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洛阳市地图 >
西工区地图
西工区相关地区地图:

工业发展

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4.72亿元,增长28.55%;第三产业增加值5.08亿元,增长12.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3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9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712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657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856元。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红山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工,新签订入园合同企业9个,总投资达1.94亿元,其中6个已开工建设;红山乡引进企业21个,其中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5个。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9亿元,增长21.6%;实现工业增加值3.7亿元,拉动GDP增长8.8个百分点。西工步行商业街、国贸中心、世贸中心、皮世界商贸城等大型项目强力推进,王府井百货等龙头市场建成开业,纱西不锈钢装饰材料市场、名优建材城(二期)、蓝天通讯市场等特色市场(超市)呈现良好发展态势,被市政府授予市场建设先进区称号;餐饮业发展迅猛,“麦当劳”、“肯德基”等驰名快餐,“百年老妈”、“一尊皇牛”等知名火锅店入驻西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作物面积增至684公顷,农民负担进一步减轻,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经济活力进一步显现。实行“一级财政、两级管理”的新财税体制,调动了基层聚财、理财的积极性。成功举办了第五届西工区经贸洽谈会,签订项目24个,总投资额22.48亿元;全年共引进外资3.1亿元,其中到位外资594万美元、市外境内资金2.44亿元。全区拥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达51个,全年完成出口创汇2141万美元。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冠奇、洛北铸钢等骨干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增至1.3万余个,成为振兴西工、繁荣西工的有力支撑。城区面貌显著改观。王城大道沿线12个地块开发改造全面启动,东下池村开发改造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市第三中学改造完工。全区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项目达32个,总投资约40亿元,总建筑面积170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7亿元,竣工面积50万平方米。完成了凯旋西路综合整治、定鼎北路综合整治、涧河截污整治、王城大道拆迁等重点工程任务;对健康西路、丽春路中段等区管道路进行了改造;全年新增绿地2.6万平方米。加大环卫综合治理力度,强化了百货楼、火车站等“窗口”地段的重点整治。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推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对淫秽口袋书、有害卡通画、校园周边环境等进行了集中整治。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承办了河南省小学语文“课改”经验交流观摩会。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被省政府授予“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残疾人事业得到发展,在全市率先建成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全年征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共计1100万元,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为100%;再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全年共实现14974人就业,其中再就业6784人、“4050”人员2999人;投入资金1122万元,使辖区5016户、12661人享受“低保”;全面落实农村困难户救助制度,保证了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西工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按照加快产业集约发展、集聚发展和集群发展的思路,举全区之力强力推进洛阳工业园区建设,工业经济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07年,全区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大幅增长。全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22.83亿元,完成工业投资6.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95.3%;实施重点工业项目20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16个。洛阳市台商工业园正式挂牌,纬四路和110KV变电站顺利竣工,衡山路打通工程积极推进,园区总体规划修编顺利通过评审;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增强,中收获当年建成投产,东一数控、争辉重机等7个省定项目进展顺利,园区入驻企业达到41家,全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64亿元,同比增长79.1%,一批如中国收获机械装备有限公司、一拖工业园、永卓钨钼材料有限公司、新润研磨材料有限公司、炘源晶太阳能薄膜电池项目、冠奇高新能源等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阔的大型企业和龙头项目相继入驻。2008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3个,涵盖农机、汽车零部件加工、装备制造、特殊材料制造等15个行业和门类,入企业名录库产品达11种。

城市管理

西工区始终坚持“建管并重”原则,以“五城联创”活动为载体,积极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实现城市管理的长效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成立全市首家城建监察综合执法大队,大力倡导“阳光执法”和人性化执法,有效提升了城管队伍的执法效率和文明水平;加快环卫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在全市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机制,环卫清扫保洁质量明显提高,连续多年荣获省、市“环卫工作先进集体”称号。不断加强对王府井、百货楼、火车站等商业繁华地段和窗口”地区的综合整治力度,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城市品位不断提高,城市管理长效机制精细化、长效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积极创建生态文明村、绿色社区和安静居住小区,人居环境更加舒适;全区766个住宅小区实现了物业全覆盖,社区居民享受物业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

历史沿革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洛阳老城以西大规模兴建兵营,当时叫“西工地",简称“西工”。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工区,两年后并入原洛北区,1975年又分设至今。2000年,将原郊区的红山乡和洛北乡的东下池村、西下池村、瞿家屯村、东涧沟村、五女冢村、金谷园村、西小屯村、西工村划归西工区管辖。区划调整后,西工区辖8个街道、2个乡。总人口333461人,各街道、乡人口:王城路街道52462金谷园街道51291西工街道44503邙岭路街道13761道北街道33622唐宫路街道26822汉屯路街道15842凯旋东路街道25040洛北乡36367红山乡33751(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截至2005年12月31日,西工区辖8个街道、2个乡:金谷园路街道、王城路街道、西工街道、唐宫街街道、凯旋东路街道、道北路街道、汉屯路街道、邙岭路街道;红山乡、洛北乡。在西工这块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自西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50年)在这里建王城后,先后有东周、隋(炀帝)、唐(武则天)、五代梁、五代唐、五代晋6个朝代在此建都,历时达382年之久。这里曾一度城廓巍峨,宫阙壮丽,商贾云集,其影响不仅盛甲中华,而且远涉海外。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洛阳老城以西大规模兴建兵营,当时叫“西工地”,简称“西工”。1956年,国务院批准设立西工区,两年后并入原洛北区,1975年又分设至今。

地方特产

银杏:银杏是我国特有的古老而珍贵的子遗植物,是中华民族的国宝,融药用、食用、材用、绿化、观赏于一体,长寿长效,独具特色,确属植物宝库中的珍品,发展银杏不仅是一项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的千秋大业,也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举措。

新乡市西工区

新乡市西工区是国家“七五”、“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五O”工程的配套企业——中州铝厂的生活区。当时新乡市政府考虑到长城铝业公司(五O工程)的总体部署和发展前景,获嘉县狮子营一带将成为新乡市西部的一个重要工业区域,故将此居住区取名为“西工区”。该区于1987年破土动工,1992年投入使用。位于新、焦两市交界处,东距新乡市约26公里,西距焦作市约35公里,北依辉县,西望修武,东与获嘉县城毗邻。面积约0.5平方公里,人口l.2万。西工区绿树成行,绿草铺地,环境优美,绿地覆盖面积达35%。有居民住宅楼60余栋,区内幼儿园、小学、中学、图书馆、阅览室、电视台、液化气站、医院、综合商场、集贸市场、灯光球场、酒店、游泳池、歌舞厅、健身房等学习、生活服务设施齐全。有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2个,区级文明单位6个。西工区通讯发达,设施完备。基本上实现了家家有电话,电话覆盖率达97%以上。路公共汽车可直达该区,每天有两次班车发往郑州市,该区通往中州铝厂的铁路、公路已建成使用。

商务商贸

服务业发展形势喜人。西工区大力实施“商贸兴区”经济发展战略,区域性中心商贸区和洛阳市中心商务区初步形成。各大金融、保险和期货证券机构均设于区内。全区现有包括王府井百货、中央百货在内的大中型百货商场7家,包括家电、家具、精品服饰等在内的专业商场8家,以家乐福为代表的大型生活超市4家,规模以上专业市场25家,经营范围涵盖建材、钢材、木材、食品、图书、小商品、水产、五金机电等各个门类,其中百货商场、大型超市年营业额超过10亿元,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年交易额近50亿元。西工区连续3年荣膺洛阳市“市场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7亿元,同比增长19.2%,总量连续三年排名全市首位;建成投用或在建服务业重点项目24个,完成投资近6亿元,新增商业面积近15万平方米;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6.6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1.2%;商业税收达到2.76亿元,占全市商业税收总额的30.21%。王府井百货营业额达到4.5亿元,位居全市百货零售业首位;年营业额超过1500万元的餐饮企业达到5家;中州中路中段被命名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014中心社区荣获“国家级商业示范社区”称号。全区服务业实现了快速、健康、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