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浙江省电子地图 > 台州市地图 > 临海市地图 >
白水洋镇地图
白水洋镇相关地区地图:

白水洋镇-产业基础

白水洋工业起步较早,机制比较灵活,全国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就在这里诞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形成工艺礼品、医疗器械等特色产业,是临海市最大的工艺礼品生产基地。工艺礼品行业以各类铁制、塑料及木制日用工艺品为主,主要产品铁制烛台、衣夹、塑料日用品、日用刷等远销欧美各国,并形成注塑、金属拉丝、木材加工及印刷、包装等配套产业;作为工艺品行业中的新兴产品,灯笼业也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白水洋镇双港正成为全国灯笼生产基地,产品畅销大江南北,并开始走出国门。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效益农业不断得到发展。投资近1400万元的渭溪水库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为发挥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效能打下坚实的基础。罗渡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期完成。上游农业示范园区进展顺利,界岭水库渠道延伸工程已经动工,工程进展较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东魁杨梅、翠冠梨、高山药材、豌豆、茶叶、茭白等十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呈现“市场牵基地、基地带农户”,种植加工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

西部工业园区概况

临海市西部工业园区是临海市四大工业园区之一,位于白水洋镇区西翼,规划2平方公里,是一工艺美术、旅游用品等轻工、低污染工业为主的生态型现代化工业园区,区位条件良好,自然风光优美,是临海市西部地区的工业中心。已形成塑料、铁制及木制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并且有良好的配套基础,园区内企业享受临海市政府赋予的各方面优惠政策,并已投入1000多万元建设基础设施,区内水、电、路网均已完成。临海市西部工业园区秉承“低门槛进入、低成本运行、高质量服务”的宗旨,以超低的地价、专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发展效益农业初见成效]

白水洋镇-相关词条

孝顺镇林城镇六横镇埭溪镇崇仁镇丰惠镇小浦镇梁湖镇东塍镇海游镇

白水洋镇-风景文化

谢深甫墓,谢深甫墓,在白水洋镇水晶坦村保宁寺,位于原保宁寺东面后边的山坡上。保宁寺始建年代不详,初名“永明”,五代时,名僧德韶重建。宋天禧元年(1017)改额。南宋开禧元年(1205),谢深甫家乞为香灯院。1948年,因建统祭堂小学,而将寺院大殿拆毁。今厢房内尚住有四户农民,已成为自然村。谢深甫墓,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临海人。年少时颖悟异常,并立志为学。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初授嵊县尉,因政绩显著。为邑人钱端礼荐为昆山县丞,不久出任浙漕考官,“一时人物皆在选中”(《宋史》卷394)。后任青田知县,为侍御史葛邲、监察御史颜师鲁、礼部侍郎王蔺等荐于朝,宋孝宗召见,询问用人之道,谢深甫建议不用妄诞矫激、趋时徇利的人,而应进用德才兼备的人才。孝宗喜之,谕宰臣曰:“谢深甫奏对雍容,有古人风”(《宋史》卷394)。乃除籍田令,迁大理丞。江东大旱,擢任常平仓提举,制定救荒条目,“所全活一百六十余万人”(《宋史》卷394)。绍熙元年(1190),除右正言,迁起居郎兼权给事中。绍熙二年(1191)为临安知州,三年(1192)除工部侍郎,进兼吏部侍郎。四年(1193),再兼给事中。庆元元年(1195),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迁参知政事,再迁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庆元六年(1200),进金紫光禄大夫,拜右丞相、封申国公、进岐国公、改封鲁国公。嘉泰元年(1201),欲归隐林泉,宁宗不许:“卿能为朕守法度,惜名器,不可以言去”(《宋史》卷394)。召坐赐茶,并御笔书《说命》中篇及金币以赐。拜少保,授醴泉观使。二年(1202),拜少傅,遂致仕。卒后,以孙女谢道清为理宗皇后,而追封信王,易封卫王、鲁王,谥惠正。著有《东江集》,今已佚。谢深甫墓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有坟坛五道,墓道分列两边,墓阔约15米,高1米余。墓面系乱石砌成,中嵌约1平方米的斗形石构墓表,上刻“谢公深甫之墓”。原碑早毁,此碑系1982年时,其裔孙所重立。墓的地面建筑已无存,墓前石雕于明时即因保宁寺僧谋吞墓产而被破坏。考古调查表明,地面建筑等虽毁,但墓室基本保存完好。1958年和上世纪90年代的两次盗墓,因墓室筑造比较坚固,均以失败告终。此外,第三道坟坛坎脚尚存石雕文官一个,高约二米,面部稍有崩损。另有部分残雕分别散落在墓前、原寺院放生池统祭堂小学和山野田间等处。

白水洋镇-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中心镇建设初具规。近年来,白水洋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委托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重新编制了总体规划,切实加大了城镇建设力度,建成区面积从1.5平方公里拓展到2.6平方公里。广筹城镇建设资金,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了临海市四大工业园区之一的西部工业园区、镇自来水厂、供销大楼、地税大楼、中心幼儿园等一批重点工程,道路、电力、电讯、给水、排污、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心村建设、旧村改造和高山移民力度不断加大,镇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大大增强。社会事业全面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斐然。科教兴镇己在全镇形成共识,科技创新力度不断上大,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得到推行。农村文化活动日趋繁荣,自办了《大众时空》电视节目,创建了大园农民文化俱乐部,镇民整体素质普遍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基层党建得到加强,社会环境安定祥和。近年来,白水洋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加强了镇党委、政府自身建设、村级基层组织建设和非公有制企业组织建设,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十五期间,白水洋镇将以“工业强镇、农业稳镇、三产富镇”战略为依托,努力促进经济发展大飞跃,农业效益大提高、城镇建设大突破和社会事业大发展,把白水洋建设成为经济强镇、商贸重镇和现代化小城市。

白水洋镇-历史名人

张布,张布(1139—1217年),字伯敷,号澹斋,临海祥里(今白水洋镇祥里村)人。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得中进士,历任信、潭、抚三州教授,以及大学录、枢密院编修、秘书院丞等职,升刑部郎中,因言事忤当朝宰相,而出知徽州。后辞官归里,以教授为业,卒赠礼部侍郎。所著《四子六经讲解》一书,为理宗赏识。