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坪县地图
柯坪县相关地区地图:
历史大事
2011年3月17日23时34分(北京时间),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发生4.6级地震。据测定,地震震中位于北纬40.4°,东经79.1°,震源深度为8公里。从柯坪县电视台记者邵珠庆那里了解到,地震并未造成房屋倒塌,只是有明显的震感,手机信号也短暂停止了几分钟。另外,柯坪县周边的阿克苏市、温宿县、阿瓦提县等地区有明显震感。目前,没有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报告。历史沿革
据史书记载,明末清初时,汉族称柯坪为克勒品,维吾尔语称柯尔坪,直至1903年设分防县丞时才定为柯坪,沿用至今。柯坪,传说为“洪水”或“地窝子”之意。古时属龟兹国,清时属温宿,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为分防县丞,归温宿府辖。1928年设县佐,为阿克苏县柯坪分县。1930年正式建柯坪县,属阿克苏道。解放后沿属阿克苏专区(地区)至今。2000年,柯坪县辖1个镇、4个乡:柯坪镇、玉尔其乡、阿恰勒乡、盖孜力克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584人,其中:柯坪镇6021人、盖孜力克乡12095人、玉尔其乡10885人、阿恰勒乡6704人、启浪乡2878人。人文古迹
齐兰烽燧:位于柯坪县阿恰乡奇兰村西南1.5公里的戈壁上。四面全是开阔的沙漠平原,其南的喀什噶尔河冲积平原上曾经是野生动物的乐园,汉朝时这里曾经是一处烽台,唐朝蔚头州建立后又对其进行了加固和增高,使其成为雄踞大漠,观察四方的巨大烽燧。现存遗址其高度、基座周长在全疆也属第一。奇兰烽燧现残高约16米,烽燧底部呈方形,其外表呈梯形。烽燧顶部西南角已塌毁,东西和北面保存完好。烽燧的构筑方式采用分体二次构筑,先用黄泥土夯筑高约3米的夯土层作为烽燧的基础,夯层之间夹有平铺的柴枝层。夯土层与柴枝层之间间距15-20厘米。在夯土层上部用黄土坯砌筑烽燧的主体,土坏规格为35×24×28厘米,土坯层厚约60厘米,每层土之间又平铺一层柴枝层以加固烽燧。在烽燧主体完成后,在烽燧的外墙再用黄泥土夹柴枝层夯筑一圈,以保护烽燧主体土坯层经久坚固。奇兰烽燧的这种建筑方式是阿克苏地区唐代烽燧构建中的又一种方式。从目前烽燧保存调试和状态来看,这种建筑样式起了关键的作用,使烽燧主体在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之后依然完好地矗立于戈壁荒原上。它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西域边陲这块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为适应环境而产生的杰出建筑智慧和建筑艺术。齐兰古城:位于柯坪县阿恰乡齐兰村东6公里,地处东经79°38′5″、北纬40°32′14″之间为清代驿站遗址。原名阔纳先尔,其西北方为现今的柯坪县启浪乡,是丝绸之路北道必经之地。汉代从龟兹国到疏勒国,这里是必来往商旅必经的粮草补给站。唐代以后由于图木休克地区建立了蔚头州,所以此地又是蔚头州的东大门。清朝后期阿古柏分裂政权曾在这里与左宗棠军进行过激战。此遗址面积很大,残存建筑物的功能复杂,有民用建筑,有军事建筑,有宗教建筑,有农垦遗址等等。古城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西北方向的平台(亦称炮台)、官邸和较完整的城楼城墙。平台长13米、宽8米、高5米,为夯土筑。城墙仅1道,南北向,长约80米,高约5米,墙头上规则地筑有近30个雉堞。城墙中段开设有1城门,宽约2.5米。城墙北端筑长方形角楼,高约6米,顶面长12米、宽7.5米,角楼架上护堞高7米有余。官邸位于城楼之西约30米处,约有1500平方米,地面残留有地砖,残存墙基由青砖砌筑,一部分为东南方向的住宅建筑群,约有7.5万平方米,多为残垣断壁,基本结构仍可辨认。住宅区内有1条西南走向、宽5米的街道和纵横交错的小巷,城中有1个干涸的大池塘。在遗址中采集到的物品有铜钱、陶片等。
人口民族
柯坪县历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总人口4.7万人,辖四乡一镇(盖孜力克乡、玉尔其乡、柯坪镇、阿恰勒乡、启浪乡),33个行政村,2个社区,180个村民小组,主要由维吾尔族、汉族、柯尔克孜族、回族等民族组成,其中农业人口3.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5%;维吾尔族人口4.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6%。经济发展
柯坪县国土总面积12047平方公里,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牧业占有一定比重的县,现有耕地面积10.3万亩,林地面积56.3万亩,牧草地面积241.5万亩。由于全县水资源比较缺乏,目前尚有200万亩的宜农荒地因缺水而没有得到开发利用。为从根本上解决缺水的困难,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1996年批准建设柯坪县老齐浪扬水灌溉工程,总投资5400万元,新增水量3立方米/秒,规划面积6万亩,目前已投入生产。柯坪县历年来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及农副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棉花、水稻、瓜菜、油料、红花、苹果、杏子等。杏子和驼毛是柯坪县的两项名优特产,并因此而发展了一批加工业,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农牧民收入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根据柯坪县长远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县粮食总产将达到3000万公斤,棉花总产达到255万公斤,牲畜年末存栏数达22万头(只),果林见效面积达2.5万亩。工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745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到16884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75万元,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5000万元。特色农副产品:柯坪县大力发展矮化、密植、高效红枣,目前种植2.4面积万亩,产量3500吨,预计到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人均400株,总产量可达4万吨。柯坪县俗称“杏子之乡”,盛产黄杏,品质好、肉厚、糖量高、杏仁大而甜,适口好吃,抗癌益寿。现有杏园3万亩,产量2400吨。柯坪县素有“恰玛古之乡”美誉,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土光热条件及无污染、无化学成份种植的“恰玛古”口感纯正、味甜、肉质细嫩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B2、维生素C及人体所需的铁、钙等营养成分,具有性温排毒、促进消化、清肺、降血脂、降低尿酸等多种功效,故俗称“沙漠小人参”。柯坪县又有“骆驼之乡”美誉,现有骆驼4000峰,年产驼绒30余吨,山羊绒30余吨。柯坪县是全疆羊肉品质最好的产地,柯坪恰玛古炖羊肉被誉为新疆最美的味道,目前年存栏24万只,出栏10万只,产肉10000吨。(红枣、杏子、恰玛古、骆驼照片组成)。
“十二五”目标:到2015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3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比2010年翻1.5番,人均达到2.5万元,年均增长2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00万元,年均增长20%以上;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8:17:55调整为23:28.5:4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9.1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7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00元,年均增长14.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年均增长18%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0‰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27‰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