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地图
阿克苏地区相关地区地图:
水资源
阿克苏地区是新疆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境内共有冰川1298条,面积为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约2154亿立方米。高山冰川、天山积雪是地表河水的主要补给源泉。区内主要有阿克苏河、渭干河、塔里木河三大水系及大小60多条泉流。地表水年径流量129.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106.2亿立方米,动储量51.2亿立方米,地表水形成许多小湖泊。西部的阿克苏河水系,是今后本地区水利开发建设的重点。
矿产
阿克苏地区地质成矿条件好,矿产资源丰富,找矿及开矿前景广阔,现已发现矿种53种,产地395处,有一定储量的有29个矿种。最令人关注的是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蕴藏量十分巨大。塔里木盆地具有良好的生油、储油构造,是中国内陆盆地中最有发展远景的地区之一。此外,阿克苏地区的拜城山区盆地,油气显相十分可观。发现的克拉2#油气田,天然气储量2051.60亿立方米,被定为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地区境内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全、质量好,易于开采,全地区煤炭总储量为109.6亿吨。金属矿产中具有一定储量、有可靠品位、可供近期开发利用的品种有铁、锰、锌、镉、镁等矿。非金属矿产主要有磷矿,储量为1000万吨。岩盐矿储量6000亿吨,其中地表出露储量220亿吨,居全国之首。石灰岩矿总储量达上千亿吨。石膏矿储量为30亿吨。麦饭石储量1亿吨,红柱石矿储量为1500万吨。重晶石矿储量为12.3万吨。萤石矿储量为5.16万吨等。建材矿产是阿克苏地区一大特色。耐火粘土、陶土、石英砂、玄武岩、花岗岩、大理石、金云母等矿产,不仅分布广,储量多,而且易于开采。
旅游信息
概述:阿克苏在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归属汉朝版图。自1883年建新城以来,一直是所在地区军政首脑机关驻地。现驻阿克苏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一师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功勋卓著的一二零师三五九旅。本世纪50年代初期,这支英雄部队奉命屯垦戍边。他们挺进戈壁,兴水利、治盐碱,锁住亘古黄龙;修道路、辟良田,奉献粮山棉海。军垦战士艰苦创业,建成16个大型国营机械化农场和建材、纺织、化工、电力等实力雄厚的支柱企业,修建了西北地区最长的公路桥---塔里木河大桥。农一师经济已成为阿克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克苏市的绿洲、河湖、沙漠、山地等多种地貌,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阿克苏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晴川烟树、云悬玉峰、烟笼多浪、沙海胡杨、古寺晨唱、浑河古渡、三熟奇桑、艾湖归舟、古崖幻影、长虹旭日等10景更是闻名遐迩。历史悠久的刀郎(多浪)文化独树一帜。“刀郎(多浪)巴亚万”高亢激越;热瓦甫琴、卡伦琴声优美动人;“麦西来甫”热烈诙谐。阿克苏市各族人民热情豪爽,葡萄美酒待客,轻歌曼舞迎宾。
住宿:在南疆地区,阿克苏的住宿条件相对较好,可选择三星档次的阿克苏迎宾馆、友谊宾馆等,平季标准间每晚150~200元。
交通:全区拥有干线公路1581公里,县乡道路1746公里,沥清路面1342公里,地区八县一市和63个乡镇铺通了沥清路面,形成了以阿克苏市为中心,以国道314线为主轴,以国道217线及8条省道为主干,县乡公路为支线的四通八达公路网。阿克苏有南疆公路贯通,东达乌鲁木齐,西至喀什,地区内各县镇、农场,都有班车。阿克苏还有民航班机达乌鲁木齐及和田。
农一师概况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一师,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所辖的沙井子、阿拉尔、4团、5团、6团五个垦区地处阿克苏地区境内,分别与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乌什县和柯坪县接壤。农一师师部座落在阿克苏市中心。农一师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老部队。其前身是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抗日战争时期为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九旅,解放战争时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军第五师,1949年进驻阿克苏等地,1953年改编为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1954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农一师划归兵团辖制。"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就是农一师光辉的历史写照。四十多年来,农一师三代军垦战士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战风沙,斗酷暑,在塔里木河两岸的亘古荒原上,用辛勤的汗水开发建设出万顷良田,把荒漠变成绿洲,换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累累硕果。如今农一师已成为一个农林牧渔业并举,工农商学兵科教文卫一体,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社会组织。农一师总人口27.55万人。全师建制属派出机构的副师级和团级管理局各一个;有团级单位48个,其中农牧团场16个,工交建商企业15,科教文卫事业单位17个,有独立营级企业事业单位13个。全师年未从业人数11.38万人。全师东西相距221公里,南北相距180公里。已开发利用445万亩,其中:耕地137.23千公顷。
龟兹文化多浪文化
阿克苏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和古代西域及古丝绸之路文化中心之一。“古丝绸之路”的灿烂文化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孕育了与西方和中原地区迥异的古代龟兹文明和多浪文化,其文化特征主要是以佛教石窟、壁画、音乐、舞蹈著称于世。龟兹乐舞是我国古代乐舞中的一枝奇葩,早在汉唐就已倾倒长安宫廷内外,被誉为“管弦伎乐、特善诸国”,丰富并发展了中原传统音乐理论,逐渐演变为隋唐燕乐二十八调,对日、韩和东南亚地区影响也较深刻。如今,塔河儿女在继承渊源流长的优秀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使两大文化不断的发扬光大,以龟兹文化、多浪文化为底蕴创作的一批音乐、舞蹈作品多次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荣获金奖,近年还多次代表中国赴欧洲等国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龟兹国,西域古国之一,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我国汉唐时期,中央政府都以龟兹为政治中心,东汉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班超任都护一职,将西域都护府迁至龟兹。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和唐显庆2年(公元657年)曾两度将安西都护府设置于龟兹,所辖4镇、16府、72州之地。并在此设立政权机构,管理西域地区,龟兹当时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都城。古城位于库车县城西约两公里的皮朗村。古城周长近八千米,北墙2000米,南墙1806米,东墙1646米,西墙约2200米。除东、南、北三面城墙尚可辨认外,西墙已荡然无存。全城成不规则正方形,城墙高约2--7米,为夯土筑成,每隔40米左右有城垛一个。1985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曾在此城进行过发掘工作,出土文物有石器、骨器彩陶片,铜件、汉五铢钱、龟兹小钱、开元通宝等。
库车大寺
在库车老城有一座著名的伊斯兰宗教建筑——库车大寺。是信奉伊斯兰教的人民群众做礼拜的宗教场所。伊斯兰教在库车传播后,约在15世纪营建此宗教建筑。大寺座落在库车县旧城黑墩巴扎,距库车县新城约四公里,是新疆境内仅次于喀什艾提尕尔清真寺的第二大寺。原库车大寺于1918年遭火灾被焚,1923年由当地阿吉(名叫艾里木)主持集资、募捐重建了这座清真寺。1927年竣工。寺院面积1165平方米,门楼高18.3米,全部青砖砌成,高耸的门楼与宣礼塔,庄严挺拔。主体建筑有两部分,一是大寺院主体,内有旋转楼梯至寺顶,供阿喊“乃玛孜”之有。全为砖木结构。二是供信徒礼拜时使用的大殿。大殿分前厅和后室两部分,面积约665平方米。在寺内庭院东南角保留了一处伊斯兰宗教法庭的遗址。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礼拜寺之北有一处声威显赫的“宗教法庭”,它是政教合一的产物,也是新疆保留的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司法机构遗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