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湖南省电子地图 > 岳阳市地图 >
云溪区地图
云溪区相关地区地图:

传统习俗

立春前后,各村德高望重的老者带着人用彩纸扎起箩筐般大的牛头,然后敲锣打鼓挨家串户送“报春图”。报春图系木板刻印,内载24节气交接时分及一年农事的安排。随着时代的变迁,图中还穿插有宣传计划生育、保护土地、科学种田的内容。主人则早早点起红烛,燃放一串长长的鞭炮把牛头迎进厅堂,期待报春图带来丰收。春插完毕,农户各自略备薄酒菜肴,款待在插田中相互帮工的亲友,颇有“开轩石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意味。大家相约日期,每户举一方灯,杂以火龙,锣鼓敲得震天响,走遍村里各户。方灯上面或画丰收图,或书“丰年”、“福寿”、“康泰”等字。灯队每到一户,有“村级”艺人用花鼓调唱灯赞。

历史沿革

五代后唐清泰年间在陆城镇设立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年)王朝场升为王朝县,宋至道二年(996)改名临湘县,自宋代起至1930年一直为临湘县治。1984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从临湘县析出路口镇、路口乡、文桥乡、陆城镇、云溪乡、云溪镇等乡镇设立岳阳市北区,隶属岳阳市。1996年6月更名为岳阳市云溪区。云溪区历史悠久。唐虞时期就有文字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朝时属长沙郡管辖,汉代为下隽县地,晋朝为巴陵县地,明代正式建立云溪驿站。五代后唐清泰年间在陆城镇设立王朝场,宋淳化五年(994年)王朝场升为王朝县,宋至道二年(996)改名临湘县,自宋代起至1930年一直为临湘县治。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1984年4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岳阳市北区,隶属岳阳市。1996年6月更名为岳阳市云溪区。现辖7个乡镇(云溪乡、云溪镇、路口镇、文桥镇、陆城镇、道仁矶镇、永济乡)、1个街道办事处(长岭街道办事处)、1个社区管理中心(巴陵石化云溪社区管理中心),共有65个村和13个居委会,725个村民小组。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

自然地理

云溪区地处岳阳市城区东北部、长江中游南岸,西濒东洞庭湖,东与临湘市接壤,西北与湖北省监利县、洪湖市隔江相望,南部与岳阳楼区和岳阳县毗邻。总面积388.3平方公里,其中城镇面积52平方公里。云溪区属幕阜山脉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地貌多样、交相穿插,整个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境内最高海拔点为云溪乡上清溪村之小木岭,海拔497.6米;最低海拔点为永济乡之臣子湖,海拔21.4米。一般海拔在40—60米之间。地表组成物质65%为变质岩,其余为沙质岩,土壤组成以第四纪红色粘土和第四纪全新河、湖沉积物为主。第四纪红色粘土主要分布在境内东南边,适合林、果、茶等作物开发。第四纪全新河、湖沉积物主要分布在西北长江沿线,适合水稻、瓜菜等作物种植。全区水域宽广,有河、有湖,水运优势十分突出,除道仁矶汽车轮渡码头、沙窝(石油)和铜鼓山(矿石)两个3000吨级专用码头外,另有擂鼓台、象骨港、滨江、新巷、儒溪等8个简易码头有待开发升级。区境内西南角还有国家对外贸易港口之一的城陵矶港。云溪区位于东经113°08′48″至113°23′30″、北纬29°23′56″至29°38′22″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雨水集中,无霜期长。年日照1722—1816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3.7千卡/cm2;一月平均气温约4.3℃,七月平均气温约29.2℃;年平均气温16.6—16.8℃,无霜期258—278天;年降雨日141—157天,降水量1469mm。云溪区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盛产粮、棉、油、茶、菜、竹、木、果等农副产品,生猪、鲜鱼、禽蛋的油产量连年递增,名贵水产和湘莲在国内外久负盛名。云溪区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据初步勘探,有大理石2亿立方米,白云石3.5亿立方米,以及大量的石灰石、石英石、石棉等。

历史人文

云溪区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自古以来,曾产生过许多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流传着许多故事。诗人屈原,当他理想破灭,以死向邪恶势力抗争的时候,他选择了岳阳土地上的汨罗江作为自己生命的最后归属。诗圣杜甫,拖着病残的身体,瞻仰“屈原祠”,登临岳阳楼,写下了诗篇《登岳阳楼》。不久,病死在岳阳市境内的平江县。还有李白、韩愈、白居易、孟浩然、陆游、欧阳修等著名的诗人,都有先后来到岳阳吟诗作赋,留下了许多篇章。宋代的范仲淹写下的《岳阳楼记》成为了千古奇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众多的仁人志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云溪区还有许多动人的传说,二妃哭舜、柳毅传说。岳阳拥有不少的名胜古迹,有自然景观18处、古祠庙楼67处、古塔20处、古遗址42处、古墓葬42处、名人故居6处、革命纪念地4处。共计227处。这些旅游资源有三个特点:一是知名度高。有雄踞江南、千古叫绝的岳阳楼;有屈原自沉纪念地──屈原祠;有形如青螺的君山岛;有水天一色、风月无边的洞庭湖,南湖风景区。有平江起义旧址、任弼时故居等革命纪念地。

文化事业

拥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13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1座,纪念馆4个。整合组织优秀创作人员创作了《芝麻官打假》、《椅背峰下》、《远山的钟声》等6部戏剧新品。共获全国性金奖2个,省级金奖4个。组织文艺团体参加歌曲、舞蹈、戏曲等各类比赛共获国家、省级金、银、铜奖16个。举办了庆“七一”《歌颂共产党、唱响正气歌》大型歌咏比赛活动,各种广场文化、旅游文化、节日文化、文化“三下乡”、“三贴近”活动。文化产业推进体制改革,加大产业招商力度,以影视、戏剧、培训、歌舞、娱乐场所为主体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广播电视较快发展。全市广播电台1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3%。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7%,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新的进展,150个50户以上的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和375个20户以上广播电视自然盲村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5.5万户,数字电视用户5.06万户。云溪区群众喜欢看戏、听说唱,因而地方剧曲种类繁多,流传也广。主要有花鼓戏、湘剧、祁剧、地花鼓、木偶戏、皮影戏、鬼脸戏、渔鼓、丝弦等。云溪区花鼓戏以小旦、小生、小丑“三小”见长,是群众最喜欢的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清顺治年间,“采茶调”和“车马灯”等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因声腔语言相近,流传地方相通,故统称“花鼓戏”。以后,逐步流入全省其他地区。花鼓戏《打铁》曾被灌成唱片播放全国;湘剧《醉打山门》在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剧观摩汇演中,主演获一等奖。云溪区湘剧的音乐分为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两部分,包括昆腔、高腔、弹腔、杂腔小调等四种声腔和过场曲牌、打击乐曲。唱腔今以弹腔和高腔为主,尚保存一部分昆腔剧目。舞台语言以衡州官话为基础,结合中州韵规范而成。云溪区湘剧的昆腔,格律同于昆曲,但咬字颇具地方特色,上声字依湘南上声字调高唱,使唱腔悠扬清亮。传统曲牌有“粗牌子”、“细牌子”之分,前者古朴粗犷,腔简字多,演唱速度稍快,用唢呐和笛子伴奏;后者细柔婉转,腔繁字疏,演唱速度较慢,以曲笛伴奏。云溪区湘剧的高腔曲牌,可分为《驻云飞》、《四朝元》、《锦堂月》、《桂枝香》、《香罗带》、《八声甘州歌》、《锁南枝》、《一枝花》、《驻马听》、《汉腔》等类,分“腔”与“放流”两个部分。腔尾由人声帮腔,打击乐伴奏;放流字多腔少,曲调为朗诵体,由鼓板击拍。高腔由一个人清唱,众人帮腔,不要音乐伴奏,地方特色十分浓郁。云溪区湘剧的弹腔也分南、北路,地方特色十分浓郁。南路唱腔无行当之分,但各行当的演唱风格有所区别。北路生旦分腔,小生与旦行同,净行与生行同。旦腔比生腔高五度。旋律低且深沉,声调凄凉、哀苦。湘剧,云溪区湘剧现行的脚色行当分为生、花、旦三大行。其中生行又分老生、正生、小生,花行又分大花、二花、三花(即丑),旦行又分正旦、老旦、小旦,共九个行当故称“九人头”。云溪区湘剧的表演艺术主要有三种表演风格。一是昆腔戏动作细腻、舞蹈性强的风格。二是高腔戏动作古朴,泥土气息浓,唱、念多的风格。三是弹腔戏动作规范化程度高,多用程式、大段板式变化的唱腔或整段念白手段刻划人物的风格。

旅游资源

有岳阳楼、慈氏塔、鲁肃墓、岳州文庙、洞庭湖中的君山和扁山、城南的南湖公园为著名游览地。还有屈子祠、任弼时故居和彭德怀领导平江起义的旧址。陆城,位于云溪区西北部,依山带水,风光秀丽,“鱼梁拱于前,白马拥于后”,“长江横其北,莼湖绕其东”。相传三国时,吴国将领陆逊屯兵于此,筑土城为营垒,后人念其功绩,使地以人名。陆城素有“千年古镇、沿江重镇、文化名镇”之美誉。陆城自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建县,至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一直为临湘县治。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城墙、文庙、武庙、药湖书院、考棚等遗址,又有蜚声湖广的“陆城八景”(教广春水、鱼梁晴蔼、西湖莲芳、马鞍落照、嘉佑晚钟、莼湖夜月、扬陵晚渡、儒矶晓唱),还有现存的老街明清民居16栋、铜鼓山殷商文化遗址、清代寡妇矶遗址,周边地区还有儒矶塔(清刘璈所建)、培风塔等古建筑保存完好。洞庭湖,洞庭湖是远古时代云梦泽的遗迹,它的湖面十分宽广,自古就有“八百里洞庭”之说,虽然现在它的面积比以前已经小了一倍,但它仍是中国的第二大湖泊,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范仲淹称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湖滨的风光极为秀丽,许多景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如: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湖中最著名的是君山,君山风景秀丽。是洞庭湖上的一个孤岛,岛上有72个大小山峰,这里每天有渡轮来往航程大约一小时。君山原名洞庭山,是神仙洞府的意思。相传4000年前,舜帝南巡,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追之不及,攀竹痛哭,眼泪滴在竹上,变成斑竹。后来两妃死于山上,后人建成有二妃墓。二人也叫湘妃、湘君,为了纪念湘君,就把洞庭山改为君山了。现有古迹二妃墓、湘妃庙、飞来钟等。君山的竹子很有名,有斑竹、罗汉竹、紫竹、毛竹等。这里每年都举办盛大的龙舟节、荷花节和水上运动。洞庭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其物产极为丰富。湖中的特产有河蚌、黄鳝、洞庭蟹等珍贵的河鲜。洞庭湖的“湖中湖”莲湖,盛产驰名中外的湘莲。湘莲颗粒饱满,肉质鲜嫩,历代被视为莲中珍品。南湖,水面面积达1200公顷。湖面终年碧波荡漾,幽静雅洁,湖岸多湾,港湾曲折,有“一龙赶九龟”的地貌造型,现在被列为省自然风景保护区和国际龙舟赛场。南湖北港湾口有一座古代建造的三眼桥,建在紫荆堤中间,在过去的几百年间,紫荆堤曾是岳阳通往外界的唯一水路通道。南湖多湾多汊,港湾曲折幽深,湖水清澈明净,湖内小岛峙立,湖岸群峦起伏。南岸有一山,形如巨龙,名叫龙山,为省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和旅游度假区。每年岳阳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即在此举行,游人泛舟湖上,可饱览无边风月。附近建有中心酒店和度假村,设有各种游船。南湖风光极其秀丽,西通洞庭,南临赶山、龟山、北接金鄂山、白鹤山。湖中产鱼,岸畔产茶,鱼肉鲜美,茶叶香馨。因而,自古以来,南湖就成为文人泛舟品鱼喝酒、饮茶吟诗的最佳场所。唐时张悦贬谪岳州,经常召来很多文人在湖中唱和。诗仙李白的“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更是以白描的手法来直接赞美南湖。三眼桥位于南湖之东,长40米、宽12米、高15米,古称万年桥。三眼桥始修于宋代,最后一次修葺(1875年)距今亦有120余年。三眼桥东面的螺蛳山上,有尚书墓,是与修三眼桥有关的明代户部尚书方钝之墓,留有“方尚书苦修三眼轿”的故事。麋子国遗址亦在南湖东岸,留有夯筑土墙的遗迹。麋子国是夏代的古国,古时常有诗句咏及,如清吴俊升有“麋子国浮秋色外,湘君山涌月明来”句。“一龙赶九龟”是指龙山与龟山的合景。在南湖南岸,龙山前有九个独立小岛(即龟山),形成的景象好似一条龙在追赶九只乌龟,故以“一龙赶九龟”命名此景。“九龟赶一癞”景观同“一龙赶九龟”的成因相同,癞蟆山位于湖南出口,其状若蟆蹲坐,其后是九个小岛组成的龟山,连赶来望运河,便形成九只乌龟追赶一只蛤蟆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