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克斯县地图
特克斯县相关地区地图:
县情简介
特克斯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山脉北麓的褶皱带,伊犁河上游特克斯河流域,特克斯-昭苏盆地东段。东和东北接巩留县、和静县,南与拜城县相连,西和西北与昭苏县、察布查尔县交界。县城特克斯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852千米。全县总面积8079.67平方千米,总人口155113人(2003年)。有哈、汉、维、田、柯、蒙、锡等22个民族。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四批历史文化名城。邮政编码:835500代码:654027电话区号:0999拼音:TekesiXian,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南部是南路天山,北部是中路天山,中间是特克斯河谷平地,自西向东倾斜。特克斯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属温凉半干旱山区气候,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5.3℃,年极端最高温度33.5℃,最低温度-32℃。年均降水383毫米。特克斯县距伊宁市119公里处,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全县总面积8352平方公里,现辖1镇7乡、6个农牧场、1个养蜂场。县境驻有新疆军区马场、农四师78团和天西局特克斯林场。总人口14.3万人。特克斯县城是我国唯一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特克斯县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发展畜牧业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金、铜、镍、银、铂、铅、锌等。非金属矿有云母、翠玉、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煤等,矿业开发必将成为该县的重要产业。特克斯特有的果品生产逆温带面积大,昼夜温差明显,果品质量好。伊犁河的最大支流----特克斯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农作物主要有春小麦、玉米、胡麻等,甜菜、烤烟、部分中草药等经济物也先后试种成功。其中烤烟生产已作为该县的第一突破口。特克斯八卦城----一座体现易经文化内涵的八卦奇特奥秘形式的城镇已初具规模。此外,在八卦城周围,还有一大批乌孙古墓、古代岩画和草原石人以及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牧区、原始森林和温泉疗养所。如:中外游人向往的喀拉俊草原、密林深处的阿热善温泉和海拔3800米处的阿克库勒湖等都是旅游避暑疗养胜地。围绕农畜产品深加工,全县已建成了纺织、羊毛衫厂、乳品、皮毛加工、水泥、粮油加工等行业和乡镇企业,此外,全县城乡道路四通八达,程控电话已开通,电视加密频道已开播。低碳示范县
据报道,在2010年由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度假联盟组织、中华生态旅游促进会、中国国际友好城市联合会发起的全国低碳旅游示范县评选活动中,特克斯县以95分的高分通过初评,从全疆众多旅游县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疆唯一一个通过“全国低碳示范县”初评的县。近年来,特克斯县大力发展旅游业,从旅游项目规划开始就注入低碳、生态理念,在景区景点建设中推行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景区灯光、亮化、建筑尽量使用新能源产品,把能源消耗降到最低点,促进了全县旅游业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不断迈进。在景区建设上,严格执行国家A级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及管理标准。大力倡导建设低碳宾馆饭店,引导住宿和餐饮业实行低碳绿色经营方式,建议游客在用餐、住宿时尽量少用一次性用品。并向游客大力推行低碳旅游行为,使每个来到特克斯县的游客都是一名低碳、环保实践者。乌孙文化
特克斯——古代多出“天马”的乌孙国所在地。特克斯不仅诠释了易经文化,而且也是乌孙文化兴盛地。特克斯地处天山北坡西部,哈尔克山北麓,乌孙山南麓,特克斯河谷盆地。根据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史记》、《汉书》、《唐书》、《魏书》等记载,公元前二世纪前期,乌孙人由甘肃西迁新疆伊犁,占据了最富饶的特克斯河流域天然大草原,生息繁衍长达五百余年,成立了当时西域第一大国——乌孙国。乌孙人是今天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乌孙”在哈萨克语中意为“团结、联合”。特克斯是中国古代有史记载远嫁公主最多的地方(汉朝解忧、细君二位公主均嫁入乌孙国),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赛马场——“汗草原”所在地,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建立“牙帐”最多的地方。目前,特克斯的土地上处处都有乌孙墓群。乌孙古墓分布在依山傍水的草原上,呈南北走向,五至七座为一列,其中有大墓、小墓之分。乌孙文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马文化。乌孙马又称“天马”、“西极马”。特克斯位于天山降水丰沛区,水草丰美、气候温寒,因此自古出骏马。据史学家考证,公元前104年,乌孙王向西汉王朝求婚,呈送汉武帝的千匹良马,就是从当时特克斯赛马会中挑选出来的乌孙马。然而,在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众多民族中,只有乌孙人和他们的后代哈萨克人有熏食马肉的习惯。据专家认定,马肉有益于恢复肝脏机能,防止贫血,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增强人体免疫力。重视保健的日本人也爱吃马肉,近些年特克斯县一些企业以每公斤百元的价格向日本出口高档马肉。历史沿革
“特克斯”,一说是突厥语,意为“野山羊”或“阴面、阴坡”之意;二说系蒙古语“特克协”之音变,意为平原旷野溪流纵横之意。明末清初为蒙古准噶尔部游牧地,清乾隆年间成立厄鲁特营,为下五旗的牧地,隶属伊犁将军。1934年由巩留县析置特克斯设治局,辖今特克斯、昭苏广大地区。1937年6月建特克斯县,治所在科布(今齐勒乌泽克乡阔布村),次年2月析设昭苏设治局。1939年10月,县城移址新建“八卦城”(今特克斯镇)。“三区革命”时期更名为克孜勒库热(哈萨克语“红色庙宇”之意)。1951年12月19日恢复原县名“特克斯”。2000年,特克斯县辖1个镇、7个乡:特克斯镇、科克苏乡、呼吉尔特蒙古族乡、齐勒乌泽克乡、科克铁热克柯尔克孜族乡、乔拉克铁热克乡、喀拉达拉乡、喀拉托海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133900人,其中:特克斯镇28428人、呼吉尔特蒙古乡3535人、科克苏乡1853人、齐勒乌泽克乡15066人、科克铁热克乡10945人、乔拉克铁热克乡23297人、喀拉达拉乡17167人、喀拉托海乡9772人、托斯曼牧场虚拟乡3007人、萨尔阔布牧场虚拟乡2650人、克孜布拉克牧场虚拟乡2965人、喀拉达拉牧场虚拟乡6393人、阿克铁热克良繁场虚拟乡709人、特克斯军马场虚拟乡3944人、兵团七十八团虚拟乡4169人。八卦之城
城市布局:中国最西部的新疆特克斯县,有一座世界上惟一建筑正规、卦爻完整的八卦城——特克斯城。其独特的“八卦”布局筑城,真实呈现出“八卦”的玄机理律,民间得名曰“八卦城”,并享誉海内外。解决拥堵:位于中国西部的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特克斯县恐怕是国内唯一没有红绿灯的城市。该城始建于1937年,由当时精通“易”理的伊犁屯垦使兼警备司令邱宗浚现场查勘、设计。如今呈放射状的4环、64条街路路相通,城市的现代病“拥堵”在这里不存在。
文化意义:特克斯八卦城地处新疆天山北麓西隅的特(克斯)昭(苏)盆地,坐落在中国古丝绸之路最西端的伊犁河谷乌孙高原上。“特克斯”准噶尔语意为“野山羊多”,蒙古语音译为“原野水源纵横”。其东接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南扼南疆拜城县,北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西邻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交界的昭苏县。八卦城被特克斯大阪、喀拉峻大草原、乌孙山所襟抱,向西开阔处由发源于昭苏县境内号称“天山之父”汗腾格里峰的特克斯河绕城而过,给八卦城增添了山秀、草丰、隘峻、水氲的神秘之美。步入特克斯县城,引人视线的是“八卦城”城标,在巨大犁铧形状的黑白雕塑城标上,镶嵌着两个象征阴阳鱼眼睛的黑白圆球,其四周用花岗岩建成,上面刻有“天、地、雷、电、水、火、山、泽”与“乾、坤、震、坎、艮、巽、离、兑”八个不同的三画卦。城标外围还由64根铁柱组成,象征易经的64卦。八卦城建于1939年,据《周易》八卦“后天图”设计。县城呈放射状圆形,面积8平方公里,以占地26亩的八卦公园为轴心,向外辐射乾、坤、震、坎、艮、巽、离、兑八条大街,并以四条环路相连。布局上有《易经》的64卦、386爻。县城以中心八卦文化广场为太极“阴阳”两仪,按八卦方位以相等距离、相同角度如射线般由里向外延伸出八条主街,每条主街长1200米,每隔360米设一条连接八条主街的环路,由中心向外依次共设四条环路。一环路环绕中心八卦文化广场,路的外侧是商铺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筑群,楼宇呈均匀的梯形状首尾相接;二环路两侧主要分布的是行政企事业单位,建筑密度较低,楼房被绿荫遮掩;三环路与四环路之间,则是城镇居民小区。其中,一环八条街,二环十六条街,三环三十二条街,四环六十四条街。这些街道按八卦方位形成了六十四卦,充分地折射了64卦386爻的易经数理。为不使人迷路,各街都放置有方位说明牌。纵观整个县城呈放射状圆形,街道布局宛若神奇迷宫,路路瞿通、街街环连。
历史记载:据《特克斯县志》记载,特克斯八卦城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道教全真七子之一、龙门派教主“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前往西域向大汗指教治国扶民方略和长生不老之道。丘处机历时三年游天山,被途中的集山之刚气、川之柔顺、水之盛脉为一体的特克斯河谷所动,便以此作为“八卦城”的风水核心,确定了坎北、离南、震东、兑西四个方位,便形成了特克斯八卦城最原始的雏形。在700余年后的1936年冬,精通“易”理的盛世才岳父邱宗浚调任伊犁屯垦使兼警备司令后,亲临特克斯查勘时发现了这一雏形,亲自设计了八卦城图,并召集4个千户长及著名阿訇商议选迁城址大事。1937年春在克孜勒库热择定新城城址,丈量地基,绘制城图,逐令迅速建设。1938年,各类公私用房开始在县城动工兴建,此值伊犁惠远人班吉春(锡伯族)任特克斯县长,他请来俄罗斯水利技术员按图纸设计测量,打桩放线。由于没有线绳,班吉春指派专人从商铺中购来成捆的布匹,撕成布条,连结成长长的布条绳线,然后再用20头牛拉犁犁出了八卦城街道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