。区内现有道路128条,道路长度为106.69公里,道路面积1.96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为5.66%。根据区域功能定位,四方区适时提出了东西抓开发,老区抓改造,“两翼齐飞,优势互补”的总体思路和“三产兴区”方针,东部新经济区毗邻老市区和高科园双向经济辐射的特殊地理位置,设有工业园一处,占地28.67公顷;西部的西海岸工业园,占地20.1公顷,该园南靠青岛港八号码头、瑞昌路跨铁路立交桥以及规划中的青岛市青黄跨海大桥市区桥头堡,西邻胶州湾高速公路和正在筹建中的西海岸集装箱码头,北靠青岛铁路货场和沙岭庄火车站,同时还毗邻四方区湖岛保税库,可发展邻海加工、汽车工业、电子工业、饮料工业、商业等。按照规划,四方区今后的发展将立足干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和交通优势,重点优化完善区域功能和产配置,逐步形成中部第三产业发达,东部新兴工业商业集聚繁荣,西部港口,仓储、临港工业发达,三大区域全力并进的发展格局,成为极具投资价值的区域,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越、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城区。工业情况;1998年,该区共有工业企业单位194个,职工人数5378人,全区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8亿元。按经济类型分,集体工业完成产值2.53亿元,其中乡办工业完成产值1.43亿元。区内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食品加工、纺织业、服装、机械、化工、电子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仙有四方机四车辆厂、海尔集团、青岛发电厂等国家部委、省、市直属企业大中型110余家,区属企业356余家。
经济概况:四方区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6.6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0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第三产业增加值4.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财政收入9517万元,比上年增长15.8%。
工业情况:1998年,我区共有工业企业单位194个,职工人数5378人,全区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8亿元。按经济类型分,集体工业完成产值2.53亿元,其中乡办工业完成产值1.43亿元。区内工业门类齐全,已形成食品加工、纺织业、服装、机械、化工、电子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区现有四方机四车辆厂、海尔集团、青岛发电厂等国家部委、省、市直属企业大中型110余家,区属企业356余家。
对外开放:四方区初步形成了以老城区为依托,以新经济区西海岸为两翼的发展格局,新经济区是一处极具开发价值的黄金宝地,目前已有来自韩、美、澳等国的13个处资项目被列入“青岛市百项工程”,一期工种投资1.3亿元,可建成包括集装霜、仓储和临港工业、保护业务等在内的多个功能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老城区地理位置优越,配套设施完善,原有工商企业数量多、行业广,吸引着众多外商在此举办合资、合作项目。截止目前,全区已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沙特、澳大利亚、荷兰、巴西、意大利以及港澳台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共批准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130余家,合同利用外资1.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9000万美元。1998年,全区对外贸易出口交货值达2280万美元,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另外,由青岛海关批准,四方区已在新经济区和西海岸经济开发带设立了保税仓库两个。1994年与韩国大邱市达西区缔结为经济协作区
个体私营:四方区个体私营经济是全区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的层面之一,1998年全区个体工商业户达6277户,私营1411户,从业人员2.1万人,注册资金6.6亿元,实现总产值1.56亿,销售总额和营业收入7.3亿元,其中三产收入已占全区总额的50%以上,完成的区级税收占区财政收入的12.2%,技改投资占全区总额的80%,个体经济正向规模化、科技型迈进。
乡镇企业:四方区乡镇企业是全区中的一支生力军,现有14家由自然村转体形成的农工商公司14家,其所属企业共171个;镇办企业5家,经营范围已扩大到机械、化工、橡胶、塑料、工业设备安装、印刷、饮食、商贸、房地产等多个领域。1998年共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48568万元,同比增长20.2%,实现税税3372万元,其中闫家山企业总公司的年企业总收入已过亿元,所属企业压力容器厂具备国家二级资质;乡镇企业集团――华星集团公司,注册资金达到6000万元,已形成相当规模;丰华公司则是省内首家出售改制的乡镇企业,1993年1月27日《大众日报》在头版予以报道。
第三产业:四方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发展较快,目前,全区各类市场39处,其中,青岛花卉市场、灯具市场、汽车配件批发市场是具有一定影响、一定规模的特色市场,市场交易辐射全国各地。98年全区第三产业销售收入12亿元,“三产”增加值4.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3亿元。

四方区的一些高校

青岛科技大学(四方校区)地址:四方区郑州路53号,青岛理工大学(四方校区)地址:四方区抚顺路11号

历史沿革

四方区建于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600多年前,四方地区隶属莱州府即墨县管辖。相传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始,即有云南等地移民陆续迁徙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错埠岭、洪山坡、徐家坡、徐家村、吴家村、湖岛村、小村庄、四方村等村落,历代均属即墨县管辖。1897年11月前属即墨县,德国侵占青岛后,先后为德、日占胶澳租借地。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属青岛辖区。后与原沧口区合并为四沧区。1935年5月,首次单独设立四方区;同年9月,四方、沧口两区再次合并为四沧区。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仍设四沧区。1951年8月正式设立四方区。1954年7月错埠岭划归四方区;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四方区面积由22.48平方公里增加至现在的34.55平方公里。

自然地理

地质地貌:四方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以断裂构造为主。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出露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地势起伏不平,东高西低,南北趋向平缓,西部临海,海岸线长5.83公里。区内有坛顶山、双山、孤山、大山、水清沟东山、水清沟东南山、嘉定山、北岭山等8个山头,皆为南北走向。最高峰是北岭山,海拔116.32米;其次是嘉定山,海拔110.4米。土地总计51876.87亩,人均占地0.15亩,其中居住用地630.21公顷,人均居住18.44平方米,工业用地874.88公顷。
气候:北温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3℃,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2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3℃。
潮流:胶洲湾四方海岸线一带的潮流属于规则半日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最大潮流方向平行于海岸。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平均涨潮流速为72cm/s,平均落潮流速为60cm/s。
河流:区内有水清沟河、杭州路河、郑州路河、小村庄河、海泊河、李村河和张村河等9条河流,区内河道总流程42公里,均为季节性河流。其中张村河、李村河、海泊河为主要河流,均流入胶州湾。
水资源:区内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崂山水库;市区井群、大沽河、棘洪滩水库等
土壤:主要有3种土类,棕壤主要分布在原东部村庄,潮土和盐土主要分布在西部海岸。
自然资源:土地总面积3458.46公顷,其中居住用地630.21公顷,工业用地874.88公顷。区内用水主要来自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大沽河水源地及市区井群等。西海岸滩有较丰富的贝类海产。东部山丘与北岭山、嘉定山等有自然林与人造林。

风土人情

海云庵:海云庵坐落在青岛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为道教庙宇。庙内有南北唱殿堂两座,正堂供奉观音老母,南殿供奉比干、关羽,左右配殿供奉龙王、老君。古时,海云庵属崂山太清宫下院,长年驻道士3人。
海云庵又名大土庵,始建于明朝,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文革时遭破坏。1982年十二月该庵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民族文化,四方区人民政府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将海云庵由原来的112平方米扩建为现在的162平方米。于1990年7月动工,1991年9月竣工,1994年9月正式成为宗教活动场所。海云庵是四方民俗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为青岛著名的明代建筑,占地800平方米。一进院落,外以灰垣相围,内有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和钟楼、鼓楼。庵内一株高大的古银杏枝繁叶茂,环境十分清静。庵内大殿供奉观音大士,左右配殿分别供奉龙王、关公、比干、老君、鲁班等。1923年重修时,增建钟、鼓楼各一座,近年又在庵前辟建广场,是青岛市区唯一一座开展宗教活动的道教庙庵。海云庵自建成以来,香火一直旺盛,尤其每年正月十六庙会期间,四乡八邻赶庙进香,热闹非常。庙会上尤以乡亲们用山楂、红枣、山药、桔子制作的各式糖球为最多,遂逐渐形成了以糖球为特色的传统庙会,人称"海云庵糖球会"。海云庵之名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500多年前的一天,海中漂来一根巨大的圆木,上面载着一家老少。人们把他们救上岸后,始知他们的渔船在海里出了事,多亏漂来这根圆木,才使全家幸免于难。当地百姓认为这是神的庇佑,遂用这根圆木建起了一座庙宇。因为庙宇附近是大鹤鸟群居栖息的地方,又长年云雾缭绕,就根据"海为龙天地,云是鹤家乡"之意,命庙名为"海云庵",庙前一条街为"海云街"。每年第一个大潮日,也就是大圆木漂来的那一天--正月十六,为开庙逢会日。这天,邻近村民就前来进香许愿,祭扫神灵,祈求丰收和海上平安。各地艺人赶来献艺,商贩设摊叫卖,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由于庙宇附近盛产山楂,商贩们多用它做成糖球在庙会上叫卖,久而久之,海云庵庙会便被民众称为"海云庵糖球会"。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海云庵这一历史遗迹加以保护。1982年12月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筹款对庙宇进行了全面修复。同时对糖球会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民俗节日加以正确引导,使之集文化、体育、经贸、旅游于一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民俗活动为主,淡化迷信习俗,会期也从1天延长至3天。如今,每逢庙会日,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会上,茂腔、柳腔、皮影、杂耍、剪纸、年画、秧歌大赛、锣鼓大赛等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山楂、软枣、山药豆、橘子瓣等品种不同、造型各异的糖球令人垂涎;各类手工艺品、风味小吃又让人应接不暇。每年前来赶,会的中外游客都在百万人以上。1990年,"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

四方区地势

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东南北三面丘陵环绕,西部临海,地势起伏不平,政区呈不规则长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