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区地图
四方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四方区建于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600多年前,四方地区隶属莱州府即墨县管辖。相传明朝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始,即有云南等地移民陆续迁徙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错埠岭、洪山坡、徐家坡、徐家村、吴家村、湖岛村、小村庄、四方村等村落,历代均属即墨县管辖。1897年11月前属即墨县,德国侵占青岛后,先后为德、日占胶澳租借地。1922年北洋军阀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属青岛辖区。后与原沧口区合并为四沧区。1935年5月,首次单独设立四方区;同年9月,四方、沧口两区再次合并为四沧区。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仍设四沧区。1951年8月正式设立四方区。1954年7月错埠岭划归四方区;1994年青岛市区划调整,四方区面积由22.48平方公里增加至现在的34.55平方公里。社会事业
文化事业:四方区现有幼儿园、小学34所,其中国办小学29所,企业办小学5所,职业中专1所。在校学生2.8万人,教职工1628人,教职工有40%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全区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设施配套齐全,已形成了教育教学管理法制化、教育科研先导化、教育评价科学化的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多项教育改革措施及整体管理水平保持青岛市先进水平。全区62%的小学成为省、市、区各级规范化学校、特色学校或素质教育示范学校;30%的幼儿园达到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标准;职业中专师资力量雄厚,教育教学规范,是青岛市同类党校中千人大校。自1996年,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区和青岛市素质教育示范区之后,1998年又被山东省教育委员会授予了“山东省素质教育先进区”的光荣称号。科技:四方区现有各级各类科研机构17个,科研人员3618人。1997年以来,全区有10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有140项科技项目获国家专利,有3人荣获国家科技工作先进个人。97年被评为国家科技工作先进城区。
文化:四方区现拥有二极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图书10万册。文化馆1个,文化活动站13个。档案馆1个,馆藏7070卷。影剧院、文化宫、少儿活动中心、俱乐部共8处,各类文化活动场所共518个。每年一次的民间民俗传统庙会――海云糖球会,1991年被列为全国百项节庆之一。由四方区发起的“少年儿童自绘文化衫大赛”,已先后与北京、上海、天津、香港等地联合举办6届,专题片《青岛流行文化衫》分别在山东卫视台、中央电视台播出。1996年,由四方华星影视中心投资拍摄的《滑板梦之队》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三等奖和中国电影“童牛奖”。1993年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区。
卫生:全区有各类卫生机构18处,其中医院16个。医院床位2328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7张。卫生专业人员3723人,卫生技术人员2750人,高级职称人员396人,中级职称806人。区卫生防疫站先后获山东省科普先进单位、青岛市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先进单位、计免第三个85%达标先进单位。妇幼保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4名,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人,拥有多部专业医疗保健设备,通过了部频标准“一甲”验收。
四方区地势
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低,东南北三面丘陵环绕,西部临海,地势起伏不平,政区呈不规则长方形。风土人情
海云庵:海云庵坐落在青岛四方区海云街1号,始建于明代,迄今已有500余年历史,为道教庙宇。庙内有南北唱殿堂两座,正堂供奉观音老母,南殿供奉比干、关羽,左右配殿供奉龙王、老君。古时,海云庵属崂山太清宫下院,长年驻道士3人。海云庵又名大土庵,始建于明朝,迄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文革时遭破坏。1982年十二月该庵被列为青岛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弘扬民族文化,四方区人民政府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将海云庵由原来的112平方米扩建为现在的162平方米。于1990年7月动工,1991年9月竣工,1994年9月正式成为宗教活动场所。海云庵是四方民俗旅游区的重要景点,为青岛著名的明代建筑,占地800平方米。一进院落,外以灰垣相围,内有大殿、东西配殿、东西厢房和钟楼、鼓楼。庵内一株高大的古银杏枝繁叶茂,环境十分清静。庵内大殿供奉观音大士,左右配殿分别供奉龙王、关公、比干、老君、鲁班等。1923年重修时,增建钟、鼓楼各一座,近年又在庵前辟建广场,是青岛市区唯一一座开展宗教活动的道教庙庵。海云庵自建成以来,香火一直旺盛,尤其每年正月十六庙会期间,四乡八邻赶庙进香,热闹非常。庙会上尤以乡亲们用山楂、红枣、山药、桔子制作的各式糖球为最多,遂逐渐形成了以糖球为特色的传统庙会,人称"海云庵糖球会"。海云庵之名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500多年前的一天,海中漂来一根巨大的圆木,上面载着一家老少。人们把他们救上岸后,始知他们的渔船在海里出了事,多亏漂来这根圆木,才使全家幸免于难。当地百姓认为这是神的庇佑,遂用这根圆木建起了一座庙宇。因为庙宇附近是大鹤鸟群居栖息的地方,又长年云雾缭绕,就根据"海为龙天地,云是鹤家乡"之意,命庙名为"海云庵",庙前一条街为"海云街"。每年第一个大潮日,也就是大圆木漂来的那一天--正月十六,为开庙逢会日。这天,邻近村民就前来进香许愿,祭扫神灵,祈求丰收和海上平安。各地艺人赶来献艺,商贩设摊叫卖,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由于庙宇附近盛产山楂,商贩们多用它做成糖球在庙会上叫卖,久而久之,海云庵庙会便被民众称为"海云庵糖球会"。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海云庵这一历史遗迹加以保护。1982年12月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筹款对庙宇进行了全面修复。同时对糖球会这一深受群众欢迎的民俗节日加以正确引导,使之集文化、体育、经贸、旅游于一体,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以民俗活动为主,淡化迷信习俗,会期也从1天延长至3天。如今,每逢庙会日,四面八方的游客蜂拥而至。会上,茂腔、柳腔、皮影、杂耍、剪纸、年画、秧歌大赛、锣鼓大赛等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山楂、软枣、山药豆、橘子瓣等品种不同、造型各异的糖球令人垂涎;各类手工艺品、风味小吃又让人应接不暇。每年前来赶,会的中外游客都在百万人以上。1990年,"海云庵糖球会"被列为国家重点旅游项目。
自然地理
地质地貌:四方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以断裂构造为主。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出露广泛。岩浆岩以元古代胶南期月季式片麻状花岗岩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岗闪长岩和崂山式花岗岩为主。地势起伏不平,东高西低,南北趋向平缓,西部临海,海岸线长5.83公里。区内有坛顶山、双山、孤山、大山、水清沟东山、水清沟东南山、嘉定山、北岭山等8个山头,皆为南北走向。最高峰是北岭山,海拔116.32米;其次是嘉定山,海拔110.4米。土地总计51876.87亩,人均占地0.15亩,其中居住用地630.21公顷,人均居住18.44平方米,工业用地874.88公顷。气候:北温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2.3℃,最热的8月份平均气温25℃,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1.3℃。
潮流:胶洲湾四方海岸线一带的潮流属于规则半日潮流,运动形式以往复流为主,最大潮流方向平行于海岸。涨潮流速大于落潮流速,平均涨潮流速为72cm/s,平均落潮流速为60cm/s。
河流:区内有水清沟河、杭州路河、郑州路河、小村庄河、海泊河、李村河和张村河等9条河流,区内河道总流程42公里,均为季节性河流。其中张村河、李村河、海泊河为主要河流,均流入胶州湾。
水资源:区内水资源主要来源于崂山水库;市区井群、大沽河、棘洪滩水库等
土壤:主要有3种土类,棕壤主要分布在原东部村庄,潮土和盐土主要分布在西部海岸。
自然资源:土地总面积3458.46公顷,其中居住用地630.21公顷,工业用地874.88公顷。区内用水主要来自崂山水库、棘洪滩水库、大沽河水源地及市区井群等。西海岸滩有较丰富的贝类海产。东部山丘与北岭山、嘉定山等有自然林与人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