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电子地图 > 银川市地图 >
西夏区地图
西夏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2002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95号)调整银川市市辖区行政区划:西夏区辖原新城区的朔方路、文昌路、北京西路、西花园路、宁华路5个街道办事处和原郊区的镇北堡镇、兴泾镇、芦花乡,区人民政府驻怀远东路。兴泾镇是原泾源县芦草洼吊庄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新源乡(现已并入金凤区良田镇),两部分以包兰铁路为界,分属西夏区和金凤区。2005年,自治区政府第60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将芦花镇更名为镇北堡镇。芦花镇是2003年9月全区撤乡并镇时由西夏区原芦花乡和镇北堡镇合并成立的,现镇政府驻镇北堡。芦花乡的前身是1960年创建的芦花人民公社,其专名“芦花”来源于该乡境内的始建于明代嘉庆十二年(1533年)的芦花桥墩(烽火台),后演化为芦花台,现境内有芦花村和芦花台自然村;镇北堡镇的专名来源于该镇境内的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宁夏右屯所领18屯堡之一。2005年底,西夏区辖5个街道、2个镇。2005年,自治区政府第60次政府常务会议决定,将芦花镇更名为镇北堡镇。芦花镇是2003年9月全区撤乡并镇时由西夏区原芦花乡和镇北堡镇合并成立的,现镇政府驻镇北堡。芦花乡的前身是1960年创建的芦花人民公社,其专名“芦花”来源于该乡境内的始建于明代嘉庆十二年(1533年)的芦花桥墩(烽火台),后演化为芦花台,现境内有芦花村和芦花台自然村;镇北堡镇的专名来源于该镇境内的始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1500年)的宁夏右屯所领18屯堡之一。2006年,西夏区面积987平方千米,人口20万。邮编:750021。代码:640105。区号:0951。拼音:XixiaQu。辖6个街道、2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怀远东路。
西花园路街道辖9个居委会:康庄社区、西花园社区、福利巷社区、惠民社区、橡民社区、沁园社区、梦园社区、兴洲南路社区、燕宝社区。
北京西路街道辖8个居委会:幸福巷社区、星光巷社区、金波路社区、建设巷社区、纺苑社区、地矿局社区、机床厂社区、育林巷社区。
文昌路街道辖6个居委会:翟靖巷社区、文昌南路社区、宁朔北路社区、文昌北路社区、艺术巷社区、长城须崎社区。
朔方路街道辖9个居委会:正茂巷社区、宁大社区、梧桐社区、同心苑社区、玫瑰园社区、恩和巷社区、文怀社区、宁安巷社区、217大队社区;文怀综合农场。
宁华路街道辖5个居委会:宁华园社区、园林社区、农垦建社区、兴磷社区、宁朔南路社区;农垦科研所、农垦建设实业总公司。
贺兰山西路街道辖6个居委会:学院社区、芦花台园林场社区、伊地社区、八一社区、盈北社区、赛马社区;农垦甜研所、农垦园艺所、八一综合农场。
兴泾镇辖1个居委会、6个村委会:民生社区;西干村、泾河村、兴盛村、泾华村、黄花村、十里铺村。
镇北堡镇辖1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镇北堡社区;团结村、新华村、德林村、昊苑村、顾家桥村、芦花村、三闸村、同庄村、良渠稍村、镇北堡村。西夏区境内有:平吉堡奶牛场、贺兰山农牧场、南梁农场。

西夏区-主要产业

西夏区拥有中石油宁夏化工、西北轴承、中石油宁夏炼化、丰友化工、佳通(长城)轮胎、共享集团(共享铸钢、须崎铸造)、中材赛马水泥、新瑞长城机床、恩德风电、天地奔牛银起、宁夏电投西夏热电厂、宁夏哈纳斯LNG厂、荣盛冶金化工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现已形成了能源、化工、机电、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已建成的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区)Ⅱ区(即西夏工业园)是各类工业企业的理想基地。西夏区是区域性交通枢纽。境内交通便利,是自治区、银川市的交通枢纽和窗口,银川火车站、银川汽车西站设在本区,包兰铁路位于本区东部,银新、银西专用线在此与其接轨,并连通辖区各大企业,环城高速公路已开工建设。110国道沿贺兰山从西夏区由北向南穿过。西夏区是生态农业示范区。具有发展高科技农业的独特优势。区内土质优良,灌溉便利。其特有的土壤和日照条件,最适宜大规模发展葡萄种植和葡萄酿酒产业,可与著名的葡萄酿酒之都法国的波尔多地区相媲美。宁夏特产枸杞最大的生产单位—宁夏农垦南梁农场和枸杞研发机构—宁夏农林科学院枸杞研究所均在辖区内。这里的气候和土壤还有利于各种枣、果类等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和深加工。区内现有一大批发展现代农业的农场、林场和园艺研究开发单位,绝大部分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到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为了调整品种,增加无公害、反季节瓜果、蔬菜和特色产业的比重,政府在引导、政策扶持,积极发挥农业合作组织作用,配强技术力量,精选高新名优良种,在该地区建成万亩粮食示范种植基地;筹建农副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完善配套设施,加大旧棚改造,新建二代温棚11000间、高科技示范温棚100间,形成万亩蔬菜生产基地。今年该镇新建草莓温棚1000间,种植无籽西瓜2000亩,新增大地葡萄500亩,温棚葡萄1000间,形成万亩优质瓜果生产基地;完成二期枸杞种植任务2000亩,形成万亩枸杞种植基地;配合银西生态防护林工程,广泛调动辖区企事业单位参与,建设万亩生态林基地,扩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万头黄牛养殖示范村工程,打造以兴泾镇兴盛村为中心、辐射周边的万头黄牛育肥基地,目前基地已初具规模,预计到2010年,黄牛饲养量达两万头,成为银川清真肉品的主要供应基地;实施万亩设施农业工程,以良渠稍村等6个村为重点,建设5万间二代日光温棚,预计到2010年,将建成1万余亩的设施农业基地,每年为银川市民提供14万吨各类新鲜蔬菜瓜果;实施万亩有机枸杞工程,有机枸杞从种植、施肥到加工全部为纯绿色方式,种植出的枸杞将榨成鲜汁出口欧洲;实施沿山万亩经果林工程,以志辉公司、万义生态园等为依托,建设以红枣、桃、李、杏、葡萄等相结合的经果林基地,提供种类丰富的水果。

行政区划

西夏区辖6个街道、2个镇:西花园路街道、北京西路街道、文昌路街道、朔方路街道、宁华路街道、贺兰山西路街道、兴泾镇、镇北堡镇。银川经开区(高新区)Ⅱ区位于西夏区南部。

教育事业

银川大学城位于西夏区
有以下几所学校:宁夏大学(211院校),宁夏大学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西夏区,是自治区唯一的省部共建综合性大学和“211工程”立项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58年,1997年12月,原宁夏大学与宁夏工学院、银川师专(含宁夏教育学院)合并;2002年2月,宁夏大学与宁夏农学院合并,组建了新的宁夏大学。学校分为三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4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55.2万平方米,另有113公顷的教学实验农场。在校教职工2656人其中教师1366人(教授127人,副教授403人);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8000余人,研究生1400人,少数民族预科生798人,成人脱产在校生1705人。(详见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国家民委直属的唯一一所设在民族自治区的民族高等院校,坐落在银川市西夏区。占地面积65万多平方米,累计建筑面积达26万平方米。是我国唯一建立在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部属综合性民族高校,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是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基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基地,为西北民族地区特色经济服务的科研基地,展示我国民族政策和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学校始建于1984年,原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2006年2月,教育部批准在其基础上筹建北方民族大学,筹建期限为两年。学校总占地面积766671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280175平方米。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完备,校园环境幽雅。学校于2000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部门绿化400佳单位”荣誉称号,并被银川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单位”。(详见北方民族大学),其他院校,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本部),宁夏司法警官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化工技师学院,宁夏粮食职业技术学院,宁夏机电技师学院,

西夏区-经济发展

一、综合: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11.8亿元,同比增长10.5%,工业总产值完成100.3亿元,同比增长24.0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5.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99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989.1元,同比增长24.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17元,同比增长4.25%。三次产业结构为10.5:48.6:40.9。第一产业对GDP贡献率为6.0%,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为57.7%,第三产业对GDP贡献率为36.3%。“十五”期间生产总值及增速。“十五”期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万人。2005年新增就业人员17186人,下岗失业再就业8370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2733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23人,失业保险新增参保人数1256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区域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二是产业层次不高,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缺乏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强力支撑;三是开放程度还有待提高;四是资源瓶颈制约严重;五是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农业:农业生产发展平稳。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1165万元,同比增长10.8%,“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2%;实现农业增加值25230万元,同比增长8.9%。粮食总产量达13007吨,同比增长15.6%;蔬菜总产量66596吨,同比增长4.6%;出栏肉猪38.8万头,同比增长13.0%;水产品总量2300吨,同比增长7.9%,家禽出笼54.3万羽,同比增长0.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开工各类水利工程420处,完成土方40万方,完成劳动工日42万个,投入资金850万元,完成水利工程总投资1100万元,累计新增灌溉面积100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500亩,新增蓄引提水量10万方,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2.66万千瓦,实现机耕面积1.92万亩,占水田耕种面积80.0%,实现机收面积2.14万亩;全区2005年农机总收入近4000万元。新建农村沼气池169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发展迅速。2005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312889万元,同比增长4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78799万元,同比增长60.4%,规模工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十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22.1%和35.9%,全部工业总产值累计达101.7亿元,是“九五”的2.26倍。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92550万元,同比增长35.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2887万元,同比增长49.6%,规模企业由2000年的16家发展到2005年的56家。建筑业增加值23468万元,同比增长4.7%,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利润605万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6.0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6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702万元,同比增长43.2%。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135266万元,增长69.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42436万元,下降4.1%;“十五”期间累计投资512524万元,是“九五”的3.5倍。年均增长达32.1%。“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增长速度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9810万元,同比增长12.9%;商品房竣工面积15.5万平方米,下降38.8%,商品房销售面积8.25万平方米,下降66.4%。
五、国内贸易: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2435万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总额262074万元;同比增长15.1%,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6.2%;县及县以下零售总额10361万元,同比增长12.6%,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额220463万元,增长15.1%;餐饮业42431万元,增长17.3%,其他行业9541万元,增长4.3%。“十五”期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70230万元,是“九五”的2倍,年均增长达14.4%。
六、对外经济:对外贸易、招商引资成果显著。2005年引进内资4.65亿元,同比增长143.0%,发布项目52个,签约项目履约率100%,达到市优秀标准,进出口总额达2002万美元,同比增长104.9%;其中:外贸出口1827万美元,同比增长94.9%,进口175万美元,同比增长337.5%;合同利用外资3975万美元,完成任务的185.0%;直接利用外资到位2757万美元,同比增长36.8%。“十五“时期直接利用外资达7570万美元,引进内资12.3亿元。

社会发展

西夏区是宁夏重要的工业基地。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家,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机电、建材四大支柱产业。占地2.92平方公里的西夏区工业产业基地是中小工业企业投资的理想基地。西夏区是区域性交通枢纽。银川火车站、联航机场和汽车西站设在本区,包兰铁路横贯其中,银新、银西专用线在此与其接轨,交通运输十分便利。西夏区地处宁夏优越的煤电源基地中心,人均占有发电量和产煤量名列前茅。境内储藏的矿产种类计有能源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产,化工原料矿产5大类21个品种,为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冶金、化工、建材工业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西夏区-土特产品

有枸杞、稻米、西瓜、红黑瓜子、苹果、葡萄等名产。
西夏宴:银川市西夏区具有宁夏回族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渊源的饮食特色品牌,得到中国饮食文化权威机构———中国烹饪协会暨中国食文化研究会专家的认可。在银川市举行的申报“中国名宴”暨“中国西夏食文化象征企业”的认定会上,得到了专家们的肯定。西夏宴也因此成为宁夏历史上首个“中国名宴”。西夏宴可根据宴会特点,挑选并组合,形成系列西夏宴,按不同规格及功能分成西夏乐舞宴、西夏迎宾宴以及西夏风情宴三大系列,可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西夏宴每个系列又按高、中、低分成三个档次,形成三套九款的基本框架。全席热菜共23个品种,每一菜品都有其人文典故,在菜品的色、香、味、形上具有文化象征意义,采用炒、煎、炸、蒸、烧、烤、烩、扒等多种烹调方法,咸鲜为主,甜、辣、麻等为辅的多种单独或复合式味型菜品。凉、热、汤菜等合理搭配,适口性、养生性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