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广西电子地图 > 百色市地图 >
田林县地图
田林县相关地区地图:

人文环境

全县总人口22.53人,其中农村人口20.34万人。田林县境内居住着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田林各民族使用的语言有壮语、汉语、瑶语、苗语、布依语五种。壮语有北、南两种方言。县内主要交际用语是壮话和西南官话。全县20个乡(镇),除浪平乡不通行壮语外,全部通行北壮土语和西南官话。

交通运输

田林县纳入管养的公路干线、支线和地方公路总长724.1公里,盘百公路改建完成后,给田林县的交通运输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县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联接各乡镇,长短途结合的交通网络。至1997年,境内公路有国道90公里,省道97公里,县道393.9公里,乡道69.1公里,村道74.1公里,20个乡镇、102个村通汽车,通车村数占总村数的65.38%,所有乡镇都有客车往返运行。盘百公路和南昆铁路是滇、黔、桂三省联络的纽带,也将大大改变田林的交通滞缓状况。

旅游资源

钳牙峡:位于流经田林县弄瓦瑶族乡的驮娘江上,从弄瓦瑶族乡的周马屯上溯七八百米便到。又名“鸳鸯峡”,土名为“内钳”。“钳”,壮语意为“陡峭”,又因其最险处的江流一分为二,水窄约1米的右支称“钳布”(公),有礁石能通航;水宽达3米的左支称“钳牙”(母),可以通航。以水宽可以通航的一支为名,便叫“钳牙峡”。峡长1.5公里,两岸石壁削立,最高处离水面约360米,左岸即为云南省地界。枯水期,江面最宽处10多米,最窄处3米,江流曲折,滩险礁多。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西林县(县城在今田林定安)任知事的王维淮曾在洪水期间过峡,他在《舟过钳牙》一诗中这样描述:……,天教蛮荒作险阻,奇约鬼刀兼神工。洪涛百折急难逞,奋怒激溢排高空。轰雷震撼响不歇,欲倒地轴摇苍穹。轻舟独木倏来过,气慑魄动忧心忡。峡顶及两壁,林木森森,藤萝垂江,古树横枝,猴啼鸟鸣。崖壁上,乳石累累,千姿百态,似肝肺,似果蔬,似猛虎爪牙,似游龙鳞甲。有的乳石还覆盖着藓苔丝草,如颗颗绿绒球。有的石壁,从半山至水面,如同刀斧削平,令人叹为观止。峡中还有多处景点,有星星洞、观音洞、肝肺岩、独秀峰、卧狮山、元宝山、奶头山、石林、双鹅依傍、石枪凌空、蘑菇横壁、石鼓回声、中流狮吼等。其中的“中流狮吼”乃是一块奇石蹲踞江中,形似面向上游吼叫的狮子。“狮子”将江水分为公、母二流,又被江水三面冲激,似在激流中跃跃欲跳。从前,用人工划船过峡要烧香求神保佑;现在,可乘机动船游览此峡。行船峡里,犹如处在一个特长特大的大石槽中。
三穿洞:位于田林县平山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西边,距该乡政府12公里左右。百乐河第三次潜流洞下,因而得名。洞口直径约40米,清流淙淙,舒缓入洞,水映青山。洞分上下二洞。从洞外的麻青石阶进入上洞。下洞也有木板梯通至上洞。上洞宽敞平坦,可容上万人。又分明暗两洞:明洞有“天窗”,可以远看山水景色;暗洞曲折,直桶山腹。1895年,在明洞修建云帘寺,有庙宇楼台三座,暗洞有丁木佛数尊。暮鼓晨钟,回荡幽谷。
“西林教案”遗址:位于现田林县定安镇,1852年起,法国侵略者派天主教神甫马赖潜到田林县定安镇一带,以传教为名进行非法活动。马赖等人目无官府,肆意横行。1856年2月,西林县知事张鸣风顺应民心,依法将马赖及其忠实信徒白小满、曹贵(女)等三人在定安教场斩首示众,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西林教案”。法国拿破仑三世以此为借口,与英国侵略者串通一气,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并强迫清政府在西林县城定安镇建起规模较大的天主教堂,定安镇从此成为法国传教士宣传洋教的一个据点。鉴于“西林教案”曾经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高潮的前奏的特殊历史意义,1994年,自治区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驮娘江,在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境内,地处云、桂两省(区)交界。距富宁县城102公里,距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73公里。
驮娘峡:左岸是一高大的原始岩林山,岩壁从江底直立千尺,岩石千奇百怪,恰似一幅千年古壁画;右岸(广西一侧)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岩石山,危岩层叠,直指苍穹。船驶进峡口后,江水缓无声息。远远望去,两块巨石形同双狮横卧江中,高约8米,宽约6米,把江水一分为二。船老大讲,靠云南(左侧)的水路叫“娘峡”,靠广西(右侧)的水路叫“公峡”。因江面狭窄水急暗礁多,昔日翻船的不计其数,故民间相传,舟行至此,生死攸关时须有人发问,船过哪峡?答曰:过公峡。船就能偷偷渡过娘峡。答者喊过娘峡,船就能偷过公峡。这样才不致于翻船。此峡的凶险,清康熙五年,广西西林县知事王维淮在路经此峡时题《舟过钳牙》,对之作了描绘:驮娘江势疑游龙,两石屹立江心中。如牙在口肆吞啮,一丝不合奔流通。天数蛮荒作险阻,奇绝鬼斧兼神工。洪涛百折急难遇,奋怒激溢排高空。轰雷振喊响不歇,欲倒地轴摇苍穹。轻舟独木倏来过,气慑魄动忧心忡。争关奇隘在呼吸,一失便落冯夷宫。人生拼命只如此,临深有诫悲微躬。推蓬侧望幸脱险,独若瘴雨飘回风。双狮石上游,两岸有星星岩、狮子岩、双龟石等奇景。距双狮石约200米处是一个平整的沙滩,游客一般都需要在此下船歇歇脚,吃吃点心。2001年的大年初一,昆明有9对情侣在此峡谷沙滩上度过了新春佳节。他们以垂钓江鱼为食,到初六收假时才返回昆明。这些远方的游客离开峡谷时,还把峡谷沙滩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段驮娘峡长约3公里,游玩峡谷风光后可乘艇筏进行漂流。驮娘江,急流滩少浅水段多,乘坐漂流筏男女老少都适宜。驮娘江流域已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自然生态保护区,驮娘江两岸的风光将更加艳丽秀美。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西部的东经106°15′~106°26′,北纬24°22′~24°32′,地处云贵高原和广西盆地接壤的斜坡地带,是我国阶梯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的过渡带,地貌属云贵高原外围的桂西山原中山地形,主峰岑王老山海拔2062米,是,百色最高峰桂西之巅,广西第四高峰,地跨田林、凌云两县的利周、浪平、力洪、玉洪四个乡,东西长20.48公里,南北宽19.08公里,总面积18994公顷,距百色市80公里。保护区成立于一九五五年,一九八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以桂政发[1982]97号文确定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二OO二年以百地编[2002]9号文同意设立广西岑王老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背*红水河,面向右江,发源于保护区内大小溪流达一百七十多条,分别流经布柳河注入红水河,流经澄碧河、利周河注入右江,年径流量达25亿立方米,是西部开发标志性工程龙滩水电站和百色水利枢纽重要的聚雨区和重要的源头之一。广西岑王老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南亚热带东部山地湿润类型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3.7℃,极端最高温29.7℃,极端最低温-7.5℃。1月平均4.7℃,7月平均20.7℃,≥10℃积温4527.4℃;年均降雨量1657.2mm(比田林县平均降雨量1166.3mm多490.9mm),雨季自2月至11月,降雨量占全年的95.5%,降雨日达140天以上,是广西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霜期自11月份开始至次年3月初止,长达95天,降雪期为30天左右,偶有冰雹,天气变化大,起风即冷,常出现雨雾。气候温凉,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湿度大。据调查目前保护区内已发现有2319种维管束植物、358种陆生脊椎动物、968种昆虫(其中新种31)种、219种大型真菌,有4个植被类型组、8个植被型、45个群系。其中针叶林有1个群系、阔叶林有34个群系,灌丛有6个群系,草丛有4个群系。在天然植被中,面积超过1000hm2的群系有银荷木、光叶石栎、缺萼枫香林,红楠、大叶润楠林,小果拟赤杨、光皮桦林,云山青冈、黄毛栲、缺萼枫香林。其中有67种国家重点保护物种,50种兰科植物,47种其他珍稀濒危植物,33种特有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伯乐树、苏铁、掌叶木三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长尾雉、蟒蛇、云豹三种。是华南、西南地区乃至全国不可多得的生物资源宝库。

科教文卫

田林·广西北路壮剧艺术节主要是以“弘扬北路壮剧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展示文明田林、建设和谐田林”为宗旨,通过组织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经贸等活动,扩大田林县的影响,充分体现田林县“中国八渡笋之乡、北路壮剧文化发源地、广西林业大县”这三大名片的内涵,促进田林与各地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经济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北路壮剧原叫“土戏”,诞生于乾隆三十年,起源于田林县旧州。它的形式经历了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戏、门口戏、地方戏、搭台戏等阶段。北路壮剧的音乐经过艺师的不断改革、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六声腔。“正调”唱腔是北路壮剧的主要唱腔,由旧州山歌发展而成,调式稳固明朗,旋律恬静优美,素来男女通用。北路壮剧的行当较齐全,主要有生、旦、武、丑四大行当。生角有小生、中生、文生、穷生、公子、老生;旦角有小旦、正旦、花旦、摇旦、彩旦;武角有武生、小生、老生、武旦;丑角有大丑、小丑等。壮剧用本地壮话演唱,不少民间谚语、俚语、格言脍炙人口,主要伴奏乐器马骨胡是壮剧独特的乐器。北路壮剧历史悠久,集中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体现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并于2006年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历史沿革

秦时,东南部属象郡,西北部属夜郎部落,西南部属句町部落。汉时,东南部属郁林郡广郁县,西南部属群舸邴句町王国,西北部属夜郎王国。三国时期,东南部属交州郁林郡,西南、西北部属益州兴古郡。晋时,分属广州晋兴郡、宁州兴古郡句町县。南北朝时,分属南宁州晋兴郡广郁县、宁州西平郡句町县。隋时,分属郁林郡宣化县、南宁州总管府昆州统管。唐时,东南部属岭南西道邕管田州如赖县,西北部属黔中道双城州、盘州。五代十国时,属南汉,东南部属田州,西北部属大理。宋时,属广南西路邕州右江道统管,分属泗城州(羁縻州)、利州、路程州、上林峒。元时,属广西行中书省两江道,分属田州路的利州、泗城州及来安路的路城(今潞城)州、上林峒、安隆峒。明时,属广西布政使司右江道,分属泗城州、上林长官司和安隆长官司。清时,属广西省右江道泗城府,分属西林县、凌云县和西隆州。中华民国时期,1~23年(公元1911~1934年),隶属广西省,分属西林、西隆、凌云3县。24年冬,从西林县划出潞城、八桂、供央3个乡及者苗乡央边村,西隆县划出旧州、南角2个乡,凌云县划出乐里、浪平、百平3个乡共8个乡置田西县(四等县),属广西第五(百色)行政区,县治在潞城圩。解放后,初期仍置田西县。1951年1月,凌云县利周乡划人,属第二区。1951年8月西林县裁撤,将定安、八渡、高阁、者苗4个乡划归田西县,置田林县,疆域稳定至今,属百色专区。1953年3月起属桂西壮族自治区(后又称州)。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属百色专员公署。1969年属百色地区。2002年开始属百色市至今未变。

经济建设

近年来,田林县以建设林纸大县、生态大县等为目标,抓住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两条主线,把绿色当作一种资本,用绿色理念指导经济发展,将生态建设产业化,将产业发展生态化,实现了“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和谐共荣。田林县充分利用土地和森林资源优势,狠抓林纸浆工业、农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县域经济保持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该县完成生产总值3.9573亿元,同比增长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3亿元,同比增长26.78%;财政收入完成5630万元,同比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4146元,同比增长18.69%;农民人均纯收入完成1120元,同比增长15.7%。田林县主要依托投资7.5亿元的广西劲达兴公司建立林纸基地,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采取租地、联营、集体、个人开发山地等方式,大量植树造林。目前,已引进香港力信集团等10多家公司和客商到该县造林,年造林10万亩以上,现新建林纸基地造林已达8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2.5%。田林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推进“一廊四区”特色经济。以乐里镇为中心,建设南昆铁路、隆百公路沿线经济走廊,主要布局林产品加工业、中医药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纸浆加工业以及8000亩无公害蔬菜和水果业;在八桂、六隆、八渡、高龙、那比等乡镇建成以水电业、八渡笋种植业为主的生态经济区;在旧州、潞城、百乐、平塘、八渡等乡镇重点发展以速生桉、桐锦松为主打造浆纸用材原料基地,建造年产30万吨硫化木浆生产线,形成以林浆纸业为龙头的西北部工业经济区;在定安、高龙、平塘、者苗、八渡等乡镇建设西部特色林产品加工经济区,大力发展油桐、油茶和桐锦松种植及加工业,开发特色林加工系列产品,加快优质烤烟基地建设;在浪平、平塘、利周等乡镇建设北部大石山区特色经济区,加强石山地区的石漠化治理,大力发展中药和竹林种植,建设特色中草药和竹林基地,发展岑王老山森林自然生态旅游业。此外,田林县注重培植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培植台湾山弘公司八渡笋加工厂,扩大八渡笋生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大力种植田林县特产八渡笋,打造“八渡笋”品牌。目前,全县种植八渡笋32万亩。去年加工八渡干笋2800吨,产值4856万元,产品销往日本、台湾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二是培植桐油加工厂,发展油桐生产基地。全县油桐面积60多万亩,桐油产品免检出口,年销售桐油1300多吨,产值达2768万元。三是引进广西伟健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神芝液系列保健品,产值达1300万元,销售收入800多万元,产品销往香港及东南亚地区。如今,一批批“绿色项目”正在落户田林,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