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区地图
于洪区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沿革
于洪区始建于1964年。1999年,辽宁省人民政府(辽政[1999]69号)批准:一、于洪区:撤销翟家乡,造化乡、彰驿站乡,设立翟家镇、造化镇、彰驿站镇。二、辽中县:撤销四方台乡,设立四方台镇。2000年,于洪区辖4个街道、7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06008人,其中:迎宾路街道54051人、沈辽路街道32315人、陵西街道56570人、北塔街道47801人、沙岭镇31440人、马三家镇34077人、大潘镇22713人、平罗镇19699人、造化镇28443人、翟家镇20413人、彰驿站镇11076人、于洪乡39762人、杨士乡59525人、北陵乡36702人、陵东乡37478人、大青中朝友谊乡12172人、大兴朝鲜族乡17249人、高花乡13842人、老边乡17075人、解放乡13605人。2001年6月4日,撤销高花乡,设立高花镇。区划调整后,于洪区辖4个街道、8个镇、7个乡、1个民族乡:迎宾路街道、沈辽路街道、陵西街道、北塔街道、马三家镇、平罗镇、沙岭镇、大潘镇、翟家镇、造化镇、彰驿站镇、高花镇、于洪乡、陵东乡、北陵乡、杨士乡、解放乡、老边乡、大青中朝友谊乡、大兴朝鲜族乡。2002年5月,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铁西区和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合署办公,设立铁西新区(不是正式行政区)。于洪区沙岭镇、于洪乡、杨士乡、大青中朝友谊乡的部分行政区域(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铁西新区管理区域。2002年12月13日,辽政[2002]323号批复:1、撤销于洪乡,设立于洪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后,于洪街道办事处驻地迎宾馆路16号,区域面积43.1平方千米,辖11个村委会,实行街道管村体制。2、撤销杨士乡,设立杨士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后,杨士街道办事处驻地沈辽路206号,区域面积28.6平方千米,辖14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实行街道管村体制。3、撤销北陵乡,设立北陵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后,北陵街道办事处驻地皇姑区龙山路2号,区域面积19.7平方千米,辖7个村委会,实行街道管村体制。4、撤销陵东乡,设立陵东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后,陵东街道办事处驻地陵东街135号,区域面积14.8平方千米,辖7个村委会,实行街道管村体制。5、撤销沙岭镇,设立沙岭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后,沙岭街道办事处驻地沙岭村,区域面积60.4平方千米,辖12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实行街道管村体制。6、撤销解放乡、老边乡,合并设立光辉乡。区划调整后,光辉乡政府驻地三台子,区域面积118.1平方千米,辖28个村委会。2002年,于洪区辖9个街道、7个镇、2个乡、1个民族乡:迎宾路街道、沈辽路街道、陵西街道、北塔街道、于洪街道、杨士街道、北陵街道、陵东街道、沙岭街道、马三家镇、平罗镇、大潘镇、翟家镇、造化镇、彰驿站镇、高花镇、光辉乡、大青中朝友谊乡、大兴朝鲜族乡。2003年8月,于洪区的翟家镇和大青中朝友谊乡在建制上划归铁西新区代管。调整铁西新区行政区域,已划归铁西新区的原属于洪区沙岭镇、于洪乡、杨士乡的部分行政区域(即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归铁西新区大青中朝友谊乡。2005年,于洪区辖9个街道、7个镇、1个乡、1个民族乡:迎宾路街道、北塔街道、陵西街道、沈辽路街道、于洪街道、杨士街道、北陵街道、陵东街道、沙岭街道、平罗镇、马三家镇、大潘镇、造化镇、翟家镇、彰驿站镇、高花镇、大兴朝鲜族乡、大青中朝友谊乡、光辉乡。2007年1月19日,辽宁省政府(辽政[2007]18号)批准:同意撤销于洪区翟家镇、大青中朝友谊乡,设立翟家、大青中朝友谊街道办事处。(实际由铁西新区代管),2007年1月31日,辽宁省政府(辽政[2007]21号)批准:同意撤销于洪区马三家镇、平罗镇、大潘镇(注:由细河经济区代管)、大兴朝鲜族乡建制,保留马三家、平罗、大潘、大兴街道办事处;撤销于洪区造化镇,设立造化街道办事处。2007年7月26日,沈阳市政府(沈政[2007]166号)批准:同意于洪区设立西三环街道办事处及部分街道办事处区划调整。一、同意增设西三环街道办事处,该街道办事处四至范围:东起沈大高速公路,南至开发区十九路,西至高明、共和、得胜、曹家等4个村东界,北至京沈铁路线;区域面积6.7平方千米,辖2个村、2个社区,人口8.68万人。二、同意对大青中朝友谊、翟家街道办事处进行区划调整。(一)大青中朝友谊街道办事处划出张士村、宁官村、余良村、后谟村和宁官、军营社区。其中张士村、宁官村、宁官和军营社区划入新增设的西三环街道办事处。调整后的大青中朝友谊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13.26平方千米,辖10个村,人口1.68万人。(二)翟家街道办事处划入余良村、后谟村。调整后的翟家街道办事处区域面积46.41平方千米,辖13个村、1个社区,人口5.15万人。2007年11月20日,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沈政[2007]248号)同意于洪区杨士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南阳湖街道办事处;沈辽路街道办事处更名为城东湖街道办事处。(实际2007年初变动),2010年2月28日,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我市行政区划局部调整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于洪区把陵东街道黄河北大街以东土地和北塔街道划出。对外开放
全区始终以扩大对外开放、强化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依靠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引进建设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并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2006年以深圳、上海、香港、台湾等地区和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为重点,成功举行对台招商、以地招商、中介招商、房地产项目招商等大型招商活动20余次,接待国内外客商1500余人次,投资8亿元的浩天皮革、投资5.6亿美元的恒大地产开发等项目扎实推进,其中澳门龙鑫万国风情园、台湾中兴、东北台湾第一村等3个项目被列为全省重点项目。全年引进国内国外资金共计129.2亿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5个,其中超千万美元项目17个。新建、续建500万元以上项目388个,其中超亿元项目83个。新引进的266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其中87个项目实现当年竣工。总体布局
在市政府支持下,于洪区申报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五年,于洪区将紧密围绕“两区三基地”(现代化生态新城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沈阳装备制造配套产业基地、沈阳经济区工业物流基地、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总体布局,明确了利用三年时间,再造一个新于洪,五年经济总量翻两番的总体发展目标。产业发展
2009年,进一步完善了沈阳大工业区产业发展战略,实施了家具、五金产业集群拓展和造化工业自动化、平罗建材产业园区土地整理,完成了鞋业产业集群改造工程。沙岭污水处理厂主体竣工,造化污水处理厂启动实施,有效提升了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和承载能力。加快优势产业发展,中兴电工、浙江电力电气工业园等14个投资超亿元项目开工建设,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864家,实现产值870亿元,同比增长21.3%;通用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等七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64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比重达到70.5%;金德集团在全市民营企业中率先进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列,陆正重工集团成功收购省轻工设计院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业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市场集群经营规模和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北方不锈钢市场主体竣工,红旗台石材城加工生产线、金山五金大厦投入运营,全区市场成交额达到300亿元,同比增长26%。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万村千乡”连锁店发展到194家,社区商业网点发展到8600余家,“家电下乡”产品百户购买率位居全市前列。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多摩物流、海尔家电物流中心等7个新建、续建项目投入运营,张士物流园区进入全国百强行列。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区有4家小额贷款公司正式营业,村镇银行获得省政府批准。商贸服务业繁荣发展。家乐福超市于洪广场店建成营业,华润万家于洪店完成主体工程,宝马等汽车4S店投入运营。以黄海路、北金廊等地区为重点,商贸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2009年,以增收富民为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区政府投入1000万元支农资金,扶持和引导农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落实产调面积2.8万亩,花卉、食用菌等特色农业达到4.8万亩,新增设施农业4000亩。以九龙河现代农业示范区为重点,加快工厂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新建、续建农事龙头企业23家,其中隆彬米业等11家农事龙头企业竣工投产,陆家浮板菜等8个工厂化农业项目进展顺利,小韩蔬菜工厂被中国农科院列为现代农业成果转化基地。强化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完成蒲河、九龙河滩地绿化2550亩,建设5处美化节点,实施九龙河下游综合整治4.2公里,建成蒲河集体桥翻板闸蓄水工程,完成农村植树29.3万株,建设花卉村47个,新农村建设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经济
于洪区物产丰厚,人才云集,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资源优势。境内拥有土质肥沃的耕地,最适宜发展都市现代化农业;在二、三环公路区内段两侧可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丰富,毗邻母城,交通发达,综合比较优势明显,最适于发展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高档商住及旅游等产业;城乡之间拥有充足的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和产业工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众多,可为投资者提供理想的自然资源和智力资源。于洪区产业发达,基础坚实,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产业优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作为辽宁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国家16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之一,于洪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在省市乃至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里有丰富优质的耕地资源,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正逐渐构建起沈阳西部生态农业景观带。工业经济产业聚焦效应显著,随着家具、化工、五金、鞋业、食品、服装等6大产业集群开发建设,全区工业经济发展空间迅速拓展,发展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和潜力不断提高,工业发展的新格局已经形成。商贸流通体系不断健全,活跃繁荣的商贸流通业,西部、北部两大市场群,满足了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实现了第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房地产业迅猛发展,以于洪新城、环北地区为代表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基本形成了城区内扩、镇域外延,相互呼应、协调推进的城市建设格局。于洪区功能完善,政策优越,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环境优势。区政府不断完善城市载体功能,大力优化城乡发展环境,提升区域形象,制定了适于发展的招商引资政策,使投资者享受到与国家级开发区、沿海开放地区同等甚至更优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越的招商环境,凝聚了雄厚的发展潜力,于洪日益成为“投资置业的热土,城市发展的绿洲”,为“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于洪区古迹众多,历史悠久,这里具备投资发展的最佳人文优势。清代昭陵、新乐文化遗址、法轮寺、春秋战国墓等聚集区内,跨越数千年的历史文物昭示着于洪是一片充满神奇吉祥的土地,这里城乡一体,既有都市的繁荣和文明,也有田园的诗意和浪漫;这里既有鳞次栉比的现代楼宇,也有恬静幽雅的闲适村居;这里是投资者的创业乐土,也是成功人士乐业安居的宁静港湾。农村经济,于洪区为全国16个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之一,被辽宁省命名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全区蔬菜、花卉、林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8.5万亩,北陵兰花、高花草莓、沙岭食用菌等一批特色种植业项目显现出强劲的市场竞争力。畜牧养殖业占农业经济的比重达到51.1%,投资2.8亿元,新建、续建以沙岭畜牧养殖、高花鹭岛生态农业为代表的富民经济小区和农业园区82个。粮食、肉、蛋、奶、蔬菜深加工等6大产业化链条基本形成,万顺达淀粉、金园豆业、神禾谷业、北科奥食品、庄乐食品等农事龙头企业71家,带动全区3.4万农户、30万亩耕地融入产业化生产经营。浑河、蒲河、细河、九龙河等水系得到整治,新打机电井298眼,机井灌溉面积达到4.2万亩。乡村造林总面积达到6.3万亩。农机总动力达到25.6万千瓦,旱田播种、施肥、打药等机械化水平达82%。102个村实现延包合同签订率和使用权证发放率100%,24个村成功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化解村级不良债务6100万元,债务下降10%。同时,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先行起步实施。
现代工业,全区上下以工业年为契机,紧紧围绕“建工业化新于洪、创城市化示范区”的总体目标,坚持以项目带动为核心,通过完善政策、强力调度、抓住重点、择优扶强等方式,以产业集群建设为基石,以房地产和市场群建设为依托,招商引资工作扎实有效,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工业化和城市联动推进、共同发展,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预期目标。重大项目成效显著,工业经济蓬勃发展。2005年,全区新建工业项目178个,总投资72.28亿,本年投资53.1亿元。东北家具集散中心、于洪五金、陵东鞋业、沙岭服装等园区均出现数十家外埠企业团体签约或集中签约入驻状况。全区工业企业达到5400户,工业总产值完成450亿元,比上年增长17.3%,特别是规模企业取得长足发展,达到529户,比上年增加287户,产值达到150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规模企业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1/3,工业增长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3%,工业经济质量明显提高。注重项目运作实效,产业集群建设方兴未艾。东北家具集散中心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43个单体和组团项目进驻园区,总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主体建筑全部竣工,28家企业投产;于洪五金路网、电力、通讯等设施达到企业入驻要求,入驻企业23户,开工企业10户,总投资10.7亿元;陵东鞋业三期工程建设竣工,新增入园企业70余家;环北食品的环际浮板菜、娃哈哈果汁、可可林纳食品、中日合资有机草莓等项目相继投产;沙岭服装产业集群已完成一期主要道路、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工程,20家企业签约入驻。化学工业区起步良好,一期开发的12.8平方公里征地、搬迁、招商等工作有序快速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