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廊坊市地图 >
文安县地图
文安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上的其他文安县

西魏大统三年(537),置文安县,兼文安郡治、在今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隋开皇三年(583),废文安郡县,改置延川县,县治迁建于今延川县城。

历史沿革

文安西汉置县,距今已两千余年。历经沧桑,源远流长。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周分封诸侯国,召公奭被封为燕国(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君主,建都蓟(今北京城西南)。文安地属幽州燕国。战国时代,韩、赵、魏分晋自立为诸侯国后,文安地属赵国。按:“文安”之名,始于战国,系今文安县城北7.5公里处水潭名,与胜芳的古称“武平”相对应,命名时间亦大致相侔。盖由于当时各诸侯国连年战争,水患频仍,民不聊生,人们渴望止戈弭兵、消除水患、祈盼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而名之。秦并六国统一华夏,把全国分成36郡,文安地属巨鹿郡,治所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西汉高祖五年(前202)置文安县,当时的县治在今大柳河东侧(遗迹已堙没)。属渤海郡(在浮阳,今河北沧县东南)。明代郭子章所撰《郡县释名》载:(文安县)“以文安潭名,潭在县北一十五里。”据《读史方舆纪要》载:大业七年(611)炀帝征高丽经此,以其地处三河合流之处,诏令割文安、平舒二县置丰利县。县治设在今文安县城,属河间郡(今文安县城战国时已形成村落,名为“太阳”)。唐贞观元年(627),以丰利、文安两县相近,遂省丰利入文安,县治由柳河东侧迁至原丰利县城。此即文安县城之始。从唐朝初期至中华民国时期,虽朝代更替,州、郡有别,文安县治驻地始终未变。民国元年(1912),文安县属直隶省顺天府。民国三年,撤消顺天府,置津海道,文安县属直隶省津海道(治所在今天津市)。民国十七年(1928),直隶省改称河北省,文安县属河北省津海道。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后,5月文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8月,又隶属冀中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以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行署”)。翌年三月二十日,日军侵占了文安县城,建置日伪文安县公署。从此出现同一县境存在两个敌对政权的局面。期间,文新、四联、新雄县几度分并,多次易名,文安县城一直为县治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文安县属天津专署。1958年11月,撤消文安县建置,与任丘、大城县合并,名任丘县。1961年6月1日从任丘县析出,恢复文安县建置。(当时文安县仍含原大城县,同年12月,大城县又从文安县析出。)隶属河北省天津专区专员公署。1967年11月28日,天津专区改为天津地区,文安县属天津地区革命委员会。1974年4月1日,天津地区更名廊坊地区,属河北省。文安县属廊坊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8月10日,文安县属廊坊地区行政公署。1989年4月1日,廊坊市(地级市)建立,文安县隶属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卡在太行山和渤海湾之间,北面一百多公里既是燕山,东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或是中原北上都要经过这里,因此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历史上曾是兵家争夺的重地。著名的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现在很多村镇的名字都与当年的战争有关。比如黄甫乡有个“夸大口”村,当年杨家将与辽兵在文安县一带对峙,辽兵总部就驻扎在今“夸大口”村附近。辽兵扬言要三日内拿下杨家将,但是三日后辽兵并没有取胜,倒是杨家将占了上风,于是人们就嘲笑辽兵当初是在夸大口,是在吹牛。后来就跟辽兵总部驻扎的地方叫“夸大口”了,就是这个村名的由来。县城北有一村名“薛疙瘩”,也与杨家将有关。相传当年穆桂英在此驻守,战线临产,流了很多血,就跟她生产的地方叫“血疙瘩”,后来慢慢演化,就成了现在的“薛疙瘩”。还有一个地方叫“大围河”,那里有条河,当年杨家将在此戍边,沿着河岸建立公事,也就是把用树枝等东西制作的障碍物沿着河岸堆放,防止辽兵强渡过河。因为把河岸给围起来了,就跟那个地方叫“围河”。后来又出现了“大围河”“小围河”两个村子。县东边还有个地方,叫“马六郎”(今属大城县旺村镇)。杨六郎在此坚守不出,辽兵逼战。为了激怒杨六郎出战,辽兵就大骂杨六郎。后来就跟那个地方叫“骂六郎”,慢慢演化成“马六郎”。京剧里的四郎探母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文安县。佘太君坐镇文安县,杨延辉与辽国公主驻地在现在固安县,四郎探母就是杨延辉趁夜从固安县跑到文安县看望佘太君的故事。

位置交通

文安县地处环京津环渤海腹地,被京津保三大城市环抱其间,北距北京120公里,东邻天津80公里,西距保定90公里,两小时可进京,一小时可下卫,京九铁路穿越县境27公里,设文安、新镇两站;国家及省级3条公路干线纵贯全境,乡乡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人口民族

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463638人,比年初增加4972人。全年出生人口8085人,出生率为17.53‰,死亡人口5103人,死亡率11.07‰,净增人口2982人,自然增长率为6.47‰。全县共有13个少数民族成份,少数民族人口10875人,以回族、满族为主体,分别有人口5827人和4834人,分别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54%和44%。全县有1个民族乡(大围河回族满族乡),13个民族村(大围河、小围河、前许、回回营、北斗村、苏桥民主村、善来营、南庄、西营、董各庄、赖头、相公庄、田安祖),涉及9个乡镇管区。

城乡建设

规划工作:先后完成了四中北侧区域、检察院对过居民小区规划方案和锦绣家园规划设计,要求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设计进行施工;积极设计制作政通道样板街、西环路、西大街等城区道路的规划效果图,认真筹备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
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89万元,完成了旧文王路、盐店北路、人保前街、行政中心北侧路、白云饭店东侧路、星光市场街、新立小区东西街等8条小街小巷、背街里巷改造,提高了城区道路通行质量,方便了百姓通行。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安监局南侧垃圾中转站的建设,在政通东道、南环路、西大街西段等位置摆放12个大型垃圾箱,在星光市场街改建地上垃圾池2座。

自然环境

地貌:文安县为河流堆积地貌,处于华北平原相对低下部位,平坦开阔,为多条河流下游。历史上承接清南地区14个县超量洪沥水和大清河、子牙河、古洋河、潴龙河决口洪水。县境东部、北部形如釜底,洪沥水无下泄出路,自然形成了封闭洼地——文安洼。全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点在西部的大留镇镇大李村,海拔7.8米;最低点在刘么管区的马武营村,海拔2.1米,坡降1/5000。
气候:文安县处于暖温带东亚季风区,属亚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自然环境、太阳辐射和季风影响,境内气温适中、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较长。形成了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雨集中的气候特征。本县累年平均气温为12.4℃(1971-2000年)。历年平均最高为18.5℃,年极端最高为42.0℃;年平均最低为6.6℃,年极端最低为-25.1℃。7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6.7℃;1月份为最冷月,平均-4.3℃。本县累年平均降水量为556.3毫米(1971-2000年)。历年最多年为1114.3毫米,最少年230.3毫米,年际差达884.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平均总量409.6毫米,占全年总量的74%,其中七、八两个月降水量为最多,占夏季降水的34%。本县年日照时数累年平均为2765.3小时(1971-2000年)。春季最多,为780.9小时,冬季日照最少,为578.0小时。一年中以11月至次年2月日照时数最少,各月不足200小时;其他各月在200-290小时之间,以5月最多,为288.3小时。境内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春秋两季处于过度季节,没有明显偏多风向。境内年平均风速为2.5米/秒,四季中春季平均风速最大,秋季平均风速最小。其中春季4月份平均风速最大,为3.4米/秒,秋季8月份平均风速最小,为1.9米/秒。8级或8级以上大风,历年平均21.2次。
土地资源:全县幅员面积102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9万亩,地势平坦开阔,土壤类型多样,适宜种植多种作物。五个国营农场有可利用国有土地3000公顷,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境内富含石油、天然气,到目前共开发出7个含油断块,控制含油面积16.7平方公里。

科教文卫

科技:组织参加了第十七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全县有14个项目参展,层积木项目获得金奖;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河北省区域特色产业基地、“一县一业一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重点县等荣誉称号。
教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全县基础教育工作的意见》;启动了职中实训楼建设,合并了大围河、急流口、高头三所中学,组建了县第六中学;出资21万元对全县优秀教师进行了奖励,进一步浓厚了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救助贫困生和“控辍保学”活动,发放“两免一补”资金87万元,救助贫困生15928人次,有156名辍学生重返校园。
文体广电:文安八卦掌、里东庄音乐老会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完成申报国家级名录准备工作,文安县西河大鼓、左各庄杆会、苏桥飞叉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八卦掌”被中央电视台拍成专题片,在CCTV—4—<走遍中国>栏目首播;组团参加了市五运会,获得金牌总数和团体总分第六名,较上届提升两个位次;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100户,全县有线电视用户达到4.5万户,覆盖率继续在全市保持领先地位。
卫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高效运转,参合率达到85.5%,共补偿4.1万人次,补偿金额1093万元,有效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