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都区地图
殷都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安阳市殷都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殷商王朝,在此历8代12王。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率诸侯之师,与商纣王战于牧野(今淇县西南),纣王兵败自焚,殷亡。周灭殷后,分畿内地为邶、鄘、卫3国,安阳隶属卫。魏文侯七年(前440),建都于邺,以西门豹为邺令,安阳为都畿之地。春秋时,先属卫,后属晋,称东阳。战国时,秦昭襄王五十年(前257),秦克“宁新中邑”,改“宁新中邑”为安阳,安阳之名始见史册。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行郡县制,始置安阳县,隶属邯郸郡。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安阳均为属地。北周大象二年(580),杨坚辅政,相州总管尉迟迥不服,发兵讨杨坚兵败自杀,杨坚下令焚毁邺城,并徙相州、魏郡、邺县治所及邺民于邺南40里之安阳城,安阳城遂为相州、魏郡、邺县治所。隋大业元年(605),废相州,存魏郡,治安阳,领11县。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改魏郡为相州,领8县。宋初,相州隶属河北西路,并置彰德军节度。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彰德升为府,领5县。明、清亦称彰德府,领6县1州(磁州)。民初,沿清制。1932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为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领11县,直到1949年5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接管为止。1949年8月1日,成立平原省,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为河南省,仍为省辖市。2002年12月28日安阳市殷都区成立。
文化旅游
殷都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后岗三层文化叠压均在该区出土问世,著名的盘庚迁都于殷、商王武丁中兴、奴隶傅说升相、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妇好挂帅、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曹操屯粮于柴库等历史故事和传说都发生在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殷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的第33处世界遗产。此外,辖区还有以现代高效农业果园为核心的生态观光旅游资源,以安钢集团、安电等以先进工艺为代表的工业旅游资源,以具有民国建筑风格的影视拍摄基地为代表的民居旅游资源。
资源优势
自然条件:殷都区地势平坦开阔,工程地质条件良好,辖区地表水、地下水充沛,能适应各项城乡设施的建设需要。区位:殷都区地处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省交界区域,距北京约500公里,距郑州约200公里,是承接各省资源和经济辐射的重要枢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全区,京广铁路、107国道纵贯南北,横穿辖区的安李铁路、安林公路直通林州和山西长治,安阳长途西客站位于辖区内。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条件极为便利。经济:辖区内有全国500强工业企业之一——安阳钢铁集团,华北电网骨干企业——大唐安阳电厂,2005年两家企业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50.4亿元和8.6亿元,位居安阳市前列。围绕安钢集团、安电等大型企业还产生了一大批从事原材料供应、配套加工和销售的民营企业。安钢集团及周边民营企业吸纳了大量工人,城乡居民收入在全市位于前列。较大的经济优势成为殷都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动力之源。文化资源:殷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将成为殷都区发展的无形资产和强大的文化资源优势,为殷都区的振兴和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人才和技术:安钢集团、电厂等大中型企业的存在,为殷都区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群体。这些技术人群为辖区民营企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力和技术基础。水电设施:境内有安阳水务总公司、第四水厂和大唐安阳电厂,能够较好保障辖区各行业的水电供应。
医疗卫生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和制度的不断改革,国办的医院及其分支机构在辖区逐渐增多,原职工医院逐渐对社会开放,农村和城市也出现个体医疗诊所,从而较大程度地满足了辖区广大居民的医疗卫生要求。我区医疗卫生机构主要有三类:一类是公家办的医院,一类是由辖区工厂、矿山、企事业办的职工医院或卫生所、站、室,第三类就是区政府直属医疗卫生机构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我区是以工业为主的新型城乡结合区,布局分散,医疗事业的发展也有着特殊的一面,工厂、矿山、企业都有自己的职工医院或卫生所(站),他们既为职工服务,又负责本单位家属、居民的医疗卫生防治工作。各厂矿的医疗事业近几年发展讯速,大型医疗设备不断增加和更新,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安阳钢铁公司职工医院和矿务局医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对社会开放,已成为辖区范围内的医疗中心。截止2003年,我区共管辖工厂、矿山、企事业单位医院12个,职工卫生站、所、室9个,个体医疗诊所108个,床位900张。另外,还有一些民办的医疗机构,也比较有特色。由于区划调整我区新增加农村36个,同时增加农村卫生所36个。
行政区划
殷都区行政区域东西宽约10公里,南北长约8.5公里,总面积69.5平方公里,占安阳市区行政辖区面积543.6平方公里的12.8%,占全市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的0.9%。殷都区现辖一个乡、九个街道办事处,分别是西郊乡以及北蒙、相台、清风、梅园庄、铁西路、电厂路、纱厂路、水冶、李珍九个街道办事处,包括43个行政村和40个社区。2005年底,全区总人口为2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8万人,人口密度为3482人/平方公里。梅园庄街道代码:410505001,2006年,辖11个社区:梅园社区、钢四区社区、钢五区社区、钢六区社区、福利路社区、钢花路社区、钢四路社区、钢二路社区、果园社区、北辛庄社区、东风社区。李珍街道代码:410505002,2006年,辖5个社区:铜冶煤矿社区、红岭煤矿社区、积善社区、李珍社区、岗子窑社区。电厂路街道代码:410505003,2006年,辖2个社区:万金社区、电厂社区。纱厂街道代码:410505004,2006年,辖3个社区、1个村委会:,南区社区、北区社区、新村社区、大司空村。铁西路街道代码:410505005,2006年,辖9个社区、1个村委会:平安社区、星海社区、仁和社区、世纪名城社区、平原社区、同乐社区、新兴社区、文源社区、商城社区、任家庄村。水冶街道代码:410505006,2006年,辖5个社区:矿务局社区、濮化社区、王家岭社区、水铁社区、马村社区。清风街街道代码:410505007,2006年,辖5个社区:安彩社区、隆昌社区、小花园社区、鲁园社区、幸福社区。北蒙街道代码:410505008,2006年,辖16个村委会:三家庄村、西司空村、武官村、侯庄村、小营村、秋口村、枯河村、郭王度村、大碾屯村、双塔村、东大性村、西大性村、前皇甫村、后皇甫村、皇甫屯村、杜小屯村。相台街道代码:410505009,2006年,辖6个村委会:铁佛寺村、孝民屯村、梁邵村、段邵村、焦邵村、柴库村。西郊乡代码:410505200,2006年,辖19个村委会:西梁村、东梁村、王邵村、南流寺村、北流寺村、郭流寺村、史车村、骈家庄村、小屯村、花园庄村、王裕口村、小庄村、四盘磨村、范家庄村、丰安村、北士旺村、芦士旺村、赵常庄村、南士旺村。
经济发展
200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51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3.77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3.01亿元,增长13.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95亿元,一般预算支出1.2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7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7亿元。商品出口创汇378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139元,人均生活费支出2639元。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完善“一级财政、两级管理”的财税体制,在全市率先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在农村积极实施“村财乡监”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不断规范,资金节约率达10.5%。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全区经济中的占比达到90%左右。农村信用社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和增资扩股任务。与香港、深圳等10余个投资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豫北图书城、贞元油库、西区殡仪馆等相继落户,全年引资7010万元。经济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建立区经济网站、经济理论专著库、政策法律法规咨询库等,初步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搭建了信息、技术、资金、市场等各类发展平台。全力支持安钢集团公司调整结构、加速发展。成立大项目协调办公室和联合执法大队,为安钢解决建设用地5.13公顷。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30个,扶持了一批对结构调整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日新钢铁公司200万吨钢技改扩建项目通过“环评”,源首药业公司新生类微生态制剂源首胶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秋口冶炼厂氧化铅扩建、道路窨井盖厂扩建项目顺利投产。辉煌钢铁厂40万吨钢材轧钢生产线等重点项目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一批知名商业、饮食企业相继建成开业,三维物流公司开始运营,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旅游、家政、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北蒙133.33公顷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级验收,建成现代化日光温室130栋。畜牧业产值已占第一产业产值的34%。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成功启动钢花路建设,建成启用了殷都广场。北蒙大道、殷都北外环路、北士旺至107国道道路建成通车。铁佛寺新村二期工程顺利竣工。钢二路东侧棚区等旧城改造项目正在积极筹备。集中开展了中道口、清风街、安钢生活区和纱厂生活区等“退路进场”综合治理活动。在全市率先推行清扫路段竞标,实行居民小区楼院分类定级管理,加快农村垃圾池等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连续3次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全面启动,整合后的5所高标准、现代化的中小学已开工建设。实施“名师工程”,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努力打造文化名区。成立区文联、殷墟书画院,成功举办“秦保家书画作品研讨会”,农民作家刘耀青出版发行了《殷商悲歌》系列小说,《殷都护鼎记》等殷商题材电视剧正在筹备拍摄。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重大疫情信息网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复垦土地57公顷,补充耕地17.33公顷。关闭了一批超标排污企业,全区新增绿地29.2公顷。认真落实“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运转正常,全年累计保障16万余人次,发放“低保”金1042万元。积极开展城乡特困户救助工作,累计发放帮扶物资和救助金25万余元。全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102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806人、“4050”人员913人,综合排名全市第一。被命名为全市惟一的省级“社区建设先进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