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县地图
安福县相关地区地图:
安福文化
凤林桥:凤林桥,位于江西省安福县县城中心,她连接着安福县城的新老两个城区,著名作家杜宣在《故乡漫忆》中深情地写道:“我三岁时随父来到安福县。我们家住在北门外的大街上,这条街的尽头,有一座石桥,叫凤林桥。桥下是一条石子河,河水清澈。这条河流到吉安和赣江汇合。当时无公路,县里人去吉安或者省城,分水旱两路。水路则是这条河了。每天早上开船,傍晚可到吉安。每天到桥上看人钓鱼,到河边看‘人载船’,看着那陌生的过客。月亮好的时候,父亲带着我看看月色。大约九岁的时候,父亲奉调去永丰县。安福县凤林桥上的明月,常常是我梦魂萦绕的地方。”,民国初年,杜宣的父亲任安福县邮局局长,童年的杜宣在城北的三皇宫求学,秀丽的山川,淳朴的民风,给杜宣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安福城北,除了凤林桥外,还有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石桥。相传唐代吕洞宾曾月夜吹箫,招引铁拐李、何仙姑等仙人至桥上饮酒歌舞,因名之曰:集仙桥。美丽的神话故事感动了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将其写入所著《中国桥梁史话》中。说到集仙桥,不能不说洞渊阁,这是旧时安福城北最雄伟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供奉的主要神祗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洞渊阁附近,曾是安福县最繁华的地方,古称江边市。居民有排工、船工,泥、木、铁、篾匠,亦有木架客商、青楼槽坊、世家大族。例如江南欧阳氏始祖欧阳万,唐末任安福县令,卸职后,定居于洞渊阁左,过了5代后,得了6位玄孙,称为“五宗六世”,自此,安福欧阳氏大发天下,分徙江南诸省,庐陵各地,至宋出了个一代文章宗师欧阳修。洞渊阁香火旺盛,阁前有“清净源”古井一口,水质清洌,常饮者可以长寿。居住于阁之北的“台北吴氏”,就出了不少的老寿星,事迹载于吴氏谱中。传说,当年吕洞宾曾作法,井中运木,重建洞渊阁。今人看来,此说荒诞,但洞渊阁香火之盛,似乎与泸水河上的木竹有关。《凤林桥志》载,乾隆时,客居于城北的“江南安徽婺源木客”,捐助重修凤林桥的就有黄顺信号、江利济号等16家。民国时,“爱国七君子”之一的王造时的父亲因做木竹生意发了财,便从农村搬迁定居于城北。泸水河流淌翠竹红杉,亦流淌着金条银锭。洞渊阁的香火焉得不盛?,木架巷,是一条通往码头的小巷。木架即木行。两边住户多是竹木商行和撑排的工人。狭狭的巷,用青石铺就,永远是湿漉漉的,这是汲水的人们荡出或上岸排工草鞋挤出的水所致。这发亮和深深下凹的青石路,多少木竹从这儿进城,撑起了一座古老的县城。“唱歌师傅大如天,皇帝老子是我同年,假如三年不唱歌,皇帝派人邀请我,皇帝敬我三杯酒,我回皇帝三支歌……”,泸水河上游传来粗犷的排工山歌,武功山里的大排下来了。码头上洗菜淘米的媳妇大嫂们,放下了手中的活儿,眼睛直勾勾地辨认排上掌篙的当家人,米流走了,衣服漂走了,女人还浑然不知。她们知道,男人们在这200里泸水行排,冒了多少险,吃了多少苦啊。木排抵达码头,木架老板照例要摆酒招待排工,叫做“开河”、“到岸”。大碗喝酒,大口吃肉,那些排毁人亡、苦累狼狈的故事,尽付浊酒中。“宫殿绕风烟,江山壮城郭”。安福城北,因水而城,因山而名。北华山,又名百花山,逶迤连绵,是安福城北的风水屏障。山下旧有黄庭坚咏诵的先春阁。泸水、清溪右抱左绕,南向五峰相次,挹蒙冈之秀,据牛岭之雄,江山映带眉宇间。无怪乎,晋代地理学家郭璞赞叹:“龙山凤冈,状元文章。”山上有一座松云庵,庵旁有一座五级六面的古塔。塔下是古代安福通往宜春的驿道。宋代大诗人、佛学家黄庭坚,应安福县令李康成之邀,在山上谈禅论道:“人如旋磨观群蚁,田似围棋据一枰。”“定知与民乐,吏瘦吾民肥。”到了明代,松云庵又成了邹守益、刘阳、王时槐等一代理学大师的讲学之地。邹守益把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作为道德教育的根本,他所提倡的“慎独”学说,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一书中,得到刘少奇的肯定与赞扬。而今,安福县行政中心落成于北华山下,公仆们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谱写安福新的历史篇章。安福孔庙:安福孔庙位于江西省安福县。属于小型的孔庙。进门有两个圆形的石碑,中间是一座石桥,桥下是一个圆形的池塘,从上往下看,池塘被桥分成两个半圆,所以也叫半月瑭。安福孔庙是江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地人既称它孔庙,又叫它“学宫”,因为它既是祭祀孔子及名儒先贤的场所,又是该县历代官学之所在地。安福孔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四年(公元1010年)。只过了100多年,新县令认为此孔庙规模太小,格局也不大规范,故在南宋绍兴十三年拆了重建。元军南侵时进攻安福,孔庙毁于兵火。到了明代,皇帝钦定了天下孔庙统一建筑格式,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知县余夔便按照朝廷统一的格式再建。明、清期间虽进行了几次大修,其主体建筑仍保持了明朝的规制。安福孔庙占地10余亩,主要建筑物均以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它利用层迭推进的门阙、津桥、院落丰富空间的变化,借以突出尊崇孔子的主题。大成门与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占地面积3000余平方米。歇山重檐,琉瓦飞甍,展翅欲飞。大成殿高14米,宽25米,采用台梁框架结构,台基拱柱,横梁穿方,8根合抱楠木大柱顶天立地支撑大屋架,木雕奇兽,梁枋彩画,红柱金匾,历代楹联,显得庄重堂皇。殿外回廊54根八角型红石础柱,犹如挺立着54位威武的卫士。其中大成门和大成殿正中的两对红石柱,直径60厘米,通体镂空浮雕缠云滚龙、一鳞一爪,栩栩如生,其神其势,呼之欲出,使大殿更显庄严。时逢盛世,古建筑焕发生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海内外安福人捐资修缮孔庙。经过5年多的努力,一座仍然保持明代风格的安福孔庙再现昔日的风采,并利用修缮好的分贤、名宦二祠及两庑的场地,创办了安福县博物馆,系统地介绍安福古县2000多年来的历史和文化。江西古称“豫章”,因盛产香樟树而得名。唐代张守义说:“章,今之樟也”。赣西安福县,是江西樟树的主产地,人称“樟乡”。樟树在安福老表眼中,成了救苦救难的更生女神,成了保佑地方人畜平安的“风龙神木”。即使灶膛里没柴做饭,老表们也不会到古樟树上劈枝打桠。安福县严田镇王家堂的一棵汉樟已有2000年历史,主干胸围21.5米,高29米,点地3亩多,在离地1.38米处,分8股大枝,根底部虽然有腐洞,但依然枝繁叶茂。经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树木专家实地测量考证,认为是现在已知的全国古樟王。安福东山文塔,位于县城东隅。《江西年鉴》云:“三国鲁肃建,在城内东门,薜萝四市,矗立凌霄”。今塔是宋宣和年间(1119—1127),在颓废的东山佛塔基础上加建的。安福历史上崇文重教,名人辈出,故取名文塔。东山文塔8面9级,为楼阁式砖塔,铁铸刹顶,高40米,底围36米,正门北开。进门有石碑,镌刻铭文;沿内壁旋梯而上,每层设进出二门,四明四暗8孔窗,以花砖斗拱方池和神龛,造型精巧。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东山文塔:安福县东山文塔,原名“东山禅寺塔”,是吉安地区佛教代表性建筑。据《安福县志》记载,该塔的前身最早为三国东吴时鲁肃监造的石塔,规模较小,两晋后坍塌。宋宣和年间(1120—1125年)于原址重建砖塔并同时兴建东山禅寺,故名“东山禅寺塔”。明朝正德十六年(1521)再次倒塌,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又重新在坍塌后的三层基座上续建。由此可见,东山文塔在宋代是一座与寺庙连成一体的“佛塔”,经明代重建,已经和儒教、道家风水相结合,成为一座祈盼文风昌盛、科甲连绵的文风塔,塔名也因此改称“东山文塔”。中国古代砖塔建筑有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式、喇嘛教式四种基本类型。东山文塔为楼阁式仿木作青砖结构。塔高45米,须弥座基座,底层围径34.4米,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整体轮廓呈角锥形。外观塔身有九层八面,均用砖制的异型青砖磨沿对缝,以桐油糯米汁拌石灰浆砌成。束腰部位设有壶门。每层均用砖块仿木造构成斗栱方池、四门四龛,沿边走线并精巧地凸现出殿堂结构中的地栿、阑额、间柱、角柱等木件造型。使塔体的装饰生动灵巧,看起来“雕梁画栋”神采飞扬。平面呈八角型,线条流畅、棱角分明,仰望其姿容,犹如一支饱醮浓墨的巨笔直插云霄……。塔门位于西面的须弥座上,外壁用打磨切割后的异形砖做出精美的垂花门罩。据有关专家考证,这种塔门装饰工艺手法在江西尚属首例。体现了安福地方特色和古代工匠娴熟的技艺。门额上镶嵌四块方型砖刻题额“东山文塔”,另有“大明嘉靖二十四年吉旦,赐进士及第知安福县事潘玙题”楷体小字。“东山文塔”字体遒劲,笔力深邃,使人过目难忘。拾级而上走进门洞,穿过塔壁和木塔门即到达塔心室。塔心室内有木楼板和踏步沿单筒式塔壁盘旋而上。楼板由楼楞木架撑、或由塔壁凹槽支承、或有叠砖出挑依托,依势而作、因材取用、均衡受力、构思巧妙。塔内共分十五层,一明一暗交替向上,既可控制登楼人员的数量和速度,又能减少风雨入侵塔心。第四层塔壁嵌有明代嘉靖二十四年“东山文塔募缘疏”石碑一块,镌刻着当时重建该塔的义士功德,实属珍贵的文物史料。塔顶装置塔刹。塔刹用生铁浇铸而成,共有九件,有覆钵、宝珠和宝顶,分件套装组合而成,中间一根18米长的塔杀木穿入铁制套筒中,作为中心位置的标点。塔刹上按东南西北四方分别铸有“国泰民安”、“皇图巩固”、“文运遐昌”、“风调雨顺”铭文,在其下层还镌刻了主修文塔人员名单。充分表达了古代安福人民重建文塔的殷切期望。二00一年,安福县人民政府再次筹资对塔体损毁部位进行了维修,粉刷了外壁,更换了楼楞木和楼板,修复了踏步,装置了壁雷针、霓虹灯等设施,有效保护了这一古代建筑珍品。在塔内龛门中眺四方,县城概貌尽收眼底。塔东与蒙岗岭森林公园遥相呼应,绿树婆娑、白云飞渡;塔下一条小溪蜿蜒注入泸水河,小桥流水、河畔稻花;塔西可窥视安福孔庙大殿的雄姿,塔北可遥望洞渊阁,领略古道观之神韵。现代文明的车水马龙、繁华街景、鳞次栉枇的高楼大厦与之交相辉映。文塔、孔庙、洞渊阁,是安福古代文明中佛、儒、道三教交融的代表性建筑,是安福文明古县的重要标志。东山文塔一九五九年公布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一碧插禅扃、千年压郡城;岧峣分日表,孤耸碍云行。夜静藏钟影、天晴送鹤鸣;秋风丹桂发、邑士好题名。”这首元代安福诗人胡定留下的咏东山文塔诗,是古塔雄风依旧的真实写照!
安福火腿:安福火腿是江西省著名特产之一,不仅畅销内地及港、澳、台地区,而且远销东南亚各国。1915年选送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得到好评。由安福火腿集团公司选送参加1996年“国际食品及技术博览会”的火腿片、火腿心、熟制火腿全部荣膺金牌。制作火腿的原料是安福米猪的后腿。天下的肥猪千千万,为啥安福米猪后腿制的火腿特别走俏呢?这除了当地老表在生产加工中反复总结经验,有独特的制作方法外,有趣的民间故事也增加了火腿的知名度,使火腿远销四方。安福火腿有个雅号叫“西腿”。这个雅号是怎样得来的呢?,很久以前,安福县城有一条青石板砌成的街巷,浮山李和斋开的"益裕腿庄"占了半条街。腿庄有个伙夫叫李驼背,是李老板的本家,在庄上干了几十年,为人老实勤恳,会做多种火腿菜肴,深得李老板器重。一个冬日的傍晚,李驼背正收拾碗盏,伙房门突然被撞开。一位衣衫褴褛、左腿受伤的人摇摇晃晃闯了进来。来人介绍自己是广东来的草药郎中,在山里采药,遭遇雷雨,滑跌受伤,已经几天没吃没喝了,特来讨点吃的。驼背见他实在可怜,扶他在灶前草堆上躺下喘口气,然后将做晚饭后剩在案板上的一些火腿及削下的冬瓜皮煮了一碗汤给他喝。饥肠辘辘的广东郎中三口两口便连汤带渣全吞了下去。次日清早,广东人又来到厨房,见了驼背“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是感谢师傅昨晚熬了碗“灵丹妙药”汤给他喝,使他的伤痛大有好转。驼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一碗下脚料煮的汤竟有止痛疗伤的奇效?驼背告诉他,如果真是那样,晚上还可以来喝上一碗。过了几天,广东人伤口痊愈,行走方便多了。临别时,他再次向驼背磕头谢恩。数年后的一个秋天,益裕腿庄来了一位广州商人。他就是当年驼背救治的那位采药郎中。这位广东人回乡后,念及驼背的恩德,改行开了一家专做补食生意的食品店,驼背教他做的那道“火腿冬瓜汤”,很受广东人青睐,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发了大财。因为安福在江西,这位广东人便称安福火腿为“西腿”,渐渐地,“西腿”便广为人知了。传说归传说,但安福火腿确有益肾、养胃、生津、壮阳、固骨髓、健足力等功能,连系火腿的绳子烧成灰,也可治金疮出血。特点:其形如柳叶,脚蹄短小,腿身饱满,皮薄肉嫩,精多肥少,色红味香,经久不变质。只要保管得当,存放二、三年仍色味如初,精肉鲜红似火,肥肉洁白晶莹,是烹制佳肴的上乘原料。而且含有的蛋白质、脂肪、钙、铁及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既是补益身体的营养食品,也是赠送亲友的上等礼物。工艺:安福火腿选料讲究,加工精细。腿料选自本县东北一带农村饲养的一种“安福米猪”。这种猪体形小,饲养期短,骨细肉嫩,适宜腌制火腿。收购时,严格按照标准规格验收,对公猪、母猪、病残猪之腿一律不用。加工时,首先把住季节关,“立冬”开始收腿,“立春”结束,其它季节,概不加工。其次是加工工艺上,清腿、配料、入盐、磨皮、打签、入缸、翻缸、出缸、发酵、洗晒、发酵、贮存等工艺方面,安福火腿还有独到的工夫,保证了产品的风味特色。
安福经济
安福县城市和工业园区这些年呈现“奔跑式”发展。在城市建设上,新增了名骏花园、天安家园等10余幢品位较高的电梯房小区,安福文化广场、新体育中心、泸水河河改湖等大手笔重点项目更是赢得了市民的满意,城市面积、绿化率、人口增长率三大指标直线上升。工业园区也不甘示弱。目前,进园项目已超百家,招工超2万人的鞋业巨头裕元集团流水线上全是产业工人。海能实业、赛维LDK太阳能产品配套项目等项目也效益不菲。安福的工业园,已不是一个简单的沿海产业项目承载区,而是高科技产品的供给大后方。为了让这两个重要区域能够互补发展,该县致力于打造一条花园式纽带路,从而更好地让城区的闲置劳动力和园区的大产业完美对接。安福县泰山乡今年新建的5000亩毛竹丰产低改示范基地通过有关部门验收。至此,该县以毛竹、瓜果蔬菜、烤烟、草食畜禽、花卉苗木等为主体的五大板块经济唱起了发展大戏,把农民引入了致富快车道。安福县依靠政策牵动、干部带动和龙头企业拉动,着力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注重发挥“农字号”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建设规模化农业产业基地,并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入到农业产业化,整合打造农业优势品牌,实施集约化规模经营,走出了多而不精、小而全的传统种植模式,逐渐形成以西乡片丰产低改毛竹为主的10万亩林业经济板块,以南乡片烤烟种植、肉牛养殖为主的万亩烟叶、10万头草食畜禽经济板块,以东乡片千亩瓜果、5000亩无公害蔬菜为主的瓜果蔬菜经济板块,以北乡片千亩花卉苗木为主的苗木经济板块,以中部工业园区务工为主的“农民工资性收入”经济板块。目前,该县已建立无公害蔬菜、肉牛、生猪、毛竹、烤烟等示范基地300多个,带状板块经济成了安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亮点。据分析,这五大农业板块经济,可为当地农民人均年增加现金收入750元以上。安福工业园区发展概况
江西安福工业园区地处县城东郊,距县城6公里,离赣粤高速公路40公里,吉福公路、万洋公路在此交汇,即将动工兴建的武宁至吉安高速公路在我县的匝道离工业园区仅3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是县城总体规划“一河两岸三桥五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工业园区自2002年4月份建立以来,本着“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经济性”的原则,大力开展园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分期开发、滚动发展,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我县工业经济集中区、城市发展的新区。目前,工业园区已初步建成为一座基础设施完备的新型工业城,为我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工作搭建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平台。一、园区现状,江西安福工业园区规划面积3700亩,现已开发2000亩,形成了“两纵四横”的道路骨架.工业园区现有企业已形成建材、化工、食品与机电制造等主导产业。目前进园企业有79家,其中31家企业已经投产(其中康达竹制品有限公司:年产值2000万元,税收100万元,就业人员近300人;福盛制衣有限公司:年产值1500万元,税收60余万元,就业人员89人:古科树脂工艺品厂:年产值1500万元,税收50余万元,就业人员220多人;远大钨业有限公司:年产值5000万元,税收400万元,就业人员60人左右;超灵化工有公司,年产值2500万元,税收近100万元,就业人员260人),40家企业在建。截至2006年6月底,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入近4.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11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4.5亿元),财税收入4450万元,园区就业人数近6000人。县委、县政府以乡(镇)及招商组招商为主,以全民招商为辅的形式对入园企业实施“抓大放小”、高位推进的政策。我县工业园区按照“替投资者着想、帮投资者成功、助投资者发展、为投资者服务”的服务理念,为园区营造了一流的投资创业环境。二、园区的优势与特点,安福县地处赣中西部,区位优势与其它兄弟县(市)相比,工业园区缺乏地理区位优势,但安福县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1、利用资源,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安福县地处赣中西部,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这是促成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建材、化工、食品、机电四大行业的基础条件。目前园区四大产业(建材、化工.食品、机电)已初具规模,形成产业集群,产业招商已成为安福县的主要招商方式。2、政府投入,基础设施保障到位,至2006年上半年,工业园区累计投入了约1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今后每年县财政根据工业园区发展还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水、电、电信、电视、道路等“六通一平”基础设施都已基本到位,具备工业园区发展的基本功能,宾馆、商贸、银企等服务设施也正处建设之中,自来水、供电、公安、银行等服务部门也相继入驻工业园区.另外,政府投资建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为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担保,方便企业融资,把企业做大做强。3、解放思想,安商扶商氛围较浓,在安福,“投资者是上帝”不光是官方的说法,在民间,由于政府多年的宣传以及政策到位,百姓已经潜移默化在头脑中形成创业光荣的思维,也形成了“招商、安商、扶商”作为发展安福工业经济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其表现为:(1)保安全。工业园区成立了公安派出所,并且与企业联合建立联防队,定时巡逻,切实保障工业园区企业的生命、财产安全;(2)保劳动力。工业园区管委会积极协助企业做好招工工作,县劳动、教育部门也积极做好招工宣传和人员培训工作,招工信息直接散发到村组。(3)保服务。工业园区正在建立社区服务体系,商业、金融,医疗卫生及邮政等设施正在建设中。工业园区所有企业都有招商组和工业园区管委会派专人跟踪服务。三、园区的发展前景,根据我县经济发展战略构想,力争用3年的时间,完善二期建设.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带动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江西安福工业园区目前已进入了快速、良性的发展轨道,将极大地凸显工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工业园区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劳动力价格低廉等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利用产业集聚效应,吸引建材、化工、食品和机电行业的各类企业来安福投资办厂;利用政府营造的良好政务环境及社会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客商安心投资,把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县委、县政府“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把工业园区作为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振兴目标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充规模,培育特色,提高质量,力争到2010年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达2亿元,建成面积达3平方公里,实现园区工业产值10亿元,利税超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万人次,随着江西安福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安福经济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飞越。人口
安福境内秦以前先民生活遗存,现尚未发现。上著先民的后裔分布迁徙情况无考。由于安福高山环立,山谷幽深,远离中原战场,因而代有名门巨族从中迁入。清同治八年(1869)全县人口达到458730人。由于战乱和灾荒,加之国民党军队对安福苏区的一再"清剿",到民国37年(1948),全县人口剧减至111161人。新中国成立后,国泰民安,人口繁衍,70年代,开始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人中为360646人,姓氏也从民国时期的137姓增至458姓,姓王占了48%,其中洲湖镇百丈公社有4213人。1998年全县总人口377526人,其中男姓194814人,非农业人口73677人,全县劳动力资源21.89万人,社会从业人员18.5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3.76万人,第二产业2.56万人,第三产业2.22万人。安福城建
作为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安福有着一个文化积淀厚重的古老县城,为了使县城脱胎换骨、绽放新姿,近年来,在“城建旺县”战略的推动下,县委、县政府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一手抓改造,一手抓拓展,着力把县城塑造成现代化的新型城市。改造方面,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先后对安成北路、安成南路、城南农贸市场、王家巷等进行了全面改造。并对安福文庙、东山文塔、洞渊阁等古建筑进行了开发性修复,兴建了文塔科教广场、文化商城、泸潇市场、文苑小区、康乐小区、王家巷小区等一大批有规模、有档次、有品位的商住、娱乐设施,使县城居民的生活环境大为改善。拓展方面,以城北行政中心建设为龙头,着力构建“一河两岸三桥五区”大框架。经过一年多来的运作,城北新行政中心建设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全长180米、宽24米的安福大桥已经建成,市政广场、安吉大道建设也已启动,新体育中心和青少年活动中心建设即将开盘,安福工业园已初具规模,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由1996年的2.5平方公里增至现在的5.7平方公里。一个环境优美、人气旺盛的安福新城已展现在世人面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
安福县先后被列为全国第一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县、国家南方草山草坡开发示范县、国家沼气生态项目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产量极大提高:一、农产品产量极大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业结构明显优化。2004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3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981元,粮食产量24.3万吨,早稻优质率92%,晚稻优质率95%以上,油料产量1.53万吨,水产品产量9100吨,饲养生猪30.8万头、牛11.4万头,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1.4万千瓦,全县拥有各类大、中型收割机45台套,有效灌溉面积30090亩,机耕面积16万亩,早涝保收面积38万亩。全县农业规模经营阵容壮大,建成22个农业生产基地和20个畜禽专业村,平都镇向阳村、鲁洋田村、枫田镇梅田村、松田村、瓜畲乡新安村、洲湖镇毛田村已成为蔬菜专业村(基地),寮塘乡沥塘村、冻边村、西边村和洋门乡彭山村已成为种草养畜基地,章庄、钱山等山区乡镇已发展形成一批养羊大户,全县经济作物栽培面积达16万多亩,基本上形成了东乡菜蔗、南乡烟豆、西乡油菜、北乡药材、城郊蔬菜的格局,农业结构由单一的粮油型向粮经型、粮饲型和生态型转变。
先进农业科技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二、先进农业科技得到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全县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一是大力实施了良种工程,近年来,全县共引进推广优良种养新品种105个,其中种植业新品种70个,养殖业新品种35个,配套推广了早床育秧、抛秧、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水稻综防、网箱养鱼,立体养殖、油菜板田移栽、配合饲料、黄牛改良、低成本养猪、牧草开发利用等实用新技术,二元杂交母猪、三元杂交猪的饲养量也不断增加。二是实施国家开发项目进行科技示范。通过实施南方草山草坡建设、肉牛开发、秸杆氨化养牛、种草养畜、沼气生态农业、水稻全程机械化项目将农业科技辐射示范到全县。三是实施“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四个一”培训工程。进行以实用职业技能和水稻、蔬菜生产以及畜禽饲养、加工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提高农民种、养、加水平,为农民科学种田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力技术保障。四是建设了农业信息网络。开通了安福县农经网站和农民热线118,为全县农户提供各地的农产品供求信息,提高本县农产品商品率。三、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跻身于全省前列。全县建立了农技、农机、畜牧兽医、经管、水产五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共有乡镇农业“五站”76个,其中乡镇农技、农经、兽医站各19个,乡镇农机站15个、乡镇水产站4个,对乡镇农业“五站”实行县、乡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实施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率先在全省试行了农村财务电算化管理和“村有乡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