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河南省电子地图 > 商丘市地图 >
柘城县地图
柘城县相关地区地图:

文化历史

五千多年来,口碑至此,丰碑至此。夏称“株野”,商称“秋地”。至秦乃筑城置县,以邑有柘沟环流,两岸柘树丛生,乃称“柘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更名为“柘城县”。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旧城圯于大水,一城锦乡,没于泽国,即今日“北旧湖”。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城池南迁,以迄于今。“北旧城”内,依然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令人神往。4颗7000年前的犀牛牙化石堪为珍奇,孟庄殷商文化遗址出土的草鞋底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鞋’,龙山文化晚期与岳石文化遗存丰富的李庄文化遗址属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宋楚泓水之战’就发生于此。柘城人杰地灵,俊杰辈出。‘政治为天下最’的三国曹魏重臣梁习;横扫官军、威震京师的明代农民起义领袖师尚诏;学有大成、术有专攻的清初布衣科学家李廷基;数学大家杜知耕;政绩显著、朝野称颂的一代名臣李元振;‘江南师帅’窦容邃;著名理学教育大家窦克勤;誓死御侮、血沃中华的抗日民族英雄郑廷珍;驰骋体坛、为国争光的‘世界女篮巨人’郑海霞;德艺双馨、名扬梨园的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牛淑贤等,都为柘城的文明发展史增添了无限的光荣与骄傲。历史上著名的春秋“宋楚泓水大战”曾发生于此。县城境内有历史上著名的泓水之战遗址、淮海战役中原野战军前方指挥部旧址,有朱襄氏陵、邵园汉墓、七台八景等著名旅游景点。古迹名胜共有210多处,馆藏文物1800余件。柘城历史悠久,文绪锦长。上古之世即为朱襄氏故居。朱囊氏即炎帝也.据《辞源·二》解:“朱襄氏,炎帝的别名,给以充分认可”。《辞源》又解:“《吕氏春秋·古乐》云:“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从此句之意也说明了,朱襄氏受伏羲氏禅位而有天下,故记载“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在据《古史考》载:“陈之秋邑,朱襄史之邑”,给以明确提出,朱襄都于邑地陈(指陈州)。又据《寰宇记》载:“柘城为朱襄氏之邑”,给以指明了地点,在当时的陈州的柘城。就是今天的商丘市柘城县,在县城东十里朱崮寺,上有朱襄陵。当时属陈州辖区,而现在属商丘,故曰:“炎帝神农氏都于商丘。”据《淮南子》曰:“乘火德而王天下,三岁知稼稽之宜,天生菽粟八蜡合万国之享民重农功。以其神于农业,故曰神农。神农之教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蚕以为天下先。”据《司马负·三皇本纪》载:“味草木之滋作方书以疗疾(察其寒温平热之性,办其君臣佐使之义,常一日而遇七十毒)。作曰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因风沙之叛而增修其德,琴五弦,帝于此未尝敢一日自遗也。后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在位一百四十年。其后临魁六帝仅可持世,至榆罔,遭蚩尤之乱,而不能制,有公孙轩辕孰能擒之哉”。炎帝神农氏,尽管后来迁于曲阜,卒于茶乡,因为他对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德高望重,卒后人们把他运回祖居地柘城家葬,故此至今柘城朱崮寺有朱襄陵,后建祠以供世代祭祀。

风景名胜

北湖又名旧北湖、双龙湖、荣湖,位于新县城北侧,是明朝嘉靖年间黄河决口,洪水冲灌城池,历经湮沉而形成的自然湖泊。朱襄城畔草萋萋,远客南来望欲迷。几处寒塘秋水在,数家茅屋夕阳底。荒陵不必嗟曹操,古墓何须辨夏姬。往事悠悠只如此,隔林空听鹁鸠啼。今有柘人李冷云者,尝做《子虚亭记》言柘城北旧湖之景观,其文如下:柘乃灵地,因地陷而有北湖,湖不甚大,广运数十里。杂芦丛生,不见浅底。沿湖小径北行六七里,有古城墙焉,千余年矣。过古墙,折道东行,高岗群立,不复有路。攀柔木而上,徐徐经岗上小径。北行半里余又存古墙。墙顶甚高,有亭立之地。昔柘之书生山客者尝至,矗立其上,可览全湖。碧涛兰枝随息而动,不见海者谓其大也。山客言曰:昔子虚先生为子虚赋,后人传诵,今者构为子虚亭。是故数载,虽未有亭,皆谓之有子虚亭存焉,亭前有谷,百树依生,或卧或立,千姿不可名状。山客与冷云重游子虚亭,见一枝蜿蜒谷口,有人股粗细,为诗其上,以为游记。自是岁岁而至,或诗或画,甚者只字。子虚亭实无亭,好游者携酒而至,亦有渔樵横卧其中,纷纷嚷嚷,终无宁时。晚月当空,晓云清散,黄发垂髫,栖于停下,故或曰子虚亭非子虚先生所言之子虚也。北湖华丽,集四方之气,聚日月之灵,闲人雅士,七弦楚汉,百态攀生,万物竞存。从阴霾之际,生命之极,悲欢喜乐,无不从中领略。乐游者不得世人之解,善洁者见痴人诽谤,腹有经纶,却无用武之地,胸有奇略,更无用兵之所,悠悠苍天,何其薄我。假子虚亭,以抒我志,世有子安,为滕王阁序,世有贾宜,做过秦论,此皆子建之才,当世之奇瑰。诗鬼李郎,英姿豪爽,呕心沥血,年仅二九。飞将李广,盖世英杰,千古怀情。今余乃宇宙之一屑,沧海之一粟,无治世之才,无长缨之功。每思至此,莫不感慨万千,今余贫贱,仅有残灯破缛而已,无妻无子,形影相吊。上有高堂,却无为子之孝,下有侄甥,更无作长之物。朝朝清苦,岁岁怜悯,今夕别语,纵千杯以引志,明朝有梦,书百万以求情。佳期渐至,复饮一尊,望天边之浮云,呜呼,吾之命竟如斯乎?,北湖,历史文化沉淀丰富,湖内有夏姬墓、瓷神台、故城遗址、锦鸡园、朱襄王庙旧址、柘沟春水、旧城墙等古迹,现在的北湖兼容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风景秀丽,景色宜人。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现有水面106万平方米,自然草丛绿地200亩,湖边绿柳环绕,湖面一望无际,湖水清澈见底,湖中芦苇茂盛,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湖内有人工开发的养鱼场、荷塘、自然草层绿地。夏秋季节是钓、划船、观赏荷花的好去处,湖内有大片的野生芦苇荡,夏冬季节,大小天鹅、丹顶鹤、灰鹤、鸳鸯、野鸭等许多候鸟来此栖息,夏秋时日鱼鹰、白鹭时常出现。北湖风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清代邑人对北湖有诗:平湖风静浪花低,贴水双飞乳燕齐,矣乃一声烟日上,轻舟间放柳塘西。柘北湖作为商丘市少有的内陆城湖,不仅面积大,保存完好,而且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柘城县北湖生态公园计划总投资10.8亿元,开发面积1.76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主题公园、景观旅游、时尚休闲、民俗文化、精品商务、生态居住六大功能区。第一期工程是湖区拆迁及湖区道路、土方、挖掘、桥梁、供排水、绿化、通讯、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期工程是园林景点建设:包括人民广场、湖心岛、三亭拱桥、儿童乐园、音乐喷泉、北湖宝塔等八个园区景点。文化教育
柘城县高级中学:春华秋实,桃李芬芳;悠悠六十载,学子灿如星。六十多年来,柘城县高级中学共培养出毕业生三万多名,向高校输送新生一万多名,80年以来,在高考中升学人数十二次名列商丘地区第一、三次第二,先后涌现出二名河南省高考状元、九名商丘市高考状元,一千多名学生在国家、省、市级竞赛中获奖。学校先后有三位校长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和河南省劳动模范,六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模范、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教师,一位教师当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柘城县高级中学是一所省示范性高中,多年来该校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守“依法治校,以德治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争创名校”的办学思路,以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要求,高效率运转,结合强有力的工作措施,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合格人才,创建了良好的校园环境,全面提高了教职工的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入学人数连年攀升,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和向心力,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
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柘城县第二高级中学始建于2000年7月,位于柘城新的商业行政中心,毗邻北环住宅行政区和容湖,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是县委、县政府和县教体局根据当时高中教育发展战略的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行政级别相同、师资力量对等、生源质量相当”的原则,从原柘城县高级中学分设出来的一所新建高中。通过10年多来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已成为豫东地区具有带动和辐射作用的省级示范高中,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十几首批绿色学校,省级教学管理规范化学校,省卫生先进单位,省标一级档案室,全国终于会教研教改基地校,21世纪发展战略基地校。学校占地面积146700平方米,绿化面积28411平方米,教学区、运动区、办公区、生活区四区分明,规划布局合理,校园整洁优雅。学校现有96个教学班,在校生9300多人,共有教职工326人,专任教师277人。学校建有教学楼三幢,电教楼一幢,图书楼一幢,实验楼一幢,办公楼一幢,学生宿舍偻两幢,餐厅两幢,有达标的实验室,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标准四百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和篮、排球场,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广播电视系统、校园控制系统。学校设施设备先进完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到位,整个校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和生活气息。10年来学校教学成绩显著,高考上线率在市里名列前茅,有多名同学先后在全国数学、化学、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学校现在在校长、党总支书记彭宇的带领下,以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育人环境,正以崭新的姿态迈向河南省乃至全国高中教育的先进行列。

发展历程

1998年以来,柘城县经济规模总量不断增加,但增长速度低于同期全市平均水平;一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二产经济落后,三产发展迅速;在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位次停滞不前;在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位次有所下降;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居民储蓄存款位次有所提高。(一)经济规模总量增加,增速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998年以来,柘城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规模不断增加,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6.42亿元比1998年的23.41亿元增加3.01亿元,五年增长12.8%,平均每年增长2.45%,远远低于同期全市9.7%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实现6958万元比1998年的6518万元增长6.75%,平均每年增长1.3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迅速,2002年为130693万元比1998年的85062万元增长53.64%,平均每年增长8.97%。(二)一产为主,二产落后,三产发展迅速,从三次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看,柘城县由1998年的53.7:22.2:24.1调整到2002年的50.8:18.8:30.4,一产由53.7%下降到50.8%,五年下降了2.9个百分点,二产由22.2%下降到2002年的18.8%,五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较快,由24.1%上升到2002年的30.4%,五年上升了6.3个百分点。(三)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全省排序位次停滞不前,近年来,柘城县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在全省110个县级单位经济综合实力排序中,1993年为84位,1995年下降到99位,1997年上升到79位,1999年为80位,而在2000年又下降到第89位,2001年位居第85位,综合实力排序在全省的位次停滞不前。(四)全市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排序位次下降,柘城县五年来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在全市的排序不断下降。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第6位下降到2002年的第8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98年的第6位下降到2002年的第9位,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第5位下降到2002年的第6位,人均财政收入由1998年的第6位下降到2002年的第9位。(五)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储蓄存款位次提高,人均水平低,2002年柘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25元,比1998年的1800元高125元,在全市位次由第5位提升到第4位,但人均水平仍然偏低,2001年在全省排列72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1407元比1998年的929元提高478元,全市位次由第7位升到第6位,但在全省排列102位。

面临问题

从柘城县经济发展总体上看,一二三产业畸形发展,一产困难多多,二产基础薄弱,三产虽有所发展但规模不大,基建投资规模较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柘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农村经济困难多多。1.农民收入增长困难。2002年柘城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925元,与1998年比仅增长了4.94%,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低于全国水平2476元的551元和全省水平2215.7元的290.7元。2.农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上,“唯农、偏种、重粮”的传统生产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第一、二、三产业收入构成为82:1.8:16.2,第一产业收入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比重仍占主体地位,这种“偏农”型的收入结构使农民增收对农业的依赖性较强,一旦农业欠收也就意味着农民收入水平的下降。3.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在农业科技上,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于农业领域,农业生产还处于传统耕作方式的“低科技”阶层,这很难适应新阶段市场经济的多样化需求,其转化升值的能力不足,农业综合效益偏低,农民靠农业增收的空间偏小,甚至仍出现增产不增收或少增收的现象。4.农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据对柘城县10个调查村的调查,在农村居民全部支出857096元中,用于农业投入购置固定资产的仅为48937元,占全部总支出的5.7%;2002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24658万元中用于农村农业生产86万元,综合农业开发49万元,分别占预算总支出的0.35%和0.2%。在财政困难、支农资金比重偏低的情况下,农业资金的投入寥寥无几。5.农业劳动力队伍巨大,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历年来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其他行业的微乎其微,二三产业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有限,导致了劳动就业构成极不合理,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居高不下;2002年柘城县农村劳动力53.85万人,占乡村人口88.37万人的60.94%。在农村劳动力配置上,受“农业束缚”较重,农村劳动力以农业为主的比重高达85%,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束缚在“小农”生产上,这与当前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极不协调。近几年小城镇建设在改变农村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还存在着发展滞后、规模偏小、容纳力不强等问题。劳动者文化素质较低,适龄人口受高等教育比重为2.3%,劳动力平均受教育5.12年,相当于小学文化水平。(二)“工业立县”任重道远,1.企业单位少,规模小,无重点企业。2002年柘城县共有工业经营单位数3300个,仅占全市总数的6.63%,其中限额以上工业企业25家,限额以下535家,个体户2740个,单位总数在全市各县(市、区)中仅高于宁陵县166家,相当于夏邑县的28.15%、虞城县的48.33%和睢县的47.94%。200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32亿元名列全市最后。重点工业企业更是无从谈起,全县有大中型企业3个,商粮酒厂、酿造总厂和予东轴承厂基本上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2.个体工业发展起点低。柘城县地处予东平原,历史上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个体工业在解放前是一片空白,解放后工业虽然得到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受历史、地理等因素影响,个体工业发展起点较低,发展也大大落后于农业,2002年个体工业单位数2740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7367万元,比2001年下降19%,增加值13477万元,比2001年下降23.6%,位居全市最后,个体工业的发展也滞后于周边地区。3.企业“三弱”现象普遍存在。一是企业管理水平弱:体现在财务、质量、营销、物资、人员和技术管理等方面比较薄弱,跑冒滴漏现象时有发生;二是产品技术含量弱:传统产品、粗加工产品多,大部分企业从事农产品加工、简单农机具和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工艺比较简单,生产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三是市场竞争能力弱:从2002年限额以上工业看,生产下降的15家占60%,停产的8家占32%,生产增长的只有2家占8%,大部分企业竞争能力下降,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4.企业包袱沉重,破产重组难度大。由于破产企业职工人数多,欠缴养老金数额大,企业重组难度加大,如在8家限额以上的停产企业中,企业下岗职工就有2347人,其中:县棉麻公司城关加工厂有职工1300人,县酿酒总厂416人,县拉丝模厂236人。企业欠债较多,启动生产所需资金量大,而破产企业有效净资产较少,少量的资金投入对企业来说是杯水车薪,若无大批资金投入将很难启动生产。5.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行业分布不合理,2002年增速较大的行业是电力工业,县供电局200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191万元,同比增长12%,而一大批制造业生产水平下降,2002年全县制造业实现增加值仅4599万元,同比减少42.7%。二是产品更新换代步伐慢,新产品产值全县为空白;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少,研发能力不强,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名优拳头产品更少,不能形成名牌产品,企业没有后劲;由于缺乏竞争力,产品销售不畅,部分企业被迫停产;四是港澳台、外商工业比重低,限额以上工业中无港澳台和外商投资合作企业,所以招商引资工作还很艰巨。6.经济效益低下。2002年柘城县限额以上停产半停产工业企业12家,占全部限额以上企业的48%,企业生产效益整体下降。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342万元、利润1274万元、利税2811万元,比2001年分别下降了29.1%、17.2%和22.4%,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1170万元、应收帐款7415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261万元比2001年分别增加了12.9%、2.7%和34.4%;应收帐款净额增加资金回收困难,流动资金周转速度缓慢,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的资金紧张,企业在资金捉襟见肘情况下,无法进行技术改造,致使技改投资出现下滑局面,企业生产举步维艰,后继增长乏力。2002年全县经济效益综合指数68.71%,大大低于全市的123.11%水平,要素指标运行态势不佳,其中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市倒数第一,工业经济滑坡十分严重。(三)投资规模小,2002柘城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亿元,与1998年的1.82亿元比增长了1.32倍,年均增长18.37%,但与全市比总量排名落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仅相当于永城市25.29%、睢阳区25.33%、梁园区的33.01%、睢县的45.19%、民权县的52.2%和宁陵县的52.84%。(四)财政收支矛盾大,2001年柘城县乡镇财政供给人员为18541人,平均每乡镇财政供给806人,最多的慈圣镇有1136人、城关镇1116人,最少的铁关乡也有485人;财政供养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20.11‰,财政供给人群庞大;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各乡镇预算收入降低,而财政支出额又居高不下,进一步加剧了乡镇财政收支矛盾。2002年柘城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58万元,而一般预算支出24658万元,乡镇财政收支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目标

1.近期发展目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8亿元,年均增长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70元。三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42:24:34发展为29:38:3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城市居民率先进入小康生活,农村居民整体上向小康生活迈进。2.远期发展目标,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长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000元,三产业中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实现质的飞跃。

战略定位

柘城县位于开封、周口、亳州和商丘四市辐射交汇地带,在商丘市域“一市、一轴、三区”的空间结构布局中,处在以商丘市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范围内。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黄淮四市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及周边主要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柘城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点培育壮大金刚石微粉及制品产业、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造纸、铝制品、医药保健品、酿造、辣椒加工、林木加工、面粉加工和皮革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柘城县特色经济。根据柘城县“十一五”及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模式,结合县域人口分布、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格局,宜采用“一心、双环、两轴、三点”的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一心”即县城城区,它是县域的极核,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双环”即内外两个环县公路,它是联系全县各乡镇的主要交通纽带;“两轴”即商周公路和柘睢、柘鹿公路。“三点”即胡襄镇、慈圣镇和安平镇三个中心镇。通过合理有序的空间发展布局,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努力构建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新柘城县。规划期内,重点保障中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心城区新增城镇工矿用地规模978公顷。加快县城的建设,完善县城的中心功能,形成以县城为主体,以重点建制镇为骨干,一般镇为基础,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联系紧密的城镇体系。中心城区总体结构布局为“一核三心三轴五区”。一核:以北湖和两条河流组成城市的绿核。三心:春水路与和平路交叉口地区为城市商业服务中心,北环路中段的城市行政中心和教育文化中心。三轴:规划确定以春水路、北环路为综合功能生长轴,结合南北向的和平大街组成十字型城市主轴结构。五区:北部行政文化居住区、南部老城商贸生活居住区、西部工业区、东部居住区和北部工业区。近期发展立足于现有老城区改造,新建城区以近期建设项目“一湖两河”开发为龙头,向北、向西紧凑发展。远期城区以向东西发展为主,适当向南北发展。

行政区划

柘城县属河南省商丘市,位于商丘市西南部,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工业新城。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邮编:476200。行政区划代码:411424。区号:0370。本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C,年降水量为720.7毫米,无霜期217天。全县总面积1048平方公里,辖7镇16乡,2个农场,1个林场,1660个自然村,493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3941个村民小组。全县161900户,人口92.18万,其中农业人口155024户,69.5万多人;非农业人口6953户,2.8万多人。有汉、回、黎、土藏、壮、满7个民族。汉族71.3万多人,其他民族1.1万多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90人。截至2005年12月31日,柘城县辖7个镇、14个乡:城关镇、安平镇、起台镇、慈圣镇、胡襄镇、远襄镇、陈青集镇;惠济乡、邵园乡、李原乡、张桥乡、梁庄乡、伯岗乡、岗王乡、申桥乡、牛城乡、皇集乡、老王集乡、大仵乡、马集乡、洪恩乡。2005年,柘城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铁关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安平镇管辖,安平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尚寨乡、小吴乡,新设置惠济乡,辖原尚寨乡、小吴乡的行政区域,惠济乡人民政府驻原小吴乡人民政府驻地小吴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