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北省电子地图 > 衡水市地图 >
武强县地图
武强县相关地区地图:

经济发展

工业发展:2006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2.72亿元,利税7644万元,化工、线缆、乐器、玻璃纤维四大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完成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了78%。化工行业以立车集团、汇泉集团为龙头,拥有化工骨干企业32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销售收入6.1亿元,被省列为“万吨染料基地县”,“汇泉”牌靛蓝粉是省名牌产品,“立车”牌荧光粉是省优质产品,立车企业集团的荧光粉产销量位列全国同行业第一;电线电缆行业有线缆生产加工企业23家,从业人员3500多人,年销售收入8.5亿元,主要产品有35千伏高压电缆、低压交联电缆、阻燃电缆等30多个系列10000多种规格,畅销国内10余个省、市和自治区,龙头企业北方电缆集团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线缆生产厂家,被国家定为全国电网改造入围企业,“宏发”牌电线电缆荣获河北省免检产品、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乐器行业有河北金音乐器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从业人员3200多人,年销售收入2.6亿元,主要生产萨克斯、长笛、单簧管、提琴四大系列80多个品种400多种风格,产品90%以上出口,畅销欧美、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管乐器产量位居世界第四、全国第一,“金音”牌乐器及其商标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河北省著名商标;玻璃纤维行业主要分布在街关镇,现有玻璃纤维企业30家,产品有无碱纱、中碱纱、无碱布、玻璃纱、导风筒基布、玻璃钢基布、平织窗纱、鱼杆布等30多个规格,从业人员1500余人,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行业年销售收入1.5亿元,龙头企业津武玻璃纤维公司生产的玻璃纤维单丝涂塑平织窗纱产量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
农业发展:武强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辣椒、蔬菜等农产品及大枣、苹果等干鲜果品,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辣椒生产基地县”、“食品生产基地县”、“旱作农业示范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被河北省命名为“黄瓜生产之乡”,被京津确定为“蔬菜供应基地县”。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链式产业化扶贫经验在全国推广,培育了猪、鸡、鸭、牛和蔬菜五大扶贫产业。2006年全县蛋鸡存栏、肉鸭和猪出栏分别达到280万只、160万只和11.2万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8%。全县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2家,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27.8%。
龙型经济:
电线电缆行业:电线电缆行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近几年来,各骨干企业紧紧抓住农网改造、西部大开发和申奥成功城网改造的有利时机,纷纷增投入、上项目、搞技改,使电线电缆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拥有河北北方线缆集团、沈强线缆集团、武春线缆集团等骨干企业16家,主要产品有35千伏高压电缆、低压交联电缆、阻燃电缆等30多个系列10000多种规格,其中“宏发”牌电线电缆年荣获河北省免检产品,河北省名牌产品称号。产品畅销东北地区及京津等十几个省市和地区。电线电缆行业的龙头企业河北北方线缆集团2001年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引进了国际一流的生产设备及检测设备,使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并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担产品质量保险,在国家机械局机械行业企业综合指数排名位居第30名,在全国电工电器工业行业位居第10名,两项排名列河北省第一名。
乐器行业:乐器行业起步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十几年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优势,拥有河北金音乐器有限公司、锦泰乐器公司、锦华乐器公司等十四家骨干企业。特别是近几年来,乐器行业通过增投入、上项目、抓开发、搞技改,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从业人员达到8000人,其中各类乐器生产技术人员5000人;各项经济指标连年翻番增长,产业基础日趋雄厚。主要产品有高音萨克斯、长笛、单簧管、提琴四大系列80余个品种,畅销欧美、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西管产量在2000年底就已跃居全国同行业首位。乐器行业的龙头企业河北金音乐器公司围绕“金音乐器让世界充满音乐和友谊”的目标,2000年出资10万美元与美国布鲁克林大学共同建立了乐器研究所,为研制开发新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制高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基础上,2002年又投资100万元从美国引进了ERP网络化管理新模式,全面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形成乐器生产规模化、系列化,武强县以河北金音乐器公司为核心,在307国道以南、石黄高速公路以北规划了中国武强乐器城。到“十五”末,将初步建成集科研、开发、生产、集散于一身,涵盖所有西洋乐器、全国最大、世界知名的工业园区。
化工行业:武强县是河北省“万吨染料基地县”,化工行业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展至今,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拥有化工骨干企业19家,市级化工企业集团1家,行业资产总值2.6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8亿元;现有干部职工1500人,其中技术人员500人,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主要产品以染料、染料中间体和染料助剂、荧光粉、硬质胶、化工机械为主,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在迅猛发展化工行业中,涌现出了河北汇泉染料化学有限公司、立车企业集团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显示了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九五”期间,全县化工行业保持了20%以上的递增速度,部分骨干企业增速达到30%以上。根据化工行业发展现状,武强县谋划了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武强工业园,引进了投资5000万元的东北橡胶助剂项目。“十五”期间,化工行业将依托武强工业园区的建设,狠抓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对外开放三个重要环节,推动行业健康、快速发展。
食品行业:食品行业起步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食品行业蓬勃发展,成为立县强县的支柱产业和盛名远播的特色行业。1997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食品生产先进县”,从1998年开始,连续四年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食品工业强县”,2001年被衡水市政府确定为食品饮料业龙型经济“重点实施县”。全县拥有食品生产加工摊点300多家,从业人员30000多人,骨干企业100家,销售收入超千万元的企业10家,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20家,主要产品有花生、署脯、辣椒、脱水菜、奶制品、调味品、肉制品、饮料、糕点等10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其中“甘顺”牌小食品、“振兴”牌小食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全国除西藏、台湾外的所有省市、自治区,并远销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食品行业连续五年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速度。为加快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于1999年开工建设了总投资1.2亿元、占地200亩的武强食品城,目前食品城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即将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食品城将成为集生产、交易、科研、服务为一体、我国北方最大的食品生产交易集散地;也将带动食品行业向高档化、功能化、多样化的绿色食品方向发展。
蔬菜产业:武强县蔬菜产业始于九十年代中期,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农民增收目标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通过政策扶持、加强服务,大力发展以无公害黄瓜为主的温室大棚。以石黄高速、307国道两侧三带为主的蔬菜龙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全县现有蔬菜面积10万亩,日光温室蔬菜5万亩。年产蔬菜34万吨。无公害黄瓜种植坚持“四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物资供应、统一销售、分户种植),99年开始连续三年被省评为优质农产品,2000年武强县黄瓜被给予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用权,目前正在积极申报无公害认证面积5万亩,力争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已在省商标局注册了“武绿”牌商标。2002年被河北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黄瓜之乡。2001年投资520万元建起的县铺头蔬菜批发市场成为蔬菜产业的龙头,无公害黄瓜远销东北三省、山西、内蒙及京津等大中城市。武强县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发挥科技示范作用,向周边辐射发展。内建40栋高标准连动式智能温室,全部配备电动卷帘、微滴灌、反光幕、阳光灯等先进设施,另有500个普通日光温室用于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引进温室油桃、芦荟、食用仙人掌、火龙果等花卉名优新特产品蔬菜品种60个,新技术15项。
玻璃纤维行业:玻璃纤维行业,主要分布在街关镇,现有玻璃纤维企业11家,生产产品有无碱纱、中碱纱、无碱布、各种型号玻璃纱、导风筒基布、玻璃钢基布、平织窗纱、鱼杆布等30多个规格品种,从业人员900余人;产品销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欧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行业年销售收入8300万元。龙头企业津武玻璃纤维公司生产的玻璃纤维单丝涂塑平织窗纱产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天津玻璃纤维总厂,位居全省第一,年销售收入6500万元,上交税金220多万元。
名优产品:武强县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基地“红火”牌天鹰椒“武绿”牌黄瓜,河北北方线缆集团“宏发”牌电线电缆,衡水自动化仪表厂“铁头牌”仪表,河北金音乐器制造有限公司“金音”牌乐器,武强县振兴食品厂“振兴”牌小食品,武强县利民食品有限公司“甘顺”牌小食品,武强县东方食品有限公司“迪宝”牌小食品,武强县电碳有限公司“长风”牌碳棒,武强县润旺达洁具制造有限公司“武洁”牌卫生洁具,衡水立车集团“立车”牌荧光粉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

男,汉族,博士,1959.12出生,教授、博导,中国首届十位“优秀博士后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从事水资源、矿井防治水工程、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评价及城市地下工程等研究。理学硕士(荷兰国际水力与环境工程学院),工学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士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现任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水资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煤炭劳动保护学会水害防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煤炭工业技术咨询委员会地质分会委员、全国煤矿水害损失技术鉴定委员会常委、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IAH)会员和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会员等职。目前已正式出版中英文专著六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四项。主要荣誉奖:(1)2001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荣获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3)1995年荣获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博士后大奖;(4)1994年荣获首届IET教育基金青年教师奖;(5)1998年荣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称号;(6)2000年荣获煤炭工业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

民俗节日

民间有“俗随时变”、“入乡随俗”、“十里不同乡”的说法,但武强,由于是久负盛名的木版年画之乡,有年画作为载体,广泛传播传统文化及民俗民情,因此,其礼仪较之其它地方更加淳厚,其民俗也较之其它地方更加丰富,其节日较之其它地方也更加活跃。正如《直隶深州总志》卷一中所言,武强“土广俗杂,人习文武,犷悍木强之习可变礼义廉耻之风”。
民荐“乡饮大宾”之习:明清时代,武强县有民荐“乡饮大宾”之习,即民众把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荐为“大宾”称号,好似今天群众评选出来的“双文明户”或“感动社会之人物”。对定为县级“大宾”称号之人,县府每年从财政支出十两官银用于举办“乡饮大宾”活动,以弘扬其风节,彰显社会和谐温惠,其声势犹如清代康乾盛世在皇宫举办千叟宴一般隆重。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县府黎明时节便杀猪宰羊,在明礼堂内置办丰盛的酒宴。届时,乡饮大宾按牒送时辰赴会,县令率僚属人员提前到明礼堂门外相迎,对前来的大宾们行三揖三让礼,在明礼堂内升堂后再行拜礼后方入座。大宾们坐西北席,仙宾(从德高望重的乡宦人员中选出的大宾)坐东北席,有特殊贡献的介宾坐西南席,主人为东南席。三宾各就位之后,宾主相揖,执事授觯于司仪,司仪举酒致辞:“……举行乡钦,非为饮食,凡我长幼各相劝勉,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无或废坠,以忝所生……”。司仪首饮后,执事者把酒杯一一揖送宾主,执事者在中堂设律令案,宾主面北拱读律令。然后,由县令等向被邀请来的大宾们轮番敬酒……直至酒足饭饱方散席。这种习俗,在当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止恶扬善作用,人们都把能竞选上乡饮大宾作为一种时尚荣?。据记载,清康熙年间,郭院村郭兰曾三次被请为乡饮大宾,成为全村的光荣。
春节贴年画的习俗:春节,民间叫过年,当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俗话说“百节年为首”故百姓对过年节非常重视,就连《白毛女》中到处躲债的穷汉杨白劳在年节也要张罗过节之事,可见年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年节,其内容丰富多彩,几乎是政治、经济、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的综合活动。其中家家户户张贴年画,图个吉利祥和,在武强有着不少的说道。旧时过年,贴年画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武强年画与当地年俗有着密切关系。俗语说“冬至大如年”,武强传统过年活动从冬至开始。这个节气一到,便进入了冬季的数九寒天,为便于农民根据其间天气情况预卜来年丰歉,年画艺人特印制《九九消寒图》,在图表中设九九八十一个空心圆圈,让人们涂色标明阴晴雨雪天气变化。“瑞雪兆丰年、晴天多虫害”,圆圈涂尽,寒去春来,人们对来年的农事安排也有了一定的路数。后期武强年画《九九消寒图》,虽改称“九子十成”、“六子争头”等画面,并配上“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九九气温歌谣,却依然留存了早期圈点计九的痕迹。冬至节一过,很快就是“腊八”节,人们通常于此节揖拜父母尊长,祭祀祖先及“八神”。应祭祖习俗需要,武强年画印制有《永言教思》、《三代宗亲》、《德宅芳春》等家堂形式,祭祀时贴于祠堂之内或堂屋正中。腊祭“八神”沿袭旧俗祭祀八种神灵(一为先啬神,祭农神;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斫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画疆界的人;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兽,保护禾苗;六为坊神,祭堤防;七为水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虫害)。早期武强年画皆有此图,后因习俗多易,加之祀后焚化,逐渐湮没。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场神、囤神、猫虎神以及虫精等图,却一直延续不衰,流行多年。接着是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谚语说“腊月二十三,灶王要上天,家家都祭灶,为了保平安”。一家之主的灶王,每年腊月二十三上天汇报,为玉皇大帝惩恶扬善提供依据。为求灶王“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家家祭祀礼遇。荤祭让灶王吃饱喝醉,忘却一年中所记之事,叫做“醉司命”;素祭用糖瓜、甜饼让灶王吃后嘴甜说好话,甚至甜得被粘住??至少说不出坏话,不致招来祸端。还要准备新灶王像一张,贴在灶前,意为换新衣;两张纸马,意为灶王坐骑;谷草、麸料也不可少,以供纸马食用,然后祭祀时一并焚化。武强年画灶王形式很多,有单人灶(仅有灶王爷)、双人灶(灶王爷、灶王奶奶各一)、三人灶(一个灶王爷、两个灶王奶奶分立两侧)、京灶(道教打扮),适应不同地区。“有鱼有肉不算年,贴上年画才过年”大年三十(小尽腊月二十九)日,人们首要之事便是贴春联、换门神。大红春联张贴于千门万户门框之上,倏然烘托出一派红火喜庆之气。各家院落大门和外门换贴上崭新的武门神;卧室、配房也换贴上文官门神、《五福临门》、《麒麟送子》;厨、柜等家具门上贴金鸡、神虎等祥瑞门画;牛棚贴《牛王》、马圈贴《马王》;《天地》、《六佛头》、《全神》等神像供奉于正房外门东侧的天地龛中,或张贴于同方位的墙壁上;万能神关公关老爷摆放在堂屋北墙正中的神龛里;范蠡贴于西墙,人们喜欢他的无偏无向、童叟无欺;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大慈大悲,是妇女最尊崇的佛教神;驱鬼钟馗、赐福天官、五路进财、和合二仙、送子张仙……除了神像,人们还在居室墙壁上、窗户上贴满各种内容丰富、色彩艳丽的年画和窗花,整个屋子装扮的花团锦簇,红红火火;院落影壁上及室内多处也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还有的故意把“福”字倒贴,意为“福到了”。除夕是人们一年之中最热闹、最留恋的夜晚。天傍黑,孩子们便执香火、点爆竹,大人们忙做年夜饭,甚至包出初一的饺子来。丰盛的饭菜一摆上桌,全家人围坐一堂,举箸相邀,觥筹交错,不亦乐乎。年夜饭罢,升官图、捻捻转、生肖选仙图、螺旋城、纸牌等年画游艺很快摆上桌面。父母、兄弟、祖孙、妯娌,无长幼之分,无男女之别,凑成各种玩局,尝试运气、共同娱乐。被列在局外的,或做热心观众静观战事,或选择最赏心的话题谈天说地,其乐融融。正月初一凌晨即起,煮饺子、放鞭炮、上供、祭神。饭后自家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未成年孩子压岁钱。然后,乡邻之间互相走家串户,揖拜贺节。大街上、庭院里,妇女儿童花枝招展、俏丽动人,“恭喜发财”、“四季平安”之吉语不绝于语,笑声不断,热闹非凡。在走街串户的过程中,互相品评着哪家的年画新奇,看谁家的年画好看。正月初五谓之财神生日,家家户户摆供品为财神祝寿,祈求财神赐福,保佑来年财源广进。武强年画财神颇多,有关公、范蠡、赵公明、上关下财、五路进财、招财童子、利市仙宫等。商号店铺多在此日贴上财神画,宴请伙计、开门营业。迎着元宵节,人们提前做好各种各样的灯,到正月十五晚上燃放、张挂。武强旧时做灯有三种:一是路灯,用苇竿或麻竿缠棉花蘸油而成,插于村外路旁点燃;二是散灯,以棉纸包蓖麻籽浸油而成,家家户户放于院内、胡同、街道上;三是挂灯,以印有戏出和配有各种谜语的薄而透明的画纸糊成灯笼,悬挂于门口或大街两旁,谓之“灯谜”,节日时供人们观赏猜射。前两种为游艺而放,挂灯却是通宵达旦,一连数日。到正月十五月圆之夜,在武强城乡,特别引人的就是形状各异的挂灯,灯围的灯方年画和谜语成为了佳节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如武强年画《连年吉庆万民乐业》所描绘:庭院街道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吃罢元宵的人们自觉组成文娱团体走上街道,扭秧歌、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锣鼓喧天,载歌载舞。有的燃放篝火,谓之“烤百病”。游人们观灯猜谜,观看节目,尽情玩耍,一片欢腾。立春节,农家便把年画《春牛芒神图》适时贴于居室之中。传统农家注重耕作不误农时,此图便有及时提醒、督促春耕之意。芒神穿鞋与光脚表示来年雨水的丰歉,人们借此标志确定来年播种什么作物或研究务农的对策。春节真正的尾声应是二月二了,这天俗称“春龙节”,此时正处惊蛰节气,冬眠蛰息的昆虫动物被春雷惊醒,开始出洞活动。人们祭祀龙王以求按时播雨,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天,民间还以此日为“龙抬头”日,晨忌动刀斧、挑水以免抵触水中龙头招致水旱之灾。在武强,这天有一幅供农家单独张贴的年画,画面上除画有皇帝亲自扶犁耕地的场面,还配写着“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国母来送饭,五谷丰登太平秋”。这幅刻绘古代帝王带头躬耕的故事,表现了古人从上到下对农耕的重视。清明节至,人们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买纸钱、剪彩衣(用五色纸剪制),祭祖、上坟、扫墓,籍表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风和日丽之日,又结伴出游,或踏青、或放画有五彩年画的风筝,此时的天空野际,武强风筝年画又展现出不尽的风采。随着春耕、播种等农事活动的开始,武强的过年便告一段落,在民间张贴年画的习俗也就基本结束。不过,逢有门店开业、窑场开火等公众场所,仍要张贴财神、火神之类的年画,以图吉利和供祭祀之用。春节期间,除张贴方方面面的年画、福字春联外,还有许多带有武强地方色彩的习俗。置办年货一到腊月下半月,农村便充满了年味,碾米磨面、杀猪宰羊、购买鞭炮、添置新衣新帽,蒸年糕、摊煎饼……为把年过得红红火火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清洁扫除:从腊月二十四开始,家家户户清扫房屋院落、糊裱窗户、洗澡理发、清洁餐具、洒扫街道、清理垃圾,至腊月三十(小尽二十九)日下午,做最后一次扫除。
上坟祭祖:到腊月三十这天,晚辈成群结队的带上鞭炮、纸钱、冥币和丰盛的祭品,纷纷到祖坟上去祭祖,表示对先人的怀念与崇敬。同时,也告慰列祖列宗及亡故的亲人,晚辈没有忘记他们,祝祷他们在九泉之下也过个幸福之年。
除夕:即“年三十晚上”。为春节期间最热闹,男女老少最振奋的一晚。一般离家在外的游子皆于除夕前赶回家中,以求除夕夜之团聚。农村一般的在腊月三十的下午即包起五更的饺子。除夕的晚饭习惯吃饺子、面条混煮的所谓“龙戏珠”。在旧时,饭后即开始烧香上供,由长者指引,先在各神位点上蜡烛,烧上香,然后率全家逐神位叩头,此活动结束后,即开始娱乐活动。现在此俗大部弃之,少数仍延。除夕夜自古到今,最主要的活动为放鞭炮。俗话“嘀嘀筋炮仗,三十后晌”,即指为过年而准备的鞭炮主要在除夕夜燃放。旧时,因贫困而虽有此俗,但鞭炮量小,一般为给孩子买两挂鞭,三十晚上既有响动又逗乐了孩子。新中国成立后,随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到三十晚上,鞭炮齐鸣、礼花四溅、流光溢彩,彻夜不息,一派太平盛世之感。除夕,在武强还有彻夜不熄灯之俗。
找节:正月初一凌晨,人们即起床,煮饺子,端上桌后,先由小辈逐个给长辈叩头,然后就餐。饭后,男的便开始逐户拜年,俗称“找节”。一般是一家或本族的一起,到其他各户恭贺新春,晚辈要给长辈磕头,一般一个村中要家家到,在街上见面即拱手称“新年好”或“见面发财”等。
拜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即走亲拜年。一般习惯为初二外甥到外祖父家拜年,初六女婿到岳父家拜年,其他姑姨等则无定日。
改善生活:春节为一年中生活最好之时,贫穷人家,亦将细粮留至春节吃,富裕人家则可花天酒地。在武强的年俗中,多数人家三十中午(小尽二十九)吃饨肉,要留一部分给拜年的外甥新戚们吃,初一中午吃肉菜,初二初五或早或午亦吃饺子。许多村正月初八有吃饺子的习俗,称这天的饺子可捏住老鼠眼,防止老鼠成灾。
更换服饰:一般人家在春节前都要做些新衣服、鞋、帽,起五更后开始穿戴,即使未做新衣也要将最好的衣物穿上过年。
文体娱乐:人们辛勤劳动了一年,趁春节没有农事活动,家家户户、左邻右舍除欢聚在一起打扑克、下象棋、打麻将、看电视聊天之外。有些村还要开展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如扭秧歌、唱大戏等。每到正月十一这天,在武强还有一个特殊的盛会,全县的梅花拳爱好者带着器械从四面八方集聚到孙庄乡西王庄村,行拜梅花拳祖师大礼之后,即开展一整天的“以拳会友”的梅花拳聚会活动,切磋技艺,交流拳术,十里八乡的群众赶来观赏,如似庙会,十分热闹。除了春节之外,在武强还有许多带有燕赵地域色彩的民俗活动: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日。俗称“灯节”、“小年”。旧时元宵节相当隆重,主要习俗有放灯、吃元宵、开展文艺活动等。
吃元宵:元宵节有吃汤元之俗,有民歌唱道:“一碗汤元圆又圆,吃了汤元好团圆”。旧时,元宵节还有新媳妇头三年元宵节须赶回娘家的陋习,谓之“躲灯”,说是元宵节新媳见了婆家的灯,不死婆婆就死公公。
填仓节:正月二十五日。旧时家家清晨起来,用草木灰在场内、院内、屋内划一些大圆圈,中间用砖头压上五谷杂粮和钱,名为“打囤”,取五谷丰收之意。这天家家早饭吃杂面条,小米稀饭,并以此为供品,到所划圈内上供,然后放鞭炮,意为“爆囤”。最后把砖头掀开,连供品及粮食喂鸡、鸭。
龙抬头节:即农历二月初二日,县内过龙抬头节由来以久,其形式较简单。值二月初二黎明,家中老年人用棍敲炕沿、门头等,口念曰:“二月二,敲门头,金银财宝往家流;二月二,敲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种形式今多不存,为延续这一节日,只有吃饺子的习惯了。
寒食节:其节气习俗活动主要是祭祖扫墓。现在禁火寒食的人虽已没有,但在寒食悼亡祭祖的习俗却一直沿袭下来,出嫁之女及儿女在外者皆在此时回家,在逝去的长辈坟上添新土后,供上祭品,焚化纸钱,以示怀念。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主要活动是包食粽子。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外出办事和远离家乡的人,有条件的都要赶回家中团聚。旧时,家家户户用西瓜、月饼等圆形食品、食物放置院中桌上“供月”、“赏月”。之后还要吃月饼,庆贺团圆。有的人家待月出之后,喝酒赏月至深夜。老年妇人还要祀神,亲朋还要交往等活动。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农历九月初九日。相传,这一天是接财神回家的日子,每逢九月九家家包饺子,于清晨给财神上供,并说越早越好,否则财神就会跑到别家去。因此,形成了九月九吃饺子的习惯,流传至今。另外,依据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九”为数之“最”,称天之高为九天,形容器物之高为九华,封建王朝有九卿,人活到老应高寿到最高之数,故取九月九日为敬老人高寿的节日。唐诗中有“重九共游娱,秋水景气殊”,高度抒发了人们对重阳节的敬崇之情。这天,民间许多地方有老人们相聚登山野游和饮酒赏菊的习俗。
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为上坟祭祖之日。因时值秋去冬来,气候转冷,家家户户除烧纸钱、上供品外,还用五色彩纸剪成衣服、被褥状,一并烧之,称“送寒衣”,以示悼念。一般此项活动多在十月一日后,有“早寒食、晚十月一”之说。
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这天家家要做一顿腊八粥,所用原料一般为黄米、大枣等多种米面合水煮熟,一家人一边喝粥一边叨念要勤俭持家的家训。据说,这个节日源于一个平时又懒又不会过日子的农户,到腊八这天,米面全无,只好打扫各个囤底熬粥喝。人们以这个农户为镜每年喝腊八粥警示自己要勤俭度日。
腊月十五:旧时有腊月十五立天灯之习,村村在街上竖高竿,竿顶饰以柏树枝、小彩旗等,上按一滑轮,每晚以长绳系灯笼于顶端,称“天灯”。其原由,一是将天灯作为姜太公神位祭祀;二是起指路作用,古时人烟稀少,村落疏稀,在外回家过年的人往往因急于赶路容易迷途,夜间行路看到天灯之处,就知道是村庄。
祭灶: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都要祭灶,祭灶多由上年纪的男姓家长进行。有女不祭灶,男不祭月之说,祭灶时要祷告说:“灶王爷、灶王爷、洒米泼面别学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等等。民俗节日,因为是几千年来的农耕社会产物,所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人们在研究民俗节日之时,也总不忘了曾指导历代农民生产、生活的二十四节。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游的气候温暖寒暑为依据而制定出来的,适应农业播种、中耕、秋收、冬藏和人民生活,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一年有二十四节气,一年中人们随着二十四节气进行生产,种植庄稼,随着春夏秋冬四季而生活。人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密切,民俗与民艺也是随着节令而进行活动。民间木版年画为便于群众观察,多在“春牛图”、“灶王爷图”上加印“二十四节气图”,群众称为“历头”、“节气图”,把它做为馈赠品、家庭装饰品。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反映了天文、气候、农节和物候等自然现象。如二分、二至、四立,反映了四季变化;三暑、两寒,反映了气温变化;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反映了雨量的变化;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了物候现象,故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农耕社会的解体和城乡现代化的发展,一些产生于农耕社会的节俗日趋淡化,有的已经在社会上完全消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节日又出现在城乡群众之中,如“元旦节”、“植树节”、“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在民间有些地方还开始过“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圣诞节”等。
武强年画艺术节:武强县自建起武强年画博物馆后,第一届武强年画艺术节于1992年10月4日举办,邀请各级领导、宣传、文化和文艺美术界等250余人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徐运北、原中顾委秘书长郝盛琪、河北省委副书记李文珊等领导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冯真、薄松年、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曹振峰等参加。将军李德生、杨成武及原国务院发言人袁木、版画家力群等题词或作画祝贺。历时两天,除举办武强年画博物馆开馆仪式外,各级领导、学者和来宾还参观了年画博物馆展览,研究探讨武强年画的发展途径,并就经济协作进行了探讨。第二届年画艺术节于1994年10月13日举办。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吕传赞为开幕式剪彩,出席艺术节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海外来宾参观了武强年画博物馆和艺人们展出的内画、贴画、刺锈、面塑、雕刻等多种工艺品。两天的艺术节,坚持以画为媒,洽谈经济贸易,共有7家9个项目签约,引进资金3020万元,引进人才4名,销售产品427.4万元。第三届年画艺术节于2002年10月16日举办,同时承办了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第十七届年会。省委副书记赵世居、原河北省省长张曙光、原河北省政协主席李文珊及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和港台的多名专家学者,还有意大利等国际友人共600多人参加。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除对武强年画进行参观和交流外,还与各地朋友洽谈经贸合作项目8项,引进资金5400万元。

行政区划

武强县辖3个镇、3个乡:武强镇、街关镇、周窝镇、豆村乡、北代乡、孙庄乡。县政府驻武强镇滏西路1号。131123100武强镇,131123101街关镇,13112310*周窝镇(2007年新设),131123200豆村乡,131123201北代乡,131123202孙庄乡,131123203周家窝乡(2007年撤销)

武强歌曲

《武强我美丽的故乡》
作词:刘磊/刘一楠
作曲:刘磊/刘一楠
演唱:刘磊/刘一楠,千年古县源远流长,武强我美丽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一生难忘,儿时玩耍的地方,记在我心上,无论在何方,时光多慢长,武强我美丽的故乡,梦里常回的地方,泪湿衣裳,我要为你歌唱,我的故乡,呀-哎呀哎,武强年画,享誉四方,站在滏阳河岸,豪情万丈,年画之乡,闻名远扬,春风吹绿了武强,古城换上了新妆,这就是我美丽的故乡,武强姑娘美,温柔又善良,多情多意的小伙儿,志在四方,武强情谊浓家家乐兴旺,如痴如醉的民风,让我无限的向往。这就是我美丽的故乡,武强是我美丽的故乡

文化长廊

民间艺术奇葩--武强年画,武强素有“年画之乡”的美称。武强年画经过历代艺人的苦心经营,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流派,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年画、江苏桃花坞年画、四川绵竹年画、河南朱仙镇年画相媲美。武强年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曾被人们誉为河北艺术的象征,以其深厚的民间民俗、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而享誉国内,驰名海外。武强年画的祖版产于宋元时期,范氏家谱中曾有"范迎龙经画务"的记载,范迎龙为明永乐年间人氏,由此可见,明永乐年间,武强年画业已初具规模。武强年画因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所以富有民间生活情趣和民间艺术色彩,背景简括,不拘细节,主题突出,选材大都与民间习俗和生活有密切联系。武强年画的题材丰富多彩,通过各种各样的形象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以满足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欣赏习惯和要求,所以它在民间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雄厚的群众基础,数百年来一直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武强年画主要是木版套色水印。由于工艺制作和刻印方法的特殊效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构图匀称饱满,装饰性很强,线条粗犷简练,挺拔疏落,遒劲健美,直朴稚拙;色彩强烈,浓烈而不凝滞,单纯而有变化,常以大红大绿等明快舒畅的色调,形成一种喜气洋洋的热烈气氛,来装点节日。还有一种淡洁素雅、清秀爽目的山水墨画,也颇受欢迎。武强年画的造型突出重点,刻画人物为五段身材,着重表现头部和眼睛,着笔不多而仪表生动。"鱼钩鼻子单框眼,淡施脂粉懒画眉",而内在的情感却表现得很充分。武强年画在刻版技法上变化多样,有的精雕细刻,表现入微,有的粗细相兼,适得其妙。但以大刀阔斧,粗犷自然的刻法见长,以阳刻为主,兼施阴刻,运用黑白对比的表现方法,充分发挥刀味木趣的特点,始终保持着版画风格。武强年画艺人在多年的施色套印中,总结了丰富的用色经验,或以不同颜色的块面大小,或以深浅浓淡,或以近似排列,达到对比鲜明而统一的效果。要求用色少而变化多,使平面色块增加层次感和立体感。用同一种或两种以上颜色复印重点部位,使色彩饱满丰富,变化万千。图案花纹有明有暗,米黄争盛,兰紫相同,每件作品都有一个主调,形成单纯明快,强烈响亮的旋律,给人以闪跃跳动的感觉。武强年画的历史,几经沧桑,饱受风霜,可谓多灾多难。但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武强年画一直艰难地延续下来,即使是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也没将它摧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强年画重新走向繁荣发展之路。自1979年春季开始,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地县有关部门对武强年画资料做了搜集整理。1980年9月2日成立了武强年画学会,1983年10月,文化部批准成立了“武强年画社”。1985年至1990年建成全国第一家专业性县级博物馆--武强年画博物馆。1989年经批准武强被确定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乡”。近年来,武强年画这一传统的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除保持传统的木版印刷和丝绸印刷外,还采用新技术,进行木版年画胶印,生产胶印年画、中堂、挂历、日历等100多个品种,年产销量在1000万张(册)以上,不仅销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到日本、美国、西欧和东南亚各国,先后有100多件作品在国内外参展获奖。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6万名全国各界名流、学者到武强参观。并有罗马尼亚、马来西亚、韩国、印尼、乌拉圭等几十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及大使馆的文化参赞来考察武强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